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则
1、“倏”和“忽”的好意却害死了浑 沌,是说明我们不能做好意的事情吗?
• 本则思想:以“倏”和“忽”为报答浑沌, 给浑沌日凿一窍,最终却导致了浑沌死亡, 说明统治者如果违背了人民生命的作为, 即使是出于善意的,也将导致 悲惨的结 局。(无为而治)
第四则
1、为什么说“后世辁才讽说之 徒”“得大鱼难矣”?那么怎样才能 得大鱼?
•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 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 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持此观点, 他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 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 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 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三闾为屈原)
《庄子》一书和其哲学思想
• 《庄子》一书和其哲学思想 庄子和其弟子 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庄子》一书中。《庄 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传 统上一般认为,《庄子》一书内篇为庄子 所著,外篇和杂篇由庄子及其弟子以及后 来学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外篇和杂篇的 大部分篇目仍为庄子本人所著,只是著述 时期不同,后人托名的作品虽然也有,但 是并不多。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 的有《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 等。
•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 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 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 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 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 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 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 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 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 庄子的哲学提 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 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