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词语的含义
- 格式:pdf
- 大小:913.7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语文阅读”公式记忆法”专题记叙文阅读--词语含义效果【考点解读】●考点1:探究词语含义◎常见题型1. 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ⅹⅹ”的含义。
2. 简析第②段加点的“ⅹⅹ”的作用。
3. 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答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理解字词的“语境义”。
注意: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
比如是否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还要结合人物情感来分析。
有些词语需要根据人物的心情、心理等情感因素分析。
◎例题示范“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步,审清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
“伟大的神力”指拥有超乎一般的力量。
第二步: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理解字词的“语境义”。
文中两次出现“伟大的神力”,分别找到:第一处指阿长讲述“长毛”的故事,攻城时她有抵挡大炮的神力。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问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考点2:探究词语的表达效果◎常见题型1. 赏析第x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
注意加点词语的角度,加点词语词性是什么,感情色彩是什么,是否运用修辞方法。
第二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义,结合文章内容从情感、结构、主旨表现、修辞方法、语言准确生动等角度具体分析。
◎例题示范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老王》)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分析】“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也没有过。
2024年小升初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专讲专练考点04:词语含义理解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理解和分析一篇文章的阅读基础,也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理解词语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语与句子,甚至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
1、 请分析某个词的内涵;2、 理解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3、 某个词指的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4、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年份 地区 题目能力要求 题干 2022年 陕西·渭南 文章的理文章第②段“率先”一词出现了两叁·真题链接解能力 次,有什么含义?2022年 贵州·黔西《52张报纸》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最后一段加点词“异样”的含义是什么? 2022年 贵州·黔西《改变一生的闪念》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2022年 江西·吉安《生命!生命》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021年 山东·济宁 《选择》 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2020年 广东·深圳 《村井》 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 文章重要词语:1、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2、 体现文章主旨的词语3、 反映文章深层含义的词语4、 运用手法的词语5、 需要结合语境理解的词语二、词义理解方法:1、关键词分析法从理解关键词的深刻含义入手就可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或抓住句中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表现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2、语境结合法注意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比喻义、引伸义、附加义、象征义等。
3、修辞赏析法有些词语和句子会用到修辞手法,甚至用到表现方法,只有结合手法才能分析出来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要注意每种写作方法不同的特点。
现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一、考点解读 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 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 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所谓“文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 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
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五种: (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 (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 (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 (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 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指: 指词语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 二、知识梳理 (一)命题角度 1、词语的本义、引申义 2、词语的指代义 3、词语的语境义:学§科§网] 4、词语的联想义 (二)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 三、单项演练 (一)词语的义项辨析 1、丁俊晖穿着马甲打台球酷毙了。
() 2、“小样儿,你以为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这是赵本山小品《钟点工》的经典台词。
( ) 3、有些人以为有“马甲”,就可以在论坛上胡作非为。
( ) a伪装面具包装b指一个人拥有的多个ID c没有袖子的上衣(二)词语的指代义 1、代词的指代义 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在有些戏班,几种声腔便首先是在语言上,尔后是表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逐渐融汇在一个统一的艺术范畴里,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
为了区别于在四川流行的京剧、汉剧等其他外来的剧种,这种统一演出的戏曲形式便称为“川戏”,后改称“川剧”.选自《川剧》 文章中“这种”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代词的指代义 当然,如果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在阅读记叙文时,重点字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对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意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解析记叙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故事细节,领略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开篇之际:揭示主题与背景1. "黄昏"“黄昏”通常用于记叙文的开篇,曾经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内涵。
黄昏时刻的到来,暗示着白天即将结束,黑夜即将来临,映照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奈、迷茫和孤独。
通过描绘黄昏的氛围,作者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温暖而沉静的背景,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2. "徘徊"当主人公在故事中出现一次“徘徊”时,这个字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犹豫,暗示着他对某个事物或决定的迟疑不决。
通过用“徘徊”这个字词,作者加深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波动。
二、主人公塑造:描写性格特征与内心情感1. "坚毅"当作者在记叙文中多次使用“坚毅”一词来描述主人公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顽强和勇敢。
这个字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主人公的坚毅心态,传递出作者对于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讴歌。
2. "纠结"“纠结”一词常常被用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困惑。
通过这个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在决策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进而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和行为。
作者巧妙地运用“纠结”这个词语,为主人公加深了情感内涵。
三、情节推进:矛盾冲突与情感升华1. "暴风雨"当故事情节中出现暴风雨的描写时,这个字词常常暗示着矛盾与冲突的到来。
暴风雨的气势磅礴、无情且凌厉的表象,预示着主人公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通过使用"暴风雨"这个字词,作者成功地制造了故事氛围的悬疑和紧张,让读者更加投入情节的发展。
2. "绝望"当故事中呈现主人公绝望的表情和心境时,这个字词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主要指:①表明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④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⑤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有指代意义的词语;⑦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二、考查重点: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和表达效果【知识链接】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4)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白天的时间很久。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要紧密联系词语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或句子,或段落,或全篇,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推断词语的含义1)分析词语的表现作用。
有些词语本身并没有深刻的含义,但用词精当,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表现作用,对事物的形状特征表现得充分而又生动,应作为重点体味的对象。
(2)分析词语的特殊含义。
有些词语褒义贬用或者贬义褒用,有些词语正话反说,或者具有潜台词等,由于作者采用了特殊的表意手法,因此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或者表达出了某种特殊的意味,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理解瑞靡,重视词语的活用、感情色彩的反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附加意义。
记叙文阅读三——文章词语含义记叙文阅读三——理解文章词语含义(1) 一、题库大搜集(一)一般位置词语含义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文章中加点词语出现两次,每一次各有什么含义。
(二)特殊位置词语含义:请你分析文章题目的含义。
(三)词语表达效果1(体会加点词语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体会加点词语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二、做题方法(一)一般位置词语含义1.公式:本义 +语境义2.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诡诈不可信+表现了孩子们的聪明和机灵3、练习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层层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超市里的霓虹灯在黑白电视机里闪着刺眼的白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呀。
我年少的心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市人呢,我想,如果父亲是城市人多好,那我也就是城市人了。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旅游帽,洋气十足。
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她要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
我缠着要和她一起出去,于是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
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意思。
”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了,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她说:在四川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个小女孩,,,岁那年,母亲病逝;,,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
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公里外的学校上学。
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上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可她一共贷了,,,,多元的助学贷款……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考题类型: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用得好,好在哪里,某词的表达作用怎样理解某个词能否删掉或换成某个词①表面意思,深层含义②中心词或修饰语表意的准确性;③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准确、形象)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传递了某种感情、运用了修辞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内容理解;②依据语境,把握作者感情,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③同义词、近义词替换比较分析;④删除比较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
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一)考查题型1、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
此题型的标志在于指示代词的出现,如“这”“那”“这些”“那些”“此时”“它”等。
2、对词语的品味。
即词语的表达效果或含义。
常常这样来考查: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妙处;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等。
(二)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1、把握特定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使用的具体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
如《学会合作》中,说明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时举的事例,写悠扬的乐曲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
“倾泻”的意思就是吹奏、弹奏。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
记叙类文章中不乏写人之佳作名篇,自然,理解词语的含义就要联系人物的形象来分析了。
如《三打白骨精》中“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中“闪”的意思,指动作敏捷、很突然,显然与老妇人的年龄不相符合,突出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3、联系写作手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很多句子往往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就要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
如“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中的“贝多芬”“莫扎特”显然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别指代贝多芬、莫扎特的优美乐曲。
记叙文理解词语含义的答题方法、术语整理阅读理解的起点是理解词语的含义,而理解词语的本义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关键。
在小学阶段,老师常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教授词语的本义,但这种方法在初中阶段已经不再适用。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释词语的本义。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单字组词法来解释由一个字构成的词语。
在保证词性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组合几个常用词语来解释这个词。
例如,对于动词“打”,我们可以组成敲打、击打、打架、打击等常见的动词,但不能组成“打球”、“打脸”等形式,因为这些词已经不再是动词,而是短语。
其次,对于由多个单字词组成的词语,我们可以使用拆分组词法来解释。
在保证词性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将原词拆成单字,依次组词来解释。
例如,对于词语“精致”,我们可以分成精和致两个字,分别组成一个形容词,合起来就是“精致”的本义——精巧、别致。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同义替换法来解释词语的本义。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同义词或同义短语来解释。
例如,用“妈妈”来解释“母亲”,用“漂亮”来解释“美丽”,用“快速奔跑”来解释“冲”,用“害怕”来解释“恐惧”。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古文串讲法来解释词语的本义。
这种方法是通过解释古文中的用法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虽然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但在理解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时非常有用。
总之,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起点,掌握解释词语本义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形容词的语境义可以通过确定哪类事物、哪些方面和怎样来解释。
一个词语的含义会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含义就叫做语境义。
有时候,语境义和本义是基本相同的,有时候,语境义和本义是截然不同的。
要准确理解语境义,可以对比本义,但即使身在语境中的两个相同词语,含义也有明显的差别。
因为语境会影响词语的内涵和确定性。
对于形容词,可以通过确定形容哪类事物、哪些方面和怎样来解释其语境义。
着眼于词语的本义,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1.描述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析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1.理解词语含义。
记叙文阅读中,理解词义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
这一考点主要包括:能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能辨析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能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等。
2.品味词语作用。
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
记叙文阅读中,品味词语作用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对关键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一考点主要包括:品味特定语境中精妙动词、形容词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体会特定语境中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性、严密性等。
3.理解句子含义。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阅读记叙文,当然要理解句子,把握语句的含义,特别要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在记叙文文本中,关键语句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能够概括文章的段落或全文的句子;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的句子;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能够体现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的句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精警语句等等。
4.品味句子作用。
记叙文中,句子的一般作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
此类句子主要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中心句;揭示段意。
主要是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揭示文章脉落层次。
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落层次的语句;语句自身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精妙运用所彰显出的表达效应。
专题:词语题:理解词语深层含义赏析词语的作用(一)词语含义(1)考点题型1.(2016年梧州《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言不由衷:2.(2015年贺州《27号窗口》)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
(4分)(1)对于27号窗口,贫困生彼此心照不宣,但普通学生看不出其中的端倪。
(2分)(2)因为这个窗口,“畅饮畅食”餐饮公司赚足了利润,也赚足了人气。
(2分)3. (2018湖北省宜昌市)分别说说最后一段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分)这场最后的较量,小武自以为明明该有九分九的胜算,却在最终回合翻盘。
(2)考点解读在现代文阅读中,词语的含义包括词语的本义、语境义以及指代义。
(1)词语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一个词以文字形式出现时,最初代表的含义。
而在现在的阅读理解中,是指一个词语离开语言环境独立存在时,最常用的含义。
理解词语本义的技巧:1单字组词法:2拆分组词法:3同义替换法:(2)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里,其含义也会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含义,就叫做语境义。
有时候,语境义和本义是基本相同的,有时候,语境义和本义是截然不同的。
考点题型:联系上下文,谈谈/说一说/解释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
答题思路:本义+语境义(3)词语的指代义指代义是指某个词语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词语、短语、句子、某几句话或某个语段的含义。
考点题型:句中的加点字词“这样”(或他们,那些等)各有所指,请根据上下文指出它所指代的内容。
答题思路:指代义(3)习题训练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单车岁月》(语境义)单车岁月①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②我的单车情结,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改革开放不久,父亲就成了我们村第一个拥有单车的人,当年他凭着外汇券(身在台湾的爷爷所寄)从武汉购买并亲自骑回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单车,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第二十四讲记叙文阅读(三)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4.判断词语能否去掉、替换。
5.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
6.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分析句子或段落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8.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9.环境描写的作用。
10.通过具体语句品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一、词语的理解与赏析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
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从修辞义、隐含义、临时义、情感义等多方面去分析。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
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分析此词写得怎样和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题格式】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分析表层含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特点,表达了________情感。
C.分析深层含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____________,或者给了我们________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某词能否去掉【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出自原文的词语)。
B.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强调突出了(限制、说明、修饰了)__________,更能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去掉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特点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
4.某词能否换为另一词【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出自原文的词语)。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________,换了后就变成________。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考点3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考点针对训练五、(2020原创)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8分)“利胚”师傅老葛明前茶①“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
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
”②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颤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③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
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
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
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
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
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
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④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
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
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
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
这是每位利胚师傅安身立命的吃饭家伙。
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
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
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
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⑤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
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
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
记叙文阅读(线索、词句含义及作用)(1)方向词: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
句:肯定句或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2)方法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如《七根火柴》苦恼有一句话:“他(卢进勇)苦恼地叹了口气……咒骂着这鬼天气!”联系特定语境,“苦恼”是因为掉队;“咒骂”表示他急于赶上部队的迫切心情。
这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革命战士急于归队的情感。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
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
“标致”是反语。
又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其句中的“狡猾”一词的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联系上下文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应理解为“机灵,聪明”。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
4.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
如《故乡》“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
”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方法指导:(一)1、理解记叙文中字、词的含义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
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
特殊作用: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语言上的作用、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比如说加强了文章的节奏、使下文与上文合辙压韵、衔接了上下文、转折了前后句等等。
特殊含义: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短文中某种情况下的特殊意义、特殊意思、隐藏义、引申义等等。
词语具有的感情:往往是指这个词语为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方面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