凉州词唐王之涣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
凉州词的全部古诗篇1:凉州词古诗《凉州词》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凉州词》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
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
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作者背景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
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篇2:王之涣凉州词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篇3:古诗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词反映了戌守者处境的孤危,以及抒发无限的乡思离情。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古诗《凉州词》成为传世的经典的边塞诗,写塞上的孤城,也展现了祖国的山川的雄伟气势。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凉州词二首[唐]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作品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作品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凉州词是王之涣的名篇古诗,通过对凉州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豪迈感情,下面是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这首诗吧!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凉州词(其二)(唐)王之涣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1、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
泛指外族首领.诗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唐·卢纶《塞下曲》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汉书·李广苏建传》2、拂云堆:古地名。
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唐时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
张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
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云堆又为中受降城的别称。
唐,李益《拂云堆》诗:“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
”金,元好问《醉中送陈季渊》诗:“陇头地寒无草芽,拂云堆边春更晚。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词:“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
”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一·榆林镇》。
3、登坛:登上坛场。
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
《史记·淮阴侯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
相国深荐,策拜登坛。
”唐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海》诗:“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
”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众所尊。
”4、神武:神明而威武.5、和亲: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与汉和亲。
——《汉书·李广苏建传》6、归去来:(1).辞赋篇名。
晋陶潜所作。
《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后用以归隐之典。
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凉州词其一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凉州词前者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 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 悲壮的情感。
后者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 具有浓郁的边塞 军营生活的色彩。
王之涣 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
【年代】:唐【作者】:王之涣 ——《凉州词 》【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 记载: 开元间, 王之涣与高適、 王昌龄到酒店饮酒, 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 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 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 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 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 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 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 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 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 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万仞山”是它靠 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导语:《凉州词》是王之涣写的一首唐诗,那怎么翻译和赏析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意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祁连山北,武威市中部。
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王之涣才华过人,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大是一部分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
本诗表面描写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实在是描写诗人对世人所云‘内心的悲凉’的独特哲学理解。
一个凉字,尽显本诗的主旨,才华如果被比喻为‘春’,国家不希罕这样的才华,才华就没有施展的舞台,终生悲凉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然则诗人并不哀伤,看那黄河,不也就是从‘一片孤城’中杀出,跨过‘万仞山’,才成就‘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美丽景象的吗?【字面译文】黄河奔流千里而来,从天空往下看,白云、黄河之水云似乎交织成了一体,蔚然壮观。
有容乃大,黄河的壮观,也有一个微不足道的源头,跨越了人迹罕至的孤独,汇集千万条溪水,跨越千山,终于成就了黄河上的千古华。
眼光远一点,境界高一点,羌笛以苍凉之音状秋色,杨柳以春绿丽春色,羌笛、杨柳各有特长,羌笛何须怨杨柳?当世尽享人间富贵,死后又能名垂千古,天地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春风也有她的不足之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你看那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诗词鉴赏】作学问要能耐寂寞,尽管不能显于当时、当世,却终能成就文化史上的奇迹。
子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真正的大儒,只需要一张书桌,就能遨游于知识的天空,能探求人心中最奥妙的潜源,这样的大儒,有声闻于历史天空的本领,有深入人类心灵的本领。
王之涣这首诗表面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全⽂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全⽂ 凉州词是盛唐时流⾏的⼀种曲调名。
⼩编为⼤家整理的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全⽂,希望⼤家喜欢。
凉州词·黄河远上⽩云间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的⼀种曲⼦(《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仞相当于七⼋尺。
5.羌笛:羌族的⼀种乐器。
6.杨柳:指⼀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门关外啊!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的⼀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宗。
⽞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诗写戍边⼠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不失其壮,虽极⼒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的⼴阔胸怀。
⾸句“黄河远上⽩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幅动⼈的图画:辽阔的⾼原上,黄河奔腾⽽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云中流出来的⼀般。
次句“⼀⽚孤城万仞⼭”,写塞上的孤城。
在⾼⼭⼤河的环抱下,⼀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川的雄伟⽓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理提供了⼀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赠柳表⽰留念。
北朝乐府《⿎⾓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
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遭人诬陷,王之涣拂袖去官,羁留于蓟北一带,寓居在蓟门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县)。
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
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
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
[注释] 凉州词:原题二首,此其一。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一作直。
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这里指玉门关。
仞 :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 : 古代的一个民族。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全诗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全诗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似乎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这首诗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别感受,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地区壮阔、荒芜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家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宽阔。
二.凉州词是不是爱国古诗是爱国古诗原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一首边赛诗。
此诗以边赛生活为体裁,但诗人对于所要表达的观点,却不是从正面描写,而是从侧面衬托显示出来。
起句写饮酒,以夜光杯所盛之葡萄美酒。
次句写刚要开怀畅饮,可立刻的琵琶已经弹起,催人上路了。
先写美酒宝杯,次写欲饮不能尽兴,由安静中一下转入紧急激昴的气氛中去了。
第3、四两句是征人的设想之词:虽然动身在即,我却依旧开怀痛饮,醉卧沙场或许会引起人们的笑话,但是,自古以来,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呢?还有一几潜台词:那么未死之前,我为什么不能痛饮一下,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这种感觉是很沉痛的,但诗人以豪迈的语言表达出来,显得仆人翁旷达的胸怀。
本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以赋的形式乐景写哀,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主题鲜亮深刻,表现的是一种悲壮的豪迈。
正如柳宗元所说的:“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此诗所写心情,正是如此,使读者对战斗的残酷性的理解非常地沉重而深刻。
诗人对战斗的看法,也就通过其所写的将士们反对开边黩武这种比较隐藏的心里状态而曲折地透露出来。
凉州词意思解释全文王之涣
【导语】
凉州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本文将对凉州词进行全文解读,分析其深层含义。
【凉州词全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意思解释】
1.“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从远方流来,似乎从白云之间穿流而过。
此句描绘了凉州地区壮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了黄河的雄浑与辽阔。
2.“一片孤城万仞山”:在群山之间,有一座孤立的城池,它矗立在险峻的山峰之巅。
这里的“孤城”指的是边塞的城堡,象征着边关将士们孤独而坚定的守卫。
3.“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是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这里指边塞将士吹奏的笛声。
诗人用“何须怨”来表达对这些将士的同情,认为他们不应该抱怨春天的杨柳,因为这里的环境艰苦,春天的美景无法与他们共享。
4.“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是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关隘,这里指边塞。
春风代表着温暖和生机,但在这里却无法传递。
这句话表达了边塞将士们在严酷环境中坚守岗位的艰辛。
【深层含义】
王之涣的《凉州词》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展现了戍边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忠诚与勇敢。
诗中的“孤城”、“万仞山”、“羌笛”等意象,都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辛。
同时,诗人以春风不度玉门关来寓意边塞将士们的无私奉献,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这首诗既描绘了边塞的壮美风光,又传达了作者对边关将士的深切同情,展现了王之涣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族边疆的情怀。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的意思
凉州词是一首七言绝句,诗句的意思主要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
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凉州词王之涣原文
在《凉州词》诗作中,诗人王之涣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也向人们展现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凉州词》原文,欢迎阅读!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诗文解释】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凉州词【词语注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凉州词【诗文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
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
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
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
”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
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王之涣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文解释】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
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
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
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
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
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
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
“一片孤城万仞山”。
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
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
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
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
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
凉州词唐王之涣凉州词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