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批评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001.00 KB
- 文档页数:8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举例
1. 提出理性的批评意见:读者可以针对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例如,指出文章中的逻辑漏洞、叙事不连贯或者语言过于晦涩难懂等问题。
2. 分享个人感受和体验:读者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文章给自己带来的情感、思考等,以此向作者传达自己对作品的评价。
3. 对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读者可以将作品与其他类似题材、风格或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并给出自己的喜好和理由。
例如,说出认为某位作者在某一方面的作品表现更出色。
4. 提出改进建议:读者可以提供具体的改进意见,帮助作者更好地完善作品。
例如,提出关于题材、角色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读者的批评应该是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的,避免过度主观或情绪化。
另外,批评应该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和表达权利,避免使用辱骂、恶意攻击等不当的言辞。
接受美学的两位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法国文学教授。
1967年4月,有感于当时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他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Literature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ture theory,1967)的演讲,标志着康斯坦茨学派的崛起,同时也开启了20世纪后期文学批评的一个新方向。
作为接受美学的宣言,《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是从考察以往的文学史研究论起的。
他认为,要解决文学史研究中的种种难题,就必须高度重视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他指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是反应的锁链,而是一种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力量。
没有作品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便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只有通过其媒介过程,作品才进入一个连续的变化的经验视野,在其中发生着从简单的接受到批评的理解,从消极的接受到积极的接受,从公认的审美规范到超越这些规范的新创造的永恒转变。
”他强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史,就必须首先清除历史客观主义的虚假观念。
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的接受和创造的过程,它是由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在他看来,读者并非是一块“白板”,他对作品的接受是以审美感受的经验背景为前提条件的。
换言之,任何一部作品都不是出现在真空中的全新事物,相反,它唤起读者对已读过的东西的回忆,使读者形成某种特别的情感态度,并以其开头唤起对中间和结尾的期待。
正是这种审美感受的经验背景,构成了读者特定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
它们“来自于对体裁的前理解,来自于对已熟悉的作品的形式和主题,来自于诗歌语言和使用语言之间的对立”。
当然,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新的文本为读者唤起了来自早先某些文本的期待视野和熟悉法则,但同时,它们又被这一阅读过程所修正、改造,也可能仅仅只是复制。
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风格和技巧。
下面是一些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及其拓展。
1. 形式批评:经典作家常常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批评,探究其结构、语言运用和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他们会分析作品的叙事方式、章节划分、语言风格等,从中揭示作者的意图和创作技巧。
此外,他们还会关注作品的节奏感、韵律和音韵的运用,以及对话和描写的力度和效果等。
2. 主题批评:经典作家常常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主题进行批评,探讨其思想、哲理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
他们会分析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关注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社会问题和道德观念等内容。
同时,他们还会从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揭示作者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3. 文化批评:经典作家常常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进行批评,探讨其反映和解读了当时社会和历史文化的方式。
他们会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事件、社会风俗和文化符号等,从中理解作品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态度和观察。
此外,他们还会关注作品中的文化冲突、文化认同和文化转变等问题,以揭示作品对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4. 传统批评:经典作家常常通过对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的关系进行批评,探讨其对传统文学的继承、批判或突破等方面的特点。
他们会分析作品中的文学传统、文学流派和文学技巧等,从中把握作品与传统文学的对话和互文性。
同时,他们还会关注作品中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引用、模仿和变革等,以揭示作品对传统的态度和创新。
总而言之,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多样且丰富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形式、主题、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分析,他们能够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创作技巧和文化价值,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这些批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丰富了文学的研究领域。
收稿日期:2010-05-15 作者简介:方汉泉(1940—),男,广东普宁人,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No .6,2010JOURNAL OF S OUTH CH I N A NOR MAL UN I V ERSI TY(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2010年12月Dec .,2010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方汉泉(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
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
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
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
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
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关键词:;文本与读者关系;阐释团体;有知识读者;文本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0)06-0054-08 当代美国文论家斯坦利・费什(Stanley Fish ),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早已引起国内学界的密切关注。
但对其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还谈不上特别深入;对费什提出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及其文本的分析方法,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鉴于此,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作进一步论析。
一、关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在读者与文本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可谓独特。
他认为不存在着文本的自足体,不是通过作者将文本传递给读者,而是读者生成文本。
所有“形式”,包括作者及其意图和有关文本的“细节”,都是由读者构建产生的。
2020年38期总第530期ENGLISH ON CAMPUS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现代主义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应用——以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为例文/武 辰当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多沿袭“文学史+选读”的传统模式,即首先向学生介绍文学史上某一阶段代表作家的生平行谊、创作旨趣及时风影响,后辅以作品(中译本)片段,印证上述简介。
学生处于运用此类教学方法的课堂之中,机械记忆特定时期个别作者的背景信息,在阅读文本时先入为主地按图索骥。
这种方式视文本意义为文本的一种“可资拆散的信息”,使得阅读经验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单向过程,而对作为读者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鲜有问津,令其成为缄默的读者。
英美文学课程“精读化”,遑论实现陶冶学生文学鉴赏品味、培养阅读时思辨能力、激发从事研究的问题意识等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互动积极性感到掣肘。
此外,这种批评方法形如读者反应理论批评家罗森布拉特之譬喻:读者和作者立于昏暗的舞台上,中间放着文学作品,舞台灯光只聚焦于三者之一,其他两者被完全淹没。
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作品中作者隐退,叙述声音消弭,读者“平视”故事,而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实感”基于“一种心理学标准”,使得作者对解读作品的作用得到空前突显。
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概述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一个首要解释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该理论主张通过他1970年所做讲演《不定性和读者反映》可见一斑。
在其代表作《阅读行为审美反映理论》中,伊瑟尔首先区别了“隐在读者(Implied Reader)”实为“一个思维的产物(construct),决不与任何实际读者相等同”,而无异于一种文本策略(textual device)的本质属性。
它期待着一位接受者(recipient)的出现,且“预构(prestructure)了每一位接受者所要承当的角色”,“因此隐在读者概念就表示了一种反应邀请结构的网络系统,这一系统迫使读者抓住本文。
读者反映批评理论我曾经心里想,杰姆要是注定做奴隶的话,在家乡做要比在外地强一千倍。
在家乡,他有家啊。
为此,我曾经想,不妨由我写封信给汤姆·莎耶,要他把杰姆目前的情况告诉华珍小姐。
不过我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原因有两个。
她准定会发火,又气又恨,认为他不该如此忘恩负义,竟然从她那儿逃跑。
这样,她会干脆把他卖掉,再一次把他卖到下游去。
如果她不是这么干,大伙儿自然会一个个都瞧不起忘恩负义的黑奴,他们势必会叫杰姆时时刻刻意识到这一点,搞得他狼狈不堪、无地自容。
并且他们会这样想我,说赫克·芬出力帮助一个黑奴重获自由。
这样,要是我再见到这个镇子上的随便哪一个人,我肯定会羞愧得无地自容,愿意趴在地下求饶。
一般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嘛。
一个人一旦做了什么下流的勾当,可是又并不想承担什么责任,自以为只要把事情遮盖起来,这多么丢人现眼啊。
这恰恰正是我的情况。
我越是想到这件事,我的良心越是受到折磨,我也就越是觉得自己邪恶、下流、不出息。
到后来,我突然之间猛然醒悟了,认识到这明明是上帝的手在打我的耳光,让我明白,我的种种邪恶,始终逃不开在上天的眼睛。
一个可怜的老妇人平生从没有损害过我一根毫毛,我却把她的黑奴拐跑,为了这个,上帝正指引着我,让我明白什么都逃不过“他”那高悬的明镜,“他”决不允许这类不幸的事再发展下去,只能到此为止。
一想到这一些,我差一点儿就立刻跌倒在地,我委实吓得不得了啦。
于是我就想方设法,试图为自己开脱。
我对自个儿说:我从小就是在邪恶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不能过于怪罪我啊。
不过,在我的心里,还有另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还有主日学校哩。
你本该到那儿去啊。
要是你早去的话,他们会在那儿教导你的嘛,教导你说,谁要象我那样为了黑奴所干的这一切,是要下地狱受到永恒的烈火的熬煎的。
”我全身簌簌发抖。
1 在大学的文学导读课上,几个同学发表了他们对于了他们对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第31章,及这篇文章开头引用的那段话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