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4章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
- 格式:pptx
- 大小:7.49 MB
- 文档页数:2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强调了社会性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观点:1. 区分发展水平和潜力水平:维果茨基提出了“发展区间”概念,即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范围。
他认为,儿童的潜力水平是指在成人的匡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范围,而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范围。
通过比较这两个水平,可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 近似发展区间:维果茨基认为,通过与更有经验的成人或者同伴的互动,儿童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他提出了近似发展区间的概念,即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成人或者同伴的匡助下逐步接近发展水平。
3. 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互动,接受他们的指导和支持,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4. 语言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交往的媒介。
通过语言的使用,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教育者可以充当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匡助儿童逐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总结起来,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区间和近似发展区间的概念,以及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维果斯基(外文名Lev Vygotsky,1896-1934)亦有翻译为维果茨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观点假设社会互动和孩子参与真实的文化活动,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沟通而被唤起。
其主要观点简述如下:跨文化差异(cross-cultural variation):因为人们所强调的文化活动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所以在每个文化的高层次心智活动上也会有所不同。
发展的或发生学的方法(the developmental,or genetic method):我们只有借着检视行为的发展或历史,去了解人们的行为,如果想了解某些东西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看它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双线的发展(two lines of development):在儿童发展上有两个不同的平面等级发生,那就是自然的线及文化的线:自然的线(the natural line) 指的是生物的成长、物体的成熟,及心智的结构;文化的线(the cultural line)指的则是学习使用文化工具,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觉意识。
较低相对于较高的心智功能(Lower versus higher mentalfunctions):就像发展的生物与文化的两条线一样,人们的心智功能也可分成较低和较高的心智功能。
较低的功能是与其它哺乳类共有的,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所独具,包括语言及其它文化工具的使用,来修正引导认知的活动。
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自动重组低层次的心智活动。
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则(general genetic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任何孩子的文化发展功能,都会出现在两种层面上,第一个是出现在文化或人际间的层面;另一个是在个人或心理的层面。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 爱因斯坦·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爱因斯坦·维果斯基(Egbert von Wogenstein),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以其独特的认知发展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的思维能力与他们运用认知发展概念相关,其认知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sensori-motor(感官质的-运动的)、运用认知(pre-operational)、小组认知(concrete operational)以及抽象认知(formal operational)阶段。
2 感官质的-运动的阶段感官质的-运动的阶段是指0-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习得一切技艺的第一步,该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所学到的能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此阶段幼童通过感官感知外部信息并发展应对能力,学习并建立第一层的理解力;感官质的-运动的行为特征由定向动作、磨练技能和运用新技能等决定。
3 运用认知阶段运用认知阶段是指2-7岁儿童发展阶段。
儿童在此阶段运用语言作为想象和推理工具,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不仅能推理到客观现象,还能推理抽象现象。
与感官质的-运动的阶段相比,运用认知更关注言语、图形和解释等的发展,认知活动多以口头认知能力为主,言语成为儿童发展的驱动力。
4 小组认知阶段小组认知阶段是指7-11岁儿童发展阶段,儿童在此阶段能够用小组形式推理形象总体和思考复杂问题。
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逻辑性和抽象思维,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学习抽象概念,例如数学概念、理论和逻辑概念,能够用类比来思考问题;儿童可以理解总体概念,给出正确的答案,但仍然不能完全表明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5 抽象认知阶段抽象认知阶段是12岁以上青少年发展阶段,他们已经掌握了小组认知阶段中抽象性的思考方式,学会了推理多种事物的关系,掌握了综合分析能力,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去思考,能够快速的明辩理论问题,对事物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完整的构思,这种思维能力可以用来消化理论和知识。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尤其是他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各位考生重点掌握,不管是教师招聘还是教师资格经常考到,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察考生对最近发展区的理解及理论提出者维果斯基的匹配。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的观点。
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他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好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活动对心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心理发展观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其中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
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三、“内化”学说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
运用符号就能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
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
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也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成,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维果斯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维果斯基是20世纪俄国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对儿童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区域性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下所述。
维果斯基强调了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才能够实现自己的认知发展。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去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的沟通技巧。
维果斯基认为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文化环境中的符号系统和社会规范,会影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化环境,鼓励儿童探索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符号和社会规范。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维果斯基还强调了儿童发展的“区域性”。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中进行的,而不是孤立地进行。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儿童参与和解决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这样的实践,儿童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实现认知的“区域性发展”。
维果斯基还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
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而远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尚不能完成的任务。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提供适当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帮助他们逐步实现远发展区的任务。
这种“分级引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维果斯基还强调了教育者的角色。
他认为,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支持。
同时,教育者应该通过积极的互动和示范,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过程。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文化传承和语言的重要性,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 区域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在不同的认知区域内发展。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个层次。
实际发展水平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而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维果茨基认为,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儿童可以逐渐将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实际发展水平。
2. 近似发展区域:近似发展区域是指儿童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能够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下完成的范围。
维果茨基认为,在近似发展区域内,儿童能够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获得新的认知能力和技能。
他提出了“更能”和“还不能”的概念,即儿童在某项任务上“更能”完成的部分是在近似发展区域内,而“还不能”完成的部分则是在潜在发展水平之外。
3. 社会互动: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强调了儿童与更有经验的成人或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儿童可以获得新的认知工具和技能,进而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4. 文化传承:维果茨基认为,文化传承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了文化工具和符号系统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工具可以是物质工具(如计算器、笔和纸等)或符号工具(如语言、文字和数字等),它们为儿童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思考的方式。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和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帮助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鼓励他们使用文化工具和符号系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及其在儿童教学中的运用摘要:维果斯基创立文化——历史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重视孩子的主观能力,承认每个孩子独有的能力,给我们当下的儿童教育新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维果斯基;儿童;教学运用心理学作为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取向上作为既注重实证主义也不抛弃人文主义的学科以及它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注定了它要想发展,必须为人类自身发展服务,而对人类了解自身以及个体发展关键的儿童期因其研究的难度和手段上的不足,目前仍有许多难解的谜,而维果斯基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维果斯基(1886——1934),前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的心理学思想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
他用马克思注意的基本观点来建立新的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前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
维果斯基还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上本质的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第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这里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工具,另一种是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生产工作和语言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