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望诊之望神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32
望神名词解释中医
(最新版)
目录
1.望神名词解释
2.中医的概述
3.望神在中医中的应用
4.望神的重要性
5.结论
正文
【望神名词解释】
望神是一个中医术语,指的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精神状态等方面来判断其身体状况和病情。
望神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的概述】
中医是一种古老的医疗系统,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神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望神在中医中的应用】
在中医诊断过程中,望神占据了重要地位。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象、精神状态等方面来判断其身体状况和病情。
例如,面色红润、眼神明亮、舌质淡红、舌苔薄白等表现,通常提示患者身体较为健康;而面色晦暗、眼神呆滞、舌质紫暗、舌苔厚腻等表现,则可能说明患者身体存在问题。
【望神的重要性】
望神在中医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由于望神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的整体状况,因此,它对于诊断疾病、辨别病情轻重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望神还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结论】
望神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精神状态等方面来判断其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之望神望诊总论:1.定义: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
2.内容:①望全身:神、色、形、态四个方面。
②望局部: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及皮肤等。
③望舌:舌质、舌苔两部分。
④望排出物: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等。
⑤望小儿指纹3.意义:望诊为四诊之首。
观察人体全身、局部等方面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还可作为判断脏腑、气血等病理变化的依据。
4.注意事项:(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在光线充足下进行,不宜采用有色灯光,对夜诊的患者,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诊。
避免因光源及室温高低的干扰而造成误诊。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应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观察。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注意排除因为化妆、染发、整容或衣着等因素造成的假象。
(3)以常衡变,动态观察要熟悉各部位组织的正常表现特点,以及某些生理性变异的现象;对某些变化迅速和危重的病症,还需注意动态地进行观察,为及时判断疾病变化提供准确的依据。
(4)有机结合,综合为断临证时应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将全身望诊与局部望诊有机结合,综合观察。
全身望诊定义:又称整体望诊,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神气、色泽、形体及姿态等进行整体观察,借以了解机体精气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作为辨别疾病性质、推断病情预后的依据。
望神(一)神的概念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分类:①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②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望神: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二)望神的原理与意义1.原理①神的产生来源于先天之精。
同时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才能维持健旺的神气状态。
②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均是神的物质基础。
只有当气血津液充足,脏腑组织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神气状态。
中医诊断学-望诊课程提要细目一、望神(掌握临床表现及意义)1.得神--有神--精充神旺--正常人或病情轻浅2.失神--无神--精亏神衰-久病重病3.少神--神气不足--虚证或恢复期神志、语言、目、面色、动作、呼吸、肌肉神志、语言、目、面色、动作、呼吸、肌肉望神神志语言目面色动作呼吸肌肉得神清楚清晰明亮,灵活荣润灵活平稳不削少神不振懒言乏神少华迟缓少气松软失神不清混乱呆滞无华迟钝微弱瘦削4.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突然好转---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突然原来失神→假有神如:神志、目、语言、面色、饮食5.神乱--癫、狂、痴、痫、脏躁①脏躁: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②狂:狂躁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③癫、痴: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④痫: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
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得神的表现()A.语言清晰B.目暗睛迷C.反应灵敏D.呼吸平稳E.肌肉不削【正确答案】B2.下列除哪项外,均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A.目暗睛迷B.舌苔骤剥C.脉微欲绝D.抽搐吐沫E.昏迷烦躁【正确答案】D3.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此属()A.有神B.无神C.神乱D.假神E.少神【正确答案】D4.狂证的病因是()A.痰火B.痰浊C.肝郁D.血虚E.肝火【正确答案】A细目二、望面色要点学习要求常色与病色了解五色主病√掌握望面色意义了解一、常色与病色1.常色:①色+泽②中国人的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③主色,客色2.病色:①病色特征:晦暗暴露②善色恶色二、五色主病1.赤色:主热证①实热:满面通红②虚热:两颧潮红③假热: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2.白色:淡白、苍白、(白光)白3.黄色:主虚证、湿证①虚证—脾虚—脾不运化水谷不化—气血不生—萎黄水液不化—水湿停聚—黄胖(脾虚湿困)②湿证—湿阻气机—影响脾胃肝胆气的升降—胆汁外溢—黄疸若:湿与热相合—黄色鲜明如桔—阳黄湿与寒相合—黄色晦暗如烟熏—阴黄4.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证△青为气血不畅,经脉瘀滞之色(1)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中医四诊――望诊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
踯卧喜静,多属寒证。
烦躁喜动,多属热症。
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
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黑证热证,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苔薄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
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中医助理职业师技能考试考点中医助理执业师技能考试考点。
一、中医诊断学考点。
(一)望诊。
1. 望神。
- 得神。
-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 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为健康表现,或虽病而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这是因为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得神表明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 失神。
- 表现:分为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两种类型。
精亏神衰者,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无华,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已脱。
邪盛神乱者,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 意义:精亏神衰多为久病重病,正气大伤,预后不良;邪盛神乱多见于急性重病患者,邪气亢盛,内扰神明,病情较重,预后取决于邪气的性质和治疗的及时与否。
- 假神。
- 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本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等。
- 意义:这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是临终前的征兆。
2. 望面色。
- 常色。
-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其中,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终生基本不变;客色是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 病色。
-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
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为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为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这是因为寒凝气滞,气血不畅,经脉瘀阻,或疼痛剧烈,或肝风内动等原因,导致面部气血运行失常而出现青色。
- 赤色:主热证。
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得神有神精充神旺正常人病情较轻失神无神精亏神衰久病重病少神神气不足虚证或恢复期得神、少神、失神鉴别望神神志语言目面色动作呼吸肌肉得神清楚清晰明亮,灵活荣润灵活平稳不削少神不振懒言乏神少华迟缓少气松软失神不清混乱呆滞无华迟钝微弱瘦削假神(无神)——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意义:提示脏腑精气耗竭,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神志——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神识清楚,想见亲人,言语不休——精神烦躁不安目—-目无光彩——目光转亮——浮光外露,目睛直视面——晦暗无华-—泛红——两颧如红妆形——身体沉重难移-—想起床活动——不能自己转动饮食-—无食欲—-欲进饮食神乱分证表现意义脏躁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虚证,心胆气虚,心神失养狂证狂躁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阳证,痰火扰心癫病痴呆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阴证,痰浊蒙蔽心神痫病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肝风挟痰上逆细目二望面色常色与病色常色——健康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病色——晦暗、暴露五色——赤色——热证/戴阳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潮红者——虚热证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戴阳证五色--白色—-虚证(血、气、阳)、寒证、失血证淡白无华-—血虚/失血(白光)白者—-阳虚(白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面色苍白——亡阳证/实寒证/大失血五色——黄色——虚证、湿证淡黄,枯槁无华-—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黄胖——湿邪内阻面目一身俱黄-—黄疸鲜明如橘—-阳黄——湿热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五色-—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淡青/青黑—-寒盛、痛剧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心阳暴脱面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青黄(苍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或惊风先兆五色-—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黑暗淡——肾阳虚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意义判断气血盛衰识别病邪性质确定疾病部位预测疾病轻重与转归《素问·刺热》分候法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灵枢·五色》分候法前额-—庭(颜)—-首面眉间—-阙——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鼻柱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肝下(鼻端、准头、面王)——脾鼻翼——方上——胃鼻翼旁——面王以上——小肠颧骨下-—中央--大肠颊-—挟大肠——肾人中—-面王以下-—膀胱、子处细目三望形态一、形体——强弱胖瘦体强身体强壮——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体弱身体衰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肥人湿多”、“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二、姿态异常病人脸、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动风预兆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恶寒战栗(寒战)-—疟疾发作/战汗。
望诊
望诊在儿科诊法中占重要地位,中医学认为体表与内脏有着密切联系。
“有诸内,必形诸外”,小儿肌肤嫩薄,反应灵敏,脏腑病证每能反映到体表来,因此,可通过望诊以察脏腑的寒热虚实。
望神色
望神色包括
1、精神状态
2、面部气色
健康表现:精神振作,目有光彩,表情活泼,面有笑容的,即使有病,也多轻浅。
有病表现:精神疲惫,两目无神,举动呆钝,皱眉苦脸,为有病的表现
面部色诊,总以润泽为佳,枯槁无华为不良。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而有光泽,为气血充沛,健康无病。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
午后颧红,为阳虚内热、久病伤阴之证。
面呈黄色,多属有湿。
乍白乍黄,多属脾虚疳积。
面呈青色,多属寒、痛、瘀、惊风等病证。
面呈黑色,多属寒、痛、中邪毒。
第二章 望 诊〔概说〕1.何谓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望诊的原理3、望诊的注意事项(1)避开有色光线;(2)诊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20℃之间;(3)充分暴露受检部位;(4)比较生病理状态,发现病理异常状态;(5)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6)四诊合参。
第一节 全身望诊一、望神(一)定义: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判断病情的方法。
观察人体 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广义之神生命活动 精神意识状态 ——判断病情(二)望神的原理和临床意义神旺——脏腑功能正常 后天之精(水谷之精) 生神 —精气充足,体健神旺 气血 旺盛充足 神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精气亏虚,体弱神衰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体为有机的整体 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神色形态 脏腑功能 活动(三)望神的主要内容:1.两目神藏于心,外候于目,目之活动受心神支配; 为望神的重点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反映心肝肾与 肝开窍于目五脏精气 目系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之精为瞳子2.神情:精神意识、面部表情反映心神和脏腑 心神正常——精神思维有序,表情爽朗,反应灵敏。
精气盛衰 心神失常—— 神识昏蒙,表情淡漠,思维混乱,反应迟纯3.色泽:皮肤体表、组织色泽,观察色泽荣润或枯槁。
反映脏腑 《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精气盛衰 走空窍”——脏腑精气循经上荣于面;《医门法律》:“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4.体态:形态与动态。
反映五脏精气 有神——形体丰满、行动自如。
无神——形体瘦削(或肥胖松弛),动作艰难。
(四)神的病变临床类型:神的表现按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5.神乱:临床表现:(1)焦虑恐惧:常见于卑谍(指自怯畏惧之状,宜养血补心,定志安神,用天王补心汤,人参养营汤)、脏躁等病人,多属虚证,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