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61
沸腾换热计算式沸腾换热计算式(1)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前面的分析表明,影响核态沸腾的因素主要是壁面过热度和汽化核心数,而汽化核心数又受到墨面材料及其表面状况、压力和物性的影响。
由于因素比较复杂,如墨面的表面状况受表面污染、氧化等影响而有不同,文献中提出的计算式分歧较大。
在此仅介绍两种类型的计算式:一种是针对某一种液体的;另一种是广泛适用于各种液体的。
当然,针对性强的计算式精确度往往较高。
对于水,米海耶夫推荐的在105~4×106Pa压力下大容器饱和沸腾的计算式为(3-4)按q=h△t的关系,上式也可转换成(3-5)以上两式中h: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W/(m2·K)p:沸腾绝对压力,Pa;△t:壁面过热度,℃;q:热流密度,W/m2。
基于核态沸腾换热主要是气泡高度扰动的强制对流换热的设想,推荐以下使用性光的实验关联式:(3-6)式中c pl:饱和液体的比定压热容,J/(kg·K);C wl:取决于加热表面-液体组合情况的经验常数;r:汽化潜热,J/kg;g:重力加速度,m/s2;Pr l:饱和液体的普朗数,Pr l=c plμl/k l;μl:饱和液体的动力粘度,kg/(m·s);ρl、ρv: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汽的密度,kg/m3;γ:液体-蒸汽截面的表面张力,N/m;s:经验指数,对于水s=1,对于其他液体s=。
由实验确定的C wl值见表3-1。
表面-液体组合情况C wl水-铜烧焦的铜抛光的铜水-黄铜水-铂水-不锈钢磨光并抛光的不锈钢化学腐蚀的不锈钢机械抛光的不锈钢苯-铬乙醇-铬表3-1 各种表面-液体组合情况的C wl值图3-5 铂丝加热水的沸腾换热实验数据的整理水在不同压力下沸腾的实验数据与式(3-6)的比较见图3-5。
式(3-6)还可以改写成为以下便于计算的形式:(3-7)这里要着重指出两点:1)式(3-6)实际上也是形如Nu=f(Re,Pr)或St=f(Re,Pr)的主则式。
沸腾换热计算式沸腾换热计算式(1)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前面的分析表明,影响核态沸腾的因素主要是壁面过热度和汽化核心数,而汽化核心数又受到墨面材料及其表面状况、压力和物性的影响。
由于因素比较复杂,如墨面的表面状况受表面污染、氧化等影响而有不同,文献中提出的计算式分歧较大。
在此仅介绍两种类型的计算式:一种是针对某一种液体的;另一种是广泛适用于各种液体的。
当然,针对性强的计算式精确度往往较高。
对于水,米海耶夫推荐的在105~4×106Pa压力下大容器饱和沸腾的计算式为(3-4)按q=h△t的关系,上式也可转换成(3-5)以上两式中 h: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W/(m2·K)p:沸腾绝对压力,Pa;△t:壁面过热度,℃;q:热流密度,W/m2。
基于核态沸腾换热主要是气泡高度扰动的强制对流换热的设想,推荐以下使用性光的实验关联式:(3-6)式中 c pl:饱和液体的比定压热容,J/(kg·K);C wl:取决于加热表面-液体组合情况的经验常数;r:汽化潜热,J/kg;g:重力加速度,m/s2;Pr l:饱和液体的普朗数,Pr l=c plμl/k l;μl:饱和液体的动力粘度,kg/(m·s);ρl、ρv: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汽的密度,kg/m3;γ:液体-蒸汽截面的表面张力,N/m;s:经验指数,对于水s=1,对于其他液体s=1.7。
由实验确定的C wl值见表3-1。
表3-1 各种表面-液体组合情况的C wl值图3-5 铂丝加热水的沸腾换热实验数据的整理水在不同压力下沸腾的实验数据与式(3-6)的比较见图3-5。
式(3-6)还可以改写成为以下便于计算的形式:(3-7)这里要着重指出两点:1)式(3-6)实际上也是形如Nu=f(Re,Pr)或St=f(Re,Pr)的主则式。
其中:是以单位面积上的蒸汽质量流速q/r为特征速度的Re数;为特征长度,它正比于旗袍脱离加热面时的直径。
沸腾换热计算式沸腾换热计算式(1)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前面的分析表明,影响核态沸腾的因素主要是壁面过热度和汽化核心数,而汽化核心又受到墨面材料及其表面状况、压力和物性的影响。
由于因素比较复杂,如墨面的表面状况受表面污染、氧化等影响而有不同,文献中提岀的计算式分歧较大。
在此仅介绍两种类型的计算式:一种是针对某一种液体的;另一种是广泛适用于各种液体的。
当然,针对性强的计算式精确度往往较高。
对于水,米海耶夫推荐的在105〜4X 10 6Pa压力下大容器饱和沸腾的计算式为Cj = (JJ224 *5!°^ 疋巧按q=h At的关系,上式也可转换成h二G严旷小(3-5)C2二(L5W5 W\/伽"・V • K)以上两式中h: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W/(m2・K)p:沸腾绝对压力,Pa;△ t:壁面过热度,C;q:热流密度,W/m2基于核态沸腾换热主要是气泡高度扰动的强制对流换热的设想验关联式式中C pi:饱和液体的比定压热容,J/(kg • K);C wl:取决于加热表面-液体组合情况的经验常数,推荐以下使用性光的实(3-4)r:汽化潜热,J/kg;g:重力加速度,m/s 2;Pr i:饱和液体的普朗数,Pr i=C pi卩i/k i饱和液体的动力粘度,kg/(m • s);P i、p v: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汽的密度,kg/mY :液体-蒸汽截面的表面张力,N/m;s:经验指数,对于水s=1,对于其他液体s=表面-液体组合情况Gvi水-铜烧焦的铜抛光的铜水-黄铜水-铂水-不锈钢磨光并抛光的不锈钢化学腐蚀的不锈钢机械抛光的不锈钢苯-铬乙醇-铬由实验确定的C wi值见表3-1表3-1各种表面-液体组合情况的C wi值0 . S 04图3-5铂丝加热水的沸腾换热实验数据的整理水在不同压力下沸腾的实验数据与式(3-6)的比较见图3-5式(3-6)还可以改写成为以下便于计算的形式2)由于沸腾换热的复杂性,目前在各类对流换热的准则式中以沸腾换热准回式与实验数据的偏差程度最大。
润滑油在制冷系统中分别对制冷剂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及流动性能的影响1、润滑油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是:1 使制冷压缩机互相摩擦的表面完全被油膜隔开,以降低摩擦表面的磨损、摩擦阻力及摩擦热,提高压缩机的机械效率,使其零件耐用可靠。
2 带走摩擦热量,使摩擦零件的温度保持在允许范围内。
3 润滑油充满在密封机构的间隙中,避免制冷剂泄露,提高压缩机的输气系数。
4 不断的冲洗金属表面,带走磨屑,保持零件表面光洁度,减轻磨损,提高压缩机的稳定性。
2、润滑油对制冷剂沸腾换热的影响(以含油制冷剂 R290为例)润滑油可以看成是一种高沸点组分,加入到制冷剂中后,混合物的沸点将升高。
通过文献资料获得R290-Suniso3GS ,油混合物置于相同的蒸发温度下,在三组不同含油浓度下(0.43﹪、3.24﹪、5.28﹪),在水平微肋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结果。
并将相同蒸发温度下,不同含油率下的平均沸腾换热系数进行了比较,以此来说明润滑油的加入对平均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
如图:从这些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规律:(1) 随质量流率的增加,沸腾平均换热系数增加。
例如在含油浓度为 0.43﹪,蒸发温度-5℃,质量流率约为80 kg /m·s2时,沸腾平均换热系数2300 wk/m2·k,而质量流率为 197 kg /m·s2时,沸腾平均换热系数约 3500 wk/m2·k。
(2) 不同含油浓度下,沸腾平均换热系数随着含油率的增加而降低。
沸腾温度为-5℃时,R290 含油混合物质量流率为 80 kg /m·s2,含油率为 0.43﹪时沸腾平均换热系数约为 2200 wk/m2·k,而含油率为 5.28﹪时,沸腾平均换热系数约为 1550 wk/m2·k。
含油率为 5.28﹪时不同质量流率下的沸腾平均换热系数约比 0.43﹪时降低 15﹪-30﹪。
(3) 同一含油率下,平均换热系数随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加。
沸腾换热计算式沸腾换热计算式(1)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前面的分析表明,影响核态沸腾的因素主要是壁面过热度和汽化核心数,而汽化核心数又受到墨面材料及其表面状况、压力和物性的影响。
由于因素比较复杂,如墨面的表面状况受表面污染、氧化等影响而有不同,文献中提出的计算式分歧较大。
在此仅介绍两种类型的计算式:一种是针对某一种液体的;另一种是广泛适用于各种液体的。
当然,针对性强的计算式精确度往往较高。
对于水,米海耶夫推荐的在105~4×106Pa压力下大容器饱和沸腾的计算式为(3-4)按q=h△t的关系,上式也可转换成(3-5)以上两式中 h: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W/(m2·K)p:沸腾绝对压力,Pa;△t:壁面过热度,℃;q:热流密度,W/m2。
基于核态沸腾换热主要是气泡高度扰动的强制对流换热的设想,推荐以下使用性光的实验关联式:(3-6)式中 c pl:饱和液体的比定压热容,J/(kg·K);C wl:取决于加热表面-液体组合情况的经验常数;r:汽化潜热,J/kg;g:重力加速度,m/s2;Pr l:饱和液体的普朗数,Pr l=c plμl/k l;μl:饱和液体的动力粘度,kg/(m·s);ρl、ρv: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汽的密度,kg/m3;γ:液体-蒸汽截面的表面张力,N/m;s:经验指数,对于水s=1,对于其他液体s=1.7。
由实验确定的C wl值见表3-1。
表面-液体组合情况C wl水-铜烧焦的铜0.0068抛光的铜0.0130水-黄铜0.0060水-铂0.0130水-不锈钢磨光并抛光的不锈0.0060钢化学腐蚀的不锈钢0.0130机械抛光的不锈钢0.0130苯-铬0.101乙醇-铬0.0027表3-1 各种表面-液体组合情况的C wl值图3-5 铂丝加热水的沸腾换热实验数据的整理水在不同压力下沸腾的实验数据与式(3-6)的比较见图3-5。
式(3-6)还可以改写成为以下便于计算的形式:(3-7)这里要着重指出两点:1)式(3-6)实际上也是形如Nu=f(Re,Pr)或St=f(Re,Pr)的主则式。
第五章对流换热思考题1、在对流换热过程中,紧靠壁面处总存在一个不动的流体层,利用该层就可以计算出交换的热量,这完全是一个导热问题,但为什么又说对流换热是导热与对流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流体流过静止的壁面时,由于流体的粘性作用,在紧贴壁面处流体的流速等于零,壁面与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必然穿过这层静止的流体层。
在静止流体中热量的传递只有导热机理,因此对流换热量就等于贴壁流体的导热量,其大小取决于热边界层的厚薄,而它却受到壁面流体流动状态,即流动边界层的强烈影响,故层流底层受流动影响,层流底层越薄,导热热阻越小,对流换热系数h也就增加。
所以说对流换热是导热与对流综合作用的结果。
2、试引用边界层概念来分析并说明流体的导热系数、粘度对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
答:依据对流换热热阻主要集中在热边界层区域的导热热阻。
层流边界层的热阻为整个边界层的导热热阻。
紊流边界层的热阻为层流底层的导热热阻。
导热系数越大,将使边界层导热热阻越小,对流换热强度越大;粘度越大,边界层(层流边界层或紊流边界层的层流底层)厚度越大,将使边界层导热热阻越大,对流换热强度越小。
3、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知,该式中没有出现流速,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表面传热系数h与流体速度场无关。
试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性?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在描述流动的能量微分方程中,对流项含有流体速度,即要获得流体的温度场,必须先获得其速度场,“流动与换热密不可分”。
因此表面传热系数必与流体速度场有关。
4、试引用边界层概念来分析并说明流体的导热系数、粘度对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
答:依据对流换热热阻主要集中在热边界层区域的导热热阻。
层流边界层的热阻为整个边界层的导热热阻。
紊流边界层的热阻为层流底层的导热热阻。
导热系数越大,将使边界层导热热阻越小,对流换热强度越大;粘度越大,边界层(层流边界层或紊流边界层的层流底层)厚度越大,将使边界层导热热阻越大,对流换热强度越小。
5、对管内强制对流换热,为何采用短管和弯管可以强化流体的换热?答:采用短管,主要是利用流体在管内换热处于入口段温度边界层较薄,因而换热强的特点,即所谓的“入口效应”,从而强化换热。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1 、重点内容:① 凝结与沸腾换热机理及其特点;② 膜状凝结换热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③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及临界热流密度。
2 、掌握内容:掌握影响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因素。
3 、了解内容:了解强化凝结与沸腾换热的措施及发展现状、动态。
蒸汽遇冷凝结,液体受热沸腾属对流换热。
其特点是:伴随有相变的对流换热。
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是:冷凝器及蒸发器、再沸器、水冷壁等。
6-1 凝结换热现象一、基本概念1.凝结换热现象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释放给固体壁面,并在壁面上形成凝结液的过程,称凝结换热现象。
2.凝结换热的分类根据凝结液与壁面浸润能力不同分两种:(1)膜状凝结:①定义: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并能在壁面上均匀铺展成膜的凝结形式,称膜状凝结。
②特点:壁面上有一层液膜,凝结放出的相变热(潜热)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却壁面上,此时液膜成为主要的换热热阻。
(2)珠状凝结①定义: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的凝结形式,称珠状凝结。
产生珠状凝结时,所形成的液珠不断发展长大,在非水平的壁面上,因受重力作用,液珠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就沿壁面滚下。
在滚下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合相遇的液珠,合并成更大的液滴,另一方面也扫治了沿途的液珠,使壁面重复液珠的形成和成长过程。
图6-3是珠状凝结的照片,从中可清楚地看出珠状凝结时壁面上不同大小液滴的存在情况。
θ小则液体湿润能力强,就会铺展开来。
一般情况下,工业冷凝器,形成膜状凝结,但珠状凝结的形成比较困难且不持久。
特点:凝结放出的潜热不须穿过液膜的阻力即可传到冷却壁面上。
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珠状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定大于膜状凝结的传热系数。
3.产生的条件:固体壁面温度w t 必须低于蒸气的饱和温度s t ,即w s t t 。
实验查明,几乎所有的常用蒸气,包括水蒸气在内,在纯净的条件下均能在常用工程材料的洁净表面上得到膜状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