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 村居
- 格式:pptx
- 大小:661.63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之村居原文、翻译、注释、断句及赏析《村居》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村居》的原文、翻译、词语注释、断句、赏析及作者简介,供大家收藏学习。
【原文】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翻译】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词语注释】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
4.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5.散学:放学。
6.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断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整首诗抓住了春天典型的景物和春日里孩子们的活动来写,写出了春天赋予人们的无限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这首绝句就像一幅画,前两句写绿草、飞鸟、杨柳、炊烟等静态景物,突出地描绘出春日村居的宁静。
后两句写儿童归家,放飞风筝的动态,动静结合,除了进一步深化主题之外,更增添了一种宽松和谐的美感与生活气息。
诗人那种悠然自得而又略带闲愁的心境,也就在这样幽雅的景物描写中随意流出。
【作者简介】高鼎(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有《拙吾诗文稿》。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著有《拙吾诗稿》。
【创作背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壮志难酬,于是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村居》原文、教案及听课记录【优秀7篇】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以下是壶知道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村居》原文、教案及听课记录【优秀7篇】,欢迎阅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居》教案篇一内容摘要:教学内容: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书第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村居》。
教材分析:《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
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会写生字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语境中自主识字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识字2、借助画面理解诗句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春天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用多媒体出示一张有关于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老师展示出了一张图片,谁能够来说说图片里有哪些景物呢?(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行点评)教师:通过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观察的十分仔细。
老师呢还有一个疑问,这些景物通常是在哪个季节里出现呢?(学生:春天)回答正确,这些景物是在春天里出现。
二年级下册古诗村居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村居》原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语文老师。
二年级下1《村居》《二年级下 1〈村居〉》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首名为《村居》的古诗,它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春景图,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与欢乐的世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诗的前两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早春二月的乡村。
此时,大地复苏,绿草如茵,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欢快地生长着,仿佛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孩子在尽情地嬉戏。
而天空中,黄莺欢快地歌唱着,它们上下翻飞,展示着自己灵动的身姿。
那悦耳的歌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让人陶醉其中。
堤岸上的杨柳,在春风的轻抚下,柔软的柳枝轻轻摇曳,就像是一位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那翠绿的柳条,宛如丝丝绿绸,轻盈而飘逸。
春天的雾气弥漫,如烟如缕,环绕在杨柳之间,使得这些杨柳仿佛沉醉在这迷人的春景之中,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这样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后两句则将目光转向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
他们早早地放学归来,一刻也不愿耽误,急忙趁着春风放风筝。
孩子们手中的风筝,形态各异,有的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灵动的金鱼,还有的像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
它们在蓝天白云下翱翔,与春风嬉戏。
孩子们奔跑着,欢笑着,那纯真无邪的笑声,回荡在整个乡村。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仿佛这春天就是为他们而存在的。
这首《村居》,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把春天的美景和孩子们的欢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和纯真美好。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这首诗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味和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通过对诗中美景和人物的描写,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再者,诗中所表达的欢乐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够感染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