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物质期间核查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2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通过参考标准的使用,实现测量设备(标准物质)的控制,保持其技术指标符合要求,达到检定/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本所在用的计量标准装置(器组)、检测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等测量设备在相邻的两次周期检定或校准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运行核查,或期间核查。
3职责3.1 业务办公室负责《期间核查计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和记录的存档。
3.2 检测室负责编制《期间核查方案》,并承担运行检查工作。
3.3 所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批期间核查的计划、方法和报告,并组织实施。
3.4 所质量负责人负责期间核查工作的质量监督。
4 工作程序4.1 期间核查的条件:a)关键性的测量设备;b)频繁使用的测量设备;c)使用条件恶劣的测量设备;4.2 每年年底业务办公室根据本程序4.1条确定需进行期间核查的测量设备(标准物质),编制《期间核查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的名称、编号、型号规格,进行期间核查的时间、地点、检查项目、检查方法、结果的判定原则、执行人等经所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4.3 检测室主任根据《期间核查计划》组织有关人员编制《期间核查方案》,报所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期间核查方案》中应明确检查方法、检查间隔及测量结果的评价方法。
4.4 期间核查方法可采用下列中的一种:4.4.1 重复性实验法(检查参数可用标准差、极差或平均值)根据测量设备对不确定度的贡献或其计量性能要求,确定规定条件下重复性实验结果的控制限σˆ(将标准差的±2倍设为控制线),用一稳定被测对象(或样品)在规定条件下作重,若满足复性试验,由贝塞尔公式可得到单次实验标准差sis≤σˆi即说明被检查设备受控。
可将该设备的每次检查结果描绘于控制图,以便观察其变化情况。
控制图如下所示:s iσˆ重复性试验法也可采用极差控制限R 或者算数平均值控制限X max 、X min 进行检查,即用一稳定被测对象(样品)在规定条件下作重复性实验得到观测列x i (i =1,2,…,n ),若满足x max -x min <R 或者 X min ≤-x ≤X max即说明被检查测量设备受控,也可将每次检查结果描绘于相应的控制图,以便观察其变化情况。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标准物质期间核查方法1目的规范标准物质及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的期间核查,对其在使用和保管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量值准确、可靠和可溯源性。
2、范围适用于对本站使用的标准物质和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进行期实核查。
3、职责核查人员,负责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对标准物质和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进行期间核查,并好好记录。
4、操作规程检查标准物质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是否在有效期内、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容器是否有损伤、溶液是否被污染。
从国家标准物质中心等单位购买的有证标准物质,在期有效期内按照要求保存。
对于不开封的,可以免于核查;对于已开封的,应检查其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溶液是否澄清,若发现有任何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该标准物质并做好记录。
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的核查.1用有证档准物质稀释并配制一条工作曲线,对一已知浓度的有证标准样品进行测试,记录结果C1并与该标准样品的证书定值C进行比较。
.2进行4.2.2.1骤时,同时用需进行核查的标准储备液稀释并配制一条工作曲线,对该已知浓度的有证标准样品时行测试,记录结果C2并与该标准样品的证书值C比较。
4.C1与C相比较,若C1在C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测试操作过程正确无误,没有带来样品的损失或者污染;若C1不在C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测试操作过程中有样品损失或带入了新的污染,应认真分析并查找原因,重新进行核查。
只有在测试操作过程正确无误的情况下,比较C2与C的值才有意义。
4.C2与C比较,若C2在C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储备液的值与实值在允许的不确度范围内,判定该储备液合格,可以继续使用:若C2不在C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储备液在配制、使用、储存过程中有损失或者带入新的污染,应立即停业使用,并认真分析、查找原因。
标准物质期间核查记录
检查方法:
►A类核查-储存温度核查
1. 查看标准物质储存温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
►B类核查-外观核查
1.查看标准溶液是否有证:□是□否
2.查看标签是否清楚:□是□否
3.查看标液的包装是否完好、标液瓶是否密闭、无泄漏:□是□否
4.查看标液是否在有效期:□是□否
►C类核查-其他类核查
1.标准物质(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或新配置的标准溶液:
标准质控样品(LCS)监控:
不同标准物质间相互比对:
与其它实验室间比对:
2.新购置或已经使用的标准样品
标准质控样品(LCS)前处理:
En法:
与其它实验室间比对:
生效日期:20xx年01月12日版本号:A/0 第页共页。
标准物质期间核查作业指导用书1.目的:对标准物质标准(滴定)溶液的期间核查方法,保证标准物质、标准(滴定)溶液的量值准确、可靠和可溯源性。
2. 范围适用于检测用使用的标准物质、标准(滴定)溶液的期间核查工作。
3. 职责3.1标准品物质主要使用人员负责对标准物质、标准(滴定)溶液的期间核查工作,并做好记录。
3.2标准物质管理人员负责统筹安排及记录归档。
4. 程序4.1 核查前准备查看标准物质、标准(滴定)溶液是否在有效期内,本规程只对在有效期内的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工作。
已过有效期的标准物质、标准(滴定)溶液不在本规程要求范围内。
4.2 核查4.2.1贮存条件检查:检查内容:检查标准物质是否在效期内,以及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容器是否有损伤、溶液是否澄清、是否有被污染的迹象等。
对直接可见内容物的标准物质、标准(滴定)溶液的外观、颜色、气味等性状逐一辨识,并加以记录。
检查频率:每月检查记录一次。
4.2.2核查内容:从国家标准物质中心等单位购买的有证标准物质,在其有效期内按照要求保存。
对于未开封的国家标准物质,只需进行4.2.1的核查,但在开封使用时应对其进行定性检查确认;对于已开封的,还应进行标准物质的技术性核查。
4.2.3核查频率:对于使用频次较高的标液如铅、锌等溶液,应在开封后每半个月核查一次。
使用频次低的标液应在开封后每季或半年核查一次。
4.2.4核查方法:与其他实验室间比对;采用不同制造商或同一制造商的不同批号的标准物质进行比对;用一级标准物质对二级标准物质进行核查;测试近期参加过水平测试结果满意的样品;检测有足够稳定度的与被核查对象相近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样品。
4.3 判断对标准物质、标准(滴定)溶液核查后需对其作出其符合性的判断,确认其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例如证书提供浓度、纯度、量值是否依然能够得到维持。
4.3.1使用有证质控样的核查判定,结果数据在质控样证书范围内的被核查标物判定为符合,继续使用;如结果数据不在证书范围内的,判定为不符合,立即停止使用。
标准物质期间核查
首先,核查标准物质的过程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
在进行核查之前,需要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需要对标准物质的保存条件进行检查,确保其未受到污染或变质。
在核查过程中,需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样品制备、测试和数据记录,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标准物质的使用和管理也是核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使用标
准物质时,需要根据其特性和使用要求进行正确的稀释和配制,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需要对标准物质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包括标准物质的领取、使用、剩余量等信息的记录和管理,以确保标准物质的追溯和管理。
此外,在核查标准物质的过程中,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
在
测试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需要对测试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对,以确定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偏差情况,并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
最后,在核查标准物质的过程中,需要对核查过程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归档。
在
核查过程中,需要对样品制备、测试过程、测试结果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和归档,以便日后的追溯和审查。
同时,需要对核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记录和处理,以确保核查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
总之,标准物质期间核查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需要严
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并对标准物质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记录。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科研工作和产品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标准物质期间核查1. 目的规范标准物质及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的期间核查,对其在使用和保管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量值准确、可靠和可溯源性。
2. 范围适用于对本中心使用的标准物质和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进行期间核查。
3. 职责3.1 核查人员:负责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对标准物质和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进行期间核查,并做好记录。
3.2 管理人员:负责定期参与期间核查,并做好记录。
3.3 检测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期间核查的进行。
4. 操作规程4.1 操作前的检查4.1.1 检查标准物质的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4.1.2 检查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是否在有效期内、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容器是否有损伤、溶液是否被污染等。
4.2 核查4.2.1 从国家标准物质中心等单位购买的有证标准物质,在其有效期内按照要求保存。
对于未开封的,可以免于核查;对于已开封的,应检查其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溶液是否澄清,若发现有任何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该标准物质并做好记录。
4.2.2 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的核查4.2.2.1 用有证标准物质稀释并配制一条工作曲线,对一已知浓度的有证标准样品C并与该标准样品的证书定值C进行比较。
进行测试,记录结果14.2.2.2 进行4.2.2.1步骤时,同时用需进行核查的标准储备液稀释并配制一条工C并与该标准样品的证书作曲线,对该已知浓度的有证标准样品进行测试,记录结果2定值C进行比较。
4.3 结果判定4.3.1 1C 与C 相比较,若1C 在C 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测试操作过程正确无误,没有带来样品的损失或者污染;若1C 不在C 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测试操作过程中有样品损失或者带入了新的污染,应认真分析并查找原因,重新进行核查。
只有在测试操作过程正确无误的情况下,比较2C 与C 的值才有意义。
标准物质期间核查记录根据《标准物质管理规定》,对标准物质进行定期核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档记录了对标准物质在期间内的核查情况,以确保标准物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核查对象。
本次核查的标准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化学试剂、生物制品、药品、食品添加剂等。
对于每一种标准物质,我们都进行了详细的核查记录,并确保核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核查内容。
核查内容主要包括标准物质的外观、性状、纯度、稳定性等方面。
我们对每一种标准物质的外观进行了仔细观察,并记录了任何异常情况。
同时,我们还对标准物质的性状进行了测试,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标准。
在核查过程中,我们还对标准物质的纯度和稳定性进行了检验,以确保其在使用期间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核查方法。
核查方法主要包括目测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
我们根据不同的标准物质特点,采用了相应的核查方法,并确保核查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核查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确保核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核查记录。
在核查过程中,我们对每一种标准物质的核查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包括核查时间、核查人员、核查方法、核查结果等。
所有核查记录均经过核查人员签字确认,以确保核查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 核查结论。
经过本次核查,所有标准物质均符合规定的标准要求,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
我们将核查记录归档保存,以备日后核查和审计之需。
总结,本次标准物质期间核查工作圆满完成,所有核查记录均完整准确。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标准物质的管理和核查工作,确保标准物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为标准物质期间核查记录,特此备案。
1. 目的规范标准物质及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的期间核查,对其在使用和保管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量值准确、可靠和可溯源性。
2。
范围适用于对本中心使用的标准物质和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进行期间核查。
3。
职责3.1 核查人员:负责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对标准物质和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进行期间核查,并做好记录.3.2 管理人员:负责定期参与期间核查,并做好记录。
3.3 检测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期间核查的进行。
4。
操作规程4。
1 操作前的检查4。
1.1 检查标准物质的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4。
1.2 检查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是否在有效期内、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容器是否有损伤、溶液是否被污染等。
4.2 核查4.2.1 从国家标准物质中心等单位购买的有证标准物质,在其有效期内按照要求保存.对于未开封的,可以免于核查;对于已开封的,应检查其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溶液是否澄清,若发现有任何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该标准物质并做好记录。
4。
2.2 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的核查4。
2。
2.1 用有证标准物质稀释并配制一条工作曲线,对一已知浓度的有证C并与该标准样品的证书定值C进行比较。
标准样品进行测试,记录结果14。
2.2.2 进行4.2。
2.1步骤时,同时用需进行核查的标准储备液稀释并配C并与该标制一条工作曲线,对该已知浓度的有证标准样品进行测试,记录结果2准样品的证书定值C进行比较。
4.3 结果判定4.3。
1 1C 与C 相比较,若1C 在C 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测试操作过程正确无误,没有带来样品的损失或者污染;若1C 不在C 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测试操作过程中有样品损失或者带入了新的污染,应认真分析并查找原因,重新进行核查。
只有在测试操作过程正确无误的情况下,比较2C 与C 的值才有意义.4。
3。
2 2C 与C 相比较,若2C 在C 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储备液的示值与实值在允许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判定该储备液合格,可以继续使用;若2C 不在C 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储备液在配制、使用、储存过程中有损失或者带入了新的污染,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重新配制新的储备液。
标准物质期间核查计划为了确保标准物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制定了标准物质期间核查计划,以保证标准物质的质量和稳定性,以满足广泛的实验和检测需求。
一、核查目的。
本次核查的目的是验证标准物质的浓度、纯度和稳定性,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需求,保证实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核查范围。
本次核查的范围涵盖所有实验室内使用的标准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品、生物制品、物理标准物质等。
三、核查内容。
1. 核查标准物质的标签和包装是否完好,是否有泄漏或污染现象;2. 核查标准物质的外观和性状是否符合要求;3. 核查标准物质的准确浓度和纯度是否符合要求;4. 核查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是否符合要求;5. 核查标准物质的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四、核查方法。
1. 核查标准物质的标签和包装,通过目测检查和物理检测方法,确保标签清晰完整,包装无破损,无泄漏或污染现象;2. 核查标准物质的外观和性状,通过目测检查和相关仪器检测,确保外观和性状符合要求;3. 核查标准物质的浓度和纯度,通过比较分析和仪器检测,确保浓度和纯度符合要求;4. 核查标准物质的稳定性,通过长期观察和定期检测,确保稳定性符合要求;5. 核查标准物质的保存条件,通过环境监测和定期检查,确保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五、核查频率。
根据标准物质的特性和使用频率,制定不同的核查频率,一般为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核查,对于重要的标准物质,可根据需要进行更频繁的核查。
六、核查记录。
对每次核查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核查时间、核查人员、核查内容、核查结果等,确保核查过程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七、核查结果处理。
根据核查结果,对于符合要求的标准物质,及时更新相关记录并通知相关部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标准物质,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问题分析和处理,确保不合格标准物质不会影响实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八、核查改进措施。
根据核查结果和经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核查计划和方法,提高核查效率和质量,确保标准物质的质量和稳定性。
1. 目标规范标准物质及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标准贮备液期间核查,对其在使用和保管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量值正确、可靠和可溯源性。
2. 范围适适用于对本中心使用标准物质和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标准贮备液进行期间核查。
3. 职责3.1 核查人员:负责严格根据本操作规程对标准物质和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标准贮备液进行期间核查,并做好统计。
3.2 管理人员:负责定时参与期间核查,并做好统计。
3.3 检测科室责任人:负责监督期间核查进行。
4. 操作规程4.1 操作前检验4.1.1 检验标准物质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使用期内、保留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4.1.2 检验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标准贮备液是否在使用期内、保留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容器是否有损伤、溶液是否被污染等。
4.2 核查4.2.1 从国家标准物质中心等单位购置有证标准物质,在其使用期内根据要求保留。
对于未开封,能够免于核查;对于已开封,应检验其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溶液是否澄清,若发觉有任何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该标准物质并做好统计。
4.2.2 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标准贮备液核查4.2.2.1 用有证标准物质稀释并配制一条工作曲线,对一已知浓度有证标准C并和该标准样品证书定值C进行比较。
样品进行测试,统计结果14.2.2.2 进行4.2.2.1步骤时,同时用需进行核查标准贮备液稀释并配制一C并和该标准样条工作曲线,对该已知浓度有证标准样品进行测试,统计结果2品证书定值C 进行比较。
4.3 结果判定4.3.1 1C 和C 相比较,若1C 在C 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测试操作过程正确无误,没有带来样品损失或污染;若1C 不在C 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测试操作过程中有样品损失或带入了新污染,应认真分析并查找原因,重新进行核查。
只有在测试操作过程正确无误情况下,比较2C 和C 值才有意义。
4.3.2 2C 和C 相比较,若2C 在C 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贮备液示值和实值在许可不确定度范围内,判定该贮备液合格,能够继续使用;若2C 不在C 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表示该贮备液在配制、使用、储存过程中有损失或带入了新污染,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重新配制新贮备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