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35
完整版汽车车身结构分类汽车车身结构是指汽车的主体部分,包括车门、车窗、车顶、车尾等组成部分。
根据车身结构的不同,汽车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1.刚性车身结构:刚性车身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车身结构,也是传统车身结构的一种。
刚性车身结构由一系列金属板材焊接或螺栓连接而成,具有很好的刚性和承载能力。
刚性车身结构的优点是安全性高、耐用性强,但制造和修复成本较高。
2.深抽空车身结构:深抽空车身结构是指通过在车身结构上切割出一定形状的凹陷部分来减轻车身重量的结构类型。
通过减轻车身重量,可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能。
深抽空车身结构常用于一些高性能跑车和赛车中。
3.空心底盘车身结构:空心底盘车身结构是指在车身结构内部采用一定形状的结构件,以减轻车身重量和改善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空心底盘车身结构多用于跑车和越野车等特种车辆中。
4.承载式车身结构:承载式车身结构是指将车身作为车辆的主要承载结构的一种结构类型。
承载式车身结构可以使车身更为紧凑,提高整车的刚性和稳定性。
承载式车身结构广泛应用于轿车和SUV等车型中。
5.悬置式车身结构:悬置式车身结构是指将车身结构悬挂在底盘结构上,通过悬挂系统来承载车身的一种结构类型。
悬置式车身结构可以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能,常用于高端轿车和豪华车中。
6.自承载式车身结构:自承载式车身结构是指将车身作为整体承载车辆荷载的一种结构类型。
自承载式车身结构可以减少车身部件的数量,提高整车的刚性和安全性。
自承载式车身结构常用于小型轿车和紧凑型SUV 等车型中。
7.空气动力学车身结构:空气动力学车身结构是指通过优化车身的外形来减少空气阻力的一种结构类型。
空气动力学车身结构可以降低汽车的风阻系数,提高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
空气动力学车身结构常用于赛车和高性能跑车中。
以上是汽车车身结构的一些常见分类。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车身结构也在不断进化和改进,以满足不同车型和市场的需求。
车身结构介绍范文车身结构是指汽车的整个车身的构造和组成方式,它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下面将对车身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一、车身结构的分类:1.整体式车身结构:车身整体由一整块钢板冲压成型,车门、车顶等部位没有明显的分割。
2.空间式车身结构:车身分割成许多模块,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好处是方便维修和更换零部件。
3.混合式车身结构:整体式和空间式的结合体,采用整体式的方式制造车身的大部分构件,而一些需要常常进行维修或更新的部件则使用空间式。
二、车身结构的重要性:1.安全性:车身结构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必须能够承受和分散撞击时的冲击力,保护车辆内部的乘员。
2.刚性:车身结构的刚性对于汽车的操控性和舒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刚性能够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抗扭性。
3.轻量化:现代汽车的设计追求节能环保,而车身结构的轻量化是实现节能的一个重要措施,轻量化能够减少车辆自重,提高燃油经济性。
4.散热性:车身结构的散热性能直接影响到发动机和其他机械部件的温度,良好的散热性能可以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
三、常见的车身结构:1.钢质车身结构:钢质车身结构是目前主流的车身结构,它采用钢材制造,具有优秀的刚性和抗冲击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好的隔音、降噪性能。
2.铝合金车身结构:铝合金车身结构由铝合金材料制造,相比于钢质车身具有更轻的重量,但是相对较高的成本限制了其在普通乘用车中的应用。
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车身结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车身结构由轻质高强度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造,具有较高的轻量化效果,但是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应用在乘用车中。
4.碳纤维车身结构:碳纤维车身结构是目前最先进和最轻量化的车身结构,由碳纤维材料制造,具有极高的刚性和抗冲击能力,但是成本非常高,目前仅应用于高端超跑和赛车中。
四、车身结构的设计原则:1.安全性:车身结构应具备良好的抗撞击性能,能够吸收和分散撞击时的冲击力,保护乘员安全。
汽车结构-白车身知识(总2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车身结构:车身分类:一般来讲,比较明确而又合理的分类形式是从结构和设计观点出发,按车身承载型式来分,可将车身分为:非承载式、半承载式和承载式三大类:1. 非承载式(有车架式)一般,货车(除微型货车)、大客车、专用汽车及大部分高级轿车上都装有单独的车架,车身上的载荷主要由车架来承担,但车身仍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由车架弯曲和扭转变形所引起的载荷。
2. 半承载式半承载式是一种过度型的结构,车身下部仍保留有车架,不过它的强度和刚度要低于非承载式的车架,一般将它称之为底架。
它之所以被命名为半承载式是出于以下考虑:让车身也分担部分载荷,以此来减轻车架的自重力。
这种结构型式主要体现在大客车上。
3. 承载式(无车架式)承载式车身无车架,车身的强度和刚度通常主要由车身下部来予以保证,一般中低档轿车车身属于承载式车身。
以S11车身为例,如下图所示:(少图)其前端由两根前纵梁、前围板,轮罩形成一刚性较强的框架;车身中部、后部由左、右侧围(包括顶梁、门槛梁、A柱、B柱、C柱等)和地板、顶盖及后备门框等构成的盒形结构随着立体交叉道路和高速公路的普及,轿车车速不断增高,在轿车轻量化的同时,还必须从保护乘员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来仔细研究车身的结构设计。
一般车身结构分为刚性结构和弹性结构,如果在车身前部和后部均为弹性结构而中部为刚性结构的情况下,就能确保乘员安全。
所以,在车身开发的前期阶段,CAE分析尤为重要。
车身结构:车身总体尺寸和形状以及承载的结构型式确定后,即可着手进行细致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设计车体结构大致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整个车体应由哪些主要的和次要的构件组成,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受力系统;确定主要杆件采取怎样的截面型式-闭式的或开式的。
2)确定如何构成这样的截面,截面与其他部件的配合关系,密封或外形的要求,壳体上内外装饰板或压条的固定方法以及组成截面的各部分的制造方法及其装配方法等。
汽车车体结构的常见分类车体结构(Car body structure),顾名思义就是指汽车里的结构,不同车型的车体结构存在较大不同。
根据车体受力情况及不同结构,可分为承载式、半承载式、非承载式、空间构架式。
一、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没有刚性车架,只是加强了车头,侧围,车尾,底板等部位,发动机、前后悬架、传动系的一部分等总成部件装配在车身上设计要求的位置,车身负载通过悬架装置传给车轮。
这种承载式车身除了其固有的乘载功能外,还要直接承受各种负荷力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承载式车身不论在安全性还是在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具有质量小、高度低、没有悬置装置、装配容易、相对省油等优点,但缺点是强度相对低,大部分的轿车采用了这种车身结构(如下组图所示)。
二、非承载式车身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有一刚性车架,又称底盘大梁架。
车架与车身的连接通过弹簧或橡胶垫作柔性连接。
发动机、传动系的一部分,车身等总成部件用悬架装置固定在车架上,车架通过前后悬架装置与车轮联接。
这种非承载式车身比较笨重,质量大,高度高,一般用在货车、客车和越野吉普车上,也有少部分的高级轿车使用,因为它具有较好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三、半承载式车身车身与车架用螺钉连接、铆接或焊接等方法刚性连接。
在此种情况下,汽车车身除了承受上述各项载荷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固车架,分担车架的部分载荷。
半承载式车身一般用于大客车。
四、空间构架式空间构架式(ASF,Audi Space Frame)是奥迪研发的利用以铝为主要材料,结合其它材料构建车身的轻量化技术。
这种技术阻止了随着功能性不断提高导致车身重量不断上升的趋势。
小汽车的分类标准及类型
一、车身结构
1.承载式车身结构:这种车身结构没有独立的车架,整个车身都承载在车身
上,具有重量轻、降低车辆重心、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等优点。
但这种车身结构对车身的刚度和强度要求较高,需要经过精密的设计和制造。
2.非承载式车身结构:这种车身结构有独立的车架,车身承载在车架上,具
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
但这种车身结构重量较大,对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操控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车身形式
1.三厢车:三厢车是一种传统的轿车车型,其车身由发动机舱、驾驶舱和行
李舱组成。
这种车型结构较为经典,被广泛用于各种级别的轿车车型中。
2.两厢车:两厢车是一种紧凑型轿车车型,其车身没有独立的行李舱,而是
将驾驶舱和行李舱合并在一起。
这种车型结构紧凑,适合在城市中行驶。
3.SUV:SUV是一种运动型多功能车,其车身较高,具有较高的离地间隙和
良好的通过性。
这种车型通常配备有大排量的发动机和四驱系统,适合在野外行驶。
4.MPV:MPV是一种多用途车,其车身较大,具有多排座椅和较大的载货空
间。
这种车型通常被用于家庭旅行或商务用车。
5.跑车:跑车是一种高性能的轿车车型,其车身较低,具有流线型的外观和
强大的动力系统。
这种车型通常被用于高速巡航或赛车运动。
乘用车分类标准乘用车是指用于载人的汽车,广义上包括轿车、SUV、MPV等各种类型的车辆。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乘用车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下面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来介绍乘用车的类型。
一、根据车身结构分类1.轿车:轿车是指具有封闭式车厢的乘用车,通常分为三厢、两厢和掀背式。
三厢轿车一般具有车厢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由行李箱连接,后排座椅后面有一个独立的行李箱。
两厢轿车则是没有独立的行李箱,后排座椅后面直接是行李箱。
掀背式轿车则是在车尾设置了一个活动式车门,方便放置大件物品。
2.SUV:SUV是指运动型多功能车,具有较高的越野性能和通过性。
它的车身结构通常是带有车厢和行李箱分隔的结构,有较高的离地间隙和良好的越野能力。
3.MPV:MPV是指多功能乘用车,具有较大的车身空间和多种座椅布局。
MPV一般具有两排或三排座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座椅布局,适用于家庭出行或商务接待等多种场景。
二、根据用途分类1.家用车:家用车主要用于日常出行和家庭使用,注重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
家用车的车身一般较小巧,悬挂系统较软,内部配置较为丰富,适合城市道路行驶。
2.商务车:商务车主要用于商务接待和长途出行,注重乘坐舒适性和空间布局。
商务车一般具有较大的车身空间,座椅布局合理,内部配置高档,适用于商务人士和团队乘坐。
3.越野车:越野车主要用于越野和户外运动,注重通过性和悬挂性能。
越野车一般具有较高的离地间隙,强韧的悬挂系统和四驱系统,适用于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的行驶。
4.运动车:运动车主要用于追求驾驶快感和运动性能,注重动力和操控性。
运动车一般具有较高的动力输出,悬挂系统较硬,车身较低,适用于赛道或公路上的驾驶。
三、根据动力方式分类1.燃油车:燃油车是指使用传统燃料(如汽油、柴油)作为动力源的车辆。
燃油车的动力性能稳定可靠,加注燃料方便,但排放和能源消耗较高。
2.混合动力车:混合动力车是指同时使用燃油和电力作为动力源的车辆。
混合动力车利用电动机辅助传统燃油发动机,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尾气排放。
车身结构认识个人总结车身结构是指整个汽车的车身部分,包括车顶、车门、车窗、车身底盘等。
车身结构的设计和制造对于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经济性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里,我将个人对车身结构的认识总结如下:1. 车身结构的种类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车身结构可以分为承载式结构和非承载式结构。
承载式结构是指整个车身的结构能够承受并分散来自引擎、悬挂系统等的力与压力,使车身有较高的刚度和稳定性。
非承载式结构指的是安装在车身上的各个部件,如车门、车窗等,主要起到美观和保护车内空间的作用。
2. 车身材料的选择车身结构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常见的车身材料包括钢铁、铝合金和碳纤维等。
钢铁是最常用的车身材料,它具有良好的刚性和承载能力,但相对较重。
铝合金在造车过程中广泛应用,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轻量化的优势。
碳纤维是一种新兴的车身材料,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但价格较高。
3. 前、中、后柱的作用车身结构中的前、中、后柱起到了车身支撑和稳定的重要作用。
前柱通常作为起点柱,连接车顶和车身底盘,承受来自引擎和悬挂系统的力。
中柱连接车门和车顶,是车身结构的重要支撑点。
后柱则连接车尾和车顶,起到固定车尾的作用。
这些柱的稳定性和强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车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车身结构的碰撞安全性车身结构在碰撞事故中起到保护车内乘员和减少撞击力的作用。
合理的车身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吸能设计、变形区域设置等来减少碰撞对车身和乘员的影响。
例如,将冲击力分散到车身各个部位,通过变形吸收能量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5. 车身结构的轻量化设计随着对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要求的提高,轻量化成为当代车身结构设计的重要趋势。
通过采用轻量材料、结构优化和部件减量等手段,可以减少整个车身结构的重量,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尾气排放。
综上所述,车身结构在汽车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决定了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还关系到乘坐舒适性和经济性。
车身结构的合理设计和材料选择是汽车制造厂商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提高汽车的整体品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乘用车分类标准乘用车是指人们用来载送人员的机动车辆。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乘用车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类型。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乘用车分类标准。
一、按照车身结构分类1.轿车:轿车是指一种具有封闭式车厢的小型乘用车,通常具有两排座椅,适合载送少量人员。
轿车一般分为三厢和两厢两种类型,三厢轿车在后车厢部分设置有专门的行李箱,而两厢轿车则没有行李箱独立空间。
2. SUV:SUV是指运动型多功能车,具有较高的通过性和越野能力。
SUV的车身较高且座椅布局宽敞,适合家庭出行和旅行使用。
它通常配备四驱系统,可以在复杂的路况下行驶。
3. MPV:MPV是指多功能乘用车,具有较大的座椅容纳量和灵活的座椅布局。
MPV适合家庭出行和商务用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座椅布局,提供更多的乘坐和储物空间。
4. 跑车:跑车是指一种具有较高速度和激烈驾驶感受的运动型乘用车。
跑车通常具有两座或两座以上的座位,车身低矮,悬挂系统和动力系统都具有很高性能。
二、按照动力类型分类1. 汽油车:汽油车是指使用汽油作为燃料的乘用车。
它使用内燃机将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行驶。
2. 柴油车:柴油车是指使用柴油作为燃料的乘用车。
柴油车和汽油车相比,燃油效率更高,扭矩更大,适用于长途行驶和大负载工作。
3. 混合动力车:混合动力车是指同时使用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的乘用车。
混合动力车在行驶过程中可以根据驾驶条件自动切换动力模式,以实现更高的燃油经济性和低排放。
4. 纯电动车:纯电动车是指完全依靠电池供电的乘用车。
纯电动车不产生尾气排放,对环境友好,但续航里程有限,需要充电设施支持。
三、按照车辆级别分类1. 小型车:小型车是指车身尺寸较小、排量较小的乘用车。
小型车通常适合城市驾驶和短途出行,燃油经济性较好。
2. 中型车:中型车是指车身尺寸和座椅容纳量适中的乘用车。
中型车在空间和舒适性上有一定的优势,适合家庭和商务用途。
3. 大型车:大型车是指车身尺寸较大、座椅容纳量较多的乘用车。
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含有以下分类:两厢车三厢车掀背车旅行车硬顶敞篷车软顶敞篷车跑车 MPV SUV两厢在国外,两厢车通常叫做“hatchback”,也就是掀背的意思,但是这与我们国内叫得掀背车有所区别。
在国内,两厢车是指少了突出的“屁股”(后备箱)的轿车,它将车厢与后备箱做成同一个厢体,并且发动机独立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局形式能增加车内空间,因此多用于小型车和紧凑型车。
下图为标准两厢式轿车:三厢三厢式汽车:轿车的标准形式。
我们常见的轿车一般是三厢车,它的车身结构由三个相互封闭用途各异的“厢”所组成:前部的发动机舱、车身中部的乘员舱和后部的行李舱。
在国外,三厢车通常叫做Sedan或saloon。
下图为标准三厢轿车:掀背车掀背车在国外往往指的是两厢车,英文翻译为Hatchback,而国内所指的掀背车则是那些外形与三厢车相似,也有突出的后备箱,但是整个后备箱盖和后车窗玻璃是一体的能够一起打开的,在国外通常称为Quickback或Fastback,译为“快背”,相对短小的后备箱以及相对动感的尾部线条,让掀背车在视觉效果上更优于三厢车。
国内常见的掀背车有MG6、斯柯达明锐、马自达睿翼轿跑版等。
下图为标准的掀背车:旅行车在英语中,旅行车通常称为wagon,奥迪称为Avant、宝马称为Touring、而奔驰称为Estate,一般来说大多数旅行车都是以轿车为基础,把轿车的后备厢加高到与车顶齐平,用来增加行李空间。
Wagon的优点就在于它既有轿车的舒适,也有相当大的行李空间。
旅行车是在人类崇尚自然、热衷旅游的风潮下衍生出来的一种轿车派生车型,与SUV和MPV相比,它的购买价格和使用成本都较低,而且具有更灵巧的车身,便于驾驶和停放,因此在经济发达国家(尤其在欧洲)的民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内消费者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带着家人,开着旅行车,一起出门远行,已成为都市车族的新时尚。
旅行车不仅能够长途跋涉,而且空间足够大,可以携带充足的旅行装备。
同时,在日常城市生活当中,硕大的行李箱空间也十分实用。
而中国较早出现的旅行车就是桑塔纳旅行版,而广州标致505SW在当时也能见到。
下图为标准旅行车:跑车跑车一般为双门设计,车身较低、造型流畅,有着比较强烈的运动感,座椅为双座或2+2式设计,与其他级别车型区别比较明显的是,跑车的发动机可以有前置、中置和后置三种形式;而且其车顶形式也有硬顶、硬顶敞篷和软顶敞篷三种。
跑车的种类很多,有追求性能的,如兰博基尼Murcielago;有的只追求样子,比如起亚速迈等。
随着市场的发展,跑车也不再局限于两门设计,比如奔驰CLS就是四门轿跑车的引领者。
下图为标准跑车:敞篷车敞篷车英文名为Roadster/Cabriolet/Convertible,一般是指带有折叠式可开启车顶的跑车,造型通常为两门两座或者两门四座,根据车顶材料可以分为软顶敞篷车和硬顶敞篷车。
当然也有敞篷SUV和敞篷豪华车,如日产Murano CrossCabriolet和迈巴赫Landaulet。
『日产Murano CrossCabriolet』『迈巴赫Landaulet』硬顶敞篷跑车是指车顶为金属材质,自动折叠后放入后备箱内,硬顶敞篷也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最早应用在奔驰SLK上,合上篷后造型与普通跑车没有太大区别。
代表车型:奔驰SLK、宝马Z4、标致207CC。
硬顶敞篷车的优缺点:优点:密封性、安全性高,造型更加协调。
缺点:造价高,占用后备箱空间大。
下图为标准硬顶敞篷车:SUVSUV是Sport Utility Vehicle的简写,中文意思是运动型多功能车,是一种同时拥有旅行车般的舒适性和空间和一定越野能力的车型,现在的SUV一般是指那些以轿车平台为基础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既具有轿车的舒适性,又有越野车的通过性的车型。
除了上述车型外,纯粹的硬派越野车、混型车Crossover,如牧马人、宝马X6、酷搏等,也都归属于SUV级别。
由此也引出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SUV不但类别繁多、车身尺寸有大有小,而且价格也是横跨几万元到几百万元的区间。
SUV的热潮最早从美国延烧开来,不仅欧美地区在流行,连远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厂商也开始开发SUV的车款。
由于受到RV休旅风气的影响,SUV的高空间机能和越野能力,已经取代旅行车成了休闲旅游的主要车型。
SUV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车款。
然而好景不长,SUV的市场受到了阻碍。
石油危机造成油价数度飙涨,传统的SUV由于为了顾全越野能力,采用高刚性的底盘和悬吊系统以及四轮传动,造成车重偏重,为了得到足够牵引力,SUV也都采用高功率高排气量的引擎,加上重视越野和空间,使用高底盘和高车身的设计,风阻系数偏大,种种原因,SUV的油耗远比轿车高很多,在油价飙涨的时代,SUV瞬间从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车型变成了最不受消费者欢迎的车型,SUV的退潮使的SUV的发展暂时停顿了下来,但也让轿车和旅行车重新获得发展的空间。
不过,危机也是转机。
所有车商重新检讨并改善SUV的最大缺陷高油耗。
现在的新式SUV和过去的传统SUV相比,车体的重量已减轻了不少,同时外观也更加流线型,引擎也更省油,SUV的油耗瞬时降低且不失越野性,但也有车厂为了让SUV更省油,放弃了高底盘、四轮传动和高刚性的悬吊系统,虽然失去了部分越野能力,但也也让油耗降的更低,SUV的省油化加上石油危机的解除以及休旅风气持续延烧,SUV终于获得重生并热卖了起来。
下图为标准SUV:MPV简介MPV是指多用途汽车(multi-Purpose Vehicles),从源头上讲,MPV是从旅行轿车逐渐演变而来的,它集旅行车宽大乘员空间、轿车的舒适性、和厢式货车的功能于一身,一般为两厢式结构,即多用途车。
特点MPV同面包车存在明显的区别。
面包车是单厢式结构,即乘客空间和发动机共同在一个框架结构内,发动机被安放在驾驶员座位的后下方。
采用这种布局,车体结构简单,但是整车高度相对增加,同时车内空间增加,发动机噪音相对较大。
并且由于前排座椅处在全车的最前面,在发生正面撞击事故时驾驶员及前排乘客前方的缓冲空间很小,所以安全系数较低。
现在的MPV首先是要具备两厢式结构,布局以轿车结构为基础,一般直接采用轿车的底盘、发动机,因而具有和轿车相近的外形和同样的驾驶感、乘坐舒适感。
由于车身最前方是发动机舱,可以有效地缓冲来自正前方的撞击,保护前排乘员的安全。
许多MPV都是在轿车平台上生产出来的;如广州本田的MPV奥德赛,其车型开发完全是按照轿车的理念进行的,这点是MPV与轻型客车最大的不同。
MPV拥有一个完整宽大乘员空间,这使它在内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是MPV 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车厢内可以布置下7-8个人的座位,还有一定的行李空间;座椅布置灵活,可全部折叠或放倒,有些还可以前后左右移动甚至旋转。
起源1983年11月,克莱斯勒第一款、也是全球第一款厢式旅行车现身市场。
这款车被分别命名为普利茅斯·大捷龙和道奇·卡拉万(Caravan),这个系列的车型也被命名为“MINI Passenger Van(缩写为MPV)”,在北美的广告中克莱斯勒将其称之为“神奇旅行车”。
这种类型的车在我国早期被称为“子弹头”,因为整个车型看起来非常像一颗飞驰的子弹。
『MPV的鼻祖大捷龙』虽然福特和通用对这个类别的车并不看好,但在此后的第一个销售年度里,大捷龙和卡拉万的销量达到了21万辆,远远超过了预先的盈亏平衡估计点。
在那个经济低迷的年代,厢式旅行车为克莱斯勒的扭亏为盈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7年,欧洲人重新演绎了MPV的含义,他们把MPV定义为“Multi-purpose Vehiche (多功能车)”。
从此以后,MPV被越来越多的车企所接受,现在几乎每个厂商旗下都有至少一款MPV车型。
ESP博世是第一家把电子稳定程序(ESP)投入量产的公司。
因为ESP是博世公司的专利产品,所以只有博世公司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才可称之为ESP。
在博世公司之后,也有很多公司研发出了类似的系统,如丰田的VSC和宝马的DSC等。
ESP全称是:(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包含ABS及ASR,是这两种系统功能上的延伸。
ESP系统由控制单元及转向传感器(监测方向盘的转向角度)、车轮传感器(监测各个车轮的速度转动)、侧滑传感器(监测车体绕垂直轴线转动的状态)、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监测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等组成。
控制单元通过这些传感器的信号对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进而发出控制指令。
有ESP与只有ABS及ASR的汽车,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ABS及ASR只能被动地作出反应,而ESP则能够探测和分析车况并纠正驾驶的错误,防患于未然。
ESP对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特别敏感,例如汽车在路滑时左拐过度转向(转弯太急)时会产生向右侧甩尾,传感器感觉到滑动就会迅速制动右前轮使其恢复附着力,产生一种相反的转矩而使汽车保持在原来的车道上。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范围,如果驾车者盲目开快车,现在的任何安全装置都难以保证其安全。
如果您还不明白ESP的工作原理可以看以下视频:DSC由于ESP名称已经被德国博世公司注册。
故其他公司开发的电子稳定系统只能使用其他名称。
如宝马的DSC。
它的性能类似德国博世公司的ESP,它可以确保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并在起动或加速时保证所有车轮的牵引力。
它能探测到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的最初迹象,DSC 将做出动作,防止车辆发生甩尾现象。
VSCVSC的全称为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是丰田公司研发的车身稳定控制系统。
VSC 作为车辆的辅助控制系统,它可以对因猛打方向盘或者路面湿滑而引起的侧滑现象进行控制。
当传感器检测出车辆侧滑时,系统能自动对各车轮的制动以及发动机动力进行控制。
VSC可在车辆行驶时随时监测由各传感器所提供的车辆动态信息,以了解车辆目前的状况。
当车身打滑时,各传感器信息与平稳行驶的数据不同时,系统据此判断出车辆出现打滑情况,自动介入车辆的操控,以油门及制动控制器来修正车辆的动态。
由于所有打滑现象均是因为部分车轮超过了该车轮所能承载的附着力所造成的,因此针对打滑问题而开发的VSC 系统可提供高标准的主动安全。
当前轮或后轮的抓地力达到极限时,汽车转向的稳定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车辆转弯行驶时,如前轮首先达到抓地极限时,则会引起转向不足,此时驾驶员怎么打方向盘也不能减小转弯半径,从而难以循踪行驶,出现转向失灵。
而如果后轮首先达到附着极限,则将造成甩尾现象,车辆本身会变得不稳定。
VSC系统通过对不同车轮独立的实施制动,使车辆产生相应的回转力矩,以避免推头或甩尾的现象发生。
为抑制前轮的侧滑,首先制动后轮,以产生向内旋转运动,然后对四个车轮制动,使车速降到某一水平,以平衡旋转运动,使转向在转弯力的范围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