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76.00 KB
- 文档页数:4
《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授课老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拔;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背诵这首诗。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英年早逝③诗鬼④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字。
(李贺)二、走进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爱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雁门太守行》。
三、解题:“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内容多述边城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太守,古代州郡长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四、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理解诗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6 诗词五首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一、新课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步入诗词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新课教学饮酒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近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
在这些作品中,他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
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2.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听诗歌范读。
3.理解诗意明确: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知识链接: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雁门太守行》公开课教案授课老师: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走近作者李贺——引出李贺拜谒韩愈故事-——引出《雁门太守行》(二)、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三)朗读诗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yān zh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背景介绍唐代中期,各地藩镇割据加重,各地军政长官不服从朝廷统治,起来反抗朝廷,据地自雄。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藩镇割据)(五)、结合旁边注释思考问题(请个别同学分享)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首联:对峙颔联:交战颈联:偷袭(六)、赏析诗歌(学生讨论回答)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他的诗最大的特点是意象新奇,色彩明艳,请同学结合诗歌这两个特点对这首诗进行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我军的严整以待,无畏的精神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意象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争规模之大胭脂凝夜紫写出战争惨烈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霜重鼓寒声不起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题材来自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污浊尘世的憎恶。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哲理,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田园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诗人对污浊尘世的憎恶,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诗歌的基本结构。
2.具体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田园生活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掌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4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4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下载文档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4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24 诗词五首[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东篱(lí)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燕脂(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词义。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3.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24 诗词五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读书指导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感动。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故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2.背景介绍《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24 诗词五首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读书指导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感动。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故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2.背景介绍
《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 东篱.(lí)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 燕.脂(yān)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日夕】傍晚。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浑】简直。
【相与】相伴。
【角】军中号角。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玉龙】指宝剑。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二学习《饮酒(其五)》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居所偏僻安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伴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2.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称为妙手偶得的佳句,试说说其妙处。
【交流点拨】这句诗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改为“望”?为什么呢?
【交流点拨】不能。
“见”字是在悠然中无意所见,人与物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而“望”却似乎有意去看,不能体现诗人的悠然心境。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步骤三学习《春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名句赏析。
(1)试从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上评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的妙处。
【交流点拨】诗人在这里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现出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情怀。
(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3.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步骤四学习《雁门太守行》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敌军似乌云压境,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