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常见检查及其注意事项
- 格式:pptx
- 大小:5.29 MB
- 文档页数:27
外泌尿外科专科护理指引一、术前准备1.患者教育:向患者介绍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解答其疑问和担忧。
2.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局部病变、腹部触诊、会阴检查等。
3.标本采集: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采集相关检查项目所需标本,如尿液、血液等。
4.配合检查:根据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相关检查,如膀胱造影、尿流动力学检查等。
5.消毒准备:完成居室的消毒及病人清洁,戴好手术帽、口罩、手套等。
二、术中护理1.手术准备:协助医生设置手术场,准备手术所需的设备、药品等。
2.患者安全:确保患者手术前正确核对身份,检查病历、病房卡片等信息是否正确。
3.麻醉安全:与麻醉科医生协作,检查完整麻醉设备,确保麻醉安全。
4.术中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反馈给医生。
维持良好的呼吸通畅和氧气供应。
记录手术操作过程及相关时间。
5.手术辅助:根据手术需要,协助医生操作器械、吸引出血等。
三、术后护理1.观察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血压、心率、呼吸等,观察病人术后恶心、呕吐、恶寒、发热、尿量、尿液性状等变化。
2.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病人保持平卧,避免大动作,保持尿袋的下垂,避免牵拉导尿管,注意导尿管的引流情况,排尿量大于30ml/h为佳,及时记录。
3.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泌尿系感染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4.疾病宣教:适时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复诊规划。
以上仅是外泌尿外科专科护理指引的一般内容,根据具体疾病的不同,护理工作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此外,术后康复指导和护理也是重要的一环,旨在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术后注意观察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及时与医生沟通。
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密切与医生沟通合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泌尿外科护理常规一、术前准备1.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包括泌尿系统疾病、过敏史、手术史等。
2.患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3.检查患者是否有感染,如泌尿道感染等,必要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4.做好围手术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皮肤准备、手术器械和药品的准备等。
二、术中护理1.根据医嘱,解释手术过程和操作步骤给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帮助患者协助操作,如配合手术台位置调整、解除内源性尿道阻力、协助手术器械的适当使用等。
3.根据手术类型和手术进程,做好备份工作。
在手术中根据医生的要求,准备好需要的手术器械、药品和相关卫生材料。
4.术中做好卫生控制,保持手术器械、药品和护理工作的无菌,确保手术安全。
5.密切观察患者术中病情变化,如出血情况、术中并发症等,及时向医生汇报。
三、术后护理1.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如镇痛治疗、抗感染等。
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心率、体温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症状,如伤口出血、感染等,并及时处理。
4.教育患者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如伤口清洁、饮食控制、药物使用等。
5.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如伤口护理、拆线等。
四、术后康复护理1.安排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如尿道伸展操、盆底肌肉锻炼等,促进患者的康复。
2.指导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如饮食宜忌、饮水量控制等,避免影响术后恢复和再发。
3.重要时期定期复查,如尿路造影、B超、CT等,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的复发或并发症。
综上所述,泌尿外科护理常规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和术后康复护理。
护士需要熟悉泌尿外科疾病的护理知识,掌握相应的护理技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顺序: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外生殖器、精囊及前列腺,以免遗漏。
方法:视、触、叩、听。
直肠指诊可看作一种特殊的触诊,透光试验可看作一种特殊的视诊。
一.肾区的检查1.视诊立位为佳,双侧上腹部及腰部是否膨隆,有无肿物[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脊柱是否弯曲,有无腰大肌刺激现象。
2.触诊用双手触诊法,即一手平贴于患者脊肋角处并用力托起,另一手在同侧的肋腹部,随病人深呼吸而轻缓地触诊肾脏。
正常肾脏不能触及,消瘦者偶可触及右肾下极。
肾下垂者可触及,坐立位时范围增大,活动度较大。
触及肾脏肿大时,应考虑肾积水或积脓、囊肿、肿瘤等。
3.叩诊左手掌平放于背部肾区,右手握拳轻叩,有叩击痛时提示该侧肾脏或肾周围有炎症。
肾或输尿管结石在绞痛发作时,叩击痛阳性。
4.听诊肾动脉狭窄(约40%~50)、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的患者在上腹部或腰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二.输尿管的检查正常输尿管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一般不能触及,当输尿管有肿瘤、结核或结石时,在腹壁薄的病人,偶尔能触摸到条索状肿物及局部压痛点。
输尿管有炎症时,沿其行径有压痛。
三个压痛点为:1.上输尿管点位于腹直肌外缘平脐处。
2.中输尿管点位于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
3.下输尿管点可通过直肠或阴道进行检查。
三.膀胱的检查膀胱位于盆腔内,空虚时不易触及。
一般当膀胱内贮有300ml以上的尿液时,可于下腹部耻骨上发现膨胀的膀胱。
1.视诊下腹部有无局部膨隆,应注意其大小、形态、部位及与排尿的关系。
2.触诊耻骨上区有无压痛。
如有膨隆或肿物,应注意其界限、大小、质地,压迫时有无排尿感或尿外溢,必要时(如膀胱内肿瘤等)于排尿或导尿后重新检查,或作双合诊检查。
3.叩诊充盈之膀胱,有囊性感,叩之呈浊音。
不能排尿或排尿后仍为浊音,则提示有尿潴留,常见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或神经原性膀胱。
叩诊为实音可见于膀胱内巨大肿瘤或结石。
四.外生殖器官的检查男性的外生殖器官包括:阴茎、阴囊及其内容物。
一、泌尿外科常用的化验检查: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常规、痰培养、血常规、血凝四项、PSA、术前八项肝肾功电解质及血糖。
二、各化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一)尿常规异常结果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1、尿液颜色,红色为血尿:急性膀胱炎、泌尿道结石、肿瘤、肾结核乳白色(乳糜尿)、血丝虫病、泌尿道化脓性感染.深黄色或红茶样:黄疸。
2、尿透明度,混浊:有大量结晶、血液、脓液及乳糜尿时.3、尿酸碱度(尿pH值),了解尿液的酸碱度,对诊断某些肾脏或代谢性疾病可提供重要线索.4、尿比重,在病理状态时,尿比重的增减主要根据肾脏的浓缩功能而定。
比重低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
5、显微镜检查:红细胞,增多:泌尿系统结石、肾盂肾炎、肾炎、结核、急性膀胱炎、泌尿系统肿瘤。
白细胞:增多:泌尿系统感染、结核。
颗粒管型,持续多量出现于急、慢性肾炎。
透明管型,肾炎、肾盂肾炎、发热性疾病有时少量出现。
6、化学检查:蛋白,阳性:肾炎、慢性肾炎;泌尿系统感染、高热、肾结核。
糖,阳性:糖尿病.酮体,阳性:过度饥饿,严重糖尿病。
尿胆元,大于正常见于肝炎,肝癌等引起的黄疸及溶血性黄疸.胆红素,阳性:阻塞性黄疸.需要检查的人群:泌尿系统疾病患者。
7尿常规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 一般无不适合人群。
检查前禁忌:检查前一天晚上九点以后不要进食,可喝水,检查当天早上起床后不吃东西也不喝水,便于检查准确。
检查时要求:(1)留尿液标本时预先选好能装20毫升以上的清洁尿杯。
(2)最好留取早上第一次尿标本送检.取尿时,最好先尿出一些再取即取中断尿。
(3)女性患者在经期一般不宜取尿做检查。
(二)大便常规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1、便秘者粪便呈球状硬块。
2、粥状或水样稀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
3、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及副霍乱患者.4、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
5、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6、大便溏泄,纳少腹胀者为脾阳虚;7、需要检查人群:8、大便异常,排便异常症状者9、注意事项:检查时要求:(1)因肠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多所致。
泌尿外科操作手册(重排版)
简介
泌尿外科是以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为主的外科分支。
本手册为泌尿外科医生提供一份常用操作的指南。
前提条件
在进行操作前,请确保以下情况:
- 阅读并明确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记录
- 确认手术部位和所需手术工具
- 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
- 准备好常规手术相关药物和监护设备
常规操作
输尿管镜检查术
1. 患者体位:仰卧位加小垫子或足垫
2. 局麻或全麻
3. 在输尿管口灌注利多卡因减轻疼痛
4. 将输尿管镜插入尿道口,找到输尿管口
5. 检查输尿管及肾盂、输尿管口和膀胱的病变情况
6. 可配合取活组织或取石操作
膀胱肿瘤电切术
1. 患者体位:仰卧位加小垫子或足垫
2. 全麻
3. 将膀胱镜插入膀胱内,找到肿瘤部位
4. 以电切钳夹住肿瘤的底部,将电切线圈绕至切口附近
5. 开启电切器,把肿瘤电切下来
6. 活检可送病理检查
经皮肾穿刺术
1. 患者体位:俯卧位或侧卧位
2. 局部消毒,局麻
3. 穿刺定位:一般在肋弓下、背阔肌外上段或中下段
4. 针头侵入肾脏后,将针芯取出,意味着穿刺成功
5. 插入导管,保持引流通畅
6. 检查穿刺术后是否存在并发症
总结
以上仅为本手册提供部分常用操作,具体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经验而定。
在进行任何手术前,请确保对手术操作的有效准备和娴熟技能,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