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教育研究与写作.pdf
- 格式:pdf
- 大小:163.19 KB
- 文档页数:11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一、引言教育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对教育问题进行探究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教育现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
本文将介绍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二、基础性实验研究基础性实验研究是指对某种现象或理论进行测试和验证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探索某个理论或假设是否成立,以及发现新的知识和发现。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试记忆力与睡眠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性实验研究应用性实验研究是指将已有理论或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中,并进行验证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或评估某个政策或项目的有效性。
例如,在评估某个新课程时,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应用性实验来测试该课程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开放式实验研究开放式实验研究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不预设假设或研究目标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探索新的教育问题或发现未知的教育现象。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开放式实验来探索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行为。
五、对比式实验研究对比式实验研究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组进行对比,并进行验证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比较不同教学方法、不同课程或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对比式实验来比较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之间的差异。
六、纵向式实验研究纵向式实验研究是指跟踪一个群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并进行验证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某个政策或项目在时间上的效果。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纵向式实验来评估一个新课程在三年内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七、横向式实验研究横向式实验研究是指同时对多个群体进行测试和验证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或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横向式实验来比较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
八、结论以上是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包括基础性实验研究、应用性实验研究、开放式实验研究、对比式实验研究、纵向式实验研究和横向式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一、复习重点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P2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P3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P4-P11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P13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及体系结构。
P16-P206.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
P217.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层次与水平。
P22-P23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P249.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P25-P2810.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P28-P30二、名词解释:1.方法P22.研究P23.教育科学研究P2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P2三、简答题、论述题:1.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P32.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分类方式,每种方式含有哪些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P16-20 4.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水平是什么?P22-235.如何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P246.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28-307.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有哪些主要作用?P25-2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一、复习重点:1.选题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P332.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P34-363.选题的过程。
P37-394.选题的方法。
P39-425.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P47-496.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P49-537.文献检索的过程。
P53-548.文献检索的方法。
P54-559.教育文献的利用。
P5710.检索文献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P57-5811.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及主要内容。
P5912.理论构思的概念。
P6013.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P61-6314.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P64-6715.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建立和检验的基本方法。
P68-7216.确定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教育学研究是一门涉及教育领域的学科,旨在深入理解教育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是教育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前实验设计法前实验设计法是一种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通常用于初步检验假设或获取初步数据,适用于小规模研究。
该方法不包括控制组和随机分组,设计上较为简单。
前实验设计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单组前后测试设计:研究者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前后测试,比较两次测试之间的变化。
该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想要初步了解某个因素对学习成绩、学习动力等的影响。
2. 反事实检验设计:研究者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提出一个假设,并在给定条件下进行实验。
该设计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无法控制某些条件,但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和比较不同情况。
二、真实实验设计法真实实验设计法是一种控制了实验条件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和对照组的设置,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具有说服力。
常用的真实实验设计方法有:1. 随机控制试验设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2. 重复测量设计:研究者在研究对象上多次测量同一指标,并进行干预操作。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可以分析干预的长期效果。
三、因果比较设计法因果比较设计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来推断因果关系。
常用的因果比较设计方法有:1. 社会实验设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社会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判断干预措施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2. 自然实验设计:研究者利用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条件,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两组的结果,可以初步推断某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教育实验研究是指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对教育领域中的理论、方法、策略等进行测试和验证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会有意识地引入各种干预措施,然后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从而对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与教育实验研究相关的名词解释:1. 实验组:在进行教育实验研究时,研究者对其中一个或多个组别进行某种干预措施,这些接受干预的组别被称为实验组。
2. 对照组:对照组是教育实验研究中的一种对照条件,与实验组进行比较。
对照组主要是为了控制其他变量对干预效果的影响,使得研究者能够准确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3. 随机分组:在教育实验研究中,为了减少因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常会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4. 前测-后测设计:前测-后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实验研究设计。
在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会对参与者进行前测,以获得关于他们在某些特征或能力上的基础数据。
然后,在干预措施结束后,进行后测,以评估干预的效果。
5. 因变量: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是研究者感兴趣的主要变量,也是评估干预效果的指标。
通常,研究者通过对多组进行比较,分析因变量的差异,以确定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影响。
6. 自变量:自变量是教育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操纵的变量,也就是实验中的干预措施。
自变量可以是教育策略、教学方法、学习资源等。
7. 效度:效度是评估教育实验研究结果是否准确反映了所要研究的现象或问题的度量。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效度包括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建构效度等。
教育实验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通过实验证据来评估教育政策、教学方法和教育工具的有效性。
它不仅能够促进教育改革和优化教学质量,还能够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1.根据实验控制程度以及实验内外效度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1)前实验:可以用于观察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内外效度较差且不太规范;(2)真实验:对所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控制的实验,能随机分派被试,保证各组被试等值,有效操纵自变量及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内外效度非常高;(3)准实验:与真实验的设计有些类似,但它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也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子,无法避免误差,只能尽可能的加强条件控制,内部效度存在一定的问题;2.根据实验是否具有开创性,可将实验研究分为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造性实验(1)开创性实验:指前人从未做过的实验,具有开创性;(2)验证性实验:指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研究者按照相同的方法重复进行,包括第一轮实验后的第二论实验;(3)改造性实验:指在别人曾经做过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加以充实、改进的实验;3.根据课题覆盖区域的大小,可分为单科单项实验、多科实验和整体实验(1)单科单项实验:指一门学科或一项专门性的教育活动的实验;(2)多科实验:指包括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的一项或多项教育活动的实验;(3)整体实验:指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现代思维方法,研究整体内部各要素及其组成结构的改革,以求整体功能最优化的教育实验;4.根据实验因子的多少,可分为单因子实验、双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1)单因子实验:只操纵一个实验因子从而考察其效果的实验(2)双因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操纵两个实验因子从而考察其效果的实验;(3)多因子实验:在实验中施加了三个及以上实验因子的实验;5.按实验场地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1)实验室实验:在人为创造的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实验;(2)自然实验:在实际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实验,只能尽可能的控制无关变量,实验时间较长,便于推广,其中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因为实验对象和和实验环境很难作到充分严密的控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科学的方法与程序,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地收集、分析资料,获取新知的过程。
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研究的效度:结论是基于事实或证据,能够被证明的是有效的。
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
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即研究的一致性)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
(即研究的重复性)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是效度的保证,如果一项研究没有可信度,那么我们就根本谈不上效度的问题。
因此,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
错误内在效度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而且内外效度有相会互相影响。
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
正确。
因为一个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
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描述性研究是对客观事物予以考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文献原意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现在泛指有参考价值的记录知识或保存信息的一切载体。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资料一、有关常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从古希腊到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为什么);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如何改进);评价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怎么样);预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将会怎样)。
3、我国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着作是罗廷光的《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4、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能动性。
5、测验的基本类型: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四大类。
6、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其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
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并随机分派到组。
7、教育人种学是对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人种学研究具有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特征。
人种学研究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观念看问题。
8、定量分析的概念和特点:定量分析是赋予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一. 判断题答题要求: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1.(2分)20世纪以来,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时期。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2.(2分)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所以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3.(2分)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4.(2分)一个好的研究课题的特点有现实性、价值性、独创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5.(2分)观察的定性记录法有取样记录法、日记描述法和连续记录法。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6.(2分)教育实验中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特殊变量和无关变量。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7.(2分)某一研究者需要近年来有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论文清单,可以满足他的这一需要的文献是教育专著。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8.(2分)教育实验与教育观察、教育调查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是规范性。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9.(2分)历史研究法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有古与今、史与论和批判继承与创新。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0.(2分)一次文献一般包括题录、数目、索引、提要和文摘,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1.(2分)按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历史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12.(2分)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包括顺查法、逆查法和引文查找法。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3.(2分)教育研究中尊重和保护被试的各项正当权利有知情权、不协作权、个人资料保密权和保密权。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4.在教育实验研究中,表明“研究结论的可推广应用范围大小”这一属性的术语是内在效度。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15.(2分)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大越好。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16.(2分)观察研究记录一般有以下三类方法:描述记录、取样记录方法和行为核对表。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实验技术,旨在研究教育、学习和教学等过程,以探究其规律性和探索新的教育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包括实验设计、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核心。
它涉及到实验的设计、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一系列问题。
1.前后测设计:前后测设计是一种最简单的实验设计。
它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干扰变量,从而使实验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更为明显。
2.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组设计是一种高效的实验设计方法。
它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因选组不当而引起的误差,使组间差异更为明显。
(二)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避免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1.操作实验变量:操作实验变量需要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
在操作实验变量时,需要注意操作的顺序、方法和时间。
2.控制干扰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实验变量以外,其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尽可能地控制干扰变量。
二、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单一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观察和检验等方式来探究教育问题。
(一)案例研究法的种类:1.单案例研究法: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单一案例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多重案例研究法:多重案例研究法是指对多个同类或不同类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联系和相似点。
1.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时,需要确定研究主题、案例选择、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等等。
2.案例选择:选择合适的案例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
3.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案例研究法的重要环节。
需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获取数据。
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案例研究的核心。
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通过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一、有关常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从古希腊到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为什么);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如何改进);评价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怎么样);预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将会怎样)。
3、我国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著作是罗廷光的《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4、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能动性。
5、测验的基本类型: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四大类。
6、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其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
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并随机分派到组。
7、教育人种学是对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人种学研究具有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特征。
人种学研究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观念看问题。
8、定量分析的概念和特点:定量分析是赋予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为了在教育研究中正确运用实验研究法并促进实验法的发展,必须对教育实验作出科学合理的分类。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确定教育实验类型、特点、操作程序、适用范围和条件是搞好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实验室研究实验室实验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于经过专门设计的、人工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这类实验的优点是能把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严格分离出来,并给予确切的操作与控制,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自然实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二)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1.确认性实验这类实验的目标主要在于借助实验搜集事实材料,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并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也叫试探性实验。
研究问题来自实际,所以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实验强调的是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事实基础上概况经验性规律,追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这类实验在现场情境下进行,在研究方法上带有很大的试探性,操作程序不太规范。
因此,内在、外在效度均不高。
2.探索性实验这类实验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
它是以认识某种教育现象或受教育者个性发展规律为目标,通过揭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因果关系及问题的解决,来尝试创建某种理论体系,所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探索性实验主要研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根本性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此类实验以专门研究人员为主进行。
3.验证性实验它是以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对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正和完善。
这类实验具有明显的重复性,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复进行的,不仅对实验条件有明确分析,而且实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关注实验结果应用的普遍性,追求实验较高的外在效度。
(三)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