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排烟前室楼梯间送风量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2
封面作者:Pan Hongliang仅供个人学习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防烟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自然通风设施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 排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2 防烟分区4.3 自然排烟设施4.4 机械排烟设施4.5 补风系统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 系统控制5.1 防烟系统5.2 排烟系统6 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 进场检验6.3 风管安装6.4 部件安装6.5 风机安装7 系统调试7.1 一般规定7.2 单机调试7.3 联动调试8 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 工程验收9 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 总则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风道的风速取10m/s3#楼住宅部分地上32层+地下两层,分段加压送风;共有3个核心筒,每个核心筒里需3个风井分别向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加压送风。
楼梯间和前室采用单扇门,附加0.75的系数;前室有两个出入口,附加1.5的系数17~32层:1、防烟楼梯间(剪刀楼梯间)送风量:19000X2X0.75=28500 m3//h风井:28500/3600/10=0.79 m2//h2、合用前室送风量:15000风井:15000/3600/10=0.42 m2//h3、前室送风量:15000X0.75X1.5=16875风井:16875/3600/10=0.47 m2//h17层以下:地下室的楼梯间风量要另加1、防烟楼梯间(剪刀楼梯间)送风量:(19000 X2+16000)X0.75=40500风井:40500/3600/10=1.12 m2//h2、合用前室及前室同上段。
2# 住宅部分地上26层+地下2层<32层,楼梯间和前室采用单扇门,附加0.75的系数;合用前室有两个出入口,附加1.5的系数1、剪刀楼梯间:(23000 X 2+16000)X0.75=46500风井:46500/3600/10=1.29 m2//h2、前室:20000X0.75=15000风井:15000/3600/10=0.42 m2//h3、合用前室:20000X1.5=30000风井:30000/3600/10=0.83 m2//h风量的选择根据高层防火规范。
注:对于住宅一般12层以上才可能加压,我们可按12~20层16000-20000的范围插取风量。
剪刀楼梯间按两个楼梯间的风量计。
楼梯间高度及形式楼梯间24m以下加压送风形式楼梯间门截面面积Ak(㎡)门洞断面风速v(m/s)楼层数量N1楼梯间送风量L1(m³/s) 3.1512 6.3前室送风量L1(m³/s)独立前室不送风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A1(㎡)Ag为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v3.15 3.15 1.2N1: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公式:楼梯间各层疏散门形式双扇门疏散门数量1疏散门高(m) 2.1疏散门宽(m)1.5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A(㎡)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pa)指数n0.0372122漏风疏散门的数量N2漏风总量L2(m³/s)20.266427519加压楼梯间的总门数(层数)N1楼层数上的总门数N2422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Af(㎡)漏风阀门的数量N3漏风总量L3(m³/s)独立前室不送风1独立前室不送风楼层数4对楼梯间L1(m³/s或m³/h)对前室L1(m³/s或m³/h)L2(m³/s或m³/h)L3(m³/s或m³/h)6.3独立前室不送风0.266427519独立前室不送风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Lj(公式计算)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s(公式计算)23639.13907独立前室不送风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Lj(规范限定)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s(规范限定)楼梯间负责系统高度(m)前室负责系统高度(m)按计算按计算15.315.3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Lj(计算)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s(计算)23639.13907独立前室不送风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Lj(设计)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s(设计)28366.96688独立前室不送风公式:L3: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³/s)L2: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³/s)A: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注:疏散门的门缝宽度取0.002-0.004m△P:当开起门洞风速为0.7m/s时,取值6pa△P:当开起门洞风速为1m/s时,取值12pa△P:当开起门洞风速为1.2m/s时,取值17paN2: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值为计算公式为下:公式: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L3N3:漏风阀门的数量,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取值如下:公式: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1: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³/s)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L2楼梯间及前室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地上楼梯间)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L1Ak:一层内开启门的截面面积(㎡),对于住宅楼梯前室,可按一个门的面积取值。
防烟系统设计一般规定3.1.1 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2 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3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防烟系统的选择,尚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1)采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2)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3.0m2。
二、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仅有一道门连通走道时,且其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三、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的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送风口的设置方式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要求。
3.1.4 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5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2 、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3 、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2017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 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参编单位: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迈联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泰昌消防工程有限公司长春阔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王炯张洁玉寿炜炜刘激扬沈纹张磊马恒李彦军朱鸣夏令操刘文利徐稳龙尹航周强韩峥王钊彭琼朱晔盛袁昕廖坚卫张兢刘卫江李德品盛伟军刘建宏黄德祥主要审查人:罗继杰倪照鹏刘国祝马伟骏周敏金丽娜王厚华张旭赵克伟易岚薛亚群祁晓霞张兴权张树平条文说明编制说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经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11月20日以第1741号公告批准发布。
关于高层住宅地下室前室与楼梯间加压送风的探讨由于高层住宅群的高速发展,住宅群都配有地下车库,作为地下车库与单体住宅的连接通道的地下室合用前室、地下室消防电梯前室的防排烟问题,成为地下室火宅时消防疏散的重要通道,笔者将结合相关知识,定性定量的阐述地下室消防前室及地下室合用前室是否需要设置消防加压送风,当需要加压送风时,加压送风量宜为多少。
标签:地下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安全疏散通道;加压送风量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层民用建筑在全国各地出现,并配套设有地下室及地下车库。
地下车库与高层住宅通过地下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相连接,地下室消防电梯前室及合用前室作为地下室火宅发生时的安全疏散通道,消防上对其有严格的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层民用建筑在全国各地出现。
现在的城镇建设楼盘大多以住宅群的方式出现,一般的住宅建筑面积都在十几万到几十万平米不等,均采用多层与高层住宅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由于建筑密集,人员居住密集度增加;当代居民各家各户一般都有私家车,地上的空置地已无法满足居民的停车要求,所以一般的住宅群都设置有地下车库及相关的设备用房。
地下车库与住宅通过地下室疏散通道相连接。
地下车库作为停放车辆的场所,车辆多以汽油、燃气为动力;所以地下车库属于容易引起火宅的场所。
另外,一旦着火其产生的浓烟不易排出去(地下室自然通风效果差),故地下车库需要设置消防排烟设施,平时根据地下室情况(半地下室且面积小于2000m2,有均匀可开启的高窗,满足单量车开窗面积要求,采用自然通风。
其它情况设计机械通风)确定是否设置机械通风。
当地下车库发生火宅时,有人员在地下车库,人员须通过地下室疏散通道逃离火源发生地。
地下室前室及楼梯间作为疏散的必经通道,是否需要设置消防设施;困扰了很多暖通设计人员。
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当地下室仅为一层时,设置加压送风设施太浪费,想当然的不考虑消防措施。
楼梯间及其前室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方法分析1、前言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等竖向管井,如没有考虑防排烟措施,由于烟囱效应,在发生火灾时,将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主要途径。
高层建筑每一个水平防火分区根据人员的疏散流程,是从第一安全地带(走廊),到第二安全地带(楼梯间前室),到第三安全地带(疏散楼梯),再到室外的过程。
所以,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应设独立的防排烟设施。
防排烟方式可分为自然排烟、机械排烟和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对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对于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各个设计院、甚至每个人对规范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计算中也可能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法,笔者也曾对同样的工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资料表明,对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的正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统计起来约有二十多种,至今尚无统一。
其原因主要是影响正压送风量的因素较复杂,而且各种计算公式的出发点不同,选用不同的计算公式,其结果差别较大。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2、计算模型的假定条件由于在火灾发生时,门的开启状况,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多种多样,所以计算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正压送风量时,首先应该确定计算模型的假定条件。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045-95、《上海市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08-88-2000,我们作出四个假设:(1)、任意一层着火时,当系统门(楼梯间开向前室、前室开向走廊的门)全闭时,正压送风系统应保证走廊→前室或合用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防烟楼梯间压力值为40Pa至50Pa,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压力值为25Pa至30Pa.(2)、同时打开任一模拟着火层及其上下一层的防火门,其它层的防火门均关闭,模拟火灾层各门洞处的风速应大于等于0.7m/s.(3)、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
浅谈楼梯间及前室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摘要:本文以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加压送风量的计算公式为出发点,分析了加压送风的影响因素并对某些存在分歧的公式参数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关键词:正压送风风口形式安全开门工况风量计算公式对于某一高层建筑,当某一部位发生火灾时,应迅速采取有效的防、排烟措施,对火灾区域实行排烟控制,使火灾产生的烟气和热量能迅速排除,对非火灾部位及疏散通道应迅速采取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措施,使该部位空气压力为相对正压以阻止烟气的进入。
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流程,是从第一安全地带(走廊),到第二安全地带(前室及合用前室),到第三安全地带(防烟楼梯间),最后到室外的过程。
所以,要对高层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设置独立的防排烟设施。
防排烟方式分为自然排烟、机械排烟、机械加压送风等方式。
这一点,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
其中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3.2条规定: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或按表8.3.2-1至表8.3.2-4的规定确定。
当计算值和本表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
此条规定,并没有明确其送风量的计算方法。
资料表明,对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统计起来约有20多种,至今尚无统一。
其主要原因是影响正压送风量的因素较多且复杂,且各种公式在计算送风量时的出发点都不一样,选用不同的公式,计算结果也就不一样,甚至差别较大。
一、公式的选取目前在《高规》中给出了使用较普遍的两种计算方法:(1)按保持疏散通道需要有一定正压值(俗称压差法)公式:L=0.827·A·△P1/b·1.25·3600式中L—加压送风量(m3/h)△P—门窗两侧的压差值,根据加压部位取25-50Pab—指数,对于门缝及较大漏风面积取2,对于窗缝取1.60.827—计算常数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A—门窗缝隙的计算漏风总面积, m2(2)按开启着火层疏散通道时要相对保持该洞门处的风速(又称流速法)公式:L=3600·n·F·v·(1+b)/a式中L—加压送风量(m3/h)F—每个门的开启面积, m2v—开启门洞处的平均风速, 取0.7-1.2m/sa—背压系数,根据加压间密封程度取0.6-1.0b—漏风附加率,取0.1-0.2n—同时开启门的计算数量。
楼梯间及其前室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方法分析1、前言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等竖向管井,如没有考虑防排烟措施,由于烟囱效应,在发生火灾时,将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主要途径。
高层建筑每一个水平防火分区根据人员的疏散流程,是从第一安全地带(走廊),到第二安全地带(楼梯间前室),到第三安全地带(疏散楼梯),再到室外的过程。
所以,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应设独立的防排烟设施。
防排烟方式可分为自然排烟、机械排烟和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对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对于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各个设计院、甚至每个人对规范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计算中也可能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法,笔者也曾对同样的工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资料表明,对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的正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统计起来约有二十多种,至今尚无统一。
其原因主要是影响正压送风量的因素较复杂,而且各种计算公式的出发点不同,选用不同的计算公式,其结果差别较大。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2、计算模型的假定条件由于在火灾发生时,门的开启状况,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多种多样,所以计算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正压送风量时,首先应该确定计算模型的假定条件。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045-95、《上海市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08-88-2000,我们作出四个假设:(1)任意一层着火时,当系统门(楼梯间开向前室、前室开向走廊的门)全闭时,正压送风系统应保证走廊→前室或合用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防烟楼梯间压力值为40Pa至50Pa,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压力值为25Pa至30Pa.(2)同时打开任一模拟着火层及其上下一层的防火门,其它层的防火门均关闭,模拟火灾层各门洞处的风速应大于等于0.7m/s.(3)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
通风、防排烟计算书项目名称:中铁·滨江国际子项名称:2栋~9栋、地下室专业:暖通空调设计人员:校核人员:深圳星蓝德工程顾问2014年03月2栋2栋为地上32层,地下1层,一类综合楼。
一、加压送风计算一、核心筒防烟楼梯间设加压送风系统JY(防烟楼梯间送风、前室不送风)。
分区设置:-1F~±为低区,± ~32F为高区。
低区:按《高规》8.3.2条,通过计算比较得,加压风量为37500m³/h。
选用一台HL3-2A-№型低噪声混流风机,风量42680m3/h,全压436Pa,电机功率11Kw。
转速720 r/min。
加压送风口为自垂百叶风口,规格为600x600mm,地下一层共设置两个,风口底标高别离为,。
高区:按《高规》8.3.2条,通过计算比较得,加压风量为54000m³/h。
选用一台HL3-2A-№11A型低噪声混流风机,风量59214m3/h,全压961Pa,电机功率22Kw。
转速960 r/min。
加压送风口规格为400x400mm,每层设置。
二、核心筒合用前室设加压送风系统JY。
分区设置:-1F~14F为低区,15F~32F为高区。
按《高规》8.3.2条,通过计算比较得,高区、低区的加压风量均为22500 m ³/h。
选用两台HL3-2A№8A型低噪声混流风机,风量25413m3/h,全压508Pa,电机功率。
转速960 r/min。
加压送风口为常闭多叶加压送风口,规格为600x800mm,每层设置,火灾时同时开启风口数为3个。
3、物管用房防烟楼梯间设加压送风系统JY(防烟楼梯间送风、前室不送风)。
物管用房防烟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送风方式为防烟楼梯间送风、前室不送风,按《高规》8.3.2条,通过计算比较得,加压风量为25000m³/h。
选用一台HL3-2A-№9A型低噪声混流风机,风量26876m3/h,全压362Pa,电机功率4Kw。
一防烟系统计算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根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第3.4.5条~第规定计算确定..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24m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应按计算值与表3.4.2-1~表3.4.2-4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1、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L j=L1+L23.4.5-1L s=L1+L33.4.5-2 式中:L j——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 s——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1——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3/s;L2——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3/s;L3——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3/s..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L1=A k vN13.4.6 式中:A k——一层内开启门的截面面积m2;对于住宅楼梯前室;可按一个门的面积取值;v——门洞断面风速m/s;当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均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均不应小于0.7m/s;当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只有一个开启门的独立前室不送风时;通向楼梯间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1m/s;当消防电梯前室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消防电梯前室门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1.0m/s;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而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系统时;通向独立前室、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的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应小于0.6A1/A g+1m/s;A1为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m2;A g为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m2..N1——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当地上楼梯间为24m 以下时;设计2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2;当地上楼梯间为24m及以上时;设计3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3;当为地下楼梯间时;设计1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1..前室:采用常闭风口;计算风量时取N1=3..2、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3.4.7式中:A——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m2;疏散门的门缝宽度取0.002m~0.004m..P——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0.7m/s时;取 P=6.0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Om/s时;取 P=12.0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2m/s时;取P=17.0Pa..n指数一般取n=2;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N2——漏风疏散门的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N2=加压楼梯间的总门数-N1楼层数上的总门数..3、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0.083——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m3/s m2;Af——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m2;N3——漏风阀门的数量: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取N3=楼层数-3..JS-1 备注正压送风系统前室风口设置在前室~轴1#楼梯前室一个双扇门1.2x2.1入口门上方;故楼梯间二机械排烟系统计算除中庭外下列场所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空间净高小于或等于6m的场所;其排烟量应按不小于60m3/h m2计算;且取值不小于15000m3/h;或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建筑面积2%的自然排烟窗口..2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空间净高大于6m的场所;其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应根据场所内的热释放速率以及本标准第4.6.6条~第4.6.13条的规定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表4.6.3中的数值;或设置自然排烟窗口;其所需有效排烟面积应根据表4.6.3及自然排烟窗口处风速计算..3当公共建筑仅需在走道或回廊设置排烟时;其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m3/h;或在走道两端侧均设置面积不小于2m2的自然排烟窗口且两侧自然排烟窗口的距离不应小于走道长度的2/3..4当公共建筑房间内与走道或回廊均需设置排烟时;其走道或回廊的机械排烟量可按60m3/h m2计算且不小于13000m3/h;或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走道、回廊建筑面积2%的自然排烟窗口..。
楼梯间及其前室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方法分析(二)3.2 上海规程计算方法按照《上海市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08-88-2000计算,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应由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门开启时保持门洞处规定风速所需的送风量以及采用常闭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三部分组成。
(1)、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L1=0.827 AΔP1/n×1.25×N1×3600 (3)A-每层电梯门及疏散门的总有效漏风面积m2.门缝宽度:疏散门,0.002-0.004m;电梯门0.005-0.006m.ΔP-压力差(Pa);楼梯间取40-50Pa,前室取25-30Pan-指数,一般取2.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N1-漏风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取楼层数,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1.(2)、开启时保持门洞处规定风速所需的送风量L2=FvN2×3600 (4)F-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m2 v-门洞断面风速m/s取0.7-1.2m/s N2-开启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20层及以下取2,20层以上取3,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1.(3)。
采用常闭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L3=0.083AFN3×3600 (5)AF-每层送风阀门的总面积。
0.083-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
N3-漏风阀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取0,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楼层数。
所以,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L=L1+L2+L3 (6)上海规程制定的理由是:因为门洞开启时,虽然加压送风开门区域中的压力会下降,但远离门洞开启楼层的加压送风区域或管井仍具有一定的压力,存在着门缝、阀门和管道的渗漏风,使实际开启门洞风速达不到设计要求。
因此,按保持加压区域内一定正压值所需送风量、保持该区域门洞风速所需送风量以及采用常闭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三部分之和计算加压送风量是较合理、较安全的。
3.3 两种方法的比较比较国家规范和上海规程,在计算楼梯间的加压送风量时,上海规程增加了着火时非开启门的漏风量,即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L1.而这一点在国家规范中体现在漏风附加率b和背压系数a上。
机械防烟(加压送风)计算
n:开户门数量,对于多层建筑和20层以下的高层建筑取2,20层及20层以上取3。
注:1 当前室有2个或2个以上门时,其风量按计算数值乘以1.5~1.75确定,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2 在多层建筑中,若地下仅有一层疏散楼梯间,按上述公式计算时,公工中n取1,通过门的风速应适当F:一樘门开启的断面积(m2)
v:开启门洞处的平均风速,取0.7~1.2m/s。
b:漏风附加率,取0.1~0.2;
a:背压系数,根据加压间密封程度取0.6~1.0
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
送风口按三层计,共三个风口
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0.7
1.046604938
,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应小于0.7m/s。
中n取1,通过门的风速应适当加大,宜取0.9~1.2m/s。
计算数值直接取用(不与表4.10.3比较)。
10.76507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