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课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8.09 MB
- 文档页数:28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会分析美术作品。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如何鉴赏美术作品”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先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艺术流派、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等。
通过课堂讲解、PPT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美术鉴赏有整体认识。
2. 作品欣赏:选择几幅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如中国古代画作、西方印象派画作等,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品,并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主题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3. 实践操作:学生需选择一幅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结合所学知识,独立撰写一篇美术作品鉴赏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分析以及个人对作品的感悟等。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所选作品的鉴赏心得,互相交流观点,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全面掌握,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作品欣赏环节需认真观察,记录下作品的特色和感受。
3. 实践操作中,鉴赏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报告字数不少于800字。
4. 小组讨论要求积极参与,尊重他人观点,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实践操作报告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的深度与广度、报告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需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给予详细的反馈意见。
2. 反馈意见应包括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建议。
3. 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4.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1. 了解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 掌握分析艺术作品的步骤与方法。
3. 培养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4. 增强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1. 作品选择与资料收集学生需选择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如油画、国画、版画等),并收集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风格等相关资料。
资料来源可以是图书馆、网络资源或教师提供的资料。
2. 作品初步鉴赏与分析学生需对所选作品进行初步的鉴赏,包括色彩运用、构图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并尝试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创作背景与作者研究学生需深入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4. 撰写鉴赏报告学生需将上述分析整理成一份鉴赏报告,包括作品的名称、作者、创作背景、作品分析(色彩、构图、表现手法等)、主题与情感表达以及个人见解等。
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三、作业要求作品选择与资料收集要求:1. 选择的作品应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某一艺术流派或时期的特征。
2. 收集的资料应真实可靠,并附有出处或来源。
3. 收集的资料应与作品分析紧密相关,有助于理解作品。
作品初步鉴赏与分析要求:1. 分析应包括色彩、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2. 分析应结合个人感受,表达对作品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分析过程需记录在作业中,作为报告的一部分。
创作背景与作者研究要求:1. 研究应深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 研究成果应有助于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 研究过程和成果需在报告中详细阐述。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作品的代表性及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
2. 资料收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 作品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4. 报告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5. 个人见解的独特性和深度。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2. 提高观察、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3. 增强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和情感认同。
二、作业内容作业分为两个部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1. 理论学习:学生需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美术作品的分类、特点及鉴赏方法。
同时,需完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关于美术鉴赏的论文,内容包括自己对美术鉴赏的理解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体会。
2. 实践操作:学生需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评价,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报告。
报告中需包括作品的背景、风格、特点及自己的评价。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2. 真实有效:报告中涉及的作品需为真实作品,不得虚构;3. 按时提交: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逾期不候。
四、作业评价1. 论文评价:根据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2. 实践操作:根据报告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准确性,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3. 综合评价:结合论文和实践操作的表现,给出本次作业的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课后收集作业,并对作业进行批改。
学生可从批改中了解自己在美术鉴赏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后续学习中加以改进。
同时,教师将根据作业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有机会将所学的美术鉴赏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同时,学生将有机会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增强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和情感认同。
总的来说,本次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并增强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和情感认同。
通过独立完成作业和分享心得,学生将有机会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鉴赏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第二课时的作业设计,我们旨在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第二课如何鉴赏美术作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作品由哪些元素组成,培养图像识读能力。
能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包括线条、色彩、材质、空间与作品的内容要素包括题材、主题和情境进行分析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式学习,领悟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家,运用不同形式与内容,创作出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理解中西方美术作品在表现技法、风格和文化上的差异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一组美术作品,说说你的感受。
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给观者不同的感受。
(构建美术作品的元素不一样)2、引出本课的基本问题:①、美术作品由哪些元素组成?(形式:线条、色彩、材质、空间内容:题材、主题、情境)②、我们如何进行鉴赏活动?3、导入课题二、探究发现(一)、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1、线条①、出示图片,了解看得见的线与看不见的线②、出示南宋李嵩的《市担婴戏图》,了解线条的作用:勾勒形状、暗示材质;引导视线、组织人物关系;③、学习南朝谢赫的“六法”,了解线条独立的审美价值。
④、赏析《八十七神仙卷》和《戴草帽的自画像》,感受作品中线条的不同运用方式产生的效果。
匀质平缓的长线给人连贯一气、通达舒畅的感受;短促交错的线条给人紧张、热情的感受。
2、色彩①、欣赏图片,了解色彩的作用:善于吸引注意、唤起情感,是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元素。
②、赏析马蒂斯的《生活的欢快》和莫兰迪的《静物》,感受不同纯度的色彩搭配产生的效果。
高纯度色彩搭配主观、刺激,低纯度的色彩搭配协调、平衡。
③、赏析《捣练图》和《枇杷山鸟图》,了解对比色搭配和邻近色搭配产生的不同效果。
对比色搭配鲜艳明快,邻近色搭配柔和舒缓。
3、材质①、材质的作用确保作品的存在,贴合作品主题的表达。
②、赏析《空中的鸟》,感受三维空间中的材质表现。
【教学课题】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课型】授新
【教学目标】
1、课表内容要求:了解美术作品由哪些元素组成,培养图像识读的能力。
能够对作品的形式要素包括线条、色彩、材质、空间
与作品的内容要素包括题材、主题和情境进行分析探
究。
通过探究式学习,领悟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2、培养核心素养要求:深刻理解丰富多样的美术世界——不同时代、不
同地域的艺术家,运用不同形式与内容,创作出
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能
力,提高他们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西方作品在表现技法、风格与文化上的差异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评价法。
教学过程。
伽师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电子教案科目美术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备课时间教学方法讲授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教具设计PPT组长审核单元第一单元:美术鉴赏基础课题第2课:如何鉴赏美术作品教材分析本课是对美术作品基本要素的综述。
作为教材的纲要,为后面课程中作品的鉴赏提供基本思路。
基本内容:美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形式包括线条、色彩、材质、空间等等元素;内容是指作品创作的题材、主题以及创作的情境。
美术作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属于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何种门类,都是由内容与形式共同组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美术鉴赏的路径,并对美术作品中的对比、层次、对称、平衡等处理手段及其展现的美感有所领悟。
本课的结构除引言与小结外,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
形式部分主要面向学生审美判断的培养,内容部分主要面向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两个部分均涉及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围绕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进行讲授和学习。
运用图像识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详细讲解美术作品的组成元素。
美术作品的形式元素包括:线条、色彩、材质、空间;美术作品的内容元素包括:题材、主题和情境。
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认识不同创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造就了个人、时代与地域的美术特征。
鉴赏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与广阔的文化视野,才能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鉴赏。
教学目标了解美术作品由哪些元素组成,培养图像识读的能力。
能够对作品的形式要素包括线条、色彩、材质、空间与作品的内容要素包括题材、主题和情境进行分析探究。
通过探究式学习,领悟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深刻理解丰富多样的美术世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家,运用不同形式与内容,创作出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表现、文化理解)教学重点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西方作品在表现技法、风格与文化上的差异性。
【教学设计】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执教老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分析,让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初步了解美术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在实践层面上初步进行美术鉴赏活动,还能通过绘画进行创造美活动。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发现艺术品和生活中的美,并能鉴赏美、创造美、传播美,拥有积极心态和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和比较的方法等知识点。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熟练运用三个角度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活动。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活动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展示、自主与合作活动。
教学活动一、导入:创设情景:(艺术作品图片欣赏)请同学们欣赏几幅艺术作品,思考几个小问题。
用问题的形式导入本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二、讲授新课(一)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有三个角度1、了解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图片展示)《步辇图》,说一说它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师生互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图片展示)请同学们回答作品历史背景:陈坚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相信我们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历史。
联系今天钓鱼岛实际,激发学生的爱国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图片展示)朱耷《荷花水禽图》和《孔雀图》,了解朱耷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观点,作者为什么这样画花鸟话呢?(师生互动)。
(课堂边讲边练)分析朱耷和梵高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的异同之处,纪念伟大的画家梵高,探讨艺术品的价值内涵。
3、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图片展示)《初踏黄金路》(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进行鉴赏)问题:你都看到了什么?从三个方面入手:形象、色彩、构图。
得出通过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来理解作品主题内涵。
(课堂边讲边练)请同学们给作品连上合适的名字?【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鉴赏两幅作品。
运用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角度,那么就让我们用鉴赏作品的三个角度,鉴赏下面的作品。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如何鉴赏美术作品”,我们将围绕此主题,学习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方法及欣赏过程。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历史与意义。
- 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际案例,掌握对不同风格、题材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技巧。
- 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审美水平。
-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拓宽艺术视野。
三、评价任务本课时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以下任务进行评价:1.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美术鉴赏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2. 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的美术作品鉴赏报告,评价其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堂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 简述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美术鉴赏的定义、历史与意义。
- 介绍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和内容要素(如主题、情感等)。
- 分析不同风格、题材的美术作品鉴赏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15分钟)- 选择几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案例分析,指导学生按照鉴赏步骤进行观察和思考。
-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10分钟)- 学生选取一幅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并撰写鉴赏报告。
-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鉴赏报告,进行评议和补充。
5. 总结与反馈(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学生对美术鉴赏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进行检测。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取一幅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度鉴赏,并撰写一份详细的鉴赏报告,报告中需包括作品的风格、主题、形式和内容要素分析等。
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教学思路如下:首先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然后设计参与的空间,在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取。
再来提供展示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同关注知识的人文拓展以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以提升深化所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围绕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心理,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与表达等内容进行。
整个课题分三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色彩基础知识的展示理解与掌握,第二部分对色彩理解的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认知不能仅是停留在技能方面,更要关注色彩的对人心理情感精神等深层面的表达。
第三部分是色彩在生活中拓展,要学有所用.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了解色彩在绘画中的表达方式,能够将所学知识主动运用到生活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色彩审美的理解,体现美术的人文关怀,陶冶情操。
四教学重点1.了解与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2.提高学生欣赏、运用色彩的能力五.教学难点怎样使学生对色彩美的理解,从悦目的形式美层面提升到赏心的精神美层面。
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进行色彩展示的玻璃器皿,卡通造型道具纸,彩笔,不同味道的糖七教学方法:参与实践,启发引导,展示讲授,讨论比较,情景创设八、教学过程:课前气氛营造:背景音乐播放,循环展示具有色彩美感的图片。
导入:请学生品尝各种糖的味道,并用色彩描述出来。
通过小活动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课题:色彩不仅可以表现眼睛看到的花红草绿,还可以表现视觉以外的感受,色彩还有那些神奇的秘密和表现力?色彩对我们的影响?提出一系列关于色彩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新课讲授:认识色彩,绘画中色彩的表达,生活中色彩的运用三个部分构成一认识色彩: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感受色彩的心理,理论性较强,为避免枯燥。
第2节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教学目标】:1.通过对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分析,重点提出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2.让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初步了解美术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
3.让学生在实践层面上初步了解进行鉴赏活动的方法。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基本特点。
(2)学习“比较”的方法。
“比较”不是目的,要运用比较方法使中西,古今艺术作品显示出特点,从而深化对作品的感受,提高审美体验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美术鉴赏活动中“再创造”的意义。
【自主学习】:(一)美术鉴赏的“再创造”是用自己的去丰富,深化对,创作的领会。
(二)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角度、和。
1.美术作品是时代的和在美术家身上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因而美术作品是与作者所处的_____________有密切关系。
(1)十二世纪中国___朝画家的《》,通过展现一组人物___________的形象,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主人公所遭遇的磨难。
(2)当代画家_______创作的《__________》以对20世纪50年代边疆工程建设者不畏艰苦,风雪无阻的工作形象刻画。
表现了新中国建设者乐观、奉献的时代精神。
(3)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幅作品分别是_______的《____ ____》和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4)对美术作品的有所了解,可以深化我们对作品的、,形式意味的理解与鉴赏。
2.了解画家在时代生活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 _________的特点,是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另一个角度。
(1)一生创作很多自画像的画家是_____世纪______国家的 ____________。
(2)有特之独行的性格,从作品的手法笔触中可以看到他的风格愈来愈趋向强烈的夸张表现性特征的画家是____世纪_____国家的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