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文言文阅读_初中语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3.95 KB
- 文档页数:1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曾国藩①家书【甲】纪鸿②吾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受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乙】温甫③六弟: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丙】诸位贤弟足下: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注释】①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②纪鸿:曾国藩次子,数学家。
③温甫: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藩胞弟。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尔既看《史记》既:已经B.不敢稍染官宦习气稍:稍微C.亦复无益益:增加D.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负: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为:也没有益处。
益:益处;故选C。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宦之家先天下之忧而忧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人谋而不忠乎C.常限以功课先帝不以臣卑鄙D.但须专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为:动词,成为/介词,替;C.以:介词,用/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D.但:副词,都可译为“只,只是”;故选D。
01 人物传记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一、文言文阅读(10分)张养浩传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优其过勤而止之。
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②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
”③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④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注释】①平章:官职名。
②掾(yu àn ):属官,副职,助手。
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第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受审讯的规定。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遇人有遗.币于途者 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四顾.壁立 顾.野有麦场 C. 其.人已去 其.真无马邪 D. 乃.荐入御史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 下列对文中画我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B.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C.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D.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焦遂听说张养浩“幼有行义”“读书不辍”,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世说新语》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习题演练一、作者简介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孝标:刘孝标对《世说新语》加注。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5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
齐永明4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
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
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
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
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龚斌《世说新语校释》、杨勇《世说新语校笺》。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zhēn)》《贤媛(yuán)》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02 山水游记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022·河南·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
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
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思维导图习题训练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
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
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思维导图:重点字词: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拏(n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此:客居此地。
重点句子: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是.日更定矣不知木兰是.女郎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苍颜白.发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D.是金陵人,客.此客.问元方(2)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翻译成现代汉语。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社会的不断进步使教学的需求在不断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前教学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思维导图便是目前教育环境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同以往的教学模式具有实质性差异。
思维导图不管在整合教育资源还是资源应用等方面均存在新颖性,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念,教师和从事教育工作人员对阅读机制优化和完善方法给予了深入研究,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实施思维导图教育模式,可有效拓宽学生阅读范围,因此,在强化初中语文教学质量阶段,教师需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使思维导图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中各个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新课程改革的持续落实,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阅读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
相关调研证实,语文教师一致认为阅读在语文中非常重要,可虽然教师重视阅读,但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不明显,这引起了家长对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的质疑。
在相关调研工程中,有部分学生觉得语文阅读的参与和不参与差别不大,阅读是自身体会领悟得来的。
也有部分学生觉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较低,部分学生提出教师在教学阶段过于乏味,只是自顾自地阅读和讲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逐渐降低。
通过分析得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滞后。
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思路是:改善以往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式教学的状态,主张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乐于动手、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可由于以往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使用被动式教学,即便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吸收情况却不理想,促使学生无法对语文阅读教学充满兴趣。
第二,初中语文知识内容不能清楚记忆,从宏观上看语文教学,“语文便是生活、生活便是语文”,从大方面而言,语文涉及宪法制定、外交措辞等方面,从小方面来看,语文触及日常沟通等方面,可以说语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造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实地实践和案例分析,探讨思维导图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为未来的语文教学提供新的启示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即是探讨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效果,通过研究分析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中的效果,总结构建思维导图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验证思维导图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对语文整本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探讨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为提升学生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开辟新的途径。
1.3 研究意义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通过研究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帮助他们建立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
这对于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至关重要。
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课内文言文梳理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呈现】陈太丘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④,去后乃⑤至。
元方⑥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⑧。
”元方曰:“君与家君⑨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⑩之。
元方入门不顾⑪。
【诵读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课后注释】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曾任太丘长。
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③[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⑤[乃]才。
⑥[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⑨[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⑩[引]拉,牵拉。
⑪[顾]回头看。
【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周亚夫军细柳》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知识梳理思维导图:重点字词:军:驻军、驻扎。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
他所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入边:侵入边境。
军霸上:驻军霸上。
上自劳军: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
劳,慰劳。
军:军营。
_________ 已而:不久。
___之:到,往。
被(pī):同“披",穿着。
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
持满:把弓拉满。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且:将要。
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低于将军。
诏(zhào):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无何:过了不久。
居,经过。
无何,不久。
持节:手持符节。
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按辔:控制住车马。
持兵揖(yī):手执兵器行礼。
揖,拱手行礼。
胄之士不拜: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
介冑,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
士,将领。
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式,同“轼”,车前横木。
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曩(nǎng):先前。
固:必,一定。
重点句子: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译文:任命河内郡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3.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译文: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4.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并拉满。
5.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文: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6.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译文: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
04 说理议论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山西·中考真题)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
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②隅:角落。
③骜:通“傲”,傲慢。
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标3处)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答案】1.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2.只有问得恳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解析】1.考查断句。
句意为: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
“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与“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在语义上构成了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
“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字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考查筛选信息。
“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意为: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
由此可知,只有问得恳切,思考的深入,才能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思维导图 习题训练【点睛】参考译文:王某人说:古代的学者,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
所以说,作为老师要不厌烦,学生们才能有所收获。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出来却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文言文阅读——联络课文,联络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必定是在课本中呈现过的,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必定是经常使用的。
因而,往常温习要侧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温习,做题时也必定要联络课本做判断。
其次,文言文一般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种文章故事性强,咱们可以依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总结:联络上写文是个万能大全,适用于所有文章中,只要捉住症结字词,依据上下文来斟酌语句意思。
文章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