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上课实用,整理全面)
- 格式:ppt
- 大小:972.00 KB
- 文档页数:33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
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
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通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教学过程:一、梳理与感知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字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归隐,退出江湖。
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
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对照课文的注解将全文仔细地读两遍,划记好弄不懂的字词句,以便今天上课时提出来,下面哪位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不懂之处?(无人应答)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
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该生翻译比较吃力,中间停顿了好一阵子)师:请坐。
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
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
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
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
归去来兮,预备起!(生读)(生点头赞同,兴奋。
师读,读完后学生鼓掌)师:哎,不能只鼓掌啊,要提意见啊。
(生笑)生:首句“归去来兮”声音不应太高,应稍低一点。
生:“田园将芜胡不归”要读得更有变化,“田园将芜”声音要高些,“胡不归”要降下去。
(师要求生读,生说读不好,师又照生的说法读了一遍,众生笑,鼓掌)……(学生一口气指出不下十处不妥之处,我有的表示接受,有的不置可否)师:刚才大家指出了我的不足,看来大家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我想请大家再大声的自由的将本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生大声朗读,有的摇头晃脑,非常投入)师:停下来,基本上大家又读了一遍,刚才我说了读文章要读出自己,要找到共鸣,文章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感触,就是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不管你的感触是什么,只要能引起感触就是好的。
哪位同学说说体会?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时候一个人太自高自大,一旦从高处跌下来,将是致命的。
那时后悔都来不及。
2023-11-01contents •课程介绍•《归去来兮辞》原文解析•《归去来兮辞》的译文及注释•拓展阅读•练习与思考•总结与回顾目录01课程介绍课程背景《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传世名作。
该作品体现了陶渊明高洁的情操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针对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的忽视和淡漠,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一经典作品,感受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掌握《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点、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理解陶渊明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
与其他文学经典作品的比较和关联。
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02《归去来兮辞》原文解析陶渊明的生平简介时代背景的简述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无奈展现对自由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情感真挚,感人至深意境深远,回味无穷03《归去来兮辞》的译文及注释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作者意识到田园已经荒芜,为什么还不回呢?自从我让心为形体所役使。
0302 01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故事。
为何我惆怅而且独自悲伤。
奚惆怅而独悲我明白了过去做错了已经无法挽回。
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未来的还可以努力争取。
知来者之可追我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实际上并不算太晚。
实迷途其未远我意识到现在做的是正确的,而昨天的是错误的。
觉今是而昨非小舟轻快地飘荡在水面上。
舟遥遥以轻飏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
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早晨的光线太微弱。
风飘飘而吹衣风轻轻地吹着我的衣服。
03胡不归为什么不回去呢?《归去来兮辞》的注释01归去来兮回到家乡啊。
02田园将芜田园将要荒芜。
《归去来兮辞》的注释心为形役心被形体所役使。
奚惆怅为何惆怅。
悟已往之不谏意识到过去做错了已经无法挽回。
知道未来的还可以努力争取。
归去来兮辞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1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辞”的特点。
2、朗读课文。
3、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生:陶渊明(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生:讨论并回答师:(引导并总结)①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
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
高二文言文归去来兮辞课文及注释1.原文篇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2.注释篇二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来,助词,无义。
兮,语气词。
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3、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
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
心,意愿。
形,形体,指身体。
役,奴役。
4、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
惆怅,失意的样子。
5、悟已往之不谏: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已经不能改正。
谏,谏止,劝止。
6、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
追,挽救,补救。
7、实:确实。
迷途:做官。
其:大概。
8、是:正确。
非:错误。
9、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
遥遥,摇摆不定的样子。
以,而。
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10、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以:把(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
前:前面的。
11、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