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导读共2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20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美学初行第一序上个学期《文学理论》,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书目。
由于书目众多,不知道该读那本,于是经过几番打听,得知朱光潜先生《谈美》是所有书目中最薄的一本。
于是在当当网上游荡一会之后就买了本《谈美书简》,收到书之后,发现这本名为《谈美书简》的小册子,并非所谓的《谈美》。
索性,也是一本很薄的小书,不妨碍,我且读读。
1.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这是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的第二篇的篇名,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不从第一篇开始写。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现在写的是关于我自己的对“美”感觉,也就是说,我对第一篇没有感觉,认为它没有“美感”。
第一篇的篇名:《怎样学美学》,涉及最多的词语是马克思,作为我们这一代的人,对马克思有种无形之中的反感。
讨厌无论做什么都来一句“马克思”之类。
所以就把第一章的任何感觉都一概抹去。
所以在以后的几篇中,凡涉及马克思的文论,都一概不做解释。
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是在文革之后所写,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涉及到了马列主义,而在朱光潜先生前期的作品中很少出现那样的字眼,也许这正是“文革”对于中国大师的毒害。
关于美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美”的学问。
人们会经常问道这样的问题:怎样才算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怎样才算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足轻重,“美”也只是一种“心”感受。
美不是一个可以描述的概念,和理科的一个概念不一样,他没有办法定义。
强加定义也只会把人们关在一个笼子里,他在笼子里面转来转去,也就无法发现真正的美。
而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美学理论,黑格尔、康德等等,他们的美学理论是在总结的基础上完善的,其基础也只是对于美的问题的长期思索之后找到的规律性的东西。
至于美究竟是什么他们也没有办法去解说。
我们感受美,应该从现实生活还是抽象生活呢毋庸置疑,从抽象的概念,你能感受到美吗书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美是符合人类社会生活向前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相应的理想的那些事物的,以及相关的自然性的必要条件,而以其相关的社会性(在阶级的社会时期主要被阶级性所规定)为因素。
《谈美书简》读后感——此身,此时,此地前些日子逛书店,我看见一本美学专著——《谈美书简》,便买了送给女儿。
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一百多页的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
很难想象,这本书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
《谈美书简》采用回信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美学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它不但会让中学生受益终身,而且可以让成年人颇受启发。
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许久也没有这么安安静静地读书了,没想到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
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
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
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
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
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
先生用了十三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
为什么要研究美?书中,先生举了《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敲钟人看见吉普赛女郎时,惊叹:“美!美!”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颂读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境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
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
书名:谈美书简三、谈人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
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
P23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是怎样起源的呢?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架来劫掠食物和女俘虏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P24首屈一指的是弗洛伊德。
他认为原始人类婴儿对父母的性爱和妒忌所形成的“情意综”到了现在还在暗中作祟,采取化妆,企图在文艺中得到发泄。
于是,文艺就成了“原始性欲本能的升华”。
P32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日渐构成一个整体。
“荷叶藕,满塘转”,互相因依,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我们决不能把美学看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把关起门靠自力更生。
有些立志要搞美学的人及不学哲学,又不学历史,又没有文艺实践经验,连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史、艺术史、语言学乃至宗教神话之类也不想问津,甚至对当前文艺动态也漠不关心,而关起门来“深思摸索”,玩弄概念游戏,像蜘蛛一样,只图把肚子里的丝吐出来,就结成一张包罗万象的网。
P42-43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的。
P46从此可见,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
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
自然是人的肉体粮食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
P49P46 现在就单从艺术方面来看这种辩证统一是如何通过劳动来实现。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的。
P54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起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体现。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的高龄时写就的一本书,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全书是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
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的入门书。
《谈美书简》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那个时代正式十年浩劫过后的“拨乱反正”时期,那个时代的很多书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完成于那时的《谈美书简》也不例外。
在书中,作者说:“研究美学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
”(本书的19页)这里的问题包括两点:第一,“弄通马克思主义”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它比研究美学要难得多。
如果要在“弄通马克思主义”之后才能“研究美学”,那么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研究美学,更不可能成为美学家了。
第二,美学并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它属于人文学科,但它包括众多的分支学科。
研究它的人也只是选取其中的一个学科,从某一个角度来研究某一个问题,而不会去研究美学的全部问题。
有些问题的研究是要“弄通马克思主义”,否则会走入死胡同,但也有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不需要弄通“弄通马克思主义”。
人思维的对象包括抽象概念和具体形象,《谈美书简》中批评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抽象性,是不恰当的。
朱先生说因为老朋友拿了自己写的一篇近万言长文来向他请教,朱先生在书中引述了他朋友文章中的美的定义,然后写道:“既是客观规律,又是主观思想;既是内在好本质,又是外部形象特征;既是自然性,又是社会性;既是一定人们感受,又是客观价值。
定义把这一大堆的抽象概念拼凑在一起,难道根据这样拼凑凑起来的空中楼阁就可以进行文艺创作了吗?”(本书第7页)其实,很多的科学陈述都是使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即使这些概念让人很费解,我认为,美的定义也应该由抽象的概念构成,如果这个定义不被朱先生认可,那么就说明这些抽象的概念不适合用于定义“美”,没有把“美”的特征写出来。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谈美书简阅读附答案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