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2
《论语》全文翻译学而篇原文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句。
乐者,乐与人同也,是乐不孤也。
这一点与“说”不同,悦是自己体验,不是和人在一起的共鸣快乐。
乐,也是礼乐之乐,是乐器之乐,音乐
乐器就是共鸣。
孟子所谓独乐不如与众也。
人能不失其诚,则其心必能层层打开;若不然则心必不能打开,不能
成悦。
心若不开,必黯然自守,不喜与众人相接。
朋来之说,更无从谈起!
而远来之人,并不是我原来的朋友去了远方,而从远处回来。
其实说
的是远方之陌生人来此,与我相识相交,亦可为友,而非为敌。
所谓远者,不近也。
不近则风俗殊而言语异,如此而能为友,岂非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者,不离于快乐也。
若远来之陌生人,是侵略者,是敌人,
岂能有乐。
纵观近代史,乃至东西文明史事,读来此句,尤为感叹。
而华
夏文明之包涵容众之心,敬而相安之道,民胞物与之情,皆由此也。
远方友谊的诗句友谊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纽带,它能跨越时空和距离,连接起远方的心灵。
人们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远方友谊的赞美和祝福。
本文将分享一些关于有朋自远方来的美丽诗句,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诗句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出自《论语》的名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对友谊的赞美。
它表达了当亲密的朋友从远方而来时,内心的喜悦之情。
在这里,远方并不只是指地理距离的远近,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牵绊。
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更加浓厚。
诗句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名句。
它将友谊的美妙比喻为海内共存感受的知己,使得远方就如同相邻一般。
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友谊的力量,即使身处天涯海角,但心与心之间的纽带仍然牢不可破。
友谊超越了物理距离,让彼此之间感同身受。
诗句三:远方的朋友,如闻钟磐之音,无微不至。
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
钟磐是古代乐府的大钟,它的音响能传达得很远。
这句诗通过比喻远方友谊的关怀和关心,传达了即使距离遥远,远方的朋友仍能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关心,像钟磐般引发共鸣。
诗句四: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蜀相》。
它描绘了一个悲壮的画面,诗中的主人公是刘备的忠臣诸葛亮。
诗句表达了对英雄的赞颂和对兄弟情谊的深刻思考。
即使面对战乱和逆境,友谊依旧坚强不屈,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歌颂。
这些诗句不仅是对友谊的赞美,也启发人们思考友谊的真谛。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工作和其他事务而分隔两地,但这并不影响真正友谊的形成和维系。
友谊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它是一种超越界限的美好联系,让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无障碍的交流和情感纽带。
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应珍惜远方友谊的宝贵,用真心和关心滋养它。
正如这些美妙诗句所表达的,有朋自远方来,带来的是快乐和温暖,让我们思考友谊的真谛,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悟到远方友谊的可贵与厚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谈治学之道、修身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自己的问题。
那么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谈交友之道、处世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朋友、对他人的问题了。
这句话如何译成英文?我们就来看看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文:(1)Is it not pleasan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Legge)(2)That friends should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Waley)关于“乐”字,理雅各像译“悦”字一样用了pleasant,韦利却用了一个不同的delightful。
这两个词有什么分别呢?一般说来,前者指外表的欢乐,后者指内心的愉快。
“学而时习之”是内心的愉快,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理雅各“悦”字译得不妥,“乐”字倒译对了,但是总的看来,他选词显得不够精确。
韦利却是译颠倒了:“不亦悦乎”表示内心的愉快,他用了形之于外的pleasure;“不亦乐乎”形之于外,他却用了表示内心愉快的delightful。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理雅各把“有”字译成have,把“远”译成distant,把“方”译成quarters,从对等的观点看来,似乎无可非议,但不如韦利的译文afar 更加自然,更口语化。
韦利还在两句中都加了after all一词,表示不在其位,似乎没有必要。
我看可以参考两家译文,把这一句重译如下:Is it not a 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这一句话是不是可以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回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可以说文化交流对人类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卡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朝代】先秦译文对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的成语典故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
其中的故事是孔子弟子曾子问他如何待人接物,孔子回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后面孔子又补充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不愠”指的是遇到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时,不会因此生气,不会因此不悦。
孔子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你应该热情地欢迎他们,让他们感到快乐和舒适。
同时,如果别人不了解你或者你所做的事情,你也不应该因此生气或者不悦,而应该保持平静和温和的态度。
这句话被广泛引用并且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友谊之情,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和处世哲学。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待来自远方的朋友,并且在面对不理解自己的人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态度。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则及翻译《论语》薄书一本,一万余字,细读一遍,一生无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论语十则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十则及翻译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古之君子,必有友朋。
友朋者,所以相辅相成,共进共退者也。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贤达之士,皆以友情为贵,留下许多传颂千古的名句。
以下将选取数句,予以文言文翻译,并略加解读。
一、《论语》中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解读:此句表达了孔子对友情的珍视,无论朋友来自何方,只要能相聚,便是极大的乐事。
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云:“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他人各自邀请我们到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
解读:此句描绘了陶渊明在桃花源中与朋友相聚的欢乐场景,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的归隐田园、与友共乐的生活理想。
三、王勃《滕王阁序》中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夕阳与孤独的鸟儿一同飞翔,秋水与天空连成一片。
解读:此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秋景,寓意着友情如同这美景一般,美丽而广阔。
四、李白《将进酒》中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桃花潭水深达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时的深情厚意。
解读:此句表达了李白对朋友汪伦的感激之情,即使潭水深不可测,也比不上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五、苏轼《赤壁赋》中云:“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翻译:客人也知道水和月亮吗?它们逝去如同这样,却从未真正离去;它们满溢和亏损如同那样,却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
解读:此句通过水的流动和月亮的盈亏,比喻友情的持久和永恒,寓意着友情如同水和月亮一般,无论经历多少变迁,都能保持其纯洁和永恒。
六、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翻译:原野上的草,一年一枯萎,一年一繁荣。
解读:此句以草木的生长变化,寓意友情的起伏,说明了友情如同自然界一样,经历风雨,终将茁壮成长。
以上六句,虽出自不同文人墨客之手,却都蕴含着对友情的赞美和珍视。
这些名句穿越千年,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论语》二十八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并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了吗?”2. 曾[zēng]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快敏捷,说话却谨慎,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ù]矩[jǔ]。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能知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规矩。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已知的知识中有新的体会,开发出新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7. 子曰:“由!诲[huì]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译文】孔子说:“由呀!我教你怎样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呀!”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
你说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底是啥意思呢?其实啊,简单来说,就是有朋友从老远的地方跑来看你,这多让人开心呀!
想象一下,咱平常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突然有一天,一个好久没见的朋友,跨越千山万水,出现在你面前,那一瞬间,是不是感觉心里头一下子亮堂起来啦?那种惊喜,那种快乐,简直没法形容!就好像原本平静的湖面,突然被一颗大石头砸出了大大的水花,一下子热闹起来。
朋友从远方来,带来的可不只是他们这个人哟!他们带来的是满满的回忆,是那些一起疯一起闹的日子。
也许是小时候一起偷摘果子的调皮事儿,也许是上学时互相抄作业的小秘密。
这些回忆,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们心里那个装满过去的宝箱。
而且呀,朋友从远方来,还能让我们知道,不管距离有多远,时间有多长,那份情谊一直都在。
哪怕平时不怎么联系,但是一见面,那种熟悉的感觉,那种无需多言就能懂彼此的默契,马上就回来了。
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再说了,朋友从远方来,还能给咱们讲讲他们在外面的见闻。
咱能听到好多新鲜有趣的事儿,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感觉就像自己也跟着出去走了一遭似的。
有朋自远方来,咱们得好酒好菜招待着。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家常,笑声不断。
这一刻,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只有眼前的欢乐和温暖。
所以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就是这种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喜悦和满足。
朋友就是生活中的那一抹甜,让咱们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不知道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啦?反正我觉得,有朋友真好,有远方来的朋友更是好上加好!。
学而时学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的名言。
意思是说不断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远方的朋友来到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深思。
首先,我们来谈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感悟。
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类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学业上的知识,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技能,都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当我们经历一次次的学习收获,当我们掌握一门新的技能,当我们理解一个新的知识点,我们会感到欣喜和快乐。
这种收获感,不仅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可。
因此,学而时习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我们来谈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悟。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情感上的满足。
当我们与朋友相聚时,无论是在思想上的交流,还是在情感上的沟通,都能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满足。
特别是当远方的朋友来时,我们会感到特别的亲切和温暖。
因为距离并没有阻隔我们的感情交流,我们依然能心心相印,分享彼此的心情和思想。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而言之,学习和交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学习使我们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而交友则使我们收获友情和温暖。
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珍惜并感恩于这份快乐,努力学习,珍惜友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幸福。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句经典的中文成语,意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表达了人们对于朋友之间的情感重视和欢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句成语进行解析,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际关系理念。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析》,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析》篇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中文成语,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成语之一。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原文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人们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从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这句话中的“朋”指的是朋友,这个字的甲骨文形状像是两个人在相互交流,因此“朋”字在古代就代表着朋友之间的相互交往。
而“自远方来”则表示这些朋友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值得欢迎和尊重的贵客。
这句话所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尤其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
如果有远方的亲朋好友来访,主人应该热情接待,招待周到,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真挚情感。
这种接待方式体现了主人的礼仪和文化修养,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
除了表达对朋友的欢迎和尊重,这句话还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析》篇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意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这句话体现了人们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共同分享欢乐的情感。
这句话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1. 友谊之情: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朋友的欢迎和期待。
朋友之间彼此认可、相互支持,是一种珍贵的情感。
远道而来的朋友更是难得,他们的到来让人倍感喜悦。
2. 社交之礼:在中国文化中,礼仪之邦的美誉源远流长。
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待客人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