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期鼻饲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51.14 KB
- 文档页数:1
鼻饲术心得体会鼻饲术是一种通过鼻孔将营养物质导入胃部的操作。
作为一名护士,我有幸参与了多次鼻饲术的实施,并深深体会到了它对病人康复的重要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并对鼻饲术的相关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一、术前准备鼻饲术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的关键。
首先,我们必须确认病人是否适合接受鼻饲术,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评估。
这包括病人的胃肠功能、鼻腔畅通度以及饲料的类型和配方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告知病人和家属术前的注意事项,并对饲料的使用和存储进行详细的说明。
二、操作技巧在进行鼻饲术时,操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耐心。
首先,我们需要在操作前先给病人进行彻底的口腔清洁,并确保鼻孔的通畅。
然后,将鼻饲管插入病人的鼻孔,并通过轻轻旋转的方式将其导入到胃部。
在插入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鼻腔或胃部的损伤。
插入完成后,饲料的流速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其能够正常吸收。
三、护理措施鼻饲术后的护理工作同样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定期检查鼻饲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并观察病人是否有任何不适症状。
同时,还需要每天清洗鼻腔和饲料瓶,并定期更换饲料管。
为了避免感染的发生,我们还需要注意手部卫生,并采取一系列的无菌技术,如穿戴手套和口罩等。
四、护士角色作为一名护士,我们在鼻饲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判断病人的饮食需要,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病人的观察指标,如体重、尿量和粪便情况等,以便及时调整饲料的配方和流速。
此外,我们还需要与病人和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疑问和担忧。
经过多次的实践和反思,我逐渐掌握了鼻饲术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更是对病人康复的一种有力支持。
通过鼻饲术,我们可以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营养,帮助他们恢复体力,缩短住院时间。
同时,鼻饲术也为我们护士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体现了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鼻饲术心得体会鼻饲术是一种通过鼻腔来进行营养供给的方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无法正常进食或消化系统无法吸收营养等情况下,鼻饲术能够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
在我参与的鼻饲术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鼻饲术需要严谨的操作和细心的观察。
作为一项精细的医疗操作,鼻饲术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准确地定位鼻饲管的位置,并确保其固定稳定,以避免误吸或脱出。
同时,医生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速度,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合适的营养,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鼻饲术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由于鼻饲术需要长期进行,患者和家属需要理解其必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鼻饲管的护理和观察。
同时,患者和家属需要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鼻饲术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相关指标。
通过定期检测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和相关指标,如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等,能够评估患者是否得到了足够的营养供给,并判断鼻饲术的效果和适用性。
同时,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和营养摄入量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在鼻饲过程中进行定期的营养评估和记录,以便及时调整饲喂方案。
鼻饲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手术后恢复期、消化系统功能异常等,可以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营养和能量,维持其正常生活活动和康复。
然而,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鼻饲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适感。
患者在饲喂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咳嗽等不适症状,需要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及时干预和处理。
此外,鼻饲管的长时间固定和摩擦也可能引起患者鼻腔的不适感和局部溃疡,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
总之,鼻饲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能够为无法正常进食或消化系统无法吸收营养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具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患者和家属需要理解和配合,同时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进行鼻饲法的实验,我学到了以下一些知识点和技能:
鼻饲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鼻饲法适用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如口腔疾病、意识障碍等。
但是,如果患者有鼻腔狭窄、鼻中隔弯曲、严重的食管狭窄等情况,则不适合使用鼻饲法。
鼻饲法操作流程:在实验中,我学习了如何正确地进行鼻饲法操作。
首先,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鼻腔状况,选择合适的胃管。
然后,要将胃管插入鼻腔,通过咽部、食管等部位,达到胃部。
在插入过程中,要注意测量并记录胃管插入的长度,同时要确保胃管没有打折、扭曲等现象。
最后,要将胃管固定在鼻腔上,连接营养液,进行鼻饲喂养。
鼻饲法注意事项:在实验中,我了解到了一些鼻饲法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鼻饲喂养前,要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并确保没有空气进入胃部。
其次,在鼻饲喂养时,要控制喂养的速度和量,避免患者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避免感染和口腔溃疡的发生。
鼻饲法的护理:在实验中,我还学习了如何对鼻饲法进行护理。
要定期检查胃管的情况,确保其没有松动、破损等现象。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总之,通过进行鼻饲法的实验,我不仅掌握了鼻饲法的操作技能
和注意事项,还了解了鼻饲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重症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体会发表时间:2016-11-23T09:56:25.3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1期作者:周实[导读] 多数脑卒中患者存在进食困难,需要长期鼻饲营养,以保证营养摄入充足。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湖南湘西 416000【摘要】目的:分析重症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原因,探讨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2015年的4月~2016年的4月我院收治的67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做为研究组。
选取2014年的1月~2015年的1月我院收治的65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做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鼻饲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患者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鼻饲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重视重症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鼻饲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重症脑卒中;鼻饲并发症;护理干预多数脑卒中患者存在进食困难,需要长期鼻饲营养,以保证营养摄入充足。
鼻饲并发症是患者接受鼻饲期间不容忽视的环节,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1]。
本文重点分析了重症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原因,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5年的4月~2016年的4月我院收治的67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做为研究组。
选取2014年的1月~2015年的1月我院收治的65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做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①所选的患者在入院时均经过细致的临床检查,病情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脑部CT、MRI检测证实诊断。
②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无其他脏器功能疾病。
③患者治疗期间均存在进食困难,并接受鼻饲营养。
研究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6例;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9.4±3.7)岁;卒中类型:脑梗塞死44例,脑出血23 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56~74岁,平均年龄(69.8±3.9)岁;卒中类型:脑梗塞死43例,脑出血22例。
ICU脑卒中鼻饲患者护理体会(一)【关键词】ICU;脑卒中;并发症;鼻饲;护理脑卒中患者常因昏迷及球麻痹不能进食,为保证患者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维持(生命体征及促进恢复)消化道功能,常需留置胃管,注入流质饮食,以维持机体需求。
但长期留置胃管可引起并发症。
作者通过临床长期观察,对鼻饲患者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愈合,现将个人体会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07年9月~2008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1)均符合《神经内科学》第6版急性脑出血或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2)均经头颅CT证实。
(3)临床有昏迷症状。
共入组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3a~75a。
1.2方法1.2.1置管方法及时间为保证营养,维持机体内外环境正常,根据医嘱宜在急性卒中发病后24h~72h内放置胃管。
一般采用鼻胃管,对有为内容物返流以及需长期置管者可采用空肠置管。
选择型号适宜的硅胶胃管,长度为耳垂鼻尖剑突,再加上鼻饲管最末端侧孔距尖端的长度,一般为55cm~70cm。
神志清楚者插至14cm~16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或用小勺喂水使其下咽,同时送入胃管;昏迷患者插至15cm 时托头,使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增加通过咽部弧度,便于胃管插入。
插入后要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
1.2.2.鼻饲方法(1)首次鼻饲从小量开始,并采用宜消化流食,根据消化情况逐渐增加鼻饲量,以200ml·次-1为宜,6次~8次·d-1,缓慢注入,一次性输注方式适用于鼻置管,空肠胃管可采取持续滴入方法,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浓度由高到低,便于患者逐步适应〔2〕。
(2)鼻饲液温度为38℃~40℃。
2结果本组35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鼻饲管内灌注流汁食物、水分和药物,使患者保证了营养和水分的摄入,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
3护理体会3.1鼻饲前后护理体会3.1.1鼻饲前给予翻身叩背,抬高床头,必要时吸痰;气管切开患者鼻饲前,还要检查气囊充气情况,防止误吸。
鼻饲术心得体会在临床医学领域,鼻饲术是一种通过鼻腔将营养物质输送至消化道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营养支持治疗中。
作为一名临床营养师,在长期的从业经验中,我对鼻饲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 选择合适的病例在进行鼻饲术之前,确认病人是否适合进行此项治疗非常关键。
对于那些肠道功能正常但无法经口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鼻饲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但对于存在严重肠道功能障碍或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是否适合进行鼻饲。
2. 营养监测和评估在进行鼻饲术之前,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非常重要。
通过测量体重、身高、体质指数等指标,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
此外,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测,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需求,并制定相应的饮食配方。
3. 配置适宜的饮食配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饮食配方对于鼻饲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营养师需要兼顾患者的基础营养需求和个人喜好,调整饮食配方的营养成分,确保患者能够摄入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
在制定配方时,还需根据患者的肠道吸收能力和耐受性来调整饮食配方的浓度和容量。
4. 鼻饲管的插入和护理鼻饲术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鼻饲管的插入。
插入鼻饲管需要细心、耐心和技巧,确保饲管的正确位置和无并发症。
护理鼻饲管的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患者饲管的通畅性和固定情况,防止不必要的滑动或脱落。
5. 随诊和调整鼻饲术仅仅是一个治疗过程的开始,营养师需要与患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进行随诊。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营养状况变化,及时调整饮食配方和治疗方案。
此外,也需要与医生和其他相关专家进行沟通和协作,确保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总结起来,鼻饲术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些无法经口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在实施鼻饲术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并在术后进行密切的监测和调整。
作为一名临床营养师,我深知鼻饲术的重要性,将会持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鼻饲病人的饮食护理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鼻饲病人的饮食护理一、胃管留置时间:普通胃管每周更换1次,硅胶管每月更换1次,于晚间末次喂食后,将管快速拔除,同时夹紧管口,以免液体流入气管,次日晨换管由另一侧鼻孔插入。
二、鼻饲时的体位:脑血管意外患者由于咳嗽、吞咽反射低下及贲门括约肌处于开放状态胃液易返流而造成误吸,甚至合并肺炎。
鼻饲前应将床头抬高30-40度,可避免进食过程中及进食后的呛咳、返流、呕吐等情况,减少肺炎的发生。
同时,在脑卒中时由于肢体健侧吞咽功能好于患侧,鼻饲时头偏向健侧,可明显降低胃反流的食物误吸入气管。
特别应注意的是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后再恢复平卧位,以免吸气时将食物吸入肺部,造成窒息。
三、温度:食物要冷却至38-40度,放于前臂内侧而不觉烫,方可注入。
鼻饲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烫伤或冻伤黏膜。
四、常用鼻饲饮食及量常用鼻饲饮食包括混合奶和匀浆饮食。
混合奶的可用食物包括:牛奶、豆浆、熟鸡蛋、浓米汤、肉汤、蔗糖、植物油、食盐等。
匀浆饮食的可用食物包括:米饭、米粥、面条、馒头、鸡蛋、鱼、虾、鸡肉、瘦肉、猪肝、蔬菜、油、盐等。
鼻饲病人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开始时鼻饲量应少而清淡,以后逐渐增多。
昏迷或较长时间未进食者,第一、二天以混合奶为主,每次50~100毫升,4小时喂一次,如无特殊不适,从第3天开始,即可进食匀浆膳。
长期进食匀浆膳的病人,每次灌注量包括水在内一般应在200-400毫升,每日3~4次,加水数次,每日总量在1500~2000毫升之间。
五、鼻饲时需注意事项:1、灌注饮食前后要注意观察胃管是否在胃中。
在病人剧烈咳嗽,或出现呕吐反射时,可使胃内压上升而发生返流现象,有可能使胃管脱出而盘绕在口腔内。
2、每次鼻饲前应先回抽。
有胃液时,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或胃潴留(如血性、咖啡色或空腹胃液大于1000毫升),此时应停止鼻饲,待症状好转后再行鼻饲。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期鼻饲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7-29T15:36:48.6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期作者:郭敏莹杨智英林立香
[导读] 心理护理应在鼻饲前对神志清醒的吞咽困难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解释鼻饲的目的及方法。
郭敏莹杨智英林立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
【中图分类号】R437.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153-02 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需家人和护士的协助,尤其对吞咽困难患者,不能从口进食,需从鼻饲管喂入,鼻饲便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期维持营养需求和电解质平衡的有效手段。
为了保证鼻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操作的规范性。
1.鼻饲前的护理
心理护理应在鼻饲前对神志清醒的吞咽困难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解释鼻饲的目的及方法,使其消除紧张情绪、更好地与护士配合。
2.鼻饲的管理
教科书护理学基础则规定每次鼻饲量不应超过200毫升,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
这是临床护士进行鼻饲饮食护理和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鼻饲饮食指导的依据。
但对于康复训练期的鼻饲患者每次鼻饲400ml~600ml,每日四次更合适[1]。
成人胃容量为1500毫升,即使每次注入600毫升饮食也仅为胃容量的2/5,而康复期的患者要进行康复训练,卧床病人也要进行坐位的适应性训练、电动起立床训练,有利于在鼻饲后食物依靠重力作用,存留于胃幽门部、胃体,减少反流和误吸的危险,患者有进食后的满足感乐于接受;其次患者要进行被动或主动的功能训练使胃排空加快而不会引起胃潴留。
每日四次,鼻饲更符合病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干扰患者的康复训练;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因此对于康复训练期的鼻饲患者每次鼻400ml~600ml,每日四次更合适[1]。
2.1 方法
鼻饲饮食的量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运动量及营养状况进行计算约为每天1600ml至2000ml,水果汁和菜汁约1000ml。
鼻饲体位:取坐位或半坐位,采用聚氨酯胃管,插入长度为从鼻尖到耳垂,耳垂到剑突(大约45厘米~55厘米),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将鼻饲液缓慢注入;鼻饲后保持原体位>30min。
每天4次,每次400ml~600ml,间隔时间5h左右,两次间喂水或果汁菜汁200ml,鼻饲时间为除一日三餐外,晚10时加餐一次。
观察内容:包括患者的主观感受,有无并发症、胃潴留、日工作量。
观察方法: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鼻饲时和鼻饲后患者有无食物反流、误吸、呛咳、腹胀、腹泻等,在下次鼻饲时抽吸胃液观察有无食物残留,并做好记录。
2.2 鼻饲的护理
(1)配制均浆饮食时注意使其细腻均匀、呈流质状、营养含齐全。
(2)鼻饲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每天按餐次分配,每天配置当日量,于4℃冰箱内存放。
(3)鼻饲前应先回抽胃液,必要时要引流胃液,若残留量>100ml,提示有胃潴留,应进行胃肠减压,缓解胃潴留。
(4)每次鼻饲前应煮沸营养液,待温度降至37℃~40℃时灌注,灌注餐具需严格消毒,使用一次注射器,避免引起人为的肠道感染。
(5)恶心、呕吐常由鼻饲速度过快、营养液温度过低,故应减慢鼻饲速度、速度由慢到快的方式进行,以30ml/分速度注入。
2.3 防止误吸
误吸是鼻饲严重的并发症。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期,由于吞咽困难、胃排空延迟、咳嗽反射减退等均可引起误吸。
故鼻饲过程中,要防止脱管堵管。
如发生误吸,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位,将头部放低,吸出气道内异物并抽吸胃内容物,以防进一步返流而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
2.4 鼻饲管的观察护理
(1)鼻咽部黏膜因胃管放置时间较长,会导致鼻咽部黏膜损伤。
每周更换胃管1次,晚上末次喂食后拔出,第2天早晨从另一侧鼻孔插入。
(2)防止堵管的发生。
这种情况常因注入的食物未能全部碾碎或鼻饲液黏稠度太高造成,所以注入鼻饲饮食时应在鼻饲前后冲入20ml ~30ml温开水,顺通胃管后方可注入鼻饲饮食。
(3)注意观察胃管进入胃内的长度,如长度变,应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防止胃管脱出或者随着胃蠕动可能滑入十二指肠内,需重新调整。
(4)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及咽部的感染。
(5)每次鼻饲时应先回抽胃液,观察胃液颜色,排除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如无异常,再注入鼻饲饮食。
3.鼻饲后的心理护理
患者鼻饲后会有焦虑、烦躁等情绪,作为护士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
鼻饲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期而言是一种安全、有效补充营养供给。
护理人员应具备有关鼻饲方面的相关知识,加强责任心,做好健康教育,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
这对于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鼓励患者配合康复医师,努力做好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安巧,李俊香,司彤云.康复训练期的鼻饲患者单次鼻饲量和间隔时间的探讨[J].光明中医,2008,23(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