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 格式:docx
- 大小:27.45 KB
- 文档页数:2
体外循环意外及管理体外循环中一旦发生意外,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死亡率为18~24%。
体外循环技术和设备还很不完善,加之体外循环工作琐碎、繁杂,需要灌注医师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极强的应变能力。
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能迅速正确的判断,及时有效地处理。
一、体外循环意外的分类(一)机械性故障1、动脉泵故障1)表现形式(1)在体外循环运转过程中泵突然停止转动。
常见原因可能是在泵头内涂抹油、滑石粉使电机短路或电机传送带断裂。
此时如有备用泵立即更换,否则手摇动脉泵至手术结束。
(2)在体外循环运转过程中泵突然颤动或蠕动,或突然出现高速运转,调节控制钮无效。
多数情况下为高频电流的影响,如高频电刀,泵控制板老化亦可造成这种情况。
此时立即停止高频电流仪器使用后,泵转动可即刻正常。
动脉泵阻闭失灵致使泵管在泵头内蜷曲破裂而发生气栓,泵马达控制失灵使泵达最高转速,倾刻间使氧合器内血液排空大量气体进入体内。
2)预防措施(1)尽可能选择性能良好的体外循环机。
(2)体外循环机要有专人管理,定期检修。
(3)勿在泵头内涂抹油或滑石粉。
(4)体外循环运转中勿使用高频电流的仪器。
(5)手摇把放于固定位置,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机械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开关,手摇泵以维持循环,参考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氧合器血平面维持动脉流量,查找原因排除故障。
2、氧合器意外1)氧合性能不良此系体外循环中最常发生的意外。
如氧合不佳,不能去泡,遇此情况可采用替换氧合器的方法,具体操作:迅速降温以减低机体氧耗,速取一个消毒好的鼓泡式氧合器,准备好三通,暂停心肺转流,钳夹动脉及静脉管道,将故障氧合器静脉回流室或动脉储血室和泵管入口及新鼓泡式氧合器动脉回流室相连,再将故障氧合器的气体管道和静脉引流管接至新氧合器上。
心肺转流只需停止2-3分钟,安全简便、快捷、效果满意(图4-5-1)。
2)氧合器热交换部分渗漏此种情况相对少见。
要求在氧合器安装前先连接水泵运转5分钟,若有水向血液氧合部分渗漏即可发现。
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临床分析张延【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全麻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硬件设备、转流技术、灌注医师经验、术中监测及心肌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浅低温(30~33)℃190例,深低温(18~20) ℃2例;转机时间25~230min,平均(91.16±3.28) min,阻断时间10~170min,平均(60.20±2.61) min,辅助时间5~200min,平均(21.77±1.24) min;平均动脉压50~80mmHg,灌注流量2.2~3.0L/(min·m2),升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128例(66.7%),除颤复跳64例(33.3%);手术中用血量0~1600ml,平均(321.05±28.50) ml,术中应用人工肾105例(54.7%);全部患者均顺利脱机,无术中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出血6例(心包压塞切开止血1例,开胸止血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乳糜胸2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例,均顺利康复,无明显后遗症.结论灌注医师的经验和硬件设备的完善、高质量的人工心肺机和氧合器、多种转流技术的应用、完善的监测系统等可明显提高围术期体外循环的安全性;体外循环期间加强对血液的适度稀释、合理的胶体渗透压、完善的心肌保护是体外循环成功实施的关键.【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15(017)011【总页数】3页(P1866-1868)【关键词】心脏;体外循环;经验【作者】张延【作者单位】100017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心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本院行全麻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92例,其中男92例,女100例;年龄2~75岁,平均年龄(38.74±1.40)。
体外循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是一种医学技术,用于维持和替代人体心脏、肺脏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机械装置将血液从身体中抽出,经过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注入体内,以实现对心脏和肺脏功能的支持或替代。
1. 体外循环的原理体外循环的核心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通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重新灌注回患者体内。
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血液引流在手术开始前,医生会在患者身上建立静脉和动脉通路。
手术中,通过插管等方式将血液引流出来,一般是从大静脉(如颈内静脉)或大动脉(如股动脉)中抽取血液。
1.2 氧合与过滤引流出来的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中,在机器上经过氧合器进行氧合。
氧合器中有一个半透膜,通过这个膜,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收新鲜的氧气。
此外,通过过滤器可以去除血液中的杂质和凝块。
1.3 体外循环经过氧合和过滤处理后的血液会再次被注入患者体内,一般是通过大动脉(如股动脉)或心脏主动脉进行回输。
这样,血液就完成了从体内到机器再到体内的循环。
2. 体外循环的应用体外循环广泛应用于心胸外科手术中,尤其是那些需要停止心脏跳动、进行心脏修复或移植的手术。
此外,在一些疾病或创伤导致心肺功能严重受损时,也可以采用体外循环来维持患者的生命。
2.1 心脏手术在心脏手术中,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室壁修补术等需要停止心跳进行操作时,使用体外循环可以保证患者的供氧供血,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2.2 肺移植肺移植手术需要将捐赠者的肺移植到受体体内,这个过程需要停止受体心脏的跳动并进行连接。
体外循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的作用。
2.3 心脏支持装置在一些严重心衰、心脏病等患者中,为了维持生命,可以通过安装心脏支持装置来辅助心脏功能。
这些装置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引出体外,并通过机器进行氧合和过滤后再注入患者体内。
3. 体外循环的风险与注意事项尽管体外循环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3.1 凝血功能障碍由于机器处理可能会对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产生影响,使用体外循环时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二次正中开胸突发心脏破裂大出血的抢救和护理一例二尖瓣替换术后病人,因伤口愈合不良,重新开胸行清创术,术中牵开胸骨时突发心脏破裂大出血。
立即快速补充血容量,稳定血压并建立体外循环,修复破裂的伤口。
病人恢复至痊愈后出院。
着重讨论二次开胸心脏破裂大出血后的抢救配合和护理体会。
标签:二次开胸、心脏破裂、抢救配合、护理体会二次开胸过程中突发心脏破裂是严重致命的并发症,并不罕见,在二次心脏手术中的发生率大约在10%左右。
迅速及时的处置方法和熟悉默契的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本文报告一例成功抢救病例的护理体会。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患者男性,60岁。
一个月前行二尖瓣替换手术,出院后一周出现伤口红肿疼痛,渗出,胸前正中切口中下段有一约5cm长的哆口而再次入院。
经各项检查后确定再次手术清创。
二、治疗方法以急诊手术送入手术室,患者取平卧位,全麻气管插管成功后建立动脉监测和中心静脉通道。
取原切口入路,切开皮肤皮下显露胸骨,剪断并取下原来钢丝,拟从剑突下游离,突然有大量的鲜血从剑突下流出,患者血压迅速下降,心律紊乱,出现室颤,随即心跳异常。
迅速撬开胸骨,进行持续的心脏按压,同时准备体外循环,并大量的补充液体和输血,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及利多卡因,心脏除颤,心跳仍未恢复。
继续持续的心包腔内按压,全身肝素化同时进行血液回收。
由于心脏有大量的鲜血涌出,无法看清具体的出血部位,再紧急行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全身转流。
头戴冰帽降温保护脑组织,清除心包腔内的积血,积液,发现右室游离壁和房室沟旁有两处心脏裂口,分别长约6cm和3cm,立即用毛毡片和4—0的滑线行双层褥式加连续缝合修补心脏破口,再次仔细检止血,确定无其他活动出血后,放置双侧胸腔引流。
体外循环中使用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根据血气分析电解质及代谢指示调整患者内外环境,纠正酸碱失衡,在血气指标于正常后复温电击除颤,恢复心跳,心律为窦性,60~85次/分,补充血容量,循环平稳后停止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后患者携带各种管道的护理管理临床研究显示,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往往会面临着心肺脑等机体各个器官及功能恢复的考验,不论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是该类患者往往需要转入ICU进行密切观察,且患者全身都插满了各种管道,如何加强患者身上这些管道的护理,对于患者的预后及尽快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心脏手术;管道;护理管理医学研究指出,加强心脏外科手术术后患者携带的各种管道的监控和护理对于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的成效直接关系着患者的術后恢复。
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上如何对心脏手术后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对我院ICU 收治的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出了更加合理有效的管道护理措施,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7月-2015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患者120例,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11个月-70岁,平均年龄为50.7岁。
所有患者接受外科手术经临床诊断确诊有房间隔缺损患者2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30例,法洛四联症患者11例,二尖瓣狭窄患者13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30例[1]。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加静脉复合麻醉并低温体外循环下的条件下施行外科手术(动脉导管未闭患者除外),手术结束之后即刻将患者送入ICU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气管插管、三腔中心静脉置管、心包、纵隔引流管、有创动脉置管、外周静脉留置导管及导尿管等插管情况[2]。
1.3 各种管道的护理情况1.3.1 气管插管的护理患者在进入到ICU以后,应当立即对患者进行呼吸方面的护理,连接呼吸机并查看患者的动脉氧气含量,同时要定期测量患者插管气囊的压力,用寸带妥善固定气管插管,约束带妥善固定患者四肢。
气囊要遵照临床规则每隔6-8小时放气一次,并密切观测气囊的压力变化情况。
2例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摘要】目的浅低温全流量多次灌注心脏冷血停搏液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
在再次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体会。
方法胸骨正中切口经升主动脉和上、下
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备股动静脉插管,浅低温下手术,心肌保护采用4:1
含血冷停跳液。
结果 2例病例CPB时间均大于120分钟,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1例,其余1例20焦耳心内电除颤一次后复跳。
2例病例均顺利停机,并痊愈出院。
结论加强CPB管理是提高再次心脏手术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浅低温全流量多次灌注体外循环再次心脏手术
近年来,心脏再次手术呈上升趋势,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应采取相
应处理措施,以减轻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我院2009年行2例体
外循环下再次心脏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例一,李某,男,16岁,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室间隔缺损修
补及右室输出道疏通术后2年,再次发生右室流出道狭窄及室间隔残余漏。
病例二,侯某,男,17岁,法洛氏四联症矫治术后一年并发室间隔残余漏3+月。
2 体外循环转流方法
2.1用物准备人工心肺机:Terumo 8000型,氧合器:国产膜式氧合器及配
套体外循环管道,适宜的主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改良超滤。
同时备好
股动脉、股静脉插管、体内外电除颤仪电击、电动摆锯。
2.2常规准备胶体液(聚明胶肽或琥珀酰明胶),20%甘露醇,林格式液。
病例一:备悬浮红细胞3u,血浆400ml。
病例二,备悬浮红细胞2u,血浆600ml。
2.3转流方式常规装机,安装好全部体外循环管道及超滤,预充排气,开胸
前安放好以内吸引管及心脏冷血停搏液灌注管,将体表电除颤仪电击、电动摆锯、主动脉插管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安全放置手术台上,并备好股动脉插管。
经胸骨正
中切口,电动摆锯直接开胸,分离胸骨后粘连组织的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是心电图的变化,随时准备行体外电除颤和股动脉插管。
当插好升主动脉和
上腔静脉插管时,全身血液肝素化后ACT>480s,建立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
预充液用聚明胶肽,林格氏液为主,并加悬浮红细胞和新鲜血浆。
常规使用甘露
醇5ml/kg,地塞米松10mg,速尿20mg,硫酸镁0.5mg/kg,碳酸氢钠2ml/kg,氨
甲环酸100mg/kg。
鼻咽温度维持34℃-35℃,转流流量维持60-80ml/kg?min,等待
分离粘连组织,游离下腔静脉。
当下腔静脉插管后行80-100ml/kg?min全流量转流,开始降温至鼻咽温度33℃时,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以250ml/min的
压力灌注1:4含血冷停跳液(K+20mmol/L)20ml/kg。
心脏停跳后,阻断上、下腔静脉,手术医师行心内畸形矫治术。
降温至鼻咽温度32℃停止降温,并维持鼻咽
温度32-34℃,80-85ml/kg(2.4L/m2?min)流量转流,转流过程中每20分钟复灌
心脏冷血停搏液一次10ml/kg(K+10mmol/L),每30分钟监测ACT和血气分析一次。
3 结果
2例病员均未行体外电除颤,也未行股动脉转流。
病例1:升主动脉阻断43
分钟,复温至鼻咽温度34.2℃,开放升主动脉,两分钟后20焦耳心内电除颤一
次复跳,转流122分钟,辅助21分钟顺利停机,尿量980ml。
病例2:升主动脉
阻断94分钟,复温至鼻咽温度34.4℃,开放升主动脉,心脏自动复跳,转流162
分钟,辅助38分钟顺利停机,尿量780ml。
两病例术后15小时内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
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4 讨论
再次心脏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手术[2],因此,在CPB管理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4.1使用膜式氧合器,具有良好的气体交换功能,生物相容性好,可以减少血液破坏,氧合效果好,预充少,有利于肺脏的保护减少或避免术后灌注肺的发生。
4.2开胸前,先将氧合器预充,安装好各种管道,备好股动脉插管,防止开胸过程中发生大出血,能紧急股动脉转流,及时回收血液,保证患者循环的基本稳
定[1]。
4.3合理的血液稀释可避免血液粘滞度增高,提高有效的组织灌注,降低CPB
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
4.4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可以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避免术中缺氧和酸碱平衡失调,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4.5加强心肌保护。
以适当的压力灌注一定量的心脏冷血含钾停搏液,快速让心脏停搏,心肌电-机械活动停止,并且,每20分钟灌注心脏停搏液一次,缩短
心脏停搏液灌注的间隔时间,确保升主动脉阻断期间无心肌活动,避免心肌耗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4.6术中采用改良超滤,可以超滤全身血液,浓缩血液的有形成分,排除体内多余的水份和炎性物质,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利于病员心肺功能的恢复。
4.7转流过程中,严密监测ACT和血气分析,保证尿量大于1-2ml/kg?h,及时调整肝素的用量,钾和碳酸氢钠的用量,同时加入抗炎、利尿、止血、脱水等药物,维持正常水平的电解质浓度和酸碱平衡,满足各项生理指标。
参考文献
[1]龚庆成.《体外循环技术指导》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 358.
[2]张小华,等.二尖瓣再狭窄人工瓣膜置换术.中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1.8: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