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系统解剖--骨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3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1. 颌面部的概述- 颌面部是人体头部的一部分,包括颌骨、面骨、口腔、牙齿和相关的组织结构。
-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系统等。
2. 颌骨的解剖- 颌骨是颌面部的骨骼基础,分为上颌骨和下颌骨。
- 上颌骨位于上颌部,通过连结上齿槽骨形成上颌骨裂,与其他头颅骨骼相连。
- 下颌骨位于下颌部,是唯一能活动的颅骨,通过关节与颅底相连。
3. 面骨的解剖- 面骨位于颌骨下方,包括颧骨、眶骨、鼻骨等。
- 面骨的结构与颌骨紧密相连,共同构成面部的外形。
- 面骨的解剖结构决定了面部的外貌特征。
4. 口腔的解剖- 口腔是颌面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腔腔隙、口腔黏膜、舌、牙齿等。
- 口腔黏膜覆盖口腔内部的黏膜组织,具有保护口腔组织的功能。
- 舌是口腔中的肌肉器官,参与咀嚼、吞咽和发音等功能。
5. 牙齿的解剖- 牙齿是口腔中的硬组织结构,用于咀嚼食物和发音。
- 牙齿由牙冠和牙根组成,牙冠露在口腔中,牙根嵌入牙槽骨中。
- 牙齿的种类包括前牙、犬牙、前臼齿和后臼齿等。
6. 相关组织结构- 颌面部还包括颌面肌肉、颌面血管、颌面神经和颌面淋巴系统等。
- 颌面肌肉参与咀嚼、表情和发音等活动。
- 颌面血管供应颌面部的血液,颌面神经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 颌面淋巴系统参与免疫反应和废物排出等功能。
以上是《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的简要内容介绍。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了解颌面部的解剖对于口腔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颌面解剖学第一章颌面部骨颌面部骨性支架是由14块骨组成,单一:下颌骨和犁骨;成对: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下鼻甲。
一、上颌骨1.上颌骨参与眼眶底、口腔顶、鼻腔底以及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以及眶下裂的构成。
2.上颌体前外面:其后界借颧突及其伸向上颌第一磨牙的颧牙槽嵴与后面分界。
上界眶下缘,下界牙槽突,内界鼻切迹。
后面:中部有牙槽孔,通过上牙槽后神经、血管。
下部有上颌结节,是翼内肌浅头的起始处。
上面:后分中部有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出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⑴眶下管的中段一牙槽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外侧——上牙槽前神经和血管⑵后段发出一牙槽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外侧——上牙槽中神经和血管⑶眶下管麻醉可同时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及眶下神经。
眶下管长1.5cm,针尖刺入不可太深,以免伤及眼球内面:有一三角形的上颌窦裂隙通向鼻腔。
上颌窦裂孔的后方,有向下前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组成翼腭管(长约3.1cm),有腭降A及腭神经通过。
(临床上通过翼腭管,施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3.4突: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
1)额突:其上、前、后缘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连接。
2)腭突:两侧腭突形成腭正中缝,构成硬腭前3/4。
上颌中切牙之腭侧,腭正中缝与两侧尖牙的连线交点上有切牙孔。
向上后通入两侧的切牙管,有鼻腭神经和血管通过。
腭突下面的后外近牙槽突处,有纵行的沟或管,通腭大血管及腭前神经。
3)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牙槽窝,尖牙窝最深,磨牙的牙槽窝最大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围成腭大孔,一般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线弓形面的中点上。
但在覆有粘骨膜的硬腭上,其表面标志则为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前约0.5cm处。
4.结构特点1)上颌窦下壁由前向后盖过8-5|5-8的根尖,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
2)支柱以及支柱结构:尖牙支柱、颧突支柱、翼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