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选修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郑伯克段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情境和文化内涵,为中学生进行历史、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提供了助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史为鉴,以文为师”的理念,将其作为一份优秀的文化品味、品德涵养的教材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此故事,了解周朝的历史情境、掌握各类文化内涵及技巧;了解历史人物的品格、作风等个性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该故事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等综合素养,比如学会批判性阅读,撰写文学鉴赏和叙事文等。
二、教学策略1、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与历史有关的故事、连环画等,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互动游戏、问答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情境,思考故事内涵及其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等。
3、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针对故事中的难点、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提高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具体操作1、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情境:讲解周朝的历史背景,并结合人物传记相关资料,介绍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文化内涵以及此时期的社会状况等。
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让他们对历史情境进行初步的认知。
2、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在学生进行故事读后感之前,先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每次阅读一小段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让学生主动发现描述人物情感和内心矛盾的语句,以唤起他们阅读故事的兴趣和细致度。
3、讲解故事内涵和技巧:对文学内涵及技巧方面的讲解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故事的叙事方法和人物描写方法等。
因为此故事具备较强的文化内涵,可以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统一思想、文化自信、振兴中华等方面的寓意4、开展相关活动:通过模拟演绎、讨论、画图、课堂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3)能够理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学习信陵君的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难点:1. 理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2.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讲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探讨任务: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4. 课堂讲解讲解内容:讲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分析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5. 课堂练习练习任务: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6. 拓展延伸延伸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信陵君的其他事迹,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7. 课堂小结小结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的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练习题。
2. 课后阅读相关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课后阅读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1. 学生对《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北京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共课时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学习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
3. 分析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引发学生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故事第一部分,了解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讨论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阅读故事第二部分,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讨论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故事第三部分,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结果。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讨论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阅读故事第四部分,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影响。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讨论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分享自己的看法。
北京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共课时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第一章:信陵君其人教学目标:1. 了解信陵君的身份背景和性格特点。
2. 学习信陵君的忠诚和勇敢品质。
教学内容:1. 介绍信陵君的身份背景,如家世、官职等。
2. 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信陵君的忠诚和勇敢品质。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故事情节,了解信陵君的身份背景。
2. 小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忠诚和勇敢品质。
3. 学生分享对信陵君的印象和理解。
第二章:窃符救赵的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窃符救赵事件的历史背景。
2. 学习信陵君为了救赵国而采取的勇敢行动。
教学内容:1. 介绍窃符救赵事件的历史背景,如赵国的困境、秦国的侵略等。
2. 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信陵君为了救赵国而采取的勇敢行动。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故事情节,了解窃符救赵的背景。
2. 小组讨论,分析信陵君为了救赵国而采取的勇敢行动。
3. 学生分享对信陵君行动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窃符救赵的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窃符救赵事件的具体过程。
2. 学习信陵君的智谋和策略。
教学内容:1. 介绍窃符救赵事件的具体过程,如信陵君如何窃取符节、如何策划救援等。
2. 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信陵君的智谋和策略。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故事情节,了解窃符救赵的具体过程。
2. 小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智谋和策略。
3. 学生分享对信陵君智谋策略的赞赏和学习。
第四章:窃符救赵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窃符救赵事件的影响。
2. 学习信陵君的英勇行为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窃符救赵事件的影响,如赵国的得救、信陵君的声望提升等。
2. 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信陵君的英勇行为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故事情节,了解窃符救赵的影响。
2. 小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英勇行为对后世的影响。
3. 学生分享对信陵君英勇行为的敬佩和学习。
第五章: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评价教学目标:1. 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评价。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一、常识填空:1、战国四君子指的是:。
2、课文中心:本文主要写了信陵君的始末和的情形,表现了信陵君的谦逊作风和的义勇精神。
二、生字练习:给加点字注音。
薨( )嬴( )羸( )弱厚遗( )车骑( )执辔( )睥( )睨( )游说( )车百乘( )譬( )若馁( )虎自刭( )矫( )杀数( )存之三、解释句中通假字:1、直上载公子上坐( )2、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3、辞决而行( )4、北乡自刭( )5、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四、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1、仁而下士( )2、皆谦而礼交之( )3、公子从车骑( )4、虚左( )5、故久立公子车骑( )6、北救赵而西却秦( )7、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 )8、却秦存赵( )9、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五、一词多用:1、就A、然欲就公子美名( )B、乃谢客就车( )2、独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B、独不怜公子姊邪(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 )C、海不择其大,故能就其深( )D、还来就菊花( )E、臣请就汤镬( )F、若无罪而就死地( )3、辞A、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B、无一言半辞送我C、不辞辛苦( )D、停数月,辞去( )4、下( )A、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B、吾攻赵,旦暮且下( )5、存A、而公子亲数存之( )B、遂救邯郸,存赵( )6、坐A、公子引侯生上坐( )B、王曰:“何坐?”曰:“坐盗。
”7、无A、士无贤不肖( )B、独子无兄弟( )六、解释词的古今义:1、遍赞宾客。
赞:古义今义2、公子颜色欲和。
颜色:古义今义3、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中国:古义今义七、判断文言句式:1、此人力士。
(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3、为大梁夷门监者( )4、秦,虎狼之国( )5、而如姬最幸( )6、如姬父为人所杀( )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8、请救于魏。
( )9、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 )八、解释加点的词:1、不敢以( )其富贵骄( )士。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学案简介本学案主要介绍了古代著名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内容和背景,以及该故事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
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和智慧思维,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目标本次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1.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掌握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思维;3.洞察故事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4.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任务一:背景分析请阅读以下背景材料,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崛起,成为当时的霸主,逐渐收编了六国。
公元前293年,赵国被秦军攻陷,赵王失去了皇位。
此时,赵国的一位大臣——大臣李牧奉命率领大军反攻秦国,打算夺回赵国的皇位。
任务二:故事情节请仔细阅读以下故事情节,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主要故事情节。
公元前260年,赵国大将军李牧被秦军包围在井陉山。
获得消息后,赵国国君赵武派信陵君前往救援。
赵武曾经向信陵君借过符箓,信陵君趁机窃取了秦国的符箓,并在夜间替换成假的符箓。
次日,信陵君威胁秦将李信,李信不敢冒险,只好退兵。
李牧大获全胜,赵国得以保持了独立。
任务三:精彩课堂以下是本题相关的一些精彩课堂:序号课堂内容学习目标1 见识中原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和智慧思维掌握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思维2 读懂《信陵君窃符救赵》,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3 分组讨论,探究故事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洞察故事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4 走进古代文化,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总结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了解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主要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和智慧思维,感受故事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同时也提升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
《信陵君窃符救赵》精品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分析信陵君的忠诚、智谋和胆识等品质。
1.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外资料,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信陵君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学习信陵君的忠诚、智谋和胆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1.2.2 文言文阅读技巧: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方面的分析;1.2.3 文化内涵:信陵君、魏王、赵国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读;1.2.4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掌握《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感受信陵君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智谋、胆识等品质。
2.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等方面的理解;(2)对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事件的解读;(3)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品质和事件意义;(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2)纸质教材:提供文本阅读材料;(3)网络资源:查询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事件资料;(4)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一、积累整合,融会贯通;1、字词解析①注音释义士无贤不肖()侯生摄敝衣冠()公子往,数请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冠盖相属()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约车骑百余乘()今有难()侯生乃屏人间语()椎杀晋鄙()矫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嚄唶宿将()北乡自刭()②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俾倪()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公子与侯生决()③词性活用A、名词作动词仁而下士()留军壁邺()如姬资之三年()朱亥袖四十斤铁椎()B、形容词作动词不敢以其高贵骄士()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公子从车骑,虚左()为能急人之困()公子怪之()C、动词的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侯生乃屏人间语()D、名词作状语北救赵而西却秦()皆谦而礼交之()④一词多义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故久立与其客语()今公子故过之()朱亥故不复谢()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引:公子引车入市()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复引车追问侯生()为公子先引()就:乃谢客就车()赢欲就公子之名()金就砺则利()使归就戮于秦()下:礼贤下士()旦暮且下()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过: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 过犹不及()行过夷门,见侯生。
( )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辞:辞决而行()无一言半辞送我()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近日奉辞伐罪()臣等不肖,请辞去()存:公子亲数存之()却秦存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⑤古今异义以公子为长者()胜所以自附为婚姻()2、句式解析A、省略句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遍赞(于)宾客(省介词)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B、倒装句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C、判断句赢乃夷门抱关者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D、被动句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而如姬最幸二、文本赏析,质疑探究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概括三部分的内容,并思考三部分之间的关系?2、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3、你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如何看待?4.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此题也可问:该如何评价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5.结合最近拍摄的电影《赵氏孤儿》,谈谈你对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
第四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检查第3、7两段中的重点部分(略)。
二、诵读第8段。
1 诵读的准备。
先回答上节课所留下的三个思考题,着重讨论第3段。
前两题的参考答案依次是:①可以看出侯生考虑问题很周密,已料到合符后而晋鄙不听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②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侠义之士,重大德而不重小礼。
讨论第3题,可以先提出多种答案,让学生判断正误,展开辩论。
这些答案是:A已为信陵君建“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
B窃符、杀晋鄙之谋是他策划的,魏王此后必然会知道的,必定将他处死,不如自刭为好。
C已报了信陵君的大恩,此后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不如早死。
D以死激励朱亥为信陵君效力,兼告信陵君他不会汇漏此谋,如田光为燕太子丹及荆轲而自刎。
(说明: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要提醒学生要注意侯生“修身洁行”、智深而勇沉这些特点来看问题。
参考答案是A、D两项。
)然后划分层次:①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段首至“岂畏死哉);②朱亥答应同行(“于是公子请朱亥”至“遂与公子俱”);③侯生语公子以决意自刭“以送公子”(“公子过谢侯生”至段末。
)2 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1、2层。
三、阅读第9至12段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①写晋鄙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照应上文“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再次证明侯生料事如神。
②朱亥椎杀晋鄙,照应上文“不听,可使击之”。
③“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照应上文侯生的最后一段话。
④古代写战争的文章,大多略写战争进程,本文亦如此。
⑤“赵王及平原君……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此“人”字专指信陵君)这段话突出了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功勋。
四、总结全课。
1 信陵君的形象。
本文主要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
关于“下士”,前面已经作过具体分析,这里只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虚左自迎侯生;②数请朱亥;③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②急赵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领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3)能够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忠诚勇敢的品质。
(3)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文中成语和典故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
2. 人物内心活动的剖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成语典故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活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讲解与课文相关的成语和典故。
(2)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运用成语和典故。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人物情感。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在品质。
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北京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共5课时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掌握故事的情节发展和重要事件。
3. 领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阅读课文第一段,了解故事的开端。
3.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信陵君为何要窃符救赵。
第二课时:1. 阅读课文第二、三段,了解信陵君如何窃符和救赵的过程。
2. 分析讨论:讨论信陵君的聪明才智和勇敢行动。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第三课时:1. 阅读课文第四、五段,了解救赵后的情况和信陵君的结局。
2. 思考讨论:让学生思考信陵君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3.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信陵君行为的看法。
第四课时:1. 阅读课文第六、七段,了解信陵君的品德和人们对他的评价。
2. 道德讨论:讨论信陵君的品德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第五课时:1.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 扩展思考: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信陵君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回答。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信陵君品德和行为的评价和思考。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第六课时: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信陵君的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 阅读课文第八、九段,了解信陵君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
3. 分析讨论:让学生讨论信陵君的交往方式和技巧,以及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七课时:1. 阅读课文第十、十一段,了解信陵君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贡献。
2. 思考讨论:让学生思考信陵君的军事才能如何培养和提升。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历史上其他著名的军事将领,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成就。
《信陵君窃符救赵》精品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经典故事,领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包括对《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的背景介绍、故事梗概和人物分析。
1.3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高中阶段学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章:故事背景介绍2.1 历史背景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七雄争霸的局势和赵国的处境。
2.2 人物背景详细介绍信陵君、魏王、朱亥等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第三章:故事梗概3.1 信陵君请缨救赵讲述信陵君听闻赵国困境后,决意窃符救赵的经过。
3.2 魏王不肯借符描述信陵君向魏王借符却遭到拒绝的情景。
3.3 信陵君窃符讲述信陵君在朱亥的帮助下,成功窃取兵符的过程。
第四章:人物分析4.1 信陵君分析信陵君的勇敢、智慧、忠诚和仁义等品质。
4.2 魏王分析魏王的昏庸、多疑和固执等性格特点。
4.3 朱亥分析朱亥的机智、果断和忠诚等品质。
第五章:故事启示5.1 仁义之道通过故事中信陵君的仁义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仁义的重要性。
5.2 忠诚与勇敢强调信陵君的忠诚和勇敢精神,激发学生对忠诚和勇敢的追求。
5.3 道德抉择引导学生思考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应如何正确判断和行事。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详细描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道德观念。
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故事背后的意义。
利用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
第七章:教学重点与难点7.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细节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故事所体现的中国古代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故事梗概和文学价值。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象征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和情节,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故事,理解内容并思考问题。
第二章:故事背景和作者介绍2.1 故事背景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各国之间的纷争和战争。
讲解赵国的情况和面临的困境,引发学生对故事背景的理解。
2.2 作者介绍介绍信陵君的历史背景和其在赵国的地位。
讲解作者对信陵君的评价和意图,引发学生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信陵君讲解信陵君的身份和地位,引发学生对信陵君的关注。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忠诚等。
3.2 窃符者介绍窃符者的身份和背景,引发学生对窃符者的关注。
分析窃符者的动机和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其道德和行为的选择。
第四章:重要情节分析4.1 信陵君决定救赵讲解信陵君决定救赵的背景和动机。
引导学生分析信陵君的决策过程和心理变化。
4.2 窃符救赵的过程描述窃符救赵的具体过程和情节。
引导学生分析窃符者的行为动机和所面临的困境。
第五章:象征意义和作品价值5.1 象征意义讲解故事中的象征元素,如信陵君的符节、窃符等。
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意义对故事主题的作用和影响。
5.2 作品价值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学生理解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对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的分析,评估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北京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共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3)引导学生理解信陵君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验故事情节;(3)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等手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态度;(2)引导学生崇尚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3)激发学生追求真理、正义、公平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赵国遭受秦国侵略,赵王求助于魏国信陵君;2. 信陵君听取朱亥建议,窃取魏王兵符,调动军队救援赵国;3. 信陵君率军成功击败秦军,赵国得以解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品质;2. 教学难点:分析信陵君的忠诚、勇敢和智慧,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忠诚、勇敢和智慧;4. 情景模拟:分组扮演信陵君、朱亥等角色,模拟故事情节;5. 问题驱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信陵君的品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6. 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共同探讨信陵君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7.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强调信陵君的品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谈谈对信陵君品质的理解和体会;2. 选取一个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体现信陵君品质的具体表现;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忠诚、勇敢和智慧的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信陵君品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 北京版选修1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1 背诵第3段。
2 复述窃符救赵始末。
二、阅读第5、6段。
要求弄清两点:1 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2 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心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暗示了这一点。
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
三、诵读第7段。
1 诵读的准备。
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①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②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
)“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
”)③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
)然后划分层次:①信陵君辞决侯生;②信陵君复返问计,侯生定窃符之策;③计成。
2 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2层,特别是要熟读侯生说的两段话,即“公子喜士……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和“嬴闻晋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边读边体会侯生的出众智慧,对有关的情况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语更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真是一席话而使人茅塞顿开。
四、留作业。
1 背诵第3、7段,熟读第8段。
2 思考:①从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可以看出什么?②从朱亥所主的话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③侯生为什么决定“自刭,以送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1(北京版选修1)教案示例之一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目的1 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 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教学设想1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
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嬴的形象,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侯嬴在关键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
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有利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
本文布局看起来不难理解,学生凭直观即可将它划为三个部分;但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布局,这跟史传的要求有什么联系,对于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就不易理解了。
而讲清这些问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史传体裁的特点是很有益的。
史传体裁是高中文言文篇目中的重点,学生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学习过若干篇史传,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能算是过分。
2 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交叉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
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以减轻其负担。
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3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有关背景,朗读全文,补充注释。
第二课时--分析结构层次,阅读第1、2段,诵读第3段。
第三课时--阅读5、6段,诵读第7段。
第四课时--诵读第8段,阅读第9至12段,总结全文。
做课后练习。
预习安排1 对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准备朗读全文。
2 读传后"太史公曰",体会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态度。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遗址),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因、缘故)。
名冠诸侯,不虚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奔走四方。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
魏无忌,战国时魏国的贵族,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魏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
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
他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公子”。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熟读,注意1——4段的重要实词、词类活用、通假、特殊句式)
实词:
词类活用:
通假:
特殊句式:
二、概括本部分类容,本段关键是哪一句?
三、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思考:本部分与“窃符救赵”有何关系。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示:(熟读,注意5——尾段的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特殊句式)
实词:
词类活用:
通假:
特殊句式:
二、解决“思考问题”,概括本部分类容,介绍背景。
三、解析课文
问题1、“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
问题2、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
问题3: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课下讨论: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课后巩固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仁而下士()
2、皆谦而礼交之()
3、公子从车骑()
4、虚左()
5、故久立公子车骑()
6、北救赵而西却秦()
7、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8、却秦存赵() 9、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
二、一词多用:
1、就
A、然欲就公子美名()
B、乃谢客就车()
C、海不择其大,故能就其深()
D、还来就菊花()
E、臣请就汤镬()
F、若无罪而就死地()
2、独
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B、独不怜公子姊邪()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
3、辞
A、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B、无一言半辞送我()
C、不辞辛苦()
D、停数月,辞去()
4、坐
A、公子引侯生上坐()
B、王曰:“何坐?”曰:“坐盗。
”()
5、无
A、士无贤不肖()
B、独子无兄弟()
三、判断文言句式,找出句中判断词。
1、此人力士。
()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3、为大梁夷门监者()
4、秦,虎狼之国()
5、而如姬最幸()
6、如姬父为人所杀()
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8、请救于魏。
()
9、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
四、解释加点的词:
1、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2、致()食客三千人
3、欲厚遗之()
4、侯生摄()敝衣冠
5、愿枉()车骑过()之
6、乃谢()客就车
7、公子引()侯生上座8、侯生因()谓公子曰
9、市人皆以()嬴为小人()
10、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11、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1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13、让()魏公子 14、公子勉()之矣
15、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6、何功之()有?
17、尚安事()客
1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9、而如姬最幸() 20、如姬资()之三年
21、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22、此五霸之伐() 23、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五、句子翻译: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富贵骄士。
2、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4、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5、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6、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