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 格式:pdf
- 大小:12.22 MB
- 文档页数:72
第三节因果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一、题型特点1.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2.题干和选项中都包含丰富而密切的关联信息,要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机串联,以辨真伪。
3.不仅要对题干信息分析全面和准确,还要针对四个类似选项逐一分析,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选项。
二、解题技巧注意: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三、经典例题1.(2022·全国甲·9)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
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2.(2022·全国乙·10)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
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
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3.(2022·湖南·13)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
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
2021年高考历史新题型技巧讲解(一)史料价值史料价值,又称史料的学术价值,即历史材料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
在新高考新题型中,史料价值是常见的一种题型,体现了历史的学科素养。
解答此类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判断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在文字、实物和口头资料中,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是第一手资料。
例如:出土的瓷器,钱币、化石、遗迹、遗体、历史建筑、当事人亲身经历后的口述、当事人的回忆录和日记,古代的档案,收录当事人文章的文献等都是第一手资料。
而后人的著作和后人的评述,传说,故事,传奇,神话等都是第二手资料。
【链接】史料的分类及价值1.史料的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2.按史料价值划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一般而言,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例】(2020年·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
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81.12.12号1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开始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
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安排……82年3月23日1天讨论记录:……(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
3.责任制与端正党风……83年3月3日1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首先由公社武书记讲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和公社安排。
大队如何制定措施。
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和召开座谈会。
84年4月12日半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由老冯同志传达了“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讨论记录:(1)建村领导小组怎么成立?组长:张明德;副组长:冯青山;成员:姜合、崔玉海、张玉林。
图表类材料选择题解题模板题型特征:(1)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了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1.“三看”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3.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高考真题:1.(2020全国Ⅰ卷·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说明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2.(2020全国Ⅰ卷·33)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
高考历史题型全归纳高考历史题型一.选择题1.时间排除法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序性较强,在高考试题中必然会有所体现,有的是具体时间,有的是大概时间,只要我们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得非常准确,那么解题就非常迅速和容易,其实90﹪以上的选择题都能通过时间排除法来排除。
例如: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觉醒的历史条件包括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②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阵营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④无产阶级觉悟的提高和斗争性加强⑤马克思主义诞生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D﹒③④⑤本题看起来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其实只要搞清楚题目的核心是“工人运动兴起和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强调的时限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答案也就出来了,因为①和⑤不符合题意。
又如:2021年全国卷2的第14题试题略此题看似难于判断,其实只要根据课本知识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在山海关外的辽东地区、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战是发生在今新疆地区再结合示意图首先就可否定参考答案B和C,明朝对瓦剌主要采取防御战略,不可能深入到蒙古高原的腹地,因此又可以否定掉A,因而正确答案只能是D。
再如2021年全国卷1第18题: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
”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提干明确限定时间为1917年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指向为否定孔子,联系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导火线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就不难判断正确答案为B。
2.词语排除法高考选择题的备选项项中经常有一些绝对性的词语,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词语的选项往往会有问题。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基于此,我们在做题时,除非教材中明确表述为“最早”、“第一”、“完全”、“始终”、“全部”等以外,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该选项是错误的。
2021年高考历史客观题部分分析(得选择,得天下)一、常犯错误: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历史时间、概念、事件掌握模糊不清,看到似曾相识。
建议:制定计划,夯实基础。
2、审题不清,归纳分析能力弱,不理解材料内容。
建议:平时做题多读一两遍,把材料表达的内容写在旁边。
3、思考不周,心态不稳,左右摇摆。
建议:归纳总结属于自己的做题办法,常问自己为何左右不定。
4、缺乏自信,时间不够。
建议:做选择题固定在18分钟内完成,完成后进行总结、反思对错。
二、选择题高分方法思路1.针对题干材料。
(1)时空。
根据时间、概念、人物、事件推知,利用题干材料的时空,来联系与之距离最近的熟悉的历史事件,将材料所述史实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分析。
(2)关键词(亦称主体、重心)。
一个题干材料可能有好几个关键词或主体,但重心只有一个;考生如能抓住主体和重心,做对的几率就非常大。
(3)标点符号,尤其要关注括号、分号和个别词加的双引号。
带括号的注释一定是命题人给考生的暗示;分号是材料呈现并列意思,能全面反映分号前后意思的选项才可能是正确答案。
题干材料里个别词加的双引号在历史试题中往往有两种作用——强调或否定的意思。
(4)题干语气,如转折、条件、假设、因果、赞扬贬斥、肯定否定等。
题干材料中如含有转折、条件和因果等语气,如能抓住其中的标志——关联词,如“但是”、“却”、“而”、“否则”、“如果”、“只有”等,就能抓住题干材料的重心,快速做出正确选择。
(5)化简题干意思弄清题干材料意思后,还需要将题干意思化简成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一个逻辑推理或若干关键词等,然后带着去看四个选项2.快速判定选项正误的方法思路(1)题干意思。
题干意思是做好选择题最主要的依据,正确答案一定是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
(2)基础知识。
凡是不符合历史基础知识选项,基本上都是错的。
(3)逻辑推理。
有两种情况,一是题干材料本身包含逻辑推理,正确选项往往就包含这个逻辑推理,那么不包含这个逻辑推理的选项往往是错误的;二是题干材料与正确选项构成的逻辑推理非常的顺畅,但凡做出的选择与题干材料构成的逻辑推理,解释起来很生硬、不顺畅,这个选择往往就是错误的。
高考历史反映、体现类选择题解题技巧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即在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类选择题一般是在题干中用“反映”“体现”设问,也有个别题目在选项中用“反映”“体现”承接题干设问。
其设问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体现了”“反映出”“揭示”等。
“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的能力。
解题方法
“反映”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
所以,既然是“反映”,就不要用现象来“反映”现象。
典型例题
(2021.广西一模)汉朝的重要商品名称中往往提示地名,如纺织领域的“鲁缟”“齐纨”“蜀锦”等,这反映出( )
A.区域生产优势形成
B.地方品牌商品密集出现
C.区域经济分工明显
D.丝织品的生产技术高超
答案:A
重要商品名称中提示地名,说明不同地区已有各自的生产优势,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汉朝时期出现了地方品牌商品,但是并不能反映出地方品牌商品密集出现,排除B项;区域经济分工是指不同地区发展自身的优势经济,与其他地区互补合作,而材料仅体现了不同地区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没有体现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生产技术高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