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的人物与创作背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变形记》简介《变形记》是中国现代作家丁玲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旧社会女性的困境和不平等待遇,同时也探讨了社会阶级与人性的关系。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范进中学习勤奋,却因出身卑微而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的遭遇。
范进中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小农,他刻苦努力地劳作,但由于地主的剥削和社会的不公平制度,他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
尽管家庭经济拮据,范进中仍然以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县立一中,并积极参与进步青年的活动。
在范进中的求学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她常常遭受同学们的嘲笑和歧视,因为她的家庭贫穷,被认为是“低贱出身”。
范进中的情绪起伏不定,她感到内心的挣扎和愤怒,但也坚定了自己要通过学习和奋斗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念。
在一次向学校领导陈述抗议的机会中,她表达了对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和要求改变的愿望,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注意。
范进中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并得到了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
她在演出中表现出色,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她的表现引起了大家的赞赏,同时也引起了对旧社会不公的反思和质疑。
《变形记》通过范进中的成长经历,揭示了旧社会对女性和贫困阶层的歧视和压迫。
小说以其鲜明的社会关怀和强烈的思想深度,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作品中的范进中形象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代表了奋发向上、追求平等和自由的精神。
《变形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作品以娴熟的叙事技巧和生动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平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范进中的成长历程,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旧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对女性的限制,同时也能够对不公平持有质疑和反思的态度。
总之,《变形记》通过对范进中个人命运的讲述,呈现了中国旧社会普通女性的处境和挣扎,揭示了社会阶级对个体的影响和限制。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一、本文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人在异化和荒诞世界中的困境与挣扎。
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绝望和无力感。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深入的解读,探讨其荒诞异化象征的深层含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概述《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接着,本文将从荒诞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变形这一荒诞情节,表达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小说中异化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异化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通过对《变形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对现代社会异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二、《变形记》的荒诞性荒诞,作为《变形记》的显著特征,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情节设定上,更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内涵。
弗兰兹·卡夫卡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荒诞的情节和象征手法,对“人变成甲虫”这一超现实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使得作品在荒诞的外衣下,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寓言和人性反思。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人变为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人性和社会观念的颠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工具或机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和尊严。
萨姆沙的变形,可以说是这种异化现象的极端化呈现。
他从一个为家庭谋生的旅行推销员,变成了无法被社会接受的甲虫,这一转变既是他个人命运的突变,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遍个体命运的隐喻。
荒诞性还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上。
萨姆沙变成甲虫后,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依赖他微薄薪资生活的家人,在他变形后变得冷酷无情。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这种亲情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异化,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荒诞氛围。
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部作品所蕴含的荒诞与真实。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社会寓意和强烈的荒诞感,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早晨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随后他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对这一荒诞情节的描绘,卡夫卡展现了一个充满压迫、异化和孤独的世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扭曲。
文章将首先概述《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分析作品中的荒诞元素,包括人物形象的荒诞、情节的荒诞以及社会背景的荒诞,从而揭示出卡夫卡如何通过荒诞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实,包括对人性的揭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我们将总结《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如何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并指出其对我们理解和思考现实世界的启示意义。
二、荒诞的外壳:变形与异化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其独特的故事设定,呈现出一个荒诞而又令人震撼的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一设定本身便是荒诞至极,与日常生活经验背道而驰,然而,正是这种荒诞的外壳,让卡夫卡得以探讨更为深刻和真实的主题——变形与异化。
变形,在卡夫卡的笔下,不仅仅是指格里高尔身体上的转变,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失去自我、被异化的命运。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旅行推销员,他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
然而,当他变成甲虫后,他的存在变得多余,甚至成为了家庭的负担。
这种转变,正是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境遇的隐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异化为劳动的工具,他们的价值往往被衡量为经济利益,而非作为个体的存在。
异化,则是这种变形的必然结果。
人性旳异化——论卡夫卡旳《变形记》汉语言122 徐沛83摘要:卡夫卡小说布满着寓言风趣和挖苦,《变形记》中旳主角格里高尔·萨姆沙历来被认定为文学史上异化型人物形象旳代表。
在分析其异化过程中,非主角旳其别人物设立作为人文环境在主人公格里高尔旳命运里起着重要旳作用。
随着格里高尔旳变异,他们也逐渐暴露了本质。
而格里高尔也只有在失去“人形”之后,他才变成了“人”。
核心字:变形小人物异化人性《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旳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旳最高成就,被觉得是20世纪最伟大旳小说作品之一。
小说旳创作背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旳前夕,那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旳现实,痛苦旳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谋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单、颓废、绝望之中。
这部小说就是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从一种人变成一只甲虫前后旳心理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
同步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描述了一种真实而荒诞旳世界,大胆旳直接呈现了一种人直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旳既定事实,讲述资本主义社会旳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旳冷酷,人对社会旳绝望。
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旳体现手法,描绘扭曲旳人性,体现人旳本能和无意识旳主观感受,开掘个人旳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旳言行、心理。
小说以第一人称旳手法将格里高尔性格旳变化作为全文旳发展线索,“一天上午,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旳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旳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旳像铁甲一般旳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昂首,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旳棕色肚子提成了好多块弧形旳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旳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这是文章旳第一段,作者没有解释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有论述倒是是怎么一回事,总之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一、孤单旳格里高尔主人公已经变成了一只大虫子,紧接着更令人惊奇旳事情发生了,格里高尔并没有去着急旳想要变回人,也没有去追问自己怎么了,这种令一种正常人怎么都不会去接受旳事情,主人公就这样旳接受了,不仅如此,他在紧张旳事情是什么?他居然在紧张自己旳工作,他在思考自己一天旳工作究竟是什么,虽然是自己整个人发生了巨大旳变化,他仍旧要想着去上班,并且胆怯自己会迟到。
《变形记》的人物与创作背景分析《变形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之后的故事。
格里高尔是家中的长子,他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同时还要偿还父亲之前经商失败欠下的大额债务,每天奔波劳碌,奢望着在偿还完债务之后能够自由地选择职业,并帮助妹妹完成她的音乐理想。
可是一朝祸至,在他变成甲虫之后,经理人惶恐地撤消了他的职务,家人也由刚开始的惊恐,逐渐变得忧虑、淡漠、厌恶并最终想要将他驱逐出去。
就在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失望、歉疚和爱安静地逝去时,家人们竟整理心情出门度假了,甚至在失去他后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本文延续了卡夫卡一贯的写作风格:作品明显带有荒诞的色彩,主人公的来历背景皆模糊不清,小说气氛虚虚实实,无妄之灾突然降临到主人公的头上,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这种困境,最终只能在愁苦中死去。
文章中充斥着孤独、失落、陌生、恐惧、绝望的感受,深刻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感和危机意识,极具发人深省的力量。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社会底层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家庭人口简单,父亲经商破产,一蹶不振,母亲生病居家休养,不能劳累,妹妹上学,心理单纯。
作者并没有对于格里高尔的外貌等特征着重叙述,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对他进行心理描写。
格里高尔的日常生活、性格、他的愿望或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他在变成甲虫后的焦虑,考虑家庭以后的经济来源时的羞愧以及面对家人的惊慌厌恶时的绝望和痛苦,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格里高尔的内在性格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他非常的富有责任感。
在他没有变成甲虫之前,他一个人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尽管在工作中受尽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白眼,并且繁重的工作已经快要压垮他的肩膀,他仍然不允许自己冒险换工作,只是梦想着可以在偿还完父亲经商欠下的债务后找个自由点的工作,并且攒下一笔钱帮家人改善生活。
其实,格里高尔已经尽到了作为长子的责任,在自己工作这么辛苦的情况下,还为家中请了两个女佣帮助母亲和妹妹做家务。
《变形记》点评《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备受推崇。
这部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甲虫的经历,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困境。
首先,作品通过荒诞的情节展示了人的异化。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旅行推销员,过着平凡而单调的生活。
然而,他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使得他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他不再是社会的一员,而是被社会所排斥和孤立。
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他身体上的变化,更体现在他心理上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作品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们从一开始的同情和关心,逐渐变得冷漠和厌恶。
这种态度的转变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冷漠,也展示了人在面对异己存在时的恐惧和排斥。
同时,格里高尔在变形后依然保持着人的思维和情感,这使得他在甲虫的身体里经历了巨大的心理折磨。
他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接纳,但最终却只能孤独地死去。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此外,作品还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寓言式的故事结构来探讨现代社会中人的困境。
格里高尔的变形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利益所驱使,忽视了人性的本质和价值。
他们追求着表面的成功和幸福,却忽略了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这种困境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身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
总的来说,《变形记》是一部深刻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困境的荒诞小说。
作品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寓言式的故事结构来展示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
《变形记》的人物与创作背景分析《变形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之后的故事。
格里高尔是家中的长子,他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同时还要偿还父亲之前经商失败欠下的大额债务,每天奔波劳碌,奢望着在偿还完债务之后能够自由地选择职业,并帮助妹妹完成她的音乐理想。
可是一朝祸至,在他变成甲虫之后,经理人惶恐地撤消了他的职务,家人也由刚开始的惊恐,逐渐变得忧虑、淡漠、厌恶并最终想要将他驱逐出去。
就在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失望、歉疚和爱安静地逝去时,家人们竟整理心情出门度假了,甚至在失去他后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本文延续了卡夫卡一贯的写作风格:作品明显带有荒诞的色彩,主人公的来历背景皆模糊不清,小说气氛虚虚实实,无妄之灾突然降临到主人公的头上,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这种困境,最终只能在愁苦中死去。
文章中充斥着孤独、失落、陌生、恐惧、绝望的感受,深刻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感和危机意识,极具发人深省的力量。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社会底层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家庭人口简单,父亲经商破产,一蹶不振,母亲生病居家休养,不能劳累,妹妹上学,心理单纯。
作者并没有对于格里高尔的外貌等特征着重叙述,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对他进行心理描写。
格里高尔的日常生活、性格、他的愿望或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他在变成甲虫后的焦虑,考虑家庭以后的经济来源时的羞愧以及面对家人的惊慌厌恶时的绝望和痛苦,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格里高尔的内在性格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他非常的富有责任感。
在他没有变成甲虫之前,他一个人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尽管在工作中受尽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白眼,并且繁重的工作已经快要压垮他的肩膀,他仍然不允许自己冒险换工作,只是梦想着可以在偿还完父亲经商欠下的债务后找个自由点的工作,并且攒下一笔钱帮家人改善生活。
其实,格里高尔已经尽到了作为长子的责任,在自己工作这么辛苦的情况下,还为家中请了两个女佣帮助母亲和妹妹做家务。
他还希望家庭条件能更好,妹妹能够永远单纯快乐的生活下去,可以完成音乐梦想,这些都成为了格里高尔鞭策自己的动力。
而在他变成甲虫之后,依然将扛起家庭重担作为自己的责任。
他焦虑着每况日下的家境,对父亲拿出私下积攒的钱财(要知道格里高尔为了还债和改善家庭生活几乎一刻不停的工作,父亲却从没有将这笔钱拿出来过)不仅没有生气、伤心,而是觉得父亲有先见之明,做得对。
面对不得不出去工作的父亲、妹妹和帮别人做工的妈妈,他被“自责和忧愁压抑”着,“羞赧和伤心地浑身燥热”。
第二,他善良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人。
格里高尔对家人的爱无疑是深沉的。
在他依然健康的时候,努力改善家庭境况。
在他变为甲虫之后,看着母亲因为自己而晕倒,父亲气得哭泣,他自觉地缩回房间,不再出现在大家面前,告诉自己“必须静静地躺着,用忍耐和极度的体谅来协助家庭克服他在目前的情况下必然会给他们造成的不方便”;妹妹给他送食物的时候害怕看到他,他就将自己藏在憋闷的沙发之下,并且耗费巨大的体力拖着一条被单盖在自己暴露于外的身体上;甚至在父亲将一只苹果砸进他的背部时,他也只是艰难地乖乖地转身回到自己的卧室;终于妹妹厌恶地一再提出“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时,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
最终,格里高尔在孤独和绝望中“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静静地消逝了。
第三,格里高尔渴望追逐自由的生活。
格里高尔即使在最辛苦的时候也依然怀揣着瑰丽的梦想,即过上自由的生活。
在他的心目中,能够换掉目前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享受生活,那就是幸福的开始。
虽然在之后,他变成了可怖的大甲虫,失去了追求自由的条件,但是在人生的最后,面对着恶意重重地现实社会,他无奈却又欣慰地选择了最后的解脱——死亡。
这已经是他所能追求的最后一点自由了。
这些性格构成了一个善良、可靠、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形象。
可以说,格里高尔的心理变化是文章行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而文中的另外一条重要线索,则是格里高尔的家人对待他的态度的转变。
我们可以将这种转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尊敬、依赖、信任和喜爱。
这个时期,格里高尔是整个家庭的支柱,所有的家人都在精神和经济上依靠着他。
他是母亲心中善良、勤劳的儿子,她对他怜爱而温柔;他是父亲心中重振家业、改善家庭现状的倚仗,他对他信任而依赖;他是妹妹心中高大的无所不能的兄长,是她实现梦想的希望,她对他崇拜而关怀。
大家已经习惯了格里高尔为家庭的付出,并且习惯了去享受这种付出,“不管是家里人还是格里高尔,收钱的人固然很感激,给的人也很乐意,可是再也没有那种特殊的温暖感觉了”。
这就使变故发生后格里高尔对家庭的影响所产生的巨大反差令人无法接受,出现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惶恐不安,内心关怀而不知所措,惧怕他也期盼他能尽快恢复正常。
当格里高尔刚变成甲虫时,母亲受到惊吓,当场晕倒,父亲则是急得哭泣起来,妹妹甚至在他还将自己锁在屋子里不出来时就已经开始小声地哭泣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妹妹的懦弱和他对格里高尔的依赖程度之深。
此时的母亲不敢见自己的儿子,父亲不愿见到他,只有妹妹担负起每天给他送食物的职责,虽然她也害怕见到甲虫状的格里高尔。
秘书主任的落荒而逃,可以想见格里高尔的工作前景已经看不见任何光明了。
整个家庭陷入一片迷茫之中。
但是私底下,大家还没有将格里高尔彻底地当成异类,还在祈祷他赶快健康起来,也依然将希望放在他的身上,但是却是在确保他不会伤害到自己的情况下。
正如格里高尔看到的那样,“清晨那会儿,门锁着,他们全都想进来,可是如今他打开了一扇门,另一扇门显然白天也是开着的,却又谁都不进来了,而且连钥匙都插到外面去了”。
父亲开始工作了,并且有了惊人的转变。
他以前“总是疲惫不堪地躺在床上”,“晚上连站都站不起来”,手举一举就算是欢迎儿子回家了。
可是现在“他身子笔直地站着”,“黑眼睛射出神气十足的咄咄逼人的目光”,头发也从乱蓬蓬变成一丝不苟的了。
甚至父亲还“强壮”地将一颗苹果砸进了格里高尔的背上。
父亲并不是真的虚弱到无法正常生活,母亲也不是不能工作,妹妹更不是只会打扮自己,但是格里高尔以前的付出被大家当做是理所当然的,这些人也就放纵自己沉溺在安逸的生活中。
父亲宁愿将钱攒下来,也不愿还债让儿子可以早日实现愿望。
大家都无视了格里高尔的痛苦。
而当大家都能够自力更生时,格里高尔存在的必要性就被减弱了,从支柱变成累赘,尤其是他长期不复原,家人的耐心被消磨得干干净净,引起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冷漠、惧怕、厌恶、无法忍受。
在这一阶段中,父母与妹妹都已经开始了各自的工作,但是之前安于享受的生活太幸福,辛苦的工作使大家逐渐失去耐心,变得暴躁起来。
这其中,妹妹的转变最为明显。
她逐渐对格里高尔不耐烦起来,经常忘记给他送饭,也不再关心他有没有吃。
在格里高尔将房客吓走之后,妹妹终于忍无可忍地向父母提出“一定得将他弄走”,并且说已经照顾过他,仁至义尽了。
最后,妹妹的一席话打动了父母——这肯定不是格里高尔,“如果这是格里高尔,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能跟这样的动物在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地走开”。
这句话倒是体现出了妹妹的确了解格里高尔的性格,他是特别替他人考虑的人,并且也确实想要离开了。
可是格里高尔往日与妹妹的关系最是亲密,最终下定决心要问心无愧地抛弃他的人也是“温柔”的妹妹。
这真是分外的讽刺。
此时,家人已经将格里高尔从人的范围中驱逐出去,当成异类了。
文章的两条线索彼此缠绕,共同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真实而又荒诞的世界——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由人变成一只甲虫,这是极为荒诞的,然而更加荒诞的是格里高尔自身仅在最初的时候惊慌了一下,就平静地接受了现实。
而格里高尔对家人百般付出,现在遇到困境,家人本应给与他无条件的帮助,但是他们却认为格里高尔无法再养家,将他当成累赘,毫无愧疚地抛弃了他。
在他死去之后,家人们竟轻松地去郊游了。
这种荒诞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但是在荒诞之外,作品给人的感觉又是无比的真实。
因为作者采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格里高尔的动作与甲虫的生活习性一般无二,但是他所有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又都是属于人类范畴的。
而结合格里高尔以前的生活状态,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家庭不辞勤劳,默默耕耘的格里高尔,本身就像是一只负重的虫子一样在社会上艰难地生存。
那么,他丧失人的特性,异化成虫也就更加的令人信服。
其家人对此作出的反应也是符合家庭情况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更加地令人感到真实。
本篇文章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当时科技与工业迅猛发展,降低了人的价值,社会的商业化和金钱万能的世风,淹没了正常的人性。
人与物之间相对立,物操纵人、奴役人。
现代人受到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走向人的反面,亲人成为仇敌,关怀变成冷漠,人的本质被摧残,异化成非人。
作者将荒诞的艺术构思与真实的叙事手法结合起来,触发了日常的平淡温情的生活当中不可能显示出来的矛盾冲突,深刻揭露了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家庭中人的冷酷自私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扭曲的人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的唯利是图的本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即人们在丧失创造价值或财富的能力,对社会不能再贡献力量时,就会被社会排斥、厌恶、边缘化乃至异化。
所以,在《变形记》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异化,不仅是他身体的异化,更是他的处境的异化,也是人的心灵的异化。
文章中也充斥着作者的孤独感、陌生感和恐惧感。
卡夫卡在民族上没有归属感,在家庭中,由于父亲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卡夫卡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严重的精神压抑。
加上孤僻敏感的性格和失败的爱情等因素都令卡夫卡沉浸在孤独、陌生和失落中。
这些情绪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卡夫卡曾在一封信中说:“我在我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除了父亲之外,卡夫卡同妈妈和妹妹的关系很融洽,但是显而易见,在卡夫卡的内心,他并没有这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家人都不会抛弃自己”的信任感。
也许,卡夫卡一直存在着某种恐惧,就像《变形记》中他写的那样,在自己遇到某种绝境,失去所有能力的时候,家人也会毫不犹豫地驱逐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