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97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作业答案2-1解:胸墙属于稳定无内热源的单层无限大平壁单值条件tw1=1300C tw2=300Cδ=450mm F=10 m2胸墙的平均温度Tav=(Tw1+TW2)/2=(1300+300)/2=800C 根据平均温度算出导热系数的平均值λav=0.92+0.7x0.001 x800=1。
48w/m.cQ=λF(Tw1-Tw2)/δ=1.48X10X(1300-300)/0.48=3.29X104W2-2解:窑墙属于稳定无内热源的多层平行无限大平壁由Q=t∆/R或q=t∆/Rt知,若要使通过胸墙的热量相同,要使单位导热面上的热阻相同才行单值条件δ1=40mm δ2=250mm λ1=0.13W/m.C λ2=0.39W/m.硅藻土与红砖共存时,单位导热面热阻(三层)Rt1=δ1/λ1+δ2/λ2+ δ3/λ3=0.04/0.13+0.25/0.39+δ3/λ3若仅有红砖(两层)Rt2=δ/λ2+δ3/λ3=δ/0.39+δ3/λ3Rt1=Rt2⇒0.04/0.13+0.25/0.39=δ/0.39得δ=370mm,即仅有红砖时厚度应为370mm。
2—3 解:窑顶属于稳定无内热源的单层圆筒壁单值条件δ=230mm R1=0.85m Tw1=700C Tw2=100C粘土砖的平均导热系数λav=0.835X0.58X103-X(Tw1+Tw2)/2=0.835+0.58X400X103-=1.067W/m.CR2=R1+δ=1.08m当L=1时,Q=2λ∏( Tw1-Tw2)/4Ln21d d=2X3.14X1.067X1X600/4Ln1.080.85=4200W/m因为R2/R1≤2,可近似把圆筒壁当作平壁处理,厚度δ=R2-R1,导热面积可以根据平均半径Rav=(R1+R2)/2求出。
做法与2-1同。
2-4解:本题属于稳定无内热源的多层圆筒壁单值条件λ1=50W/m。
C λ2=0.1 W/m。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教学大纲二、课程目的和任务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基础课,通过热工基础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燃料与燃烧(其中包括固体燃料、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的燃烧计算及燃烧设备)、气体流动(主要是气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及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和传热(其中包括三种基本的传热方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等)及干燥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为分析窑炉设备的热工性能、为设计窑炉和研究新型窑炉打下理论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工程研究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硅酸盐工业生产中各种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是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理论到工程过渡的桥梁课程之一,并与水泥工艺学、水泥厂工艺设计概论、陶瓷工艺学、陶瓷厂工艺设计概论等课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硅酸盐过程的知识体系,为粉体工程、水泥工业热工设备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重点、教学进度、学时分配(一)绪论(1学时)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学科的发展。
(二)气体力学及其在窑炉中的应用(9学时)1、主要内容气体力学基础;窑炉系统内的气体流动;烟囱。
2、重点窑炉系统内的气体流动规律和烟囱的设计计算。
3、教学要求了解窑炉系统的气体流动特点;理解气体流动的基本规律、气体流动和窑炉的操作和设计的关系;掌握窑炉系统内的气体流动规律和烟囱的设计。
(三)燃料与燃烧(10学时)1、主要内容燃料的分类和组成;燃料的热工性质及选用原则;燃烧计算;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燃料的燃烧过程及燃烧设备。
2、重点燃烧计算及固体、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
3、教学要求了解各类燃料的热工特性;理解燃烧过程及燃烧设备的特点,合理地选用燃料燃烧设备及组织燃烧过程,达到高产、优质、低消耗的生产效果;掌握燃料燃烧计算的方法。
(四)传热(30学时)1、主要内容传导传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综合传热;不稳定导热。
1.3流体动力学基础一、教学要求【掌握内容】(1)流量、流速的概念及流量、流速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2)稳定流动与非稳定流动的概念(3)均匀流与非均匀流的概念(4)流动状态流态及判断(5)流态及判断(6)流体能量的种类(7)连续性方程的含义及应用(8)伯努力方程的含义及应用【理解内容】(1)管道截面上的速度分布(2)流体能量间的相互转化【了解内容】(1)伯努力方程的工程应用实例①流体流量的测定—文丘里流量计②流体流速的测定—皮托管(2)动量方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流体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2)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3)流体的伯努力方程【教学难点】(1)伯努力方程(2)伯努利方程在工程上的应用(3)动量方程三、教学方法讲解基本概念,分解难点,掌握好理论深度,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的应用,教学中应讲、练结合,并借助于一些实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掌握。
四、教学时数【建议学时】6~8学时五、教学内容1.3.1基本概念1.3.1.1流量与流速1、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任一截面的流体量,称为流量。
①体积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任一截面的流体体积,用“”表示,单位为m3/s②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任一截面的流体质量,用“”表示,单位为kg/s2、流速:单位时间内流体的质点沿流管流过的距离称为流速,用“u”表示,单位是m/s。
3、流量和真实流速u之间的关系及平均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截面为dF流管的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分别为:截面积为F的管道的流量应为:理想流体没有内摩擦力,在管道截面上各点速度都相同;但实际流体有一定的粘性力,在管道中流动时,截面上各点的速度都不相同,在工程上使用u很不方便。
平均流速:单位面积上的体积流量。
用w表示。
即:4、质量流量与体积流量和平均流速间的关系(m3/s)5、流速、流量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1)液体:膨胀性、压缩性很小,V,W与P、T无关。
(2)气体:膨胀性、压缩性很大,V,W与P、T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