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琵琶行
- 格式:doc
- 大小:219.00 KB
- 文档页数:6
课文琵琶行原文及拼音课文琵琶行原文及拼音导语: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课文琵琶行原文及拼音,欢迎借鉴!琵琶行(唐代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_琵琶行创作背景《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超群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受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琵琶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期望大家宠爱!琵琶行原文全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快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由于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仆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仆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服一作:伏)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银篦一作:云篦)今年欢乐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九年级上册琵琶行九年级上册琵琶行琵琶是弹拨乐器。
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
“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
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
那么白居易《琵琶行》大家学习了哪些?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琵琶行》教案诵读、赏析、探讨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A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B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感受“声中之情”声音描写技巧高超,要求讲完其段落后,学生能及时掌握并背诵。
主旨方面重点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句。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
《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白居易,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篇1原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九年级琵琶行知识点琵琶行,又称《琵琶行赋》或《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被广泛传诵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作家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
它以琵琶行的题材,描绘了一位琴棋书画全能的女子和她身世悲惨的故事。
阅读并了解《琵琶行》这一经典作品,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对该作品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一、《琵琶行》简介《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长诗,约有1200余字,讲述了一个琴棋书画全能的女子,因生在乱世而悲惨遭遇的故事。
文章结构严密、情节曲折,描写生动,语言优美,被誉为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后的又一伟大作品。
二、作品内容要点1. 主要人物:- 女子:才子佳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 归隐者:游方道士,耽于琴棋书画艺术。
2. 故事梗概:- 女子与归隐者相遇:女子乘船途中遇到明眸皓齿的归隐者,为其琴艺所折服。
- 女子遭遇不幸:女子生来美丽才情出众,但命运多舛。
先是父亲早逝,后被亲族嫁作他人妻。
- 归隐者的劝慰:归隐者深感女子的遭遇不公,通过音乐为女子舒解忧伤,并给予安慰与勉励。
- 九曲巷恩怨:女子借琵琶行表达内心的离愁别绪,其中提到纷争不断的九曲巷,似乎与女子命运相似。
- 归隐者解读琵琶行:归隐者深谙琵琶行之义,解读出其中的寓意和情感。
- 故事结局:琵琶行的旋律结束,归隐者悄然离去,留下眼泪和思念。
三、作品鉴赏与学习点1. 文学意境:- 琴棋书画:女子靠琴棋书画才华吸引归隐者,该形象展示了女子的多才多艺。
- 九曲巷:不仅是女子生活环境的象征,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纷争。
2. 唐代社会背景:- 乱世与女子命运:女子的遭遇凸显了唐代乱世时期妇女命运脆弱、易受伤害的特点。
- 归隐者:道士代表了唐代社会上一种对世道不满的思想倾向。
3. 音乐与情感表达:- 琵琶行的音乐表演:女子在琵琶行中以音乐来表达内心的离愁别绪和对命运的怀疑。
- 归隐者的解读:归隐者将琵琶行的含义解读为对命运的抗争和心声的追寻。
四、与现实生活的联系1. 对命运的思考:《琵琶行》通过女子的遭遇引发读者对命运和社会不公的思考,激发人们积极追求自己的生活价值。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及注释琵琶行白居易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琵琶行白居易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琵琶行》原文《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的翻译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轻声询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不语。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用怀里抱着的琵琶半遮着脸面。
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
她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
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银瓶炸裂,水浆奔迸;又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
琵琶行初中课文
摘要:
1.琵琶行的背景介绍
2.琵琶行的主题思想
3.琵琶行的艺术特点
正文: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中期,当时社会政治动荡,民生疾苦,诗人通过描述琵琶女的命运,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
琵琶行的主题思想是通过琵琶女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
琵琶女原本是一个艺妓,因为年老色衰而被抛弃,她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残酷。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的反思。
琵琶行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物描绘生动,琵琶女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产生深深的同情;二是情节曲折,琵琶女的命运波折,让人感叹不已;三是语言优美,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得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初中琵琶行课文一、了解《初中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初中琵琶行》是一首描绘唐代都市风情与艺人生活的诗歌,作者是著名文学家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著称。
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当时白居易任江洲司马,通过对琵琶女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都市风情和艺人生活的关注。
二、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初中琵琶行》以琵琶女为核心,通过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形象特点和命运遭遇,展现了唐代都市繁华景象。
诗中意象丰富,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生动地描绘了琵琶演奏的美妙声音。
在意境方面,诗人通过对琵琶女技艺的赞美,表现出对都市音乐艺术的欣赏。
三、探讨诗中的音乐描写及其艺术价值《初中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声、衬托等,形象地再现了琵琶演奏的动人场景。
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垂询曲中意,音尘绝唱收,千壑自寂寥。
想子如陵寄,唯见陇头梦。
观船唯翠羽,想子惟飘飖”,通过对琵琶演奏结束后的寂静景象的描绘,突显了音乐的魅力。
这种音乐描写不仅展现了唐代音乐艺术的繁荣,也表达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四、解读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初中琵琶行》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既有对都市风情的描绘,也有对艺人命运的关注。
诗中,白居易通过琵琶女的形象,抒发了对都市生活的向往,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以及对艺人命运的同情。
同时,诗人以琵琶女为载体,暗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奈的感慨。
五、总结《初中琵琶行》的教学意义和审美价值《初中琵琶行》具有很高的教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从教学意义来看,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唐代音乐艺术、都市风情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从审美价值来看,诗中的音乐描写、意象和情感表达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给读者带来美好的审美体验。
通过对《初中琵琶行》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感受唐代都市的繁华和音乐的魅力。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翻译注释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翻译注释琵琶行(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不得志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不知数。
钿头银击节碎,血色罗裙酒污。
(银一作:云)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九年级北师大版语文上册琵琶行重点知识一、原文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令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及注释突然听到XXX来了琵琶声,我主人忘了送客的事,客人也不想走了。
我暗中寻声问弹琵琶的人是谁,琵琶声停下来,欲语还休。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弹琵琶的人过来,加酒回灯再次设宴。
千呼万唤之后,弹琵琶的人终于出来了,但半遮面还抱着琵琶。
他拨动琵琶的弦,发出了几声动人的旋律,虽未成曲调,却已经传达了情感。
琴弦掩抑着声音,仿佛在述说着平生的不得志。
他低着头专心地弹奏,说出了心中的无限感慨。
轻拢慢捻、抹弦、挑弦,先是《霓裳》后是《六幺》。
大弦嘈嘈地响着,像急雨,小弦切切地响着,像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
间隔着莺语和花香,水面滑溜,泉水幽咽,冰下难以流动。
冰泉冷涩,琴弦也凝结了,凝结到无法发声。
此时,幽愁和恨意在他心中生发,无声胜有声。
银瓶破裂,水和酒四溅,铁骑突然出现,刀枪声响。
曲终人散,弹琵琶的人整理着衣裳,收起了琵琶。
他自言是京城女子,家住在虾蟆陵下。
十三岁开始学琵琶,名列教坊第一部。
曾经教过善才,化妆后每次都被XXX妒忌。
XXX争相追逐,一曲《红绡》弹得数不清。
XXX击节,XXX沾满了酒污。
今年欢笑明年又何其,XXX春风自在逍遥。
弟弟从军,阿姨去世,我离开京城,流落到浔阳城。
这里荒僻,没有音乐,一年四季听不到丝竹声。
住在湓江附近,地势低湿,XXX和苦竹包围着我的房子。
我听到了什么声音?XXX啼血,XXX悲鸣。
春江花朝,XXX夜晚,我常常独自喝酒。
难道没有山歌和乡村笛声吗?却只有嘲弄的嘶哑声,难以听入耳。
今晚,我听到了琵琶声,如同听到了XXX,耳朵一时间变得清晰起来。
请你弹奏一曲,为我演奏《琵琶行》。
我说完这话,他立刻坐下来,开始弹奏琵琶。
他的琵琶声凄凄惨惨,和之前完全不同,全场的人都掩面哭泣。
谁的泪水最多?是江州司马,他的青衫已经湿了。
我早已经听过琵琶的悲凄声,但她的诉说更加让我感到悲凄。
我们都是流落在天涯的可怜人,今天相遇,不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的长安城,被贬到浔阳江畔居住,经常生病。
《琵琶行》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
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
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二)分析课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
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感言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
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悲凉哀怨)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
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板书:三感:情相触情相通情相融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
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
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
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
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
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板书(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
最后我总结: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
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
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
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设计琵琶行白居易三奏三感独自弹——情相触应邀弹——情相通感言和——情相融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声中之情:“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乐曲旋律: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
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