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福利经济学及其福利思想.pptx
- 格式:pptx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6
福利经济理论课件福利经济理论课件第一节:福利经济理论概述1.福利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 福利经济学研究如何有效分配资源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为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助推社会进步和公平发展2.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效用理论:个体决策行为与福利最大化的关系- 公共物品理论: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特征的公共物品对福利的影响- 市场失灵理论:市场机制无法完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情况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个体理性假设-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个体理性行为是福利经济学分析的基础2.信息对称假设- 市场各参与方对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是对称的- 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3.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假设- 个体的效用函数描述了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 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第三节:福利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1.效用函数的量化- 辅助工具:边际效用和间接效用函数- 量化方法:偏好调查和实证分析2.效用最大化和福利最大化- 最大化效用和福利是个体和社会的共同目标- 调整资源配置以实现福利最大化3.市场失灵的分析方法- 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 不完全竞争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第四节:福利经济学中的政策应用1.资源分配政策- 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 优化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2.市场监管政策- 保护消费者权益- 限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3.环境保护政策- 调整环境税收和排放标准- 鼓励可持续发展和清洁能源使用第五节:福利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挑战1.福利经济学的局限性- 假设的限制性:福利经济学的结论依赖于合理的假设- 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难以用统一的福利标准来衡量2.福利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和跨国经济合作的复杂性- 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带来的社会变革结语: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分支,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
然而,福利经济学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和限制,需要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和深化其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9.1 引言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都肩负着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神圣使命。
对稀缺性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完成这种使命的根本条件,这基本上是经济学家们共识。
但对于收入分配是否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收入分配问题仅仅看作是一般价格形成问题中的一个方面。
在他们看来,只要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生产要素按其价格所获得的收入就是公平合理的。
旧福利经济学把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作为经济福利提高的充分条件。
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把收入分配排除在福利增加的条件之外。
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经济效率只是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的公平才是充分条件。
但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困惑,经济学家始终未能找到满足经济效率与公平分配的最优组合点的条件,这就给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留下了极大的理论空间。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崛起和美国“新政”的大规模实施,收入再分配已成为西方经济学和政府用来对付不平等现象的主要手段,西方国家风靡一时的“福利国家”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
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引致凯恩斯经济学危机,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再度崛起。
瑞典社会民主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选中的失败、8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在英、美的上台,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对效率的负面影响,“福利国家危机论”一直比较流行。
但福利国家在提供信息和保健服务、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预防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又难以否认。
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又为政府实行再分配政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加之收入分配的过于悬殊不仅可能影响效率,而且其本身就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相冲突。
因此,收入分配问题重新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