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256.45 KB
- 文档页数:13
诗歌鉴赏之写景⼿法诗歌鉴赏之写景⼿法刘增国2019.01.09学习⽬标:1、理解诗歌写景⼿法。
2、运⽤写景⼿法。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诗歌写景的⽅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彩的运⽤、动静、虚实,对⽐、修辞(⽐喻、⽐拟、夸张等)、⽩描与细描等。
(⼀)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然。
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外、⾼低、上下、点⾯等;时间顺序,如⼀年的春夏秋冬、⽩天夜晚等。
(⼆)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诗歌所描写的画⾯,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彩运⽤。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彩,却可以通过对景物⾊彩的描写形成强烈⾊彩感,使诗歌形成⾊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诗歌运⽤⾊彩描写景物,有两种基本⽅法:⾊彩的组合、⾊彩的对⽐。
所谓⾊彩的组合,是指诗歌在写景时将⼏种具有鲜明⾊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起,构成⼀幅⾊彩绚丽的画⾯,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动静。
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于⼀幅画⾯中。
诗⼈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般有如下⼏种⽅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1.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是⽤写静态景物的⽅法写动态之景,让动态之景变为静态之景。
如⽩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中的“点秋江⽩鹭沙鸥”⼀句,是化动为静。
“⽩鹭沙鸥”本是动态之景,作者着⼀“点”字,就让飞来飞去的⽩鹭沙鸥成为缀在秋江上⼀个个“点”,这就让整个画⾯变成了静态,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安适。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把静⽌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写景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手法,通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或者人物场景。
写景诗以
景物为载体,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从写景的角度来
鉴赏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美和内涵。
从自然景物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感感受。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展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披云峰下转烟波,
簇画楼台高凤池。
万里阴山一半雪,三更归火一条龙。
”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
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的追忆之情,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景
物的敬畏和感怀。
从人物场景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解读出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在古典诗歌中,人物场景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人生、对情感、对道德的思考。
比如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对人物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沉浮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坚韧和执
着。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
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
《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鹤楼所作。
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引言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运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和意象来描绘各种景象。
诗歌写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自然、人物、物体等所形成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诗歌写景的手法,并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一、形象描写形象描写是诗歌写景的基本手法之一。
通过细腻而生动的语言,诗人可以将景象具象化,使读者感受到如同亲临其境的体验。
1. 对象、人物描写诗人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使诗歌中的景象更加鲜活、具体。
例如,诗人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拟声等手法,将一些生命力或特征突出的景物或人物形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喻手法:马之嘶喊如雷霆,喻示了马的力量和奔腾。
•拟人手法:柳枝垂首,如默默倾听,给人一种温柔、宁静的感觉。
2. 语言描绘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词语,来达到写景的目的。
一些形容词、名词、动词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景象的色彩、气味、声音等方面的特点。
•形容词:翠绿的树叶,让读者感受到清新和生机。
•名词:烟雾缭绕的森林,让读者想象到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动词:细雨轻飘飞,给人一种绵绵的感觉。
二、比喻和象征诗歌写景中常常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与其他事物进行联系,使景象更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1. 比喻比喻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共同点的揭示来增强形象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比喻常常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张力。
•“月如字典翻,夜笔挥毫发银弦。
”比喻了月亮的形状和亮度。
•“水如明镜,映照着蓝天和白云。
”比喻了水面的清澈和透明。
2. 象征以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景象,使景象更加富有隐喻和感知。
通过符号的意义,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景象来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指代的是爱情,它的春意闹可以传递出爱情的美好和喜庆。
•“红旗下的高楼”象征了新时代的繁荣和幸福。
三、意象运用意象是指在诗歌中传达思想和情感的核心形象,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将景象更具有感染力和感知。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一、描写顺序:1.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例: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2.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二、多感官写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
(例: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三、色彩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的色彩感。
1.色彩的组合:将接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更绚丽,一般描写的是乐景。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色彩对比:把两种在色彩上具有强烈反差的景物放在一起,使其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色彩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所选取的色彩往往是一冷(冷色调)一暖(暖色调),两者相互映衬,以表达感情。
(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动静处理:即描写具体静态特点又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得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副画面中。
1.化静为动,以静写动:使整个画面变成静态表现环境的静谧安适。
(例:遥看瀑布挂前川。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动衬静,更能突出环境的清幽。
(例:三五银蛇,原驰蜡象。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既生机勃勃,又宁静安适。
(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虚实结合1.实景:眼前之景。
2.虚景: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等。
六、正侧面描写: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侧面景物写起。
(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六、对比:色彩、动静、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
(例: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八、白描:用朴素平实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
(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三、常见的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
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
《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鹤楼所作。
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知识积累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de)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陌上桑(节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de)形象(de)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de)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de)衣着打扮如何(de)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de)痴态,间接写她(de)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de)美丽非凡.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de)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de)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de)××××(或“来表现场景(de)××××”),写法别致.”2.渲染本是国画(de)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de)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de)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de)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de)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de)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de)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de)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de)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de)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de)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de)境界,多么深沉(de)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de)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de)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de)特色色调,渲染离别(de)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de)思念情怀.)考查“渲染”(de)题目中一般会用“浓墨重彩”“着意描写”来暗示考查方向,也可能会像例题那样直接说明考“渲染”.而且一般不会要考生辨识出渲染手法,而是结合诗歌(de)意境来考,只要求考生答出使用渲染手法后营造了诗歌什么样(de)氛围.如果问诗中渲染××之情,就要想到“渲染”一般是用景来烘托情感(de),找出写景句子,分析它与所写之情(de)联系,就是解答关键.3.对比烘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de)事物或者同一事物(de)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de)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de)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如高适(de):“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战死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示深刻.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题:词(de)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此词(de)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了梅花不骄贫、不谄富(de)高尚品德.上阕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方式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de)地点和环境.下阕一、二句,用对比(de)手法描写两种不同(de)环境.三、四句是全诗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de)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de)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果不看清题目要求,很可能回答错.(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de)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de)高洁品格.)烘托,本是中国画中(de)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de)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刻画(de)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中借“行者”、“少年”等(de)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de)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目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de)是以物烘托人,如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寂、悲伤(de)心情.①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de)近似条件来衬托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de)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李白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天台山之高衬托天姥山之高,是正衬;姜夔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昔日扬州(de)风日繁华来衬托今日扬州(de)荒芜萧条,是反衬.在具体(de)运用中,反衬呈现出各种形式.常见(de)有动静相衬,乐哀相衬,明暗相衬等.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皎洁(de)月光,敷洒在雨后清新晶莹(de)万物上,何等澄明(de)境界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唯有“野人”——脱离市俗躬耕于此(de)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景.用景物之“清”来衬托作者心灵之“明”.(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de)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de)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de)精神境界)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诗人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de)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锁”是诗眼.由“锁”引起下面两句,宫女们看到落花“飞舞出宫墙”(de)情景,她们恨不能立即变成那落花,飞舞而出,可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啊.落花在这里起到对比衬托(de)作用.(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de)身不由己.)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对比(de)双方事物没有主次之分,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立(de)双方共同揭露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严重(de)社会现象,而构成反衬(de)双方事物是有主次(de),一个事物存在(de)意义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对比中,对比(de)两个方面都要出现,而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可以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从高考题所给答案看,对比、反衬往往是相对而言,有时没有绝对界线.不过,对于二者区别,我们还是要心中有数,考试(de)时候慎重对待.②乐与哀诗歌中(de)景与情一般来说应是一致(de),即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但也有不一致(de)情况,那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de)写法.如唐代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明媚(de)景色,反衬诗人(de)离愁别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培其哀乐”,有很好(de)艺术效果.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首联写时已初秋,蝉声嘶哑,使人觉得音色凄咽;风中摇曳(de)松枝桂树也露出萧瑟秋意.颔联写寺内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久留不愿离去,暗示寺(de)空寂人稀.颈联写寺内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de)余晖.从明暗变化写静,反衬(de)效果是特别幽,格外暗,分外静.尾联别开生面,拉来热闹(de)扬州作陪衬,禅智寺在扬州(de)东北,静坐寺中,秋风带来远处扬州(de)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de)伤感油然而生.(参考答案: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de)扬州反衬出禅智寺(de)静寂,更突出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de)心境.)“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de)判断,一是要细心地从写景中窥到端倪,比如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已暗示凄凉冷落.再比如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暗示国事家愁萦怀,诗人一夜未曾入眠.二是要准确把握诗人情感.③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维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写出山间(de)宁静和安谧.再如宋祁(de)“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de)蓬勃生机.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一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沈括上说:“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动与静(de)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诗句(de)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寄寓(de)思想感情.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de) 请简要分析.分析首联写静景,水天一色,点出“清”;水边门前,不见人影,点出“静”.颔联上句寓动于静,写微风初起,吹开浮萍,山把身影投映水中,扣合“清”;下句以动衬静,写小船归来,摩擦水草,草声微响,扣合“静”.颈联写动景,入城(de)僧人向人多处寻去;走在桥上(de)人,看着水中倒影,竟有走在镜中之感.尾联诗人用商量(de)口吻对大自然这个美(de)造物者说,一阵秋雨刚过,为这幅山水画已增添了秋色,就不要再用修长萧索(de)芦苇,遮挡住明月(de)清辉吧.(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de)草声衬托出环境(de)宁静,呼应了首联(de)“静”字.)对景物描写中动静关系(de)考查,最多最常见(de)是以动衬静(de)反衬手法.所以当看到针对诗歌写景部分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者直接问“作者是怎样写景(de)”时,就一定首先要考虑是否在考查以动衬静手法.④色彩(de)对比诗人对色彩(de)敏感不亚于画家,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de)描写,唤起读者相应(de)联想和情绪体验.如白居易(de):“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de)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色彩(de)对比构成画面美.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白鸟飘飘,绿水滔滔.”色彩(de)对比,给诗歌带来浓郁(de)画意和鲜明(de)节奏.如周邦彦玉楼春中:“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青、红二色(de)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de)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de)引人注目和令人留恋.诗人爱用鲜明(de)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de)浓度.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运用色彩(de)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de)抒情氛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运用色彩对比,有时可以突出诗歌中心思想.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春天(de)红花和宫女(de)白发相对比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de)人生感慨,加强了时移世迁(de)盛衰之感.色彩对比(de)考查,不仅可以考查对比映衬(de)表现手法,也可以考查炼字.有时诗人精心锤炼(de)这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训练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林.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de) 结合全诗简明扼要赏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玉华山刘崧[注]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注]刘崧(1321~1):元末明初文学家,江右诗派(de)代表人物.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玉华山高峻(de)特点(de)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诗人缘何“叹息”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词(de)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试作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de)地方.这首诗(de)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de)两点.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⑴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⑵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⑶(选自清诗选)[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请从表达技巧(de)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写情扣住“归”.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柱杖而行(de)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de)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de)艰难表现出归家(de)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de)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de)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归家(de)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①对比:首联“千峰”与“一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玉华山峰峦众多、山路险峻(de)特点.②烘托:第二联以“云气”缭绕、“天风”吹拂,烘托出玉华山直上云天(de)高峻.(如果答第二联用了“夸张”(de)艺术手法,并有适当(de)分析也可以)③侧面描写:第三、四联通过描写在山上远眺旷野平江、俯瞰烟雨城郭(de)景象,侧面表现了玉华山之高.3.这是以乐景表哀情.“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景色虽美,但旧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心感寂寞惆怅;二是景色幽美,怡然自得,可终老是乡,但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心里又抑郁难平.4.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de)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de)嫩叶、小红英和动态(de)蜂儿,燕子相衬.5.(颈联两句写景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黄昏来临,画角声像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de)江面升腾起白色(de)雾气.)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de)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de)对比.而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de)画面.6.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de)远近(de)景致(de)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比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第一篇: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
“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
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
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