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绪论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26
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
遗传育种是一种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来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
它的科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学原理:遗传育种的核心是利用遗传学原理,通过选择、交配和育种等手段,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结构,从而提高其优良性状的表达。
遗传学原理包括基因遗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基因突变等。
2. 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育种者分析和评估育种材料的遗传表现和遗传变异,从而选择最优的育种策略和方案。
3. 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育种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遗传育种。
4. 育种技术:遗传育种的技术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编辑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育种者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结构,从而提高其优良性状的表达。
5.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品种、品系和野生种。
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可以为遗传育种提供更多的遗传材料和育种方案。
总之,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是多方面的,它涉及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基因组学、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保护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科学基础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动植物品种的改良和优化。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它是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也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遗传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以及大学生命科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有关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遗传学基础。
遗传学作为上一世纪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遗传学不仅逐步从个体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发展,而且横向地向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更是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
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竞争,培养具有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已迫在眉睫。
因而遗传学课程的授课内容已有明显增加,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有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
2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对遗传学学习目的和要求的发展概况及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实际中的作用有初步了解。
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存在是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为什么一个物种能够一代代地繁衍下去,仍然保持着祖上的特征特性呢?为什么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呢?这是遗传学要探究的秘密。
育种的实践要早于遗传学的研究,但只有在遗传学理论的指导下,育种学才取得了更快的发展、更大的成就。
要求掌握的概念:一、要求掌握的概念:1.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
遗传保证了生命在世代间的连续性。
2.变异:子代与亲代之间不相似的现象。
变异有遗传的和不遗传的变异之分。
3.基因型:即遗传型,是一个生物的基因组成,是个体全部遗传特点的总体。
4.表现型:某种基因型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通过个体发育过程而表现出的性状,是基因型和外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家畜遗传育种学的名词解释家畜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家畜的遗传特征以及通过选择和繁殖来改良家畜品种的学科,它在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和适应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畜遗传育种学的基本概念、遗传学原理、育种方法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解释。
家畜遗传育种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等。
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生物体的染色体上,其组合形成基因型。
基因型会表现出相应的性状,即表现型。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家畜遗传育种学的核心。
在基因型和表现型间,遗传学原理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遗传学原理是解释可遗传性状传递方式的理论基础。
杂交是其中的重要概念,其通过结合两个不同血统的优良品种实现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更优秀的后代。
杂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杂种优势和杂交亲和性两个方面。
杂种优势是指杂交后代相比纯种后代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优秀的遗传特质。
杂交亲和性则指两个亲本间基因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不同基因的优势发挥,进一步改良品种。
除了杂交,选择育种也是家畜遗传育种学的重要方法。
选择育种基于个体间性状的差异,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配种,逐步积累有利基因,并去除不良基因。
这样可以实现品种的改良和提高。
选择育种包括定向选择、累积选择和综合选择等不同方式。
定向选择指定向选育某一特定性状,如生长速度、毛色等。
累积选择则侧重于多个性状的改良,如生育力、抗病力等。
综合选择则是综合考虑多个性状进行的选择。
家畜遗传育种学在畜牧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通过改良品种来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如肉牛的长育、家禽的繁育等。
其次,利用家畜遗传育种学的原理来提高家畜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并提高整体群体的抗病能力。
此外,家畜遗传育种学还可以应用于保护濒危家畜物种和改善农村家禽养殖的生产系统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家畜遗传育种学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不仅需要满足农民的经济需求,还要遵循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原则。
育种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一、品种:经人工选择培育,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上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
二、品种的属性(特性):优良、适应、整齐、稳定和特异五方面。
(1)优良指群体作为品种时,其主要性状或综合经济性状符合市场需求,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如:抗病、优质、丰产、耐贮运、适加工等。
(2)适应包含对一定地区气候、土壤、病虫害和某种逆境的适应,对一定的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如对肥、水充足的适应,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对加工及其工艺过程的适应等。
(3)整齐包括品种内个体间在株型、生长习性、物侯期等方面的相对整齐一致和产品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对整齐一致。
(4)稳定指在采用适于该品种的繁殖方式的情况下保持前后代遗传的稳定。
(5)特异指作为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辨认的标志性状。
三、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园艺植物新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对果树、蔬菜及观赏植物进行遗传改良并培育出栽培品种的科学,是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第三章育种对象和目标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产量、品质、成熟期、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对病虫害的抗耐性、对保护地栽培的适应性。
品质按产品用途和利用方式大致可分为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贮运品质等。
第四章种质资源一、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育种的原始材料。
注:种质:是能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P46-50重要性:①没有好的种质资源,就不可能育成好的品种。
如欧洲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几乎毁掉整个欧洲马铃薯种植业。
②当代植物育种中的每一重大成就,突破性品种的育成几乎都是和种质资源方面重大发现和开发利用联系在一起的。
③种质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迫切性:1)种质资源面临迅速流失的重大威胁:①森林覆盖率下降;②过度放牧和盲目滥垦;③大面积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④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⑤育种业发展迅速但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案课程名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授课教师:洪一江,彭扣所在单位: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绪论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研究的对象(一)水产动物的范畴水产动物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种类十分广泛,有多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如轮虫、甲壳类、鱼类及水生哺乳类等。
(二)水产动物的繁殖特征1、群体大小2、生殖方式(1)水产动物的生殖策略几乎包含了动物界已知的各种形式,根据其生殖细胞的有无及作用氛围以下两种:有性生殖、无性生殖;(2)生殖方式:根据生殖中胚胎发育的场所和营养来源,水产动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为:卵生、卵胎生、胎生。
3、遗传特点及育种的关系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大群体的各种生长性能具有杂和体的典型特征,一旦群体变小,异质性降低,群体就会表现出来某种程度的遗传衰退和生长速度降低,在生产中这种现象成为衰退或退化。
在水产动物的育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异质性的特点,采用适合这种群体的育种方法才能提高育种效率。
(三)水产动物育种的对象养殖对象种类繁多,是水产动物育种区别于畜、禽育种的显著特点。
育种对象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应该考虑土著种类而且时常上对新品种需求比较迫切的重要水产动物作为主要育种对象。
其次,有些种类虽非土著种类,但因如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在生产和消费上都有较大的比重,经过努力可以解决国内时常需求,培育出适合时常需求的新品种。
合适的与措施对于所有水产动物都是必需的,但不同育种对象的育种任务往往也有过不同:(1)池塘和网箱养殖对象育种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品种的生产性能;(2)海洋牧场几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对象育种的首要任务是使水产动物适应于海水养殖的特殊条件,特别是在限制活动的条件下,要求适应于高密度和有效地利用天然饵料资源几人工配合饲料;(3)水产观赏动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出体色鲜艳及体形变异的新品种,培育出具有特殊形态的观赏水产动物家系;(4)水产实验动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用语现代科学研究,在遗传上具有同质性、对各种实验反应具有一致性的水产动物(5)野生淡水和回游性水产动物的任务也有其具体要求二、水产动物育种学的任务和方法(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内容水产动物育种:指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水产动物的遗传结构,培育出适合人类养殖生产活动需要的品种的过程。
第1章绪论提要首先对林木育种学、林木遗传学和树木改良学的含义作了定性叙述,阐明了良种和品种的概念。
林木育种的根本任务是选育和繁育林木优良品种,并介绍了选育林木良种的主要技术措施。
其次,对林木育种的历史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我国林木育种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从而可以了解林木育种的发展梗概。
在这基础上,介绍了林木育种的特点,优点和局限性;从林业发展的现状阐述了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常规育种是林木改良的主要途径,并列举了林木育种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
本章是对林木育种的概述,对初学这门课程的同学,可在今后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深化理解林木育种特点、发展趋势等内容。
1.1 林木育种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林木育种学(forest tree breeding)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在本学科范畴内, 还有两个术语—林木遗传学和林木遗传改良也是经常能读到和听到的。
林木遗传学(forest tree genetics)是研究林木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林木遗传改良(forest tree improvement)与林木育种学的涵义接近,当初对林木遗传改良这一术语规定的涵义是:为达到提高和改良林木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既包含控制树木遗传特性的技术措施,也包含施肥、整枝等营林措施。
可见这两个术语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但近年育种界不少人对这两个术语视为同义词,不严格地加以区别。
林木育种的任务是选育和大量繁殖遗传品质得到不同程度改良的林木繁殖材料,其最高目标是选育林木优良品种。
用遗传品质优良的繁殖材料造林,能充分利用自然生产潜力,提高林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林木抗性以及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
在当前林业生产实践中,往往把通过选育,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统称为良种。
但这个意义上的良种,严格来说并不一定符合品种的条件。
林木品种(variety)是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征和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出来的林木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