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澳大利亚教案哦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十二节大洋洲——澳大利亚【学习目标】学习札记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读图说明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
3.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4.说明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学习过程】活动一:认识大洋洲的地理位置1.在图中描绘出南回归线、40°S、120°E、150°E、日界线。
2.在地图中查找大洋洲周围大洲、大洋、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等地理事物。
教学建议、2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强调日界线在此处的弯曲,全球变暖对太平洋小岛的威胁。
3.读图说明大洋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该问题有一定难度,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来完成。
大洋洲地跨南北两半球和东西两半球,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非洲相望。
大洋洲在世界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散布于大洋上的一万多个岛屿,其中夏威夷群岛的火奴鲁鲁港和关岛处在太平洋上联系亚、非、南北美洲航线的枢纽位置。
随着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现已成为各大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因此在国际交通的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问题探究:材料1: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雪龙船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出发后,经过14天、4800海里的航行,于2011年11月18日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
次日,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口前往南极,预计11月底可到达南极。
“从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到南极中山站这一航段对整个考察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要穿越西风带,将在浮冰区航行。
”船长说,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最新的海冰资料,选择最佳路径,尽可能早抵达南极中山站,为后续的冰上卸货赢得更多的时间。
思考:为什么中国“雪龙”号南极科考船要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停留一天?补充能源、淡水、食物等物资材料2:据记载,新西兰每年超过1.4万次地震,大约20次震级超过里氏5.0级。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指出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岛屿和国家。
(2)学生能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3)学生能够掌握澳大利亚农牧业、工矿业的发展特点和分布。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影响。
2、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地形、洋流的关系。
(2)澳大利亚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地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美丽风光图片或视频,如悉尼歌剧院、大堡礁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①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大洋洲的位置,明确其经纬度范围和海陆位置。
②介绍大洋洲的主要岛屿,如新西兰的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等,以及主要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如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等。
②气候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分析其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并探讨气候形成的原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③河流介绍澳大利亚主要的河流,如墨累河、达令河等,了解其水文特征。
(3)澳大利亚的农牧业①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主要的农牧业区分布。
②分析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的有利条件,如气候适宜、土地广阔、水源丰富等。
大洋洲——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动中学习了大洋洲——澳大利亚,掌握了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与成因,通过测评反馈(后测)这个环节就能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较好。
课后对本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反思教材与教学资源的运用情况充分挖掘教材,让教材在教学中起到该有的作用,另外我补充了澳大利亚的气候成因、人口与城市分布成因等知识,落实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反思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是按“336”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分为自主学习、测评反馈(前测)、释疑拓展、测评反馈(后测)、归纳总结、云端补救等六个环节。
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提供任务单,注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任务,制作微视频,简要介绍澳大利亚的自然与人文情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达到对本节课重要知识有初步了解的目的。
测评反馈(前测)环节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迅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释疑拓展环节通过合作探究-实时交流-释疑提升,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探究任务中,进行深入探究交流。
测评反馈(后测)环节教师提供检测,反馈矫正,精选并改编能体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的习题。
学生接受检测,纠偏补缺。
限时完成现场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成效。
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对本课中的重难点进行进一步的疏理、概括、归纳和强化,拓展提升。
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扩充、提高,使之包容它们,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云端补救环节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资源,学生补救学习,完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还可通过q群或云端补救平台进行补救。
该教学设计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念;提供实时学习诊断,有利于因材施教;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全体学生,体现教育公平。
三、反思课堂驾驭情况反馈总体对自己的教学满意,对自己的语言、教态、板书满意,能把积极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的每一次活动作出适时反馈,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及时纠正,比如“热带沙漠性气候”“东西高,中间低”“东澳大利亚暖流由南流向北”等等,所以我认为我的课堂调控能力很棒。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澳大利亚》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澳大利亚》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2.了解澳大利亚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4.了解澳大利亚在二次大战后利用本国矿产、草场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工矿业与农牧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5.培养学生认识农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较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澳大利亚挂图,特有动物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教学基本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在图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陆和大陆岛。
学生:……(讲授新课)教师:本节课学习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其附近岛屿的澳大利亚国家。
师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与方法教师指定一个学生在挂图上指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最后给以明确订正。
教师指图说明澳大利亚的范围。
[板书]第二节澳大利亚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地图册中大洋洲图,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学生:……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教师:大洋洲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教师:大洋洲面积900万平方千米,澳大利亚面积为768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澳大利亚约有人口1600万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知识目标: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掌握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和主要城市。
3.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能准确用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能力;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论解释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和规律,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1.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3.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2.三种类型的岛屿----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的成因及分布。
3.澳大利亚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季节和原因。
【学法指导】1、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方面分析拉美。
2、多看图记图。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本区的地理特征。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地图进行启发式读图分析的方法和同类比较的方法,掌握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板书设计】一、大洋洲的范围二、大洋洲的位置1、经纬度位置:三、国家和居民2、海陆位置:澳大利亚一、位置和范围1、位置经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110ºE-50ºE)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2、范围二、自然地理特征(一)地形:东中西三大地形区三、经济地理特征1、人口:2、农业:混合农业3、工矿业:煤、铁的出口【课堂设计】(含课前练习、导语、知识传授序列及其对应的方法、演绎或实验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等等)大自流盆地两侧高,中间低,形成承压水构造,盐度高(流经含水层距离长,溶解了一些盐类物质),不宜灌溉,可作牲畜饮水。
2、气候:半环形分布半环状的核心:热带沙漠气候墨累河:源于大分水岭西侧,重要支流为达令河,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河口地中海气植物:北半环森林—中半环草原—内半环荒漠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知识目标: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掌握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和主要城市。
3.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能准确用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能力;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论解释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和规律,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1.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3.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2.三种类型的岛屿----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的成因及分布。
3.澳大利亚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季节和原因。
【学法指导】1、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方面分析拉美。
2、多看图记图。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本区的地理特征。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地图进行启发式读图分析的方法和同类比较的方法,掌握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板书设计】一、大洋洲的范围二、大洋洲的位置1、经纬度位置:三、国家和居民2、海陆位置:澳大利亚一、位置和范围1、位置经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110ºE-50ºE)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2、范围二、自然地理特征(一)地形:东中西三大地形区三、经济地理特征1、人口:2、农业:混合农业3、工矿业:煤、铁的出口【课堂设计】(含课前练习、导语、知识传授序列及其对应的方法、演绎或实验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等等)大自流盆地两侧高,中间低,形成承压水构造,盐度高(流经含水层距离长,溶解了一些盐类物质),不宜灌溉,可作牲畜饮水。
2、气候:半环形分布半环状的核心:热带沙漠气候墨累河:源于大分水岭西侧,重要支流为达令河,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河口地中海气。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大洋洲与澳大利亚课件完,图文详解完一、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洋洲面积最小的一洲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 120ºE -150ºE-160ºW(夏威夷岛属波利尼西亚群岛),180°穿过; 20°N-10°S-40°S,南回归线从澳大利亚中部穿过,跨热带与南温带。
海陆位置:北:亚洲南:南极洲西:印度洋东:太平洋位置特点:跨东西半球,跨南北半球,跨日界线,处两洲两洋之间。
板块位置:印度洋板块,西南与非洲南极洲板块之间主要为生长边界,与亚欧和太平洋板块之间为消亡边界。
意义: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在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即国际交通和通信交汇处)2.范围与国家:大陆1个:澳大利亚大陆岛屿4个: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地跨亚洲和大洋洲),多为大陆岛。
群岛3个:太平洋上三大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多为珊瑚岛。
夏威夷群岛为火山岛。
共有1万多个岛屿大陆岛:其地质构造与邻近的大陆相似,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升致其与大陆相隔成岛。
珊瑚岛:塑造珊瑚岛的主力军是珊瑚虫。
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海岛叫珊瑚岛。
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浅海地区,以太平洋的浅海比较集中,如澳大利亚东北面的大堡礁。
中国南海诸岛中的多数岛屿均为珊瑚岛。
国家:澳大利亚(堪培拉),新西兰(惠灵顿)二、澳大利亚1、位置经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
纬度:10°S~40°S;经度:120ºE-150ºE;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2、范围: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岛屿、东北部的珊瑚礁(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是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
澳大利亚优秀教案澳大利亚优秀教案【篇一:澳大利亚教学设计】1、图片导入2、澳大利亚位置纬度,半球,海陆澳大利亚独占整个大陆3、世界活化石博物馆(1)、澳大利亚国徽导入澳大利亚动物(2)、分别展示动物(3)、展示文字资料,总结澳大利亚生物特点,说明“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由来(4)、探究澳大利亚生物特点的原因。
(5)、小结4、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澳大利亚倒置地图导入(2)、说明“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由来,羊毛、羊肉产量居世界前列(3)、分析澳大利亚地形特点(4)、分析澳大利亚降水特点(5)、根据地形和降水特点分析澳大利亚养羊地点(6)、展示验证澳大利亚实际羊、牛、小麦,在澳大利亚的分布。
简要说明牧牛带在北部的分布(7)、简要说明三大牧羊带之间的区别(8)、说明澳大利亚中部地下水丰富、含盐量高,适合养羊。
并展示羊饮水图片(9)、概括澳大利亚养羊业的自然条件。
(10)、根据地形、降水特点分析澳大利亚适合种植小麦的地点。
(11)、简要说明养羊业与种植业混合经营的好处因地制宜(12)、举出其他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
(13)、欣赏澳大利亚的养羊业5、坐在矿车上的国家(1)、根据图,分析澳大利亚主要矿产有哪些及其分布。
(2)、选择钢铁企业的最佳位置过渡:(3)、矿产资源数量多(4)、因地制宜发展采矿业(5)、矿产品出口总额增加,出口量大。
(6)、与澳大利亚相比,非洲国家矿产资源利用的不同。
(7)、分析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说明羊、矿产出口量大的原因。
(8)、探究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点【篇二:新人教版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澳大利亚》是教材选编的“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在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教材选取三大模块“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
各部分内容又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探究澳大利亚独特地理现象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11节大洋洲—澳大利亚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读图说明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
3.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4.说明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能准确用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能力;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论解释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和规律,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1.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3.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2.三种类型的岛屿----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的成因及分布。
3.澳大利亚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季节和原因。
【学法指导】1、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方面分析拉美。
2、多看图记图。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本区的地理特征。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地图进行启发式读图分析的方法和同类比较的方法,掌握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活动一:认识大洋洲的地理位置1.在图中描绘出南回归线、40°S、120°E、150°E、日界线。
2.在地图中查找大洋洲周围大洲、大洋、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等地理事物。
教学建议、2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强调日界线在此处的弯曲,全球变暖对太平洋小岛的威胁。
3.读图说明大洋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该问题有一定难度,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来完成。
大洋洲地跨南北两半球和东西两半球,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非洲相望。
大洋洲在世界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散布于大洋上的一万多个岛屿,其中夏威夷群岛的火奴鲁鲁港和关岛处在太平洋上联系亚、非、南北美洲航线的枢纽位置。
大洋洲及澳大利亚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大洋洲及澳大利亚教学目标:1. 了解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人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探索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动植物和环境特点。
3. 了解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地标和旅游景点。
4. 了解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
教学内容:1. 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和语言文化。
3. 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历史发展和重要事件。
4. 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动植物和环境保护。
5. 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地标和旅游景点。
6. 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
教学活动:1. 地图绘制: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位置,并了解其地形特点。
2. 文化展示:让学生以海报、PPT等形式展示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
3. 环境保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4. 观光旅游:让学生选择一个澳大利亚的城市或景点,进行介绍和推广。
5. 政治制度: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议会活动,了解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和决策过程。
评估方式:1. 口头表达:学生通过展示和讨论,展现对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书面作业:学生完成有关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作业。
3. 小组讨论: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展现团队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
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高二地理第四单元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教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以及在交通和战略上的重要性。
2.知道三种岛屿的成因和特点。
3.掌握澳大利亚主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4. 会从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气候的成因;能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填图:读下列大洋洲及澳大利亚地图,填出地理事物名称。
(1)大洋:①,②;(2)岛屿:③,④,⑤;(3)群岛:⑥,⑦,⑧;(4)地形区:A ,B ,C ;(5)河流:D ;(6)城市:E ,F ,G ,H ,I ;(7)洋流:a ,b ;(8)气候类型:c ,d ,e ,f ,g ,h 。
流发源于大分水岭西侧,向西南注入洋。
Ⅰ、基础检测一、大洋洲位置:经纬度位置:重要的经纬线:120°E 、 140°E 180、赤道、南北回归线,海陆位置:介于___________之间,西临________东临________。
并与_______遥遥相对。
交通位置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围:一个大陆、三大群岛、四个岛屿。
世界面积最的洲。
政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4个国家和地区,还有美国的_______________印度尼西亚的_______________3、居民:多数___________种人,少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二、澳大利亚(一)、位置和范围1、经纬度位置 , 从中部穿过。
2、海陆位置:东临_____,西邻_____(大洋)3、组成:领土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及附近一些岛屿组成。
(二)自然特征1.地形(1)澳大利亚地形明显分为三部分(三大纵列带):西部_________区 中部_________区 东部_________区(大分水岭) (2)平原上有_________盆地,(水源) 简述其自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澳大利亚气候:(1)降水:①降水分布特点: ②成因:中部及西海岸: 东部: 北部: 南部:(2)气候:写出各序号所代表的气候类型①__________气候 ②__________气候 ③__________气候 ④__________气候 ⑤__________气候 ⑥__________气候(3)分析澳大利亚气候分布特点:呈图3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包括其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了解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其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能够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和形成原因。
5、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其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大洋洲概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2、澳大利亚概述: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基本地理特征,并完成相应的学案。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交流:让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全班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和地图,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大洋洲和澳大利亚地理特征的理解。
6、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和难点。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专注度、互动情况等。
2、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学案完成情况、小组展示情况等。
3、作业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包括完成情况、正确率等。
掌握东亚地区和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分析能力,以及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日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导入: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东亚和日本的了解情况,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知识梳理:通过多媒体展示东亚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对东亚和日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一、教学目标:掌握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五、教学过程:1.大洋洲概况(1)名称:大洋洲的陆地散布于广阔的大洋之上,所以把它叫“大洋洲”。
(2)位置与范围经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30ºN-50ºS,110ºE-130ºW之间,属于热带和南温带;海陆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
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在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组成:一块大陆、三大岛、四大群岛。
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岛、新西兰北岛、新几内亚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
三种不同类型的岛屿:2.通过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国徽、澳大利亚轮廓引出澳大利亚的学习。
(1)位置与范围经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大部分在115ºE-150ºE,10°S-40°S之间,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海陆位置:周围被太平洋、印度洋所环绕(东北临世界最大的海---珊瑚海),与其它大陆远隔重洋,是一种孤立、隔绝的海陆位置。
(2)地形:东中西三大地形区。
东部山地——大分水岭;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低矮高原。
想一想,大自流盆地的水为何可自动流出?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
在平原中部地势低的地区凿井,地下水可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
自流井盐度高,不宜灌溉,一般可作牲畜饮水。
(3)气候:半环状分布。
半环状的核心:热带沙漠气候;外环:自北向南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环:热带草原气候。
思考1:分析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地形(处于来自太平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②洋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第一篇:《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澳大利亚一、学习目标1.能够描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特点,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和主要城市,掌握澳大利亚气候的分布特征。
3.会利用地图分析澳大利亚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古老物种以及物种独有性的原因。
5.知道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简要分析其与自然条件和经济的关系。
6.结合地图和资料,联系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分析发工矿业的条件和特点,采矿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条件和特点。
2.教学难点养羊业发达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内容是位于南半球的国家《澳大利亚》的教学,由于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学生了解不多,但本节课层次分明,所以采用以下策略,采用大量图片给学生以感官认识,对澳大利亚有初步认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引导启发、问题讨论、交流谈话、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基本脉络和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创设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情景创设法、问题讨论法、读图析图法、总结归纳法、引导启发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读图法、讨论法、探究法、合作研究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制造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播放澳大利亚风光图片。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四面环水,有世界数量最多的绵羊,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有世界上最大的独块岩体——艾尔斯巨石,这就是位于太平洋中南半球的国家——澳大利亚。
播放同时,教师对图片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设问: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有哪些独特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澳大利亚。
引出课题:澳大利亚。
教师提问:这是哪个国家?引出课题: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合作讨论,归纳总结)(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1.分析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特点与领土组成展示图片,让学生们读图分析、合作讨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二地理《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知道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
思考题1澳大利亚三大地形区和北美洲的三大地形区有何差异?2.知道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并能够从纬度、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思考题2澳大利亚的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能够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的原因。
思考题3 澳大利亚为何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称号?其混合农业有何优势?4.知道大洋洲岛屿形成的原因。
思考题4 为什么大洋洲的岛屿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请描述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并说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问题2:澳大利亚铁路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
问题3:澳大利亚的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问题4:澳大利亚的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问题5: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具有哪些优点?三、目标检测某游轮2002年6月15日6时从澳大利亚悉尼港(34°S,151°E)出发,驶向目的地智利海港瓦尔帕莱索(33°S,72°W),据此回答1-3题。
1.整个航程行驶方向()A.先东北,后东南B.东南方向C.先东南,后东北D.西南方向2.整个航程中,几乎迎着日出方向航行的是()A.前段B.中段 C.后段 D.全程3.整个航程中,利用价值最大的海流是()A .东澳大利亚暖流B .西风漂流C .南赤道暖流D .秘鲁寒流读大洋州局部图,回答4-5题:4、下面岛屿中,地跨亚洲和大洋洲两大洲的是( )A 、A 岛B 、B 岛C 、C 岛D 、D 岛5、甲地区发展牧羊(绵羊)业的有利条件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水草丰美②气候条件适合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④没有食肉猛兽A 、①②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1)城市: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认识地区大洋洲——澳大利亚一、学习目标1、了解大洋洲的范围、位置、岛屿类型2、掌握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气候成因3、掌握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二、导学指导与检测学习指导学习任务及检测知识点一:大洋洲概况 一、大洋洲概况 1.概况:大洋洲的陆地散布于广阔的大洋之上,所以把它叫“大洋洲”。
(1)经纬度位置:纬度(25ºN -50ºS );经度(110ºE -180-140ºW ),跨东西半球,还跨南北两半球,跨日界线两侧,其经纬度位置使洲内各地同时具有两个不同的日期、两个相反的季节。
(2)海陆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
2.组成:一块大陆和众多岛屿: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大洲。
南大洋的“万岛世界”。
(1)一块大陆: ;(2)四大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岛、新西兰北岛、新几内亚岛;(3)三大群岛: 、 、 。
知识点二:澳大利亚位置与范围 二、澳大利亚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经度 、纬度 、属热带和南温度。
南回归线和130 ºE 穿过澳大利亚中部。
(2)半球位置:(3) 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
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在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2.范围: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 ,面积769.2万km2,居世界第6位。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知识点三: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环境 三、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1)地形特征: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分东、中、西三大地形区①东部山地:②中部平原:③西部高原:(2)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 大陆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新西兰南北两岛等。
原为大陆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陆分离。
面积较大,地势较高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如夏威夷群岛珊瑚岛: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
知识目标:
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掌握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和主要城市。
3.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能准确用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能力;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论解释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和规律,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1.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3.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2.三种类型的岛屿----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的成因及分布。
3.澳大利亚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季节和原因。
【学法指导】
1、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方面分析拉美。
2、多看图记图。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本区的地理特征。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地图进行启发式读图分析的方法和同类比较的方法,掌握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大洋洲的范围二、大洋洲的位置
1、经纬度位置:
三、国家和居民2、海陆位置:
澳大利亚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经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110ºE-50ºE)
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
2、范围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东中西三大地形区
三、经济地理特征
1、人口:
2、农业:混合农业
3、工矿业:煤、铁的出口
【课堂设计】(含课前练习、导语、知识传授序列及其对应的方法、演绎或实验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等等)
大自流盆地两侧高,中间低,形成承压水构造,盐度高(流经含水层距离长,溶解了一些盐类物质),不宜灌溉,可作牲畜饮水。
2、气候:半环形分布
半环状的核心:热带沙漠气候
墨累河:源于大分水岭西侧,重要支流为达令河,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河口地中海气
植物:北半环森林—中半环草原—内半环荒漠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