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屿岑秀土陶红――田学诗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18
鸦屿岑秀土陶红田学诗荣昌土陶产于县寓安富镇鸦屿,是用红泥土烧结而成。
分素烧品(泥精货)、施釉品(釉子货)即日用美术陶和工艺美术陶两大类。
该地蕴藏优质陶土和丰富的烟煤,为发展陶器生产提供了天然有利条件。
“鸦屿”又是荣昌八景之一的“鸦屿仙棋”,是一别有情趣的处所。
山上向多松树、青杠、山茶花、杜鹃花、兰草、蕨萁之类。
在这植被较好的山区,流传着“前山钅广子后山炭,中间泥巴做窑罐”的谚语,概括了山上盛产矿石和煤炭,还可利用柴草烧窑。
尤为可贵的是山中储藏着别地罕见的“陶泥”,是发展土陶业的好地方。
荣昌陶器,是四川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它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间陶器艺术的优良传统,产品丰富多彩,经过1150℃--1200℃烧成的细陶产品,既有朴实稳重的风格,又有胎薄质坚之优长,器形灵巧,装饰大方,釉质光润,它将随着实用工艺道路的发展而风跃于艺林。
荣昌土陶,早在明代就有一定生产规模。
从总的发展过程看,由明末清初的粗陶发展到咸丰时的“泥精”。
(所谓泥精,是陶工们从制陶工作中经过洗手和勒手泥的水内沉淀中发现特别精细的陶泥。
)光绪时的刻花色釉,民国时的釉下彩;在窑形的发展上由甑子窑、龙窑到民国时阶梯窑;解放后由柴窑发展成煤窑,如地道窑、推板窑倒焰窑;施釉方面,在独特的朱砂釉基础上,发展了各种釉色,其中以显现斑花为特色的钧釉,达到了别致美观。
现陶器生产约两百个品种、二百五十万件、年产值一百五十万元,不但畅销国内,且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中外人士的赞誉。
兹就以下六个方面,作一简要概述:一、荣昌制陶简史;二、荣昌陶泥的可塑性强;三、成型工艺;四、色釉装饰烧成与分类;五、产品检验和管理;六、远景展望。
一、荣昌制陶简史“神农耕而作陶”“虞帝陶于河滨”史实所载传为佳话,我国制陶工艺,由来已久。
荣昌制陶工业,向有尧王天子,舜王大帝,开窑祖师,奇宝大王的祀神例会。
荣昌制陶业究竟始于何时,代远事湮,考证綦难。
过去鸦屿尧王庙前,有石碑纪述冶陶史实,末书“乾隆四年”字样,惜沧桑多变,石碑损毁,不复可考。
通知的错误范文【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通知的错误内容(共2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错误你若不来絮不飞,依然不见挑花媚。
寂寞春城埋怨谁?遍体鳞伤都是泪。
三月春风不揭晓,青苔岩石冷微微。
心扉心窗紧紧掩,跫音步躲堆。
是谁误了莲花开,马达轰鸣也难追。
谁是谁的不归人,谁见过客长流泪。
篇2:错误一个学期的苦熬,终于在新学期我的同桌被换掉了——那个全班挤兑,不讲卫生的男孩。
我心情大好,而z正趴在桌子上大哭。
z与我是好友,方才排位置的时候,因为我们身高相仿,所以我提议抽签决定位置顺序。
事情那么的凑巧,我的好友z的新同桌正是我的老同桌。
之前,我万分讨厌我的老同桌。
他总是把抹了鼻涕的纸乱丢,总是在我考砸了的时候来讽刺我,总是有那么多令人讨厌他的理由。
我和他经常吵架,他总是耍无赖让我束手无策,争个面红耳赤也毫无结果。
我无处泄愤,只好向z抱怨这个惹人讨厌的同桌。
虽然我明白背地里论人是非不好,但我已顾不得这个“道德上的错误”,因为愤怒使我昏了头。
我认为这点小错根本比不上同桌的种种。
本来就不对我同桌抱有好感的z也对他开始格外排斥。
她会在我愤怒地抱怨之后附和上几句“这人真讨厌”、“嗯,这个人老这样确实不好”,甚至向着我,不借给我同桌任何东西,离他远远的。
向z抱怨完之后我也会觉得心情舒畅些许。
而此时的z明显地因为摊上了这个讨厌的男生而感到悲剧,所以才大哭。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的心情立刻不再“晴空万里”,而是像梅雨天一样潮湿,沉闷。
我意识到我形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错误。
z会对自己的新同桌感到讨厌,完全因为我在z面前说了他许多不是。
z才会对他产生万分糟糕的印象。
而且如果我们的签抽反了,那么今年我还得跟他做同桌。
那个令人讨厌的男生正对自己新同桌的哭声感到不知如何是好。
不少女生来安慰z,我却不晓得怎么安慰。
只好站在一旁。
而z的新同桌,我的老同桌也是尴尬地站在一旁,他一副犯了错的样子,双耳通红,不停地搓着裤缝边。
z突然站起来将两人的桌子拉开。
近现代旧体诗集书目近现代旧体诗集书目近现代旧体诗集书目(一)《张维屏诗文选》作者:张维屏(1780-185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3.2元另有《听松庐诗钞》《林则徐诗集》作者:林则徐(1785-1850),另有《云左山房诗钞》行世《陈沆集》作者:陈沆(1785-1825)湖北教育出版社32.00元《后湘诗集》作者:姚莹(1785-1853)《柏枧山房诗集》作者:曾梅亮(1786-1856)《龔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1792-1841)上海古籍出版社《仙屏书屋诗录》作者:黄爵滋(1793-1853)《(合+曼)(谷+九)亭集》作者:祁嶲(隽?)藻(1793-1866)《魏源集》作者:魏源(1794-1857),有《古微堂诗集》行世《思伯子堂诗集》作者:张际亮(1799-1843)《东洲草堂诗集》作者:何绍基(1800-1874)上海古籍出版社《海秋诗钞》汤鹏(1801-1844)《怡志堂诗初编》作者:朱绮(1803-1861)《林昌彝诗文集》作者:林昌彝(180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海天琴思录/海天琴思续录》作者:林昌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射鹰楼诗话》作者:林昌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復莊詩問》作者:姚燮(1805-1864) 中華書局《倚晴楼诗集》作者:黄燮清(1805-1864)《通父诗存》作者:鲁一同(1805-1863)《巢經巢詩抄》作者:鄭珍(1806-1864)箋注:白敦仁巴蜀書社《咄咄吟》二卷附录一卷作者:贝青乔(1810-1863)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另有《半行庵诗稿》行世。
另查百度图书也有另一作者曹晟的《咄咄吟》刊世,(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出版的,然不此曹晟是何人?此书是否为旧体诗集,待查。
《曾國藩詩文集》作者:曾国藩(1811-187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版《郘亭诗钞笺注》一册作者:莫友芝(1811-1871)笺注:龙先绪、符均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程待郎遗集》三册作者:程恩泽(1812-1876)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逊学斋诗钞》作者:孙衣言(1814-1890)《龙壁山房诗集》作者:王拯(1815-1876)《伏敔堂诗录》作者:江湜(1818-1866)《迟鸿轩诗弃》作者:杨岘(1819-1896)《白香堂诗集》作者:邓辅纶(1823-1893)《黄鹄山人诗集》作者:林寿园(1821-1897)《意苕山馆诗》十六卷,作者:陆嵩(1791-1860)《敦艮吉斋诗文存》作者:徐子苓(生平不详)《柈湖诗集》作者:吴敏树(1805-1873)《秋蟪吟馆诗钞》作者:金和(1818-1885)《春在堂全书》作者:俞樾(1821-1907)《濂亭遗诗》作者:张裕钊(1823-1894)《蘅花馆诗录》作者:王韬(1828-1897)《白华绎树阁诗初集》作者:李慈铭(1830-1894),后门人从日记中辑出未见世诗,集成《杏花香雪斋诗》《瓶庐诗稿》作者:翁同龢(1830-1904)《复堂诗》作者:谭献(1832-101)《湘綺樓詩文集》作者:王闓運(1833-1916)岳麓書社《張之洞全集》作者:張之洞(1837-1909)中華書局《桐城吴先生诗集》作者:吴汝纶(1840-1903)《写经斋诗文稿》作者:叶大庄(1844-1898)《缶庐诗》作者:吴俊卿(1844-1827)《于湖小集》作者:袁昶(1846-1900)商務印書館叢書1937年第一版《春闱杂咏》作者:袁昶商務印書館叢書1937六年第一版《樊樊山诗集》三册作者:樊增祥(1846-1931)上海古籍出版社158.0元《沧趣楼诗》二册作者:陈宝琛(1848-193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85.00元《人境庐诗草笺注》一册作者:黄遵宪(1848-1905)上海古籍出版社64.8元《涧于集》作者:张佩纶(1848-1903)《蓼园诗钞》五卷,作者:柯绍忞(1850-1933)《醉芸馆诗集》作者:李经世(1851-1891)《海日樓詩集》作者:沈曾植(1851-1922)校笺:钱仲联中華書局《八指頭陀詩文集》一册作者:释敬安(1851-1912)岳麓書社`《畏庐诗存》作者:林纾(1852-1924)《桂之花轩诗集》朱铭盘(1852-1893)《张季子诗录》作者:张謇(1851-1926)《散原精舍詩文集》二册作者:陈三立(1852-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100.0元《瘉壄堂诗集》作者:严复(1853-1921)《文希道先生遗诗》作者:文廷式(1854-1904)《范伯子詩文集》一册作者:范當世(1854-1904)点校:马亚中/陈国安上海古籍出版社65.00元《滮湖遗老集》作者:金蓉镜(1856-1930)《石遺室詩文集》作者:陳衍(1856-1937)福建人民出版社《陈石遗集》三册作者:陈衍福建人民出版社《说剑堂集》一册作者:潘飞声(1857-1934)《铁云诗存》作者:刘鹗(1857-1909)《鸣坚白斋诗集》作者:沈汝瑾(1858-1917)《涛园诗集》作者:沈瑜庆(1858-1918)《琴志楼诗集》一册作者:易顺鼎(1858-1920)上海古籍出版社120.0元《万木草堂詩集》一册作者:康有为(1858-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30.0元《劉光第全集》作者:劉光第(1859-1898)中華書局《梦痕仙馆诗钞》张其淦(1859-1946)《节庵先生遗诗补辑》一册,作者:梁鼎芬(1859-1920),编辑:汪宗衍《抱碧斋集》作者:陈锐(1860-1922)《觚庵诗存》作者:俞明震(1860-1918)《海藏樓詩》一册作者:郑孝胥(1860-1938)上海古籍出版社50.0元《夏曾佑诗集》作者:夏曾佑(1861-1924)《思阁诗集》线装两册,作者:华世奎(1863-1941)民国影印本《观古堂诗录》线装两册叶德辉(1864-1927)清末刻本《雁影斋诗》不分卷李希圣(1864-1905)《岭云海日楼诗钞》一册作者:丘逢甲(1864-19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楚望阁诗集》十卷,《石巢诗集》十二卷程颂万(1865-1932)《睫X 室诗钞》线装四册裴景福(1865-1937)民国七年石印本按收藏者没有说明中间X是表示什么,疑为闇字?《正道居集》作者:段祺瑞(1865-1936)《居东集》二卷作者:蒋智由(1865-1929)女弟子吕美荪为刊《蒋观云先生遗诗》《譚嗣同詩集》作者:譚嗣同(1865(1866?)-1898)北京出版社《莽苍苍斋诗》二卷谭嗣同《雪堂自述》作者:羅振玉(1866-1940)江蘇人民出版社《黃人集》一册作者:黃人(1866-1913)《环天室诗集》五卷,另有《后集》一卷,《外集》一卷,《支集》一卷,载《学衡》杂志作者:曾广钧(1866-1929)《姑留稿》未详卷数作者:何振岱(1867-1852)《蛮巢诗词稿》三卷作者:张鸿(1867-1941),又有《游仙诗》一卷,合杨无恙,钱仲联作品另别行。
「最新」2021年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六)答案2021年春期国开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网上形考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6月18日。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老舍的《茶馆》在人物塑造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答:一、《茶馆》的中心人物王利发王利发是《茶馆》的中心人物,是裕泰茶馆掌柜的,贯穿于整个话剧。
王利发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它正直、精明、能干,但也又会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处事圆滑,在社会上有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但是那么精明的、小心翼翼生活着的一个人在那样是时代背景下也难以生存,最后还是使裕泰茶馆走向了破产。
王利发这种逆来顺受、只求平安一生的心态是当时很多人所共有的心理,虽然王利发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的身份地位还是比较高一点的,但是最后落得的还是一个悲凉的结局。
二、茶馆的熟客常四爷常四爷是裕泰茶馆的老顾客了,它是一个正直、爱国、刚强的人,常四爷同其他人身份有些不同,他是享有特权的旗人,是“吃皇粮”的人,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厌恶腐败的清王朝、厌恶洋人。
常四爷的形象塑造大大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以及反抗情绪。
三、房东秦仲义房东秦仲义也是《茶馆》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形象,有着雄厚的家产和一定的势力。
秦仲义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与众人无法沟通,他认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享受人生,他不甘寂寞,干一些出格的缺德事,还认为吃、喝、嫖、赌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虽然他主张实业救国,苦心经营,在黑暗中独自奋斗,但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生活、去经营,那么他的悲剧下场也是可以预想到的。
老舍的《茶馆》在戏剧结构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答:(1)《茶馆》最大的特色是“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
(2)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
(3)“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是主次分明,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题。
关于郑愁予《雨说》教学教案1.关于郑愁予《雨说》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诵读教学难点:体会感情第一课时:1、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
听完歌曲,老师总结:这首歌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
可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鼠标点击读一读、写一写田圃寒浅留滞喑哑洗礼襁褓温声细语禁锢(2)点击典型例读老师范读、生跟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例段如下: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呀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呀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呀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呀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3)喜悦、轻快地朗读这首诗1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2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4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5生配乐朗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生自选)第二课时(一)上节课同学们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同学们再速读一遍全诗,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点击思考题)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点击明确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
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
论诗三十首(选五)
元好问[金朝]
其七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其八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其十一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其十二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其二十九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关于作者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娇红记【明·宋梅洞】申纯,字厚卿,祖汴人也。
随父寓成都,八岁通六经,十岁能属文。
天姿卓越,杰出世表,风情接物,不减于斯,故贤士大夫,多推誉焉。
宣和间,荐而不第,归,郁郁不自胜。
家居月余,因适邻郡母舅王通判。
信宿而至,则门枕碧流,目断千里,波涛汹涌,风景粲然,明灭远山,特起望外。
因赋《摸鱼儿》词一阂,以写其胜,词曰:锦城西,一区华屋,天开多少佳趣。
当门绿水朝千里,何况碧山无数。
堪爱处,有滞湘新簧,松桧森前路。
深深院,见帘幕低垂,丝簧迭奏,镇日价歌舞。
金闺彦,卑岁归占住。
小生平昔依慕。
今朝走马行来近,试绮绣鞅凝驾。
君真真,且从守分,幽意谁为主。
诗朋酒侣。
向此地嬉游,寻花问柳,须是有奇遇。
生既至,因人谒舅,舅见之,遂引生至中堂,妗出见。
生进拜毕,就位。
舅有一子,名善父,年七岁,一名含,舅因呼善父出拜,再命侍女飞红呼娇娘出见。
良久,飞红附耳语妗,以娇娘未经妆为言。
妗因怒曰:“三哥家人也(生第三),出见何害?”生闻之,因曰:“百一姐(娇第百一)无他故,姑俟何如?”妗因笑曰:“适方出浴,未理妆,故欲少俟。
三哥家人也,何事铅粉耶?”又令他侍女促之。
顷刻,娇自左掖出拜。
双鬟绾绿,色夺图画中人,朱粉未施,而天然殊莹。
生起见之,不觉自失。
叙礼竟,娇因立妗后。
生熟视,愈觉绝色,目摇心荡,不能自制。
妗笑曰:“三哥远来劳苦,宜就舍少息”因室之于堂之东,去堂二十余步。
生归馆后,功名之心顿释,日夕惟慕娇娘而已:恨不能吐尽心素与款语,故常意属焉。
舅妗皆以生久不相见,款留备至,生亦自幸其相留,冀得乘间致款曲于娇娘也。
平尝出入舅家,周旋堂底,虽终日得与娇游从,未尝敢妄一邪言相及。
生因察其动静,见娇言笑举止,常有疑猜不定之状,生知其赋情特甚也,求所以导情达意之便,而未能得。
一夕,娇晚绣红窗下,倚床视荼花,久不移目,生轻步踵其后,娇不知也,因浩然长叹。
生知其有所思,因低声问曰:“尔何于此仁视长叹也,将有思乎?将有约乎?”娇不答,良久,乃曰:“兄何自来此?日晚矣,春寒逼人,兄觉之乎?”生知娇以他词相拒,因应曰:“春寒固也。
鸦屿岑秀土陶红田学诗荣昌土陶产于县寓安富镇鸦屿,是用红泥土烧结而成。
分素烧品(泥精货)、施釉品(釉子货)即日用美术陶和工艺美术陶两大类。
该地蕴藏优质陶土和丰富的烟煤,为发展陶器生产提供了天然有利条件。
“鸦屿”又是荣昌八景之一的“鸦屿仙棋”,是一别有情趣的处所。
山上向多松树、青杠、山茶花、杜鹃花、兰草、蕨萁之类。
在这植被较好的山区,流传着“前山钅广子后山炭,中间泥巴做窑罐”的谚语,概括了山上盛产矿石和煤炭,还可利用柴草烧窑。
尤为可贵的是山中储藏着别地罕见的“陶泥”,是发展土陶业的好地方。
荣昌陶器,是四川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它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间陶器艺术的优良传统,产品丰富多彩,经过1150℃--1200℃烧成的细陶产品,既有朴实稳重的风格,又有胎薄质坚之优长,器形灵巧,装饰大方,釉质光润,它将随着实用工艺道路的发展而风跃于艺林。
荣昌土陶,早在明代就有一定生产规模。
从总的发展过程看,由明末清初的粗陶发展到咸丰时的“泥精”。
(所谓泥精,是陶工们从制陶工作中经过洗手和勒手泥的水内沉淀中发现特别精细的陶泥。
)光绪时的刻花色釉,民国时的釉下彩;在窑形的发展上由甑子窑、龙窑到民国时阶梯窑;解放后由柴窑发展成煤窑,如地道窑、推板窑倒焰窑;施釉方面,在独特的朱砂釉基础上,发展了各种釉色,其中以显现斑花为特色的钧釉,达到了别致美观。
现陶器生产约两百个品种、二百五十万件、年产值一百五十万元,不但畅销国内,且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中外人士的赞誉。
兹就以下六个方面,作一简要概述:一、荣昌制陶简史;二、荣昌陶泥的可塑性强;三、成型工艺;四、色釉装饰烧成与分类;五、产品检验和管理;六、远景展望。
一、荣昌制陶简史“神农耕而作陶”“虞帝陶于河滨”史实所载传为佳话,我国制陶工艺,由来已久。
荣昌制陶工业,向有尧王天子,舜王大帝,开窑祖师,奇宝大王的祀神例会。
荣昌制陶业究竟始于何时,代远事湮,考证綦难。
过去鸦屿尧王庙前,有石碑纪述冶陶史实,末书“乾隆四年”字样,惜沧桑多变,石碑损毁,不复可考。
复据安陶工人肖德生称“它家族谱载有其上九世祖于康熙二年自湖北麻城迁永川黄瓜山冶陶,康熙四年迁荣昌鸦山地方,仍以冶陶为生”。
初来时即发现大河湾有废置的甑子窑一座,我家老人即利用这座老窑烧窑等语。
惜无原族谱文字参证!查康熙四年至今已三百二十多年,且系初来时发现的老窑。
据此,安富鸦屿陶业可上溯至清初、明末以远。
荣昌土陶在明末清初一度废弛,至康熙时逐渐兴盛,由楚入蜀移民中的陶工,发现荣昌安富垭口有倒塌窑墙和甑子窑墙的存在,土内还掘出体薄质坚的粗陶片,这些陶片有的在土内埋藏时间当在一百二十年以上,并在铜鼓山也发现废窑遗址,于是陈周二姓在铜鼓山开办了陶窑一座重新制陶。
乾隆初周世生,陈生权自县属铜鼓乡(其先人迁荣冶陶处)因燃料缺乏迁至鸦屿佃丁姓土地开办万顺窑(见关帝庙尧王庙原石刻碑)嘉庆壬戍年(1802年)先后有彭玉棠开办下兴窑,周玉龙开办万利窑,咸丰九年(1859年)肖乾泰之父开办中兴窑,万世宪开办万兴窑,土陶制品遂以兴盛。
初则以缸、钵、坛、罐、盆等粗陶为主。
如泡菜坛、大炉缸等。
继则鸦片战争前后,英帝国大量倾销鸦片于我国,逐渐生产烟具。
以迄于民国。
咸丰,光绪时,不但能成批生产细陶,且较普遍地开始使用刻花和色釉装饰,如中兴窑用靛脚子加柴灰、石灰烧成青色粗陶,彭玉棠的下兴窑占地达四亩多,在当时规模是可观的。
民国时由于制陶工艺的进步,陶窑的不断兴建,陶业呈现繁荣景象。
兹将征辑到清末民国时在大垭口部分建窑情况列表如次:安富鸦屿清末民国时部分窑户建窑简况表以上表可看出荣昌陶业由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厂家有七家。
资金由一千元至万元不等。
至于小窑户则在二百家以上。
由于鸦屿一带沿山均产陶泥,故此一带之农家,均在山上掘土自制自烧,或单独经营,或数家合夥;有单独做坯型出售的,也有自做坯型在她处烧的,种种不一。
均系家庭手工业。
其资本由几十至一百元或千元不等。
三十年代有主要窑厂二十余处,老板六十多户,工人二千多人。
鸦屿关帝庙有旅店六家及茶馆。
安富沿街商贩云集。
据民国二十三年《四川月报》五劵六期报导主要产品有:1.鉴赏品:人物、花瓶、花钵、动物虎豹等,年可售洋七万余元;2.应用品:甑、钵、缸子、茶具、饭碗、酒杯、痰盂等,年可售洋九万余元;3.烟具:烟斗、烟葫芦、烟杯、打石等,年可售洋二十五万元以上。
以上三项合计营业额达四十余万元。
这四十余万元的经营额主要通过安富镇下街和鸦口泥精铺销售。
泥精铺中又以李德才资金较雄厚,经营批发。
在泥精的经营中,厂主与座商交相为利,座商常杀价收购厂货以高价出售,小生产或单身小户常在青黄不接米珠薪桂之际,常向座商洽订合同出卖预货,以维持最低生活。
至于泥精铺目前共征集到三十七家。
除“永兴和”有经营牌号外。
其余均以人为号,未另设铺号。
见下表:安富镇和鸦口泥精铺经营人员姓名简表“泥精”远销康、藏、陕、甘、贵。
当时贩运每挑陶器需本金十元(多系人挑贩运,一般呼为红货客)运抵重庆需税金一元。
从销售品类看,烟具比例较大,足见吸毒弥漫各地。
至解放后,始彻底禁绝。
但由于烟具制作精细,对泥精制作工艺,又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芦宛变还,外省厂矿迁川,大批人员内徙,安富陶业又欣欣向荣。
安富帝祖宫设有陶瓷陈列馆,省建设厅第三科在三圣宫内设立“荣昌陶器实验工厂”,荣昌设有“工业合作社”以售陶瓷为主,棠香中学附设的“窑业职业学校”有学生三十余人,聘请专攻电瓷的留日学生王天杰教习印模,雕塑,刻花等技艺,董事长兼校长李乐斋专程去江苏购回宜兴陶器以资参照改进,一时灿然称盛。
正如民谚所说:“安富镇,五里长,泥精壶壶成了行”,既反映陶器之多,也说明运销陶器之盛。
好景不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厂矿相继迁出四川,职工随之迁徙,旋又发生解放战争,寻安乐窝而不得,镇空安富之名,抽丁拉壮,滩有兵马之沸,陶业一落千丈。
陶工被迫转业,流离转徙。
陶工们流传的:“蝉虫叫,饭碗跳”生动地描述了悲惨的遭遇。
还有一首顺口溜:“正二月投靠亲邻,三四月衣服当尽,五六月眼睛饿花,七八月洗衣还魂,九十月新官上任,冬腊月又是一春”恰恰是一幅流民图写照。
因此在解放前夕,窑户厂主如杨光荣、刘树三、刘乾兴、陈正荣都歇业迁往安富镇上居住,仅略具资本的二十多户百余工人在破烂茅棚中卖命糊口,陶器生产濒于人亡艺绝境地。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扶持关怀下,土陶业似枯木逢春,随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九五六年社会主义改造新高潮中28户陶业主,敲罗打鼓,欢庆全行业组成地方合营企业--安富陶器厂,加强了党的领导,培养技术骨干,扶持陶艺工人、改善福利设施和工人待遇,修建厂房,充实设备,随着实用工艺道路不断发展,昔日羊肠小道,棚户林立,而今高房栉比,制陶工艺更放出瑰丽花朵,掩映在鸦屿岭秀土陶红的胜景中,给人们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感受,别有一番情趣。
荣昌陶器素以器型灵巧,装饰大方驰名,不禁使人有一种伟大地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荣昌陶泥的可塑性强荣昌陶泥是在粗陶生产基础上发展成细陶生产,属软质陶品,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这又与其原料特点和独特的制陶技术与装饰手法密切关联。
特别要将陶泥拌好,而陶泥又有红泥、白泥两种。
白泥呈灰白色致密块状,白嫩而带浸色,烧成温度在1180°-1250°C之间;白泥产于煤质上层属井下开采;红泥呈紫红色,泥质细滑,致密块状,烧成温度在1150°-1200°C,可塑姓好,不易龟裂,适合各种成形方法,用单一原料就可制成各种坛罐等日用器皿。
尤以红泥藏量很大,开采简便,是荣昌陶器发展的重要因素。
原泥经风化水簸,淘洗即成细泥。
主要过程:一是将开采到的红白泥分别剔出杂质、草根,在哂坝经过一至数月不等的风化时间,使泥内盐质溶解,再沉淀除砂,即成细泥;二是用打浆机打红泥矿,喷水入打浆机,使泥浆经过钢筛过滤,经除砂沟,在沉淀池中浓缩自然脱水后加水玻璃,再经过压滤脱水,真空练泥,即用于塑型。
三、成型工艺第一部分成型荣昌的陶器成型,有注浆、机压、印坯、手拉坯等方法,尤以手拉坯法为传统工艺。
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强,陶工技艺的得心应手,采用简单“地辘轳”制出各种精美产品。
又由于手工成型设备简便灵活,易于发挥陶工们的创作特性,创作新产品或小批生产,适应性强。
现已改用“电动地辘轳”,并在一定范围内变速,既改善了劳动条件又提高了工效。
1.注浆成型:多采用石膏模制作,先用泥土制成各种坯型,再用石膏翻成模型,熬溶硫磺注入模型内翻成整体母模及所需模型,送注浆工序。
根据模型制作坯体,经过修坯涂浆,在有关部位走线纹、贴花、刻花加上纹饰。
2.机械成型:用揉和均匀,乾湿合度的泥土,纳入模型内压成坯型,交制坯车间进行修配制器型,其他部位,再加工纹饰。
3.印坯:首先作好石膏模型,再按各种器物体态,拌好适度泥料,制成单一坯模;双合模;三合模等,再用模型制作器物,依次作另一模具后再取出前一模坯品,半乾后用括、填、刷、配等法,达到光滑完整。
4.手拉坯制作:将拌好陶坯,放置辘轳车盘上,使之旋转时用水浇泥,进行手工操作,然后用铁皮角质工具出光。
在泥体品物干到一定干度时,就需要刷红。
白泥浆及各种纹饰,然后刻花。
第二部分工艺荣昌陶土细腻致密,胎薄质坚,扣之发出清脆悦耳金属声,几与瓷器相伦比。
在装饰上用红泥、白泥、红白混合泥作化装土,可得赭地白花,白地赭花,金黄地白花等,色彩鲜明柔和,施以透明釉,产品晶莹光洁。
不上釉的素烧品,色泽亦朴实淡雅,天然优美。
工艺装饰分刻、画、贴、雕、粑、填、釉画、镂空、描金、喷釉、素烧等,富有变化。
1、刻花:在车光精修半干陶坯适当部位施以化庄土,干燥到一定程度,按照结构图案分布,用刻刀按纹样划出轮廓刻出细部,剔洗去与纹样无关的化装土,施以光润透明釉,即形成具有荣昌代表性的装饰法。
2、点画花:用毛笔在陶坯上画出图案的一种釉下装饰。
在点画中着笔轻重,泥浆厚薄,则有浓淡的变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荣昌细陶的主要装饰法。
3、剪纸贴花:是在刻花基础上发展成的剪纸刻花。
即将刻成的花纸贴在陶坯上浸涂化庄土,撕去贴纸,显出纹样,适当的刻画,即得需要的图案花纹。
4、钧釉贴花:是在剪纸贴花的基础上发展的钧釉贴花。
即按上述贴花过程,在底釉上形成剪纸贴花图案后施以面釉烧成,纹样显得新颖别致,另具一格。
5、刁填:用铁钎在车光的陶坯上刻出花纹,在刻划的纹样中涂以不同与坯色的色泥,干后车光坯面即成图案。
6、粑花:是用含水近于坯体的化装土置于模具中,压制成浮雕纹样,然今粘贴坯面装饰部位,干燥后施以适当色釉,突出纹样即成。
7、釉画:用色釉绘制图案的一种装饰法。
此外尚有镂空,黑釉描金、雕塑、喷釉、素烧等装饰法。
四、色釉装饰烧成与分类甲、色釉装饰荣昌细陶分紫砂(素烧品)和釉陶(釉子货)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