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第14讲1840_1894年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44
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萌发(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调研)“某某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此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小农经济在不断解体D.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解析:选B。
由“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可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故B项正确。
2.(2020·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解析:选C。
题干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制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是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故D项错误。
3.(2020·某某六校联考)有研究表明,中国在1842年以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
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市化水平提高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解析:选A。
材料反映“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4.(2020·某某高三期中)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某某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和造船厂。
第二部分专题六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课时1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时冲关练1.(2016·某某某某树德中学诊断)1834年,英国两艘军舰仅受轻伤就轻易闯过虎门,威逼某某。
为加强虎门要塞,这年底,道光帝任命关天培为某某水师提督。
……关天培吸取1834年的教训,历时5年,修建了“三重门”的防御体系。
……战前,多次操练演习。
材料表明( )A.面对挑衅,清政府是有所准备的B.清政府本质上是腐朽卖国的C.清朝备战工作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展开D.清朝的备战无法应对工业化的西方军队解析依据材料吸取教训,修建防御体系,多次操练,表明清政府是有准备的,故A项正确;清政府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个别地方的准备,用知己知彼夸大了清朝的准备工作,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方的工业化军队,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6·某某某某模拟)中英《某某条约》中有“领事报关”的条款,规定:洋船至,将船牌、舱口单、报单等件,送交口岸本国领事,领事以此通知海关,于卸货、装货时,“公同查验”,交纳船钞税银,海关即发完税红单,领事凭红单,发回船牌等件,然后出口。
这项条款(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丧失B.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进步C.促进中英贸易迅速增长D.使在华洋人取得治外法权解析中国海关关税趋于程序化,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关税趋于程序化,海关自主权的丧失主要指的是对于关税税额的双方约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英贸易的增长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D项无关,故错误。
答案 B3.(2016·某某某某质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某某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某某、某某开埠设关。
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某某、某某开埠设关”可知,中国重视自身利益,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B项材料不能体现;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错误。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课时1 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失败的历程、纲领、特点及评价。
[主干梳理]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a.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
②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2)过程⎩⎨⎧①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②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③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战争结束。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③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①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②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4)影响⎩⎨⎧①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考点二 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 (1)原因⎩⎨⎧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
(2)标志: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1.(2019河北保定模拟)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编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耶稣教得以输入,广东地区最先受到影响,于是“广西桂平县洪秀全,因以耶稣教炫其徒,聚合不轨,起兵金田村”。
该编者( )A.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B.认为基督教直接引发了农民起义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D.具有怀疑和排斥基督教的心态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材料中编者认为耶稣教的传播是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之一,耶稣教便利了洪秀全组织发动群众,行不轨之举,这表明该编者具有怀疑和排斥基督教的心态,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尖锐,A项错误;材料中编者认为基督教是洪秀全组织发动起义的手段,并未认为是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材料中编者并未支持太平天国反对清政府,C项错误。
2.(2018吉林长春一模)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以下对领事裁判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 A 由“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可知,领事裁判权引进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引起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使中国司法逐步与国际接轨,故A项正确。
3.(2019福建莆田模拟)1842年9月,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联名向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发出照会。
照会第8条规定“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
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B.涉外司法诉讼以商贸纠纷为主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D.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答案 D “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规定,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说明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故选D项。
第5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西方列强的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过程:1851—1864年,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达到全盛时期;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3)《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4)《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并没有真正实行。
3.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化趋势(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
(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1.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1842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故B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图表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课时1 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失败的历程、纲领、特点及评价。
[主干梳理]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急需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①1840年6月,战争爆发。
②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③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①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法“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4)影响⎩⎨⎧①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考点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 (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
(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
(3)意义:它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课时2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兴起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解体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2)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2.社会生活与习俗: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的初变。
3.“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1)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表现。
(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
[主干梳理]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织”与“耕”分离。
③中国的农副土特产日益商品化。
(3)影响⎩⎨⎧①瓦解着自然经济,但仍占统治地位。
②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①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③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①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①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2)产生⎩⎨⎧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阶段提升练(六)(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解析:D 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英各自的国家立场影响了二者对战争的看法,国家立场不会改变战争的性质,C项错误;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
2.(2018·广东汕头一模)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B 耆英的观点是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基本上是个定数,输往广州的多,输往上海的就少,这一判断显然是错误的,是对西方世界商品输出能力及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形势的无知,B 项正确。
耆英的观点是通商口岸多与少结果都是一样,没有是否满足需要的信息,A项错误。
C项与事实不符,错误。
D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
3.1753~1851年广西人丁、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 )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但“额定地丁银”不断增加,依据所学可知当时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人民的负担实际更为沉重,这说明腐朽的封建统治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导致金田起义爆发,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外国侵略的加剧,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如亩产量提高、生产工具改进、精耕细作的实现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故D 项错误。
阶段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六)主题一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传统观念的挑战【主题综述】(1)“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其特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
(2)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相对于传统观念是巨大的突破和挑战。
【对点训练1】(2018·山东临沂模拟)《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解析据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可知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最终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仍兼讲中学”留学课程坚持中西并举,故B项错误;全面发展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留学教育的最终宗旨是培养封建君主专制下的忠实奴仆,故D项错误。
答案 A主题二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转型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通史阐释】 (1)从政治角度看: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从政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重要的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2)从经济折射点看: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主要是以武力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阶段质量检测(六)[学生用书P349(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0·某某二模)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
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反映了( ) A.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B.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C.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D.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解析:选B。
由题干“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
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没有清醒认识到中英的时代差距,故选B项。
2.(2020·株洲二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某某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
《某某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某某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主要体现了(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人来中国贸易交纳少额关税,但需要花大额金钱给官员打点,这样便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因而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某某条约》中英国要求清政府将关税“颁发晓示”,即明定关税,故选B项。
3.(2020·某某一模)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某某信仰B.启蒙思想C.西方商品D.某某制度解析: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