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胡适思想总结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胡适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
他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全面的个人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二,胡适提倡现代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主张推崇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空洞的传统教育。
他提出了“立志志学学”、“东西学结合”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第三,胡适倡导文化独立。
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对外文化的依赖,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他的“革命三人组”理论,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文化支持。
第四,胡适强调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社会。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只纸上谈兵、不实践的空谈主义。
他在教育和文化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还亲自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胡适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他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
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文化独立思想,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的实践与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胡适思想的总结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胡适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胡适主张思考和实践的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并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胡适反对空洞的学院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想。
其次,胡适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理论的完美。
胡适主张学术研究要有实践应用的价值,必须关注社会问题,以改善社会为目标。
第三,胡适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传统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束缚,主张个人应该拥有思想的自由和创造的权利。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社会环境下,个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胡适提倡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
他坚信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并呼吁推动中国社会向民主制度转型。
他批评中国传统思想的封建性和专制性,并提出了科学思想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第五,胡适倡导文化多元主义。
他认为,文化应该是多样性的,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他主张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反对排斥和歧视。
他也强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第六,胡适主张新文化运动。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他通过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批判了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主张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革新。
总结起来,胡适的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实用主义、个人自由和创造力、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文化多元主义以及新文化运动等。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但是经过调查,胡适先生的文章里并没有直接的否定孔子的思想,只是对极力推崇孔子思想和想要将孔子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人的批判,反而胡适先生也赞扬了孔子学说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胡适先生的思想成就除了新文化运动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在中国传播了自由主义的真谛,它是近世西方文明菁华的吸收和引进,胡适先生认定为“世界文明的趋势”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胡适先生一生,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地奔走号召,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胡适先生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染,在杜威,罗素等知名的思想家的影响,胡适参加了反战运动,并确立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裹挟在一片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中,对于自由主义的思想家来说,他生活的时代是与他敌对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主义的宣传;在他的致徐志摩信中写道:“要救国,应该从思想学问下手,无论如何迂缓,总逃不了的;”从这个简短的话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执着和满腔的爱国之情;在胡适先生不懈的努力下,他的自由主义思想终于在“五四”前后以实验主义为指导登上历史舞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胡适先生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胡适先生的实验主义来源于他的恩师杜威和赫胥黎,但是相较于他们,胡适先生比较偏重于科学家所应具备的态度,在他给董作宾的信上:“凡能用精密方法作学问的,不妨大胆地假设;……此语未可为一般粗心人道;但可为少数小心排比事实与小心求证的学者道;不然,流弊将无穷无极了”可见,胡适先生很是注重求证者的态度;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胡适先生亦是如此,因为他们要提前预告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担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命运;胡适先生作为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他的精神思想不应以几十年来衡量的,他的思想价值也不是由片断的历史所决定的,不管他是自己思想的祭品,还是时代的牺牲品,他所奋力开拓的新文化运动和自由民主运动,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现代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代在进步,我相信胡适先生所给我们留下来的思想价值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因为沉淀更显光彩。
胡适白话文学观再评价
胡适,[1]在大中华历史上留下了丰硕的贡献,在思想上,他以
兼容东西文化的思维,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极大的影响了当代的研究与发展,在文学方面,他的白话文学观也得到了广泛好评。
本文将从思维模式、语言表达以及其启示三个方面来评价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以概括其文学思想所蕴含的内涵与法意。
首先,从胡适的思维模式来看,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劳动,而不是一种宗教或社会活动,因此他强调文学应该服从社会发展的要求,作品要有实际意义并服从公共利益。
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社会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的传递具有广泛的意义。
其次,从胡适的语言表达来看,他主张文章要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弃掉僻拙的词句和复杂的句式,以服务大众的理解。
他认为,让大众可以轻松地阅读和理解文章,未尝不是文学创作者向读者服务的一种方式。
在他的文字表达中,他力求客观地表达,一般不会刻意描写情节,而是以平静的态度描述文章内容,这让文章呈现出了一种淡雅、宁静的感觉。
最后,从胡适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他的文学启示。
他认为文学创作要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贴近实际生活,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现实,用尽可能简单地语言来表述,以此来服务大众和促进社会发展。
胡适的文学观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当代文学研究者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一种思想。
可以说,胡适的文学思想为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洞见和丰富的内涵。
综上,胡适的文学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把文学与社会联系起来,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为推动中国文学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的文学价值观以及它所蕴含的社会发展理念,都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解析徐长甫摘要:本文对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作一简单介绍与评析。
认为胡适提倡的个人主义有四层含义,一是从充分发展个人入手,二是自由独立的人格与思想,三是积极进取的精神与负责的态度,四是尊重并容忍他人。
认为,“充分发展个人才能”和“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是其中心见解,积极、负责与容忍的态度是胡适人生的基本态度。
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并不会与“集体主义”相冲突,是和平建设时期难得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胡适,个人主义,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胡适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他的名字只有在被批判、被诅咒的时候才会被提起。
胡适的“个人主义”人生观,就是曾经受到批判的思想之一。
胡适先生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说,有三篇文章代表了他的人生观,其中一篇就是《易卜生主义》。
他说,易卜生最可代表十九世纪欧洲的个人主义的精华,是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他的宗教。
[1]由此他的“个人主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度受到众人的批判,直至今日胡适先生的“个人主义”观仍被许多人所误解。
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清楚,什么是胡适所提倡的个人主义。
胡适先生认为,个人主义有三种:一种是“假的个人主义”。
他引用杜威博士在天津青年会讲演“真的与假的个人主义”中的话说,这是一种“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利益,不顾群众利益的为我主义(Egoism)”,然而他认为,由于大家“多明白这种主义的害处,故他的危险究竟是不很大的”。
一种是“独善的个人主义”,他的共同性质是“不满于现社会,却无可奈何,只想跳出这个社会寻一种超出现社会的理想生活”,由于它是很受人人崇敬的,所以是格外危险的。
只有最后一种,才是“真的个人主义”,胡适先生称之为“健全的个人主义”,也就是个性主义(Individuality)。
[2]其中心见解有两个:第一是“充分发展个人才能”,第二是“要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
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
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
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
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
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
”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
”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
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和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开拓性的眼光和辨识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非常前卫,他主张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开拓人类的精神境界,反对陈旧的观念和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人格解放。
他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念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此外,胡适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文艺评论家,对于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有着极其崇高的追求,他的“文学为人类服务”的理念和批判视角,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主流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胡适倡导的自由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同时受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
他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批判,往往被人认为是对民族文化的污蔑和抨击,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感和斥责。
总的来说,胡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思想与奋斗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里程碑。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胡适是我国有名的学者和诗人,曾留学于美国,回国后就被聘为了北大的教授。
胡适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是当时新文化中的主将和领袖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胡适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胡适的故事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
可是他当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十多种苹果树难倒,因而改行——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
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烦恼。
三十多种苹果,对这些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了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真是让他十分烦恼。
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的,因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
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胡适共得博士学位36个,但胡适自称他有35个。
关于胡适的评价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余英时曾经评价胡适说:“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
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
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余英时评价胡适是一个启蒙式的人物,在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胡适自己相比“哲学史”,他更喜欢用“思想史”,有人说他是一个行动家,因为他总是在思想的基础上行动。
胡适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而胡适在思想上的来源则显得十分复杂,因为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有吸收了西方的思想。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价过胡适的为人。
他说:“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
怎样评价胡适其人陈守礼200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适全集》并为之刊登了一份《广告》。
胡适是一个历史人物,出版他的著作,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为研究和分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提供了一份资料。
但是,怎样评价胡适,如何宣传胡适那是另一个问题。
一、《广告》对胡适的评价和介绍是否符合事实安徽教育出版社为出版《胡适全集》所作的《广告》,整整一版刊登于2003年12月4日《光明日报》B4版。
为了使公众能将本文所述的真实的胡适与《广告》所评价、宣传的胡适作比较,现将这一份《广告》照录如下:一代文化巨匠传世精品工程《胡适全集》主编:季羡林副主编:耿云志严云绶共44卷定价:2860.00元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县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中国新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学术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胡适曾历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教务长,哲学、文学等系主任,中国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秘书,抗战时期一度出任中国驻美大使,1958年起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他曾先后参与创办或编辑、撰稿《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现代评论》、《独立评论》、《自由中国》等著名刊物。
发表和出版过《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国哲学史大纲》、《红楼梦考证》、《白话文学史》、《尝试集》、《胡适文存》等一大批戛戛独造、壁立千仞的传世名作。
他在教育界、文化界、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活动领域,都曾发挥重要影响,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安徽教育出版社有感于这位乡贤一生不懈追求科学文明,孜孜探求学术的巨大勇气、可贵精神和丰硕成就,积十年之功,耗资数百万元,精心组织《胡适全集》这个宏大出版工程,以期一代宗师的特出思想要旨、学术精义、文化底蕴以及人生风范,泽被来者,传诸久远。
《胡适全集》凡44卷,2000余万字,除包含国内外曾发表、出版的胡适的论著、创作、书信、日记、译文以及用英文写作的文章外,还辑录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等地秘藏的诸多未刊稿,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1、试谈胡适的文学观。
(50分)一、胡适的文学创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
用大量俗言俚语,一扫旧诗词雕琢粉饰甚至晦涩难解的弊端。
第二、平实,冲淡的意境。
第三、托物寄兴。
借蝴蝶,鸽子等来表达新文学拓荒者执着的追求和时感欢欣,时感孤寂的情怀。
二、胡适与白话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白话文学有力得推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而在白话文学中心化的过程中,推崇最卖力、倡导最坚定的是胡适。
对于白话文的倡导与鼓吹,胡适的确不是独一无二的开风气的大师。
但他是一个最有系统,出力最大的一个推波助澜的领导人。
有道是“时势造英雄”,在二十世纪初叶,中西思想、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观点激烈碰撞,自由争论成为一时风气,伴随先秦时代那股朝气勃勃、自由探究真理精神的复苏,胡适以“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享誉海内外,其形象至今光辉依旧。
胡适的中国文学观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为全面理解和宏观把握胡适的中国文学观,本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胡适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借助流变之方法,理清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分析胡适之中国文学观形成的历史环境的预备,在这两个大的前提下,再分析其主观思想之预备,以期避免在胡适研究中时常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然后在近现代大的环境下,分析其文学观之核心概念:“白话”、“活文学”、进化论、自由主义、实验主义、易普生主义等及其相关概念的具体使用方式。
在梳理各概念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对其文学观的理论构架,以避免目前单纯侧重其文学观形式的讨论,或偏向其理论基础的研究,还其文学观以本来面目。
最后,对胡适之中国文学观进行价值评判,提出:胡适在吸收西方文化基础上对文学革命的倡导,借助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呈铺天盖地之势,由此形成的他的中国文学观,实乃当时中国之客观需要;胡适的文学观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不在于当时有多少人皈依其思想,有多少人反对其传播,而在于是否能够使更多的中国人改变其行文甚至思想方式,这才是胡适的中国文学观对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意义所在。
政治倾向上的错误很明显:1面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胡适长期主张不抵抗主义“世界主义者”,反对“狭隘的国家主义”,应树立所谓“万国之上尤有人类在”的“世界的国家主义”。
又倾心与不抵抗主义,将西方的这种理论同我国先秦道家的“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想比附。
1915年1月,日本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在交涉过程中,胡适始终是“和平主义者”。
杨向奎先生回忆说:“他当然受到同学们的批判,但他并不会改,仍然坚持己见”。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为此派来调查团,提出把东三省提交国际共管,国民党表示可以接受,而胡适也表示欢迎。
次年在《独立评论》第5期上发表《论对日外交》一文,再次反映了他一贯主张的“和平主义”和不抵抗。
“当国家处在存亡的关头,他仍然主张不抵抗,不用兵,好像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和平主义者。
但当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蒋介石在西安被扣,他却一反平日和平主义的理论,破口大骂,在给张学良的电文中骂他是罪人,并宣布拥护政府下的讨伐令。
这些举动说明什么,说明他是封建官僚的后裔,始终站在两翼中的右半边。
1937年抗日战争打起来,不是蒋介石要打,是日本不许他再谈…和‟,于是胡先生也说…和比战难‟!。
2他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的道路,主张渐进改良胡适与陈独秀等共同编辑《新青年》,他主张在《新青年》上不谈政治,只谈文化,这是针对李大钊提倡马克思主义而提出的,于是引起李大钊的反驳,而胡适则坚持己见,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说些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上蕴涵了是拥护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是赞成革命还是反对革命这样的本质问题。
在北洋军阀时期,胡适曾与蔡元培等人开会讨论,提出“好人政府”即宪政政府,要求南北议和,写了《我们的政治主张》作为公开宣言。
“这篇宣言,可能是中外古今政治宣言中最没有分量的一份,当时的封建军阀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这种向恶势力斗争的方法,等于堂吉诃德向风车挑战了当时国民党元老张难先曾经写信给蔡元培和胡适之,批评他们的政治主张,张说,…公等此种主张是偏颇的,是狭隘的,是苟且的,是糊涂的,是违反真正民意的,是袒护有枪阶级的,是造成异日大战的,是污辱吾国最高学府的。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胡适,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众多青年学子的楷模。
南渡北归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展现了许多主要精神品格的时刻。
胡适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品格。
在南渡北归的时期,胡适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和困惑。
他秉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坚定地选择了离开北大,赴美留学。
这一决定凸显了他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冒险的品格。
在美国,胡适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思想,他不仅学习了西方文化,还通过与西方学者的交流,发展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品格,使他能够超越传统观念,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
胡适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
在北大任教期间,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替代传统文言文。
这一主张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但胡适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立场。
在南渡北归后,他在美国广泛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深受启发。
他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进步的基石,于是他主张“文化大交流”,呼吁中西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胡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后,胡适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的事业中。
他主张科学、民主、自由,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动荡的历史时期,胡适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坚守,不畏艰险,不言退缩。
他始终相信,只有通过现代化的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崛起。
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精神品格,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激励着无数年轻人为之奋斗。
胡适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后,胡适引进了西方的现代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他提倡文学的个性化和自由创作,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他的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还体现在教育、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断探索新的思想和实践路径。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胡适学术成就探因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翻译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奠基人。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胡适在哲学领域的成就是显著的。
他是中国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开启了中国现代思想的新纪元。
他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思考,使他对中国儒学和传统文化提出了批评和反思。
他通过对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借鉴,提出了“文化自觉”、“维新精神”等理念,为中国自强不息、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思想支持。
其次,胡适在文学批评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文学批评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独特而有力的批评,力图改变中国文学的现状,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他提出了“演说家与审美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作家既要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也要追求艺术的美感,追求艺术与社会的结合。
此外,胡适在教育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观念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胡适在翻译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文化和思想。
他的翻译工作既注重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涵,又力求语言的自然流畅,使西方文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理解。
胡适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主要得益于他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深入思考。
他具备非凡的批判精神和勇于挑战传统的勇气,敢于对权威进行质疑,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态度。
另外,他具备广博的学识,熟悉中西方的文化和哲学,这使他能够深入领会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从而能够产生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总而言之,胡适的学术成就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对哲学、文学批评、教育和翻译等领域的研究和思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
他勇于挑战传统,追求真理,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胡适好政府主义思想的局限性文章介绍了“好政府主义”提出的背景和“好政府主义”的内容,对胡适的好政府主义做出了评价。
指出其对国情的分析有一定局限性,思想过于抽象,内容较为保守。
标签:胡适;好政府主义;局限性从五四运动以后至抗战爆发以前,胡适发表时评政论主要有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是《努力》周报时期(1922年5月7日——1923年10月21日),[1]他围绕“好政府主义”这一主张,与他的同道发表了诸多言论。
本文旨在研究胡适这一时期的“好政府主义”思想,故其后《新月时期》和《独立时期》的政治思想不予评述。
一、“好政府主义”提出的背景1917年,胡适从美国回来,中国仍处在军阀割据的黑暗统治之下。
怀有崇高理想的胡适力图通过思想文化之变革来革新中国政治,发誓“二十年不谈政治”。
但是胡适的挚友丁文江十分痛恨军阀专权和黑暗政治,热情支持胡适办报谈论政治。
他批评胡适“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告诫人们:“不要上胡适之的当,说改良政治要先从思想文艺下手。
”他对胡适说:“你的主张是一种妄想,你们的文学革命、思想改革、文化建设都经不起腐败文化的摧残,良好的政治是一切和平的社会改善的必要条件。
”胡适自己也感到了“实际的政治没有一时一刻不来妨碍我们。
” 1920年8月,胡适领衔和蒋梦麟、陶孟和、王徵、张慰慈、李大钊联名发表了《争自由的宣言》,其中说:“我们本不愿意谈论实际的政治,但是实际的政治却没有一时一刻不来妨害我们。
自辛亥革命直到现在,已经有九个年头,这九年在假共和政治之下,经验了种种不自由的痛苦。
便是政局变迁,这党把那党赶掉,然全国不自由的痛苦仍同从前一样。
政治逼迫我们到这样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便不得不起一种彻底觉悟:认定政治如果不由人民发动,断不会有真共和的实现。
但是,如果想使政治由人民发动,不得不先有养成国人自由思想,自由评判的真精神的空气。
”[2]于是,为了公开批评时政,在丁文江的推动下,1922年5月7日胡适主办的《努力》周刊创刊。
教员评价胡适的话以下是十条关于“教员评价胡适的话”:1. 教员说胡适那可是个大名人啊!就好比那天空中闪耀的星星,大家都看得见,可他有时候的做法真让人搞不懂啊!比如他倡导的一些东西,哎呀呀,真的合适吗?例子:就像我们走路,得选对方向,不然不就走偏了嘛,胡适有时候不就像走偏了的人吗?2. 教员讲胡适,那可是有很多话要说的呀!他不就像那海上的风浪,有时候掀起些波澜,但到底能不能推动大船前进呢?例子:咱干事情得实实在在的,不能光弄些花架子,胡适有些时候不就有点花架子吗?3. 教员评价胡适啊,他可真是个复杂的人物呢!好比那变化多端的天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阴的,让人捉摸不透呀!例子:就像天气影响我们的心情,胡适的一些观点也影响着很多人呢。
4. 教员提到胡适,那真的是又爱又恨呐!他就像那难以驯服的烈马,有冲劲但也容易跑偏啊!例子:我们做事得有分寸,不能像那烈马一样横冲直撞,胡适有时候是不是就太冲了呀?5. 教员眼中的胡适,那可是个特殊的存在呀!像那悬崖上的奇花,看着好看,可就是有些地方让人觉得怪怪的。
例子:好比我们欣赏一幅画,有些地方好看,有些地方就不太理解,胡适不就是这样嘛。
6. 教员对胡适的看法,那是很深刻的呀!他如同那山顶的云雾,有时让人觉得神秘,有时又觉得虚幻。
例子:就像我们追求真理,不能被那虚幻的云雾挡住视线,胡适有时候不就像那云雾吗?7. 教员讲起胡适,那表情可丰富了呢!他就像那戏台上的角色,演得精彩,但也有让人质疑的地方呀!例子:我们生活不是演戏,得实实在在,胡适有些做法不就像在演戏吗?8. 教员评价胡适,那语气可不一般呐!他仿佛那深不可测的湖水,表面平静,底下却有着复杂的暗流涌动。
例子:就像我们看湖水,不知道下面有什么,胡适不也有让人摸不透的地方吗?9. 教员看待胡适,那是很有一番说道的呀!他恰似那迷宫中的道路,让人容易迷失方向啊!例子:我们走路得找对路,不能在迷宫里打转,胡适有时候不就把人带进迷宫了吗?10. 教员说胡适这个人啊,真的是让人又感慨又叹息呀!像那风中的蜡烛,明明亮着却又摇摇晃晃的。
近代史人物评析——小议胡适之胡适,字适之,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先驱。
他名字中的“适”字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这也可以看出他是实用主义的忠实信徒。
胡适曾有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他批判儒家而信奉法家,将红学研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北大等高校教学多年,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他在学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虽然他的一生都与中国最高的权力中心关系十分密切,然而我认为,他终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政治家。
胡适终生是一个“问题派”,他主张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而改良之道,他寄了很大的希望在政府身上,更重要的是,他赞同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加入政府,参与实际的政治操作。
而且,他以政府的“诤友”自居,表示愿“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
胡适在《新月》上的人权学说,确实有开启一代雄音之功。
然而反对者如鲁迅,则认为知识分子这一角色是与政治权力无缘的,而且必须以独立人的身份批评权力。
鲁迅对胡适的批评,便主要集中在胡适与权力过于接近,甚至站在权力的立场说话这一点上。
感情方面,胡适与妻子是包办成婚,几十年来胡适虽然有几个红颜知己,也曾考虑过离婚,然而终究是举案齐眉,白头到老了。
或许是时代所限,或许是命运所拘,胡适的女儿早夭,长子旅居国外,次子在文革中自尽,而他本人也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实在令人叹惋。
胡适此人,一言难尽。
但他的思想会一直传承下去,大概正如毛子水先生为他写的墓志铭: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
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
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
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
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
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
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
”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
”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
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
但是经过调查,胡适先生的文章里并没有直接的否定孔子的思想,只是对极力推崇孔子思想和想要将孔子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人的批判,反而胡适先生也赞扬了孔子学说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胡适先生的思想成就除了新文化运动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在中国传播了自由主义的真谛,它是近世西方文明菁华的吸收和引进,胡适先生认定为“世界文明的趋势”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
胡适先生一生,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地奔走号召,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
胡适先生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
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染,在杜威,罗素等知名的思想家的影响,胡适参加了反战运动,并确立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裹挟在一片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中,对于自由主义的思想家来说,他生活的时代是与他敌对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主义的宣传。
在他的《致徐志摩信》中写道:“要救国,应该从思想学问下手,无论如何迂缓,总逃不了的。
”从这个简短的话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执着和满腔的爱国之情。
在胡适先生不懈的努力下,他的自由主义思想终于在“五四”前后以实验主义为指导登上历史舞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胡适先生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
胡适先生的实验主义来源于他的恩师杜威和赫胥黎,但是
相较于他们,胡适先生比较偏重于科学家所应具备的态度,在他给董作宾的信上:“凡能用精密方法作学问的,不妨大胆地假设;……此语未可为一般粗心人道;但可为少数小心排比事实与小心求证的学者道。
不然,流弊将无穷无极了!”可见,胡适先生很是注重求证者的态度。
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胡适先生亦是如此,因为他们要提前预告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担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命运。
胡适先生作为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他的精神思想不应以几十年来衡量的,他的思想价值也不是由片断的历史所决定的,不管他是自己思想的祭品,还是时代的牺牲品,他所奋力开拓的新文化运动和自由民主运动,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现代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代在进步,我相信胡适先生所给我们留下来的思想价值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因为沉淀更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