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成因及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377.07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作者:胡磊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11期[摘要]我国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但一些行业和地区存在劳动关系不和谐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劳资博弈力量不对称,个别劳动关系失衡;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国企劳动关系失范;劳动力分化和工会不给力,集体劳动关系失真;政府干预机制不完善,社会劳动关系调整失力;法规制定与执行不到位、劳动关系法治化机制失灵;城乡二元结构改革不彻底、农民工劳动关系失公;企业盈利水平偏低和劳动者素质不高,劳动关系失稳等。
依据“思想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劳动关系和谐度”的分析框架,当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在完善劳动关系调整制度、夯实劳动关系调整的物质基础、完善劳动关系调整的动力机制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劳动关系;工会;和谐劳动关系[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66-05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
从实践的视角来看,我国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但一些行业和地区存在劳动关系不和谐现象、劳动争议和冲突大量存在,成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绊脚石”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导火线”。
深入探讨劳动关系领域的突出问题、成因与对策,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1.企业劳资分配不合理、管理不文明,劳动者容易受到“三次伤害”。
一是许多企业用工不规范、分配不合理,劳动者工资待遇低、社保不到位、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问题突出。
一些企业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险缺失,劳动者出事故后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企业在改制、并购中漠视劳动者知情权和表决权,劳动者合法权益易受到资方侵害,其实际获得的权利与法理上应有的权利仍有较大差距。
这可称为劳动者受到“一次伤害”。
二是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劳动者体制内的利益表达受阻。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财务失业危机。
财务失业危机是指由于企业经济困难、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导致大量职工失去工作,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现象。
本报告将从财务失业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财务失业危机的背景1. 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大,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导致裁员现象增多。
2.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逐渐退出市场,新兴产业尚未完全崛起,导致部分职工因技能不匹配而失业。
3.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一方面,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部分职工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失业现象加剧。
4. 企业经营风险:在经济波动和市场竞争中,部分企业面临经营风险,为降低成本,不得不裁员。
三、财务失业危机的原因1. 企业因素:(1)经营困难:部分企业由于市场环境、管理不善等原因,陷入经营困境,不得不裁员。
(2)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导致职工失业。
(3)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人工支出,导致裁员现象增多。
2. 政策因素:(1)税收政策:部分企业因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导致经营压力加大,进而裁员。
(2)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导致失业职工在失业期间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3. 个人因素:(1)技能不匹配:部分职工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失业。
(2)就业观念:部分职工对就业观念存在误解,导致就业困难。
四、财务失业危机的影响1. 社会影响:(1)社会不稳定:失业人数增加,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庭破裂:失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可能导致家庭破裂。
2. 经济影响:(1)消费需求下降:失业人数增加,消费需求下降,影响经济增长。
(2)税收减少:失业人数增加,税收减少,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中国人力资源昂贵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现象。
这一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全面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对策。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造成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价和房价的上涨也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也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劳动力供给减少,从而推高了工资水平。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观念和“人才主义”心态也加剧了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现象。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因此家庭教育投资被视为至关重要。
这种观念导致了对教育的过度追求,从而使得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现象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使得其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也使得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人力资源成本上升还可能导致人才流失,优秀的人才可能会选择移民到更加宜居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
针对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现象,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同时,政府还应鼓励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企业应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同时,企业也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力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全社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摒弃“人才主义”的心态,理性看待人力资源的价值。
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上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成本上升成因及对策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成本上升成因及对策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经济的崛起,劳动力成本在数字经济时代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成因1. 技术进步带来的人力替代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化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的劳动力工作逐渐被机器取代。
以前由人类完成的任务,现在可以由机器更高效地完成,这导致了人力需求的减少。
与此同时,需要具备新的技术和技能的员工需求也在增加,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中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从而使劳动力成本上升。
2. 需求的提高和供给的不足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的变革。
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要求企业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由于技术和技能的更新换代,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有限的供给之间出现了一定的鸿沟,这也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
3.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压力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和生存下去,不得不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留住人才和激励员工。
另外,随着新兴行业的崛起,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紧缺,从而推高了劳动力成本。
二、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对策1. 提升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为了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劳动力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以满足新时代对劳动力的需求。
政府应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劳动者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同时,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适应新技术和工作模式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竞争力。
2. 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政府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优化供求关系,降低劳动力成本。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提高职业发展晋升通道的透明度,吸引更多的人才,缓解供需压力。
我国“⽤⼯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019-10-06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动⼒市场同时出现了“⽤⼯荒”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表⾯上看似⽭盾的两者,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劳动市场并⾮是简单的表⾯的就业⽭盾,⽽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盾。
本⽂通过对近⼏年全国范围出现的“⽤⼯荒”现象进⾏分析,发现现阶段的“⽤⼯荒”呈现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供需两⽅⾯并结合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因素对“⽤⼯荒”的产⽣进⾏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荒”;劳动⼒;技术培训中图分类号:F241;F270 ⽂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8 ⽂章编号:1672-3309(2012)03-114-03⼀、我国“⽤⼯荒”的特征及现状(⼀)我国“⽤⼯荒”具有⼀定的“局部性”⼀是发⽣的区域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为主。
正因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既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同时也是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从⽽这些地区的“⽤⼯荒”⽭盾相对突出。
⼆是发⽣的⾏业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娱乐等⾏业。
三是发⽣的企业具有“局部性”,主要是⼀些规模较⼩、⽤⼯⽅式相对不规范的企业。
(⼆)我国“⽤⼯荒”出现区域扩展的特征从地域上看,我国“⽤⼯荒”⼀般出现在沿海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江三⾓洲地区、珠江三⾓洲地区。
2010年春节后出现的“⽤⼯荒”较之以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由传统的珠三⾓、长三⾓以及⼀线城市率先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范围内蔓延,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些劳务输出⼤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难”现象,据各地新闻报道,⼀些中西部的省份,⽐如安徽、湖北、重庆、新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荒”的问题。
“⽤⼯荒”已成为全国范围的⽤⼯问题,为增强就业吸引⼒,2011年以来已有⼗⼏个省份调⾼了最低⼯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在10%以上。
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劳动力参与率这个衡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的介绍和分析,阐述现今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的现状,并分析其现象背后的成因,同时提出适度降低劳动力参与率以缓解就业压力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参与率经济转型期人口老龄化就业关联型社会福利政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
这些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均是正相关的关系。
其中,在考察人力资源这个因素时,人们认为,在一定时期人口数量相对是固定的,认为经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质量。
但实际上,在人口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数量并不是固定的。
劳动力参与率便是这样一个衡量指标。
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状况。
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参与率。
一、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1、年龄、性别因素资料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从性别上看,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远低于男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更多地承担了家庭中子女的抚育责任和更多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上劳动力雇佣方对女性劳动力的歧视普遍大于男性。
随着六七十年代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适合由女性从事的职业逐步出现,才使得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偏低的局面有所改善。
在劳动力参与率的性别差异中,两者之间相差的程度还呈现出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的特征。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往往有着不同的劳动偏好和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参与率各不相同。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作者:孟丽霞何宏金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36期内容摘要:面对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本文简要梳理了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研究现状,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十分丰富且成本低廉的国家,依托这些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当前环境下,由于“民工荒”、原材料价格上涨、贸易摩擦加剧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传统的劳动力成本和价格优势正在减弱。
在国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实际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文试对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研究加以综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深化研究的若干建议。
当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定义彭巧丽、黄艳(2010)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称劳动集约型企业,是相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的。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装备不高,如纺织业、代加工厂、食品加工企业、日用百货等轻工企业以及服务性企业等。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具有投资省、单位投资能吸收较多劳动力、技术操作要求较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
杨继瑞、杨林(2008)认为,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工艺技术上主要依赖劳动力,造成劳动力在产业内部有集约化趋势的产业,与之相对应的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田卫民、房瑾(2006)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企业,是指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企业,即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
它是相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的,但是要认识到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一定属于传统产业,而现代化产业专指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如一些精密机械零件的研磨,在发达国家只能够使用机器人来完成,但成本高、精度低,而用人工来完成往往成本低、精确度高。
浅谈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如何有效抑制通胀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
首先,需求拉动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币实际购买力持续增强,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成为拉动通胀的重要因素。
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增加,进一步拉动了消费需求。
另外,政府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增加也会带动需求的扩大。
其次,成本推动是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价格的上升,生产环节的成本上升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动了通货膨胀。
人工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部分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则是由于供求矛盾引起的市场价格波动;能源价格上升主要是由于国际油价的波动及国内供给的短缺所致。
针对通货膨胀如何有效抑制,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
通过适时采取合理的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紧缩流动性,控制货币投放的速度和规模,有效抑制通货膨胀。
同时,加强货币政策的预调和反调,及时调整政策,避免因政策滞后而导致通胀压力的进一步积累。
其次,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
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从根源上治理通货膨胀。
要推进产业升级,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成本。
同时还要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支持和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
再次,要加强监管和市场监测。
建立健全通胀风险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通胀风险,防止通胀蔓延。
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价格操纵和投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避免金融机构过度松动信贷政策,引发通货膨胀。
最后,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要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通过控制政策引导国内需求,降低通胀预期。
同时,要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管,避免市场垄断或不合理定价现象的出现,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如同孪生兄弟,经济发展越快,通货膨胀也越严重。
因此,为了探究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从成本因素、货币因素、需求拉动因素和外部输入因素四个因素与通货膨胀进行相关度分析,找出与通货膨胀相关的几个因素,从而相对应地提出治理措施[1]。
关键词:通货膨胀;形成因素;治理措施目录一、引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价格指数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和GDP缩减指数,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的出现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注意和广泛争论,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新一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上。
理论上,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需求拉动的原因,也有成本推动的原因,还有结构性原因[2]。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需求拉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对于粮食和肉禽等的消费需求,以及外汇占款、投资泡沫、资产泡沫所导致的强劲货币需求[3]。
成本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物价水平总体走高。
价格的结构性上涨主要是国内猪肉和粮食等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带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
目前对于上述产生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的程度和重要性还不清楚,而不同类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是不同的。
因此,有必要在归纳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定量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二、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形成的背景及原因(一)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的背景1、形成背景自纸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成为社会发展中反复出现的经济现象,表现为一段时期内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分析和解决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近年来,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逐渐凸显,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该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改善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的成因分析1.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逐渐减少,新兴产业尚未完全形成,这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在就业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2.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科技的快速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传统的工种岗位逐渐被自动化和机器代替,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3.创业环境不完善:创业是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然而,一些地方在创业环境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扶持不力、融资渠道不畅等,这使得一些潜在的创业者在就业上遇到了困难。
4.用工成本上升: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些企业开始压缩用工规模,导致劳动力供给过剩,从而增加了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性。
二、解决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的对策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在创新领域进行投资和开拓,以促进劳动力转岗和再就业。
2.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政府应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建立健全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3.改善创业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提供更为便利的创业政策和融资渠道,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4.降低用工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以更好地促进用人单位的扩大招聘,增加就业机会。
三、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解决的前景展望通过以上对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将逐渐趋于稳定,给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总之,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