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2《区域地理
- 格式:docx
- 大小:23.23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包括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2.了解区域划分的指标,相应的区域名称3.识记区域范围的特点4.了解区域差异的概念5.了解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意义教学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1)定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可以度量的实体。
(2)要素: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3)划分: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4)特点:①范围范围有大有小、等级等级有高有低、边界边界有显有隐②区域内要素表现一致性③区域间要素表现差异性差异性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2、区域差异: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3、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目的(1)方法: A.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B.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C.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2)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思考:为什么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呢?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在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上有何差异呢?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自然区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A.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越低B.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影响水分条件C.海拔高度: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变化2、划分依据: A.基础:气候和地形B.标志:土壤和植被3、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要素自然区分界线范围气候植被土壤)(土壤)地形水文外力作用内部分异的课堂总结:“三山” : 400mm 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横断山区以东季风气候森林、森林草原多人工植被多平原、丘陵外流区、雨水补给为主,地下水丰富流水沉积作用气温(随纬度变化) 3000 米等高线(“三山”) 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大部温带大陆气候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多高原、盆地多内流河、咸水湖,降水少风力作用显著干湿度(干湿度(随距海远近变化)青藏高原阿尔金山昆仑山高寒气候高寒荒漠、草甸、森林高原、冰川冰川广布,多河流发源地冰蚀作用显著水热组合(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祁连山第二课时复习提问: 1、区域的定义、要素、划分依据及特点2、简述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应论题: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方法:区域特征——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治理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对应论题:流域开发分析方法: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措施基本条件 治理措施经验与启示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应论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土特征降水特点地质构造植被开垦陡坡、毁坏林木、过度放牧和采樵、滥用土地山区:侵蚀和淤积生态恶化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危害:平原、山区、干旱区、多雨区、农业生产、其它生产 治理措施 原因 区域位置自然环境(降水、地形、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自然资源(矿产、水能资源等)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自然条件 人文条件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因地制宜的开发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分析方法: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存在问题一、东北区域概况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2、面积:124万KM23、人口:1。
2亿4、地貌特征: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商品粮基地二、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宜农荒地多、宜林、牧等荒地多(2)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欧洲的三圃制条件地形:丘陵、平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单元测试一、单选题(共22题;共58分)1.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我国北方冬季穿衣比较厚重,而南方穿衣相对较单薄。
下列关于南北方的地域差异,表述错误的是()A. 气象灾害方面南旱北涝B. 建筑方面南尖北平C. 历史交通方面南船北马D. 饮食方面南米北面2.读图,下列关于甲、乙两岛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比例尺较大的是甲岛B. 实际面积较小的是乙岛C. 两岛地势的共同特点是西高东低D. 热带所占面积比例较大的是乙岛3.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A. 促进东部地区改变能源结构B. 促进东部地区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C. 有效改善大气环境D. 有利于带动东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长江中下游平原誉称“鱼米之乡”,但汉代“或火耕而水耨,或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落后。
古代不利开发的自然条件是( )。
①系分隔②土质黏重③气候潮湿④交通落后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5.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配套实施的首要工程是()A. 航运设施工程B. 灌溉工程C. 节水工程D. 治污工程(2)南水北调东线与中线相比,其优点是()A. 水质好B. 工程量小C. 全线可以自流D. 供给范围大(3)有专家指出,东线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有关成因叙述正确的是()①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⑤沿途地区有大量的海水侵入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③④⑤D. ②③⑤6.上海“白猫”洗涤品企业参与组建“白猫”(重庆)××公司的现象()A. 属于国际产业转移B. 不属于产业转移C. 属于区域产业转移D. 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7.读下列两图(莱索托为甲图、安道尔为乙图),回答下题。
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习目标] 1.了解东部季风区内南、北方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上的差异,学会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
2.了解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一、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方差异气候地形水文北方温带季风气候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冬季河湖结冰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南方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冬季河湖一般不结冰2.南北方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业生产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主要作物小麦、棉花、杂粮稻谷、茶叶、蚕丝主要水果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民居多平顶屋,节省建筑材料,兼作晾晒农作物的场地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排泄交通以陆路交通为主内河运输很普遍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以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工业结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常规能源缺乏,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思考我国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缓或为平顶,而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原因是什么?答案主要是南北方降水有差异,南方降水较多,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的排泄。
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1.划分依据:根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全国其他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2.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经济地带最高、西部经济地带最低的东、中、西梯度排列方式,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还在逐渐扩大。
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2)区域位置差异: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中、西部经济地带由于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定时作业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会影响建筑特色。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至今保留大量的石材建筑,高大宏伟;中国古老的房屋多木质,易腐烂,难存留。
中国建筑材料与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筑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技术先进
B.地形不同
C.气候差异
D.中国多地质灾害
2、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3、南方乡村房屋斜顶大窗可能为适应()
A.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凉爽干燥
C.冬季温暖少雨
D.春秋凉爽干燥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东北部简图,读图回答下列4—5题。
4、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A.石油化学工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有色冶金工业
5、两地工业地域中,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①共用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①接近原料、燃料产地,节省运输成本①利于集中治污,提高环境容量①便于生产协作,提高生产效率A.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
6、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B.工业化处于发展阶段,以资源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C.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活动
7、区域发展阶段与主要部门组合正确的是()
A.工业化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B.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大增加
C.工业化阶段——以资金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D.传统农业为主阶段——没有任何工业部门
8、与其它地理现象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蒙古西伯利亚一带高压十分强大
B.塔里木河出现洪峰
C.上海遭受寒潮袭击
D.南极大陆考察人员增多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据此回答9—11题。
9、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10、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11、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A.xxxx和xx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重灌溉农业的发展12、比较甲、乙两幅图(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差异,并说明各自特点。
(2)比较图中A、C两农业带农作物类型的差异。
(3)甲图所示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4)限制乙图所示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是什么?(5)我国生产方式类似于乙图中的农业区有________农业区等。
参考答案
1C
【解析】中国建筑材料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筑特色不同主要是因为中
国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地的建筑材料不同和选择不同的材料更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中国技术、气候差异、中国多地质灾害不是影响的主要因素,选择C。
2D
【解析】试题分析:
因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面积小,机械化水平低,耕地破碎,粮仓地位逐渐被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取代,故选D项。
考点:区域发展阶段
3A
【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湿热,乡村房屋斜顶大窗利于通风散热。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区域基本特征,并结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分析即可。
4 B5D
【解析】
4、读图可以看到,两地都有丰富的煤矿、铁矿资源。
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B对。
美国东北部
缺少石油资源,石油化学工业不属于发挥资源优势,A错。
我国东北部是重工业区,不适宜电子工业,C错。
两地都缺少有色金属矿,不适宜发展有色冶金工业,D错。
5、两地工业地域中,都是传统重工业为主,对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利于集中治污,提高环境容量,③对。
集聚企业有生产上的联系,便于生产协作,提高生产效率,④对。
共用基础设施,属于空间上的联系,不是重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①错。
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属于原料指向型产业,集聚产业不都是原料指向型产业,②错。
D对,A、B、C错。
点睛:两地都有丰富的煤矿、铁矿资源。
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
传统重工业为主,对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利于集中治污,提高环境容量。
集聚企业有生产上的联系,便于生产协作,提高生产效率。
6A
【解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是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7A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传统农业为主阶段,工业部门少。
所以本题选择
A选项。
8B
【解析】本题考查季节的判断。
蒙古高压强盛为北半球冬季;塔里木河出现洪峰为北半球夏季;上海遭受寒潮袭击和南极大陆考察人员增多都为北半球冬季。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9D10D11B
12、答案:(1)甲图为商品谷物农业:农业生产区域化、地区专门化、机械化、现代化,粮食商品率高。
乙图为混合农业: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壤肥力,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高效地安排农事活动;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2)A为xx,C为xx。
(3)甲图所示区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成本太高,资源耗费太大,生态环境恶化。
(4)水资源缺乏。
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稀少。
(5)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