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2.97 M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理论介绍1、理论要点“自我同一性渐成理论”或“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乃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中,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人格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自我同一性逐渐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人格发展不仅受生物因素影响,还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人格发展历经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疑虑(2-4岁)(3)学前期或游戏期主动对内疚(4-7岁)(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5)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65岁)(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艾里克森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危机是划分不同阶段的标准或依据。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的年龄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对这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本阶段危机不能得以顺利解决而对人格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
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
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品质)。
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
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他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他认为,除了极少数先天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多选、简答)1.教育标准要多样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的方法。
2.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用体罚来教育儿童,做法不科学且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3.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教育在培养儿童习惯时有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
4.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5.科学的性教育要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三、儿童情绪发展(单选)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进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初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如突然屏息、呼吸加快、闭眼、双手紧握或乱动、放声大哭等。
华生认为引起儿童天生惧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突然的噪声;二是失去支持。
其余的惧怕都是后天形成的。
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
例如,一个婴儿被束缚,他就会挣扎、动手动脚、哭喊尖叫、脸色变青等,这是愤怒的最初表现。
后来由于成人对孩子的限制,只要与儿童最初的身体受限制联系起来,儿童就会被诱发出各种愤怒的情绪。
3.爱最初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的表情和行为。
这些就是天生的爱。
这种天生的爱的情绪与儿童所接触的人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儿童爱的情绪的发展。
(二)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华生以阿尔伯特(年龄为7个月)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古典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是弗洛伊德和他的直接门人如阿德勒、荣格等。
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是指欧洲的一批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者,他们是从德国逃到美国之后逐渐形成起来的,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
主要代表人: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安娜.弗洛伊德、弗洛姆和艾里克森等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该学派的理论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人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分析。
整个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潜意识论、人格结构论、性欲学说等。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1、人格的动力本能:性本能、自我本能(1)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它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
包括饥、渴和性等本能。
(2)死的本能: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
2、潜意识理论: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3、人格结构说(1)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与生具有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受快乐原则支配。
(2)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自我的活动受现实原则所支配。
(3)超我: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
它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遵循完美和道德的原则。
它包括两个方面:1)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2)自我理想:它是习俗教育的产物,以现实原则为基础,它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
4、“超我”的主要功能1)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冲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冲动。
2)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3)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人格中的三个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