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中的人物与心理描写
- 格式:pptx
- 大小:929.61 KB
- 文档页数:21
卡夫卡的《变形记》作文400字(10篇)卡夫卡的《变形记》作文400字(篇1)《变形记》是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卜公格雷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
在一个普通的早晨,他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更令他感到不安的是自己没能够按时起床赶火车上班。
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没能按时走出自己的房间,都感到极度的惊讶。
然而,尽管他竭尽全力,也没能成功起床。
随后,公司的经理亲自登门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并且威胁他说,如果再不立即去上班就开除他。
在家人和公司经理的催促下,他挣扎着起床去开门。
可是,他的身体变化越来越大,起初还可以说话,但终于完全丧失了人的声音,整个人彻底的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的新形象吓跑了经理,几乎吓昏了母亲,于是被父亲粗鲁的用手杖赶回自己的房间。
从此格雷高尔成为家庭中的丑闻,成为亲人们的累赘,与他最亲近的妹妹都不再理解他,并且成了对他误解最深的人。
终于,家人不能够容忍他了,妹妹公然宣布人不能和动物生活在一起而他也由于长期不吃东西,最后悄然死去。
有人说,格雷高尔之所以会变形,就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个人受到迫害,不再可能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因此发生了异化,变成了非人。
其实,我们从细节上可以看出,格雷高尔的变形仅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内心仍然执著于以往的一切,没有大的改变。
换言之。
格雷高尔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异化”。
《变形记》中反复提到的是社会主义和家人对格雷高尔的误解,他的“真实形象”——一只巨大的甲虫一再让人们惊恐并遭到无情的拒绝。
在这些心酸的文字下面,潜伏着的是卡夫卡对于“绝对孤独”的体验和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之匮乏的痛苦描述。
卡夫卡笔下的“公司”和“家人”都不能够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他们绝不仅仅单纯指代他的单位领导或者他自己的父母和妹妹,因为卡夫卡所深切渴望的并不是宽容温暖的情感。
而且,事实上他的生活中视乎并不真正的缺少他们。
教学目的:1.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一、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1、概述内容: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
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
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
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
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
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2、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 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
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
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 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 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卡夫卡《变形记》中“人性异化”之我见《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
它运用变形这种手法,转换视角,从另一侧面审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感情的变化,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的变化,描绘了人的异化过程,进而揭示了人性的异化。
文中,职业为旅行推销员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
仔细品味,文章的主旨在于向世人揭示人性的异化。
当一个人被别人依赖时,那么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
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情况下,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维系着一家宁静温饱的小康生活,在家里受到尊重和爱戴,家庭同他的关系是融洽的。
格里高尔也曾有过片刻的欢乐,那是当他的辛勤工作换来“亮晃晃圆滚滚的银币,当着惊诧而又快乐的一家人的面放在桌上的时候”。
可惜这种时刻稍纵即逝,家人很快就习以为常,而格里高尔“再也没有那种光荣感了”,一朝成了大甲虫,失去了职业,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
这无异于天塌地陷,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乃至于他最亲密的兄妹关系,都变的冷冰冰,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父亲发现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由惊奇、愤恨而狂怒,握紧拳头,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用手杖竭力赶他回卧室。
格里高尔谦恭地恳求并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
由于父亲用力一推,格里高尔的身体被门挤出了血,但父亲还气恼不过,把一只苹果砸进他的背部的壳中,并一直深陷进肉里,始终没挖出来,造成了他的致命伤。
他的父亲憎恶这个可怕的东西,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
母亲呢?起初,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却被他的丑陋形状吓得晕了过去。
由于格里高尔不能工作,家庭经济陷入了困境,所以和格里高尔最亲近的妹妹虽然最初还对哥哥抱有同情和关心,不过一旦格里高尔妨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连最同情他的妹妹也终于对他产生了厌烦,表示无法忍受,坚决要求把这“怪物”弄走,否则便会把父母“拖垮”,父亲亦十分赞同,而其实善良的格里高尔不过是爬出房间昕一听心爱的妹妹的小提琴声罢了。
简述卡夫卡《变形记》的主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极具名气和影响力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薇尔的变形来探讨人类存在和社会压力的主题。
故事开始于一个普通的早晨,当格雷戈尔从一个不悦的梦中醒来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这一变形成为整个故事的起点。
《变形记》中的主要人物格雷戈尔是一个普通的商业旅行员,过着平凡的生活,并以对家庭的责任感而自豪。
然而,他的变形使他无法继续参与日常的家庭和工作活动。
这导致了家庭成员和周围社会对他的隔离和排斥。
整个故事中,格雷戈尔试图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面临着对个人身份和社会期望的挑战。
卡夫卡通过描绘这种变形,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格雷戈尔的变形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代表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受困和无法适应的状态。
这个象征性的意象引发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紧张关系和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
此外,《变形记》通过揭示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探讨了人类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格雷戈尔的家人和雇主对他的变形反应各异,从不接受到漠然置之。
这种态度的变化揭示了人们对他人差异的体察和反应的不同方式,进一步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排斥。
总的来说,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描绘一个平凡人变形后的遭遇,探讨了人类存在和社会压力的主题。
这个故事引发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人类对差异的态度以及个体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发现和变通的思考。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脆弱性和对他人的态度,给读者带来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经典小说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姆斯的奇特遭遇和心理变化,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社会的异化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等主题。
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要点来简要描述《变形记》的主要结构。
首先,《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变形记人物形象分析《变形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之后的故事。
格里高尔是家中的长子,他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同时还要偿还父亲之前经商失败欠下的大额债务,每天奔波劳碌,奢望着在偿还完债务之后能够自由地选择职业,并帮助妹妹完成她的音乐理想。
可是一朝祸至,在他变成甲虫之后,经理人惶恐地撤消了他的职务,家人也由刚开始的惊恐,逐渐变得忧虑、淡漠、厌恶并最终想要将他驱逐出去。
就在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失望、歉疚和爱安静地逝去时,家人们竟整理心情出门度假了,甚至在失去他后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本文延续了卡夫卡一贯的写作风格:作品明显带有荒诞的色彩,主人公的来历背景皆模糊不清,小说气氛虚虚实实,无妄之灾突然降临到主人公的头上,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这种困境,最终只能在愁苦中死去。
文章中充斥着孤独、失落、陌生、恐惧、绝望的感受,深刻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感和危机意识,极具发人深省的力量。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社会底层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家庭人口简单,父亲经商破产,一蹶不振,母亲生病居家休养,不能劳累,妹妹上学,心理单纯。
作者并没有对于格里高尔的外貌等特征着重叙述,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对他进行心理描写。
格里高尔的日常生活、性格、他的愿望或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他在变成甲虫后的焦虑,考虑家庭以后的经济来源时的羞愧以及面对家人的惊慌厌恶时的绝望和痛苦,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格里高尔的内在性格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他非常的富有责任感。
在他没有变成甲虫之前,他一个人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尽管在工作中受尽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白眼,并且繁重的工作已经快要压垮他的肩膀,他仍然不允许自己冒险换工作,只是梦想着可以在偿还完父亲经商欠下的债务后找个自由点的工作,并且攒下一笔钱帮家人改善生活。
其实,格里高尔已经尽到了作为长子的责任,在自己工作这么辛苦的情况下,还为家中请了两个女佣帮助母亲和妹妹做家务。
变形记一文中假如变成一只甲虫,那一刻的心理描写200字这本书,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在书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虫,成为无人能沟通的异类。
失去人形后,他丢了工作,从家庭的顶梁柱变成毫无价值的虫子,随之而来的是亲情的日渐淡漠,孤独的如影随形……卡夫卡用平淡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怪诞离奇的故事,但脱下故事的外衣,背后隐藏的真相却深深地刺痛了我们。
那个躲在黑暗中的甲虫,何尝不是我们人到中年的缩影。
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位旅行推销员。
每天早上,他天没亮就得起床,搭乘五点的火车去上班。
工作五年来,格里高尔堪称“模范员工”。
他从未因为任何私事请过假,也从未在工作上偷过懒。
生活本可以平淡地继续,直到某天,他一觉睡醒,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
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感受着自己陌生的躯体惊慌不已。
但慌张的情绪持续没多久,就被另一种思绪替代:闹钟已经指向了六点半,自己现在起床去上班,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反常的迟到,公司经理上门催促,甚至怀疑他携款潜逃。
当格里高尔艰难地把反锁的门打开后,他急忙跟经理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但他丝毫没发现,自己喋喋不休的话语在别人耳中只是一串虫叫。
家人看到他的虫形大惊失色,经理更是难以自控,转身就逃。
此时的格里高尔,满心都是自己的饭碗,他必须把经理留下来,好好安抚他,否则自己马上就会失业!他跌跌撞撞地爬行,试图追上经理,却只看到经理翻身跳下楼梯的身影。
母亲已经吓呆了,而父亲根本听不到格里高尔的心声,非但没有帮忙留住经理,反而举着拐杖一步步逼向他。
格里高尔仓皇躲避,最后被父亲一拐杖捅进房间,腹部被门擦伤,鲜血淋漓,颓然倒地。
格里高尔为了生计狼狈争取的模样,藏着多少中年人心酸的影子。
为了绩效迎着上司,为了业绩四处求着客户,因为最可怕的不是丢了面子,而是丢了工作。
年轻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天小心翼翼地彰显着自己的价值,生怕下一个被淘汰的是自己。
每天睁开眼睛,脑子里都是父母的健康,孩子的教育,家庭的开销,变得不敢任性,不敢生病,更不敢辞职……梁文道说过:“成年人在扇动翅膀时,两边羽翼上还挂着重重的秤砣。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是法国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的变形经历。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格里高从一个普通的商人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他的变形引起了家人和社会的恐慌和排斥。
这种变形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格里高曾是家庭的顶梁柱,但在变形之后,他成了家庭的负担,被家人视为异类。
这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不同的他者的排斥和恐惧。
小说中还反映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压迫。
格里高在变形后,被家人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受到冷漠和忽视。
这让我想到了社会中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他们也许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被社会所排斥和忽视。
这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变形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性、社会现实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主人公格里高的变形经历,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不公,也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爱。
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变形记》读书笔记《变形记》读书笔记1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情节,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两点。
第一,人是自私的。
但很多时候的自私都是单纯的。
文中主要描述的是一家人,可是这一家人的联系程度在一个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也慢慢疏远,主要体现在对格雷高尔还是不是自己家人的矛盾和犹豫上,当家庭的顶梁柱格雷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后——父亲:从回家后仍然穿着制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脸面的人,自己的儿子由可以说是家庭的骄傲变成了一只可笑的甲壳虫后,他是生气的,甚至用苹果扔他,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舍,所以没有主动说放弃他,从本质上,他对家庭的爱是霸道的,一些情况看还是有限的。
母亲:文中可能看上去自私程度最少的人了,她爱自己的儿子,而且不愿放弃,但她的性格更多的是懦弱和没有主见,而且她的这种爱中更多带有一些无知,是她没有像格雷高尔的父亲和妹妹一样认为他永远是只虫子了,她还活在以前的世界中,认为他有一天可以再变回人类,所以说她的这种所谓看上去不自私是建立在她认为格雷高尔有可能变回人类他们还有可能变回以前的生活的基础上的。
妹妹:这是一个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最初格雷高尔变成虫子后她是最关心他的,可是也正是她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她内心也许挣扎没几天后就认定格雷高尔就是一只虫子了,而她照顾格雷高尔出于自己内心的一是她觉得该照顾他,二是她觉得自己成年了在家中能担起一部分责任,她的这种照顾并不是纯粹的对哥哥的爱,某个角度看是参杂着自私,从文中家里来了房客在听她拉小提琴的时候格雷高尔跑出来了,她委屈夹杂着愤怒,并且第一个提出放弃对格雷高尔的照顾中就可以看出。
我想这三个形象是再平凡不过的家庭中的形象了,这三种自私也是最常见也最不被人当作自私的自私了,这些看起来都是正常的,无害的,但是又都是那么的伤害人——在格雷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
《变形记》的内容和形式的主要特点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澳大利作家佛朗茨·卡夫卡(1883—1924)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生前虽说十分寂寞,但死后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西欧到东欧,文学评论界曾经一度出现过所谓“卡夫卡热”。
他的作品始终受到推崇,被称为表现主义的杰作,时代的先知。
《变形记》不仅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作。
作者以短小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代西方人的异化图。
作者大胆应用夸张、象征手法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以人化的动物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
一、《变形记》的主题《变形记》发表于1915年,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之一,它首先引人注意的是作品的故事情节。
小说描写了这样一个荒诞虚幻的故事:一天早晨,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从恶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挣扎着想从床上起来,但是,变形了的身体和四肢无论如何也不听使唤。
起不了床,就赶不上早班火车,就要贻误公司的生意。
如果被公司解雇,怎么挣钱养家呢?公司秘书主任因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来,父母瘫痪在床上,父亲则挥起手杖便打,把格里高尔赶回到自己的房间。
格里高尔变形以后,生理上完全变成了甲虫,他厌恶人类的食物而喜欢吃腐烂的东西;他总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或挂在天花板上。
然而,在心理上,他仍然保持着人类的心理,能够感觉、观察、判断和思考。
由于他在形体和生理上是个地道的甲虫。
因此,家庭成员一方面盼望他仍能回到人间,挣钱养家,一方面又嫌弃他,厌恶他,整日将他关在房中。
只有妹妹格蕾特出于义务感和同情心,尽量照顾他,给他送食物,清扫房间。
由于在心理上仍然是原来的格里高尔,因此,他能够观察和体验到他的变形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灾难。
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日夜折磨着他。
渐渐地,变了形的格里高尔不但不能替父母和妹妹分忧出力,而且成了家庭的累赘。
最后,他被认为是“一切不幸的根源”,连一直怜悯他的妹妹都下决心“一定要把他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