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111[课堂实录係丈设裸,“啖”丈“噜”字——《咬文嚼字》教学实录■张善存【设计说明】《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散文,作为一篇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文,其最大写作特色在于借例说理。
文章通过列举语言运用的实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咬文嚼字的道理,从而阐明了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的观点。
作者以漫谈的方式,娓娓道来,看似随意却很用心,无形中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本课抓住文末“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一句切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先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再局部探究,间以问题引领,合作探讨,力求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教好《咬文嚼字》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论述类文章的写法,并培养一点阅读的批判意识。
【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理解文本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借助表格把握文章论述特点,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
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时间】: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积累释义一“咬”题目师:这节课我们一块来学习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
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吧,标题“咬文嚼字”这四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哪几次?请读读看——生:①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锚铢必较不可。
生:②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54中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生:③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生:④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O 生:⑤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师:是这五句话吧。
意思一样吗?作为一个成语和作为本文标题,“咬文嚼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生:只有第②句的不一样。
我查了词典,作为一个成语,“咬文嚼字”是贬义词,意思是过分地斟酌字句,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走近大师师: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共同读一首诗,唐朝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大屏幕显示,生齐读)生:我知道,“推敲”的故事说的就是第四句。
师:能具体说说吗?生:好像贾岛拿不准到底是用“推”还是“敲”,最后是韩愈给定下来用“敲”字。
师:这首诗大家能读明白吗?生:应该是贾岛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没有遇到。
生:前两句是写李凝住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三四句有些不明白,怎么多了个和尚?师:“僧”就是贾岛自己,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后来还俗。
他在诗中常称自己为僧。
生:那就应该是贾岛敲李凝家的门。
李凝不在,他就往回走,五六句应该是他回来路上所见的景色,最后两句是说这么幽静的地方自己还会再来的。
师:说得不错。
后人评价贾岛的诗是“有句无篇”,意思是他的很多诗往往在个别句子甚至个别词语上下功夫雕琢,局部太突出了,整首诗反倒被人忽略了。
像这首诗,据说贾岛骑着一头瘦驴,脑子里想的全是“推”和“敲”,“苦吟”嘛,精神太集中,结果冲撞了时任京兆尹的韩愈的仪仗,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推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咬文嚼字”的过程。
下面大家打开书,翻到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朱光潜?生: 朱光潜是一位美学大师,《谈美书简》是他的代表作。
师:你读过《谈美书简》吗?生:没有。
我这本书的后面说这是高中生应该读的一本书。
(生笑)师:大家不要笑。
能主动读课外书是很好的习惯,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谈美书简》将作为同学们的寒假课外阅读作业。
还有谁了解这位美学大师的更多情况?生:您前两天曾给我们说过朱光潜的一句名言,叫什么“出世”和“入世”的。
(生笑)师:哇!你还能有印象。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快记下来。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生:应该是摒弃名利之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师:很好。
这句话也应该成为当今世人的处世准则。
现如今很多人的功利之心太切,他们心浮气躁,缺少踏实做事的精神。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为了理想,我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咬文嚼字》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解析、词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文字游戏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僻字词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生僻字词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观点和论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修辞手法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修辞学导论》等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解析2. 修辞手法分析3. 作者观点和论据的理解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解析1. 字形结构:分析生僻字词的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二、【教学重点】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是“福”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
”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
(引入课文)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
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
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
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
(板书)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
《咬文嚼字》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
4.培养学生在阅读或写作时要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给大家说一个歇后语,‘老鼠掉进书箱里’,打一成语。
”生:咬文嚼字(暗笑,使眼色,知道要学习这一课)二、文体知识简介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关于作者及文中的字词请同学们课下结合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识记。
三、解题,整体感知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生:通常含有贬义,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形容卖弄才学;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结合课文的预习,看看标题“咬文嚼字”在本文中又有怎样的含义呢?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可见文中作者赋予了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加以锤炼。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中心观点的。
四、阅读课文,具体赏析(一)快速浏览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用的例子。
生概括归纳:主要例子有:敦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推敲”、苏轼写诗、柳腰桃面类。
(二)接下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以上事例论证中心观点的。
(或: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1.先品读前三个实例首先来比较郭老改字“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表达效果,生作答后再看书本作者的分析(师读),生归纳作者观点:文学的语言跟情感有关。
再看书上李广射虎的三段文字,同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生作答后再看书本作者的分析(生读),读后归纳作者观点:文学的语言要有文学的意味。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陈红旗一、“嚼”——咬文嚼字师: 大家好, 哪位同学来谈谈“咬文嚼字”的含义?( 板书) 即工具书上的含义, 另外注意一下“嚼”字的读音(jiáo) 。
生: 词典上说, 咬文嚼字是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 从感情色彩上看, 这个词倾向于——贬义。
( 学生集体回答)师: 那么大家结合课文看看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赋予“咬文嚼字”新的含义的。
生: ( 迅速地) 在第三段,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但在文学, 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师: 课文很熟悉, 相关语句找得也比较准确。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生: 咬文嚼字就是谨慎地运用语言文字, 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师: 很好。
作者是从咬文嚼字的好处这个角度来说的。
从全文来看, 作者“咬文嚼字”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 板书) 选取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师: 对。
就在文章的最后, 作者表达得很明确。
以上我们谈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大家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 板书)生1: 我赞成朱光潜的看法。
( 学生笑)生2: 我认为词典上的含义也有道理, 过分地咬文嚼字钻牛角尖不好。
生3: 应该全面地看问题。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4页,看课后练习二。
许多名家读书时都“观其大略”不咬文嚼字, 这个“咬文嚼字”用的就是词典中的含义: 不死抠字眼, 不因小失大, 要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
而朱光潜讲的是在读书写作、做学问时, 要有一种严谨的精神。
两者讲的角度不同, 但都有道理。
师: 很好。
看来课文预习得很认真, 还注意到了课后练习, 理解得很全面。
二、“咬”——套板反应刚才这位同学看待问题很全面, 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落入“套板反应”。
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给“套板反应”下个定义? ( 板书) 可以先回忆一下必修四学过的下定义的两个要素。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咬文嚼字》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育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育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老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舞。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讨论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1、找同学介绍。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讨论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背景]
文艺论文和随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作者介绍—梳理字词—整体感知—揣摩重点语段,教师的这种“套板反应”会让学生听得打哈欠。
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不到。
不妨另辟蹊径,找准一个突破点,化繁为简。
上《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笔者认为抓住两个短语——“咬文嚼字”和“套板反应”,连线串珠,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教学情景描述]
一、“嚼”——咬文嚼字
师:大家好,哪位同学来谈谈“咬文嚼字”的含义?(板书)即工具书上的含义,另外注意一下“嚼”字的读音(jiáo)。
生:词典上说,咬文嚼字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从感情色彩上看,这个词倾向于——贬义。
(学生集体回答)
师:那么大家结合课文看看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赋予“咬文嚼字”新的含义的。
生:(迅速地)在第三段,“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但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师:课文很熟悉,相关语句找得也比较准确。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生:咬文嚼字就是谨慎地运用语言文字,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师:很好。
作者是从咬文嚼字的好处这个角度来说的。
从全文来看,作者
“咬文嚼字”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板书)选取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师:对。
就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得很明确。
以上我们谈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大家有没有自己的看法?(板书)
生1:我赞成朱光潜的看法。
(学生笑)
生2:我认为词典上的含义也有道理,过分地咬文嚼字钻牛角尖不好。
生3:应该全面地看问题。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4页,看课后练习二。
许多名家读书时都“观其大略”不咬文嚼字,这个“咬文嚼字”用的就是词典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不因小失大,要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
而朱光潜讲的是在读书写作、做学问时,要有一种严谨的精神。
两者讲的角度不同,但都有道理。
师:很好。
看来课文预习得很认真,还注意到了课后练习,理解得很全面。
二、“咬”——套板反应
刚才这位同学看待问题很全面,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落入“套板反应”。
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给“套板反应”下个定义?(板书)可以先回忆一下必修四学过的下定义的两个要素。
生:(集体)内涵,外延!
师:哪位同学来具体解释一下?
生:内涵就是这个事物的特点。
外延就是这个事物涉及的范围。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师:很好。
哪位同学再举一个我们熟悉的概念?
生:人是一种有语言,能思维,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进行生产的高等动物。
师:例子举得很典型,给“人”下的定义也很准确,全面概括了“人”这种高等动物的内在特点——“有语言,能思维,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进行生产”。
下定义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内涵的全面。
否则,就不准确,甚至闹笑话。
柏拉图曾给“人”下了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学生拿来了一只拔了毛的鸡来和他抬杠。
(学生大笑)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倒数第二段所给的信息,给“套板反应”来一个框架上的限定。
大家一起来描述一下(师生共同)——套板反应是一种……的反应。
请一位同学把内涵即“套板反应”的特点加到“的”的前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通顺地表达出来。
生1:套板反应是一种(事物发生时,使人马上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的反应。
生2:“自鸣得意”不要加了。
因为陷入“套板反应”的人不一定都是得意的。
师:是的,“自鸣得意”可以删去。
看来大家对“套板反应”的概念已经比较熟悉了。
能不能举几个“套板反应”的例子?(板书)
生1:以前我在六中上学的时候,校长在开会的时候讲:“今天你以六中为荣,明天六中以你为荣。
”现在在一中,班主任又讲:“今天你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你为荣。
”我感觉这些鼓励人的话比较老套。
生2: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把人高兴或不高兴的脸色比喻为晴天或阴天。
(生笑)
生3:武侠小说里面,一些人在跌落山崖后,往往都没死,而且还有一段奇遇——不是遇上世外高人,就是发现了武功秘籍,后来都成了武林高手。
(生笑,议论纷纷)
生4:还有电视里面,大家可能都看过这样的镜头:一个人拿枪指着另一个人,结果枪响了,倒下的却是那个拿枪的人。
这时候又有一个人出场了,他救了前面那个人的命。
(生笑,表示有同感)
师:举例子就到这里。
大家举的例子内容很丰富,有生活中的,有艺术作品中的,而且很典型,形象地概括了我们说话写文章常陷入的套板反应以及一些作家和导演在创作时常落入的俗套。
很明显,本文作者对“套板反应”是反对的。
那么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反对的呢?(板书)请大家结合全文思考回答。
生1:作者认为“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讲,他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生2:作者还认为套板反应会助长人的惰性。
师:还有没有?(生默然)
师:实际上作者是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反对套板反应的。
一个就是我们同学讲的这个角度,作者从理论上来谈套板反应的危害——套板反应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对欣赏者来说都是有弊无益的。
另一方面呢,作者写这篇文章也是一种创作实践,我认为作者在实践上也体现了对套板反应的反对。
首先,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个词的理解,就没有迷信词典,没有迷信古代名家,而是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见,把它和严谨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结合起来,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强调这个观点。
其次,作者对名家炼字的点评和新见,也体现了作者不落俗套的创新意识。
作者对郭沫若改字的再认识和郭沫若落入套板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郭沫若认为第一次改为“这”字(别人建议)改得好,于是在类似的句式中就如法炮制,结果反而落入了套板反应。
作者认为郭沫若第一次改字是炼字的好例,第
二个例子改得却不妥,并且从名著实例和语法上都进行了研究印证,言之成理,令人叹服。
接下来,作者对王若虚改《史记》的再认识,对“推敲”典故的再认识,都体现了作者不迷信名家、不迷信定论、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所以我们在写作和思考问题的时候,都要有主动创新的意识。
(板书)比如刚才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不局限于后文,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开阔一点,来点逆向思维,就能较容易地解决问题。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通过对“咬文嚼字”和“套板反应”两个短语的探讨,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
同时注意到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对创新思维、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希望对大家以后的学习有所启示。
四、布置作业
你如何看待“套板反应”?请以书面形式完成,不少于200字。
尽量发掘出新意,不要落入“套板反应”。
(生笑)
谢谢大家,下课。
[分析与反思]
两点(“咬文嚼字”和“套板反应”)串线的教学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圆满地实现了。
由于改变了以往随笔论文类课文教学的固定模式,课堂气氛比以前热烈多了,很多同学对“小问题”的层层切入,都有话说,打破了以往学生在随笔论文类文章学习这一块“死气沉沉”的局面。
给“套板反应”下定义,让学生回顾了过去所学的知识,同时练习了语言表达能力。
给“套板反应”举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演绎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甚至可以给学生写作上的启示。
对作者如何反对“套板反应”的探究,
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这个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没有深入进去,结果只能自己讲解。
如果转换成几个问题,层层深入,合理引导,效果可能会更好。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内容较繁杂深入的随笔论文类文章的教学中,可以选一个小的、学生感兴趣的、易理解的、能层层深入以小见大的突破口,不必面面俱到。
而且我们学习这类课文的时候,不仅仅在于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因为这些文章的作者往往都是大家,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知识,可以领会他们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