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3.13 MB
- 文档页数:3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概述
常见影像学表现
X线胸片
1. 肺实质病变:肺部感染常表现为斑片状、结节状或腺泡状阴影。
2. 胸膜病变:胸膜间皱褶增厚、胸水等均可见于炎症性胸腔积液。
CT扫描
1. 斑片状阴影:常见于细菌性肺炎,通常伴有空洞、实变或结节。
2. 结节状阴影:常见于结核性肺炎,通常伴有空洞或钙化。
3. 毛玻璃样改变:常见于性肺炎,表现为肺泡壁增厚、小叶间隔增厚,伴有斑片状高密度灶。
4. 支气管扩张:常见于支气管炎或感染性支气管扩张等,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管腔扩张。
5. 胸膜病变: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胸膜钙化等均可见于炎症
性胸膜病变。
6. 淋巴结增大:常见于结核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等。
诊断要点
1. 影像学检查应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形成综合诊断。
2. 各种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各异,需要综合分析。
3.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指导治疗方案。
4. 影像学检查应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如X线胸片、CT扫描等。
结论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是肺炎、结核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肺部影像学表现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明确病变范围和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仅作为辅助诊断
手段,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才能准确诊断肺部感染性疾病。
1.干酪性肺炎:急性结核性肺炎临床表现与肺炎球菌肺炎相似,X线亦有肺实变,但结核病常有低热乏力,痰中易找到结核菌。
X线显示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均,历久不消散,且可形成空洞和肺内播散。
而肺炎球菌肺炎经青霉素治疗3~5天,体温多可恢复正常,肺内炎症也较快吸收。
该患者临床表现不符,暂不考虑。
2.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致病菌有金葡菌、克雷白杆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X线显示脓腔和液平,较易鉴别。
该患者胸部CT未见类似病灶,故暂不考虑。
1.肺结核:该病可表现为发热、咳痰、咳痰,胸部CT可有肺内多发结节病灶表现,但患者病程中无午后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等结核中毒症状。
故目前该诊断依据不足,需入院后行PPD、痰找结核等相关检查以行明确。
CRP与降钙素原下呼吸道感染的新进展: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疾病诱因、症状、体征、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痰病原菌培养及胸部X线检查等。
但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往往十分相似,难以鉴别。
因为多种炎症反应均可引起白细胞计数的改变,据国外专家研究发现,在各种临床表现中,白细胞升高并不是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白细胞计数用于诊断感染的准确性很低。
而痰病原菌培养的检出率低,且培养结果的得出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影响疾病的早期治疗。
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诊断感染的可靠的临床指标,临床常常出现延误或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早期应用正确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死率。
另一方面,滥用抗生素将显才增加耐药性细菌感染的危险,增大临床治疗难度。
因此,正确、及时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的类型,确定感染的严重程度,对于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金葡菌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多为急性起病,中毒症状严重,常有高热、畏寒、寒战,咳黄脓痰,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肺部影像学可见单个或多发脓腔形成,痰或者血培养出该菌可确诊。
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影像学诊断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影像学诊断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PCP)是一种由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部感染病症。
该病主要发生在免疫抑制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影像学在PCP的诊断和疾病进展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方法。
影像学表现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1. 毛玻璃样影像毛玻璃样影像是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
在胸部CT扫描中,肺实质呈现出灰白色、细密的浑浊纹理,类似于毛玻璃样改变。
这种表现是由于卡氏肺囊虫感染导致肺泡内的渗出物增多所致。
2. 浸润性阴影卡氏肺囊虫性肺炎还可以表现为肺实质的浸润性阴影。
这种阴影通常呈片状分布在肺野的一侧或双侧。
浸润性阴影的程度和范围常常与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免疫抑制程度越高,阴影范围越大。
3. 磨玻璃样影像磨玻璃样影像是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的另一种常见影像学表现。
在胸部CT扫描中,肺实质呈现出不规则的磨砂玻璃样密度增高区域。
磨玻璃样影像通常与肺泡炎症病变有关,可能是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泡炎症导致的。
4. 气胸和气压性肺破裂在一些情况下,卡氏肺囊虫性肺炎还可能出现气胸和气压性肺破裂。
这是由于肺部感染导致肺组织破坏,导致气体从肺组织进入胸腔中。
影像学诊断方法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胸部CT扫描。
胸部CT扫描可以显示肺泡内渗出物的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卡氏肺囊虫感染。
除了胸部CT扫描外,还可以利用其他影像学方法辅助诊断。
例如,胸部X线摄影可以显示肺部的浸润性阴影,但对于早期病变的检测能力较差。
肺部超声检查也可以用于评估肺泡炎症和气胸的存在。
,经导管支气管镜结合肺组织活检是一种确诊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的可靠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和获取感染部位的组织样本。
结论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杨姗张志勇主要分类:感染形态学分类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脓毒栓塞粟粒性感染肺脓肿主要分类:病原学分类细菌性真菌感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寄生虫病主要分类不同部位、途径和宿主分类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气道疾患继发感染吸入性肺炎和肺脓肿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免疫损害宿主肺部感染儿童、老年人肺炎感染、ARD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临床与影像肺部感染的诊断目标和内容确立肺部感染,排除非感染性肺病病原学诊断发病原因和相关因素机体反应性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克服两种倾向忽视临床、仅凭X线征象作诊断,易与非感染性肺病混淆和导致误诊对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停留在临床诊断和经验性治疗的粗放水平检查方法X线(CR/DR)常规CT 平扫增强 HRCT感染形态学分类大叶性肺炎常见病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白菌军团菌病理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大叶性肺炎X线:肺纹理↑透亮度↓云雾状影↓大叶性/占大叶大部分均匀一致增高阴影↓密度减低不均匀呈散在斑片状影与病理4期明显相关实变期最典型右中叶肺炎右上肺大叶性肺炎CT扫描感染形态学分类支气管肺炎常见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厌氧菌属病理支气管周围炎呈大叶性或段性实变影肺内感染蔓延速度较慢+病原致病性强感染形态学分类支气管肺炎X线肺纹理增多增粗两下肺多发斑片状模糊影沿支气管分布肺气肿空洞胸膜病变HRCT 气腔结节分支线条影(树芽征)小叶核心结节多发小叶实变影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CT表现感染形态学分类间质性肺炎常见病原肺炎支原体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病理细小支气管壁与其周围及肺泡壁炎缺乏/轻微气腔改变(PCP-肺泡腔)病毒-肺上皮细胞增殖MP/PCP-黏附于肺上皮细胞表面上皮损伤致周围间质炎性反应增厚感染形态学分类间质性肺炎X线肺纹理↑网状影网织结节影散在/弥漫分布HRCT 树芽征(细支气管周围炎)弥漫性GGO(PCP)感染形态学分类脓毒栓塞心瓣膜(心内膜炎)、外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静脉导管等来源脓毒栓子(细菌/真菌)静脉给药的三尖瓣心内膜炎病理缺血菌栓致多发肺小动脉栓塞→梗塞/出血毒性反应→炎性渗出/组织坏死感染形态学分类脓毒栓塞多发双侧 5~30mm大小结节结节边缘模糊多伴有空洞(坏死)“滋养血管征”胸膜下楔形影(梗塞/出血)感染形态学分类粟粒型感染最常见病原结核分枝杆菌病理血行播散病原停留在肺毛细血管内病原菌随意分布于肺实质→侵入邻近肺泡→炎性反应感染形态学分类粟粒型感染三均匀(大小、密度、分布)随意分布1~3mm粟粒结节粟粒性肺结核感染形态学分类肺脓肿常见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厌氧杆菌属病理支气管肺炎局限中心坏死周围肉芽组织(纤维组织)重力效应-右上叶后段、下叶背段及左下叶后基底段感染形态学分类肺脓肿X线空洞性病变(卧位/脓肿与支气管未相通)气-液平面(不全引流)CT外周肿块空洞壁不规则壁强化右上叶肺脓肿(急性期)右中叶肺脓肿(急性期)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多数为大叶性肺炎部分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存在菌血症)球形肺炎(单发、圆形实变影)右下叶节段性肺炎左上叶节段性肺炎球形肺炎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3%社区获得性肺炎更常见院内感染典型支气管肺炎双侧 40%段性不张支气管气相肺脓肿 15~30%肺气囊肿(几天/周明显增大)常见于儿童(40~75%)血源性少于气道源性-脓毒栓塞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肺炎克雷白菌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酗酒者口咽定植菌(吸入)典型大叶性肺炎(现少见)右上叶叶间隙下坠CT 肺内肿块-强化均质实变影+中心不规则低密度影(出血性坏死/脓肿形成)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铜绿假单孢菌常见院内感染支气管肺炎型实变型肺脓肿型常见融合性支气管肺炎伴多发小透亮影双下肺与ARDS鉴别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军团菌肺炎绝大部分-嗜肺军团菌(LP)水温(36~37℃水)人工管道供水系统旅游者易散发和暴发老年人院内感染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达50%病理-急性纤维化脓性肺泡炎急性渗出性肺泡损害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军团菌肺炎(实变阴影)早期单侧非段性气腔实变影进展迅速呈段性或叶性大叶性肺炎 65%双侧胸腔积液(10~30%)吸收较缓慢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流感嗜血杆菌社区获得性肺炎 10~20%院内感染 33~65%支气管肺炎型儿童85%大叶性/节段性肺炎多肺脓肿空洞 <15%胸腔积液 50%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肺奴卡菌病肺部感染-星形奴卡菌约半数患者发病前免疫功能低下病理-化脓性肉芽肿伴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小脓肿→大脓肿常累及胸膜→积液脓胸胸壁窦道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肺奴卡菌病单发/多发结节/肿块影常有脓肿伴空洞偶见胸壁/肋骨破坏窦道形成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肺放线菌病直接吸入口腔污染物感染病理-支气管肺炎伴多灶性脓肿灶性实变影伴扩张支气管亚急性多见不同程度纤维组织病原学分类细菌性肺炎肺放线菌病急性期非段性气腔实变影慢性期脓肿纤维化肺实质破坏明显CT 中心低密度-脓腔/扩张支气管内渗出周边环形强化-脓肿壁肉芽组织引流气道粘膜血管增生胸膜窦道胸膜增厚(纤维化)病原学分类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结核球病原学分类原发性肺结核原发综合征多见儿童青年和成年人↑90%不治自愈少数→干酪性肺炎淋巴结干酪坏死→支气管结核/播散肿大淋巴结/大量坏死物阻塞→肺不张病原学分类原发性肺结核哑铃状儿童多见支气管淋巴结结核中叶综合征成人淋巴结肿大少见气腔实变影多见胸腔积液成人多于儿童原发性肺TB病原学分类继发性肺结核(成人常见类型)免疫力降低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多种病变好发部位肺门淋巴结肿大少见趋局限干酪样坏死/空洞形成排菌多(流行病学上重要)病原学分类继发性肺结核(成人常见类型)复杂多变部位X线斑片实变影和结节影CT 树芽征(支气管播散)大叶实变影空洞(无壁厚壁薄壁张力性慢性纤维)洞壁较光整液平少见或仅有浅液平活动性肺结核女性 21岁低热咳嗽消瘦两肺尖见小叶中心结节部分融合成大结节树芽征活动性肺结核结节内见空洞树芽征血行播散型(早期)结核球肺内结节(<3cm)上肺 20%多发卫星灶(1~5mm)CT 边缘光整毛刺-血管纤维条索小叶间隔肺实质20~30%钙化(蛋壳样)空洞增强环形强化结核球结核性空洞左下肺结核伴空洞CT肺TB与AIDS影像学表现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轻度(>200 CD4/ul)-正常人群的继发型上叶实变影+结节斑片影空洞 50% 淋巴结肿大 10%中-重度(<200 CD4/ul)-原发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气腔实变40~60%中叶、下叶实变明显重度-粟粒型10~20%重度免疫-胸片(-)病原学分类细菌性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机会致病菌基础疾病+AIDS易感性↑类似结核发病率与TB呈反比病理-类上皮细胞结节干酪灶少见空洞常见多发或多房性薄壁病原学分类细菌性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鸟-胞内复合群(MAC)-90%AIDS80%空洞(薄壁卫星灶少)40%胸膜下肺尖部支扩弥漫性播散病灶(CD4<70/ul)偶发-我国最多见本型原发-浸润性伴空洞继发-纤维性或纤维空洞MAC支气管扩张结节树芽征真菌感染主要感染途径-吸入最易发病脏器-肺深部真菌感染-支气管、肺占50~60%白色念珠菌最常见 90%我国除新形隐球菌外,均为条件致病菌严重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早期先驱症状不明显后期被原发病掩盖肺念珠菌病内源性感染急性播散-凝固性坏死和多发小脓肿慢性感染-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临床支气管炎型肺炎型胸部X线与细菌性感染、结核、肿瘤及肺部恶性肉芽肿有相似之处肺念珠菌病支气管炎型-两中下肺纹理增生肺炎型-支气管肺炎征象部分病灶融合成大片炎症阴影进展迅速-整个肺叶/多肺叶慢性感染-两肺弥漫性肺纤维化伴气肿肺曲菌病分型曲菌球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侵袭性肺部曲菌病部分侵袭性(慢性坏死型)气道侵袭性血管侵袭性曲菌球非侵入性曲菌感染寄生-空洞/空腔病变内咯血¼患者可大量咯血病理-曲菌菌丝破坏组织内繁殖+退变白细胞成团块周围血管丰富、血管瘤形成、肉芽组织增生、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曲菌球典型球形灶伴新月形透亮区少数球影在空腔中央伴环形透亮区随体位改变而变动多位上肺野斑点状/周边钙化单发/多发伴有邻近胸膜增厚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哮喘和过敏体质囊性纤维化畏寒、发热、咳粘稠痰液、脓性痰、痰中带血、哮喘发作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总lgE和特异性lgE↑易与支气管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混淆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反复在同一部位出现或游走性片状浸润及条状阴影上叶支气管黏液栓+支扩分布1~2个肺段孢子阻塞支气管-短暂性肺段/肺叶不张鉴别-支气管闭锁、支扩及支气管内膜病变侵袭性肺部曲菌病继发性曲菌病(急性白血病应用大量激素)急性广泛坏死性出血性肺炎、化脓侵及血管→坏死性血管炎→血栓菌栓→血行播散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侵袭性肺部曲菌病早期单个或多发性结节灶→空洞病灶进展扩散至双肺→弥漫性肺实变发展→大范围楔形底对胸膜的浸润阴影胸腔积液肺隐球菌病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者(AIDS和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最易受侵常局限性或广泛性肉芽肿,并坏死及空洞肺隐球菌病单个/多发结节/肿块(2~10cm)中下肺多见实变影/弥漫性网织结节影空洞10%弥漫性粟粒性结节淋巴结肿大空洞多见于严重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肺组织胞浆菌病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与TB类似急性-胸片(-)两肺浸润、结节灶影单个缓慢生长结节钙化弥漫性结节浸润纵隔淋巴结肿大-上腔静脉综合征慢性-局限于肺尖及上叶后段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不张病毒感染常见病毒感染(免疫活性和免疫损害患者)常见影像学表现急性期气管支气管炎-胸片(-)→支扩(数年后)细支气管炎-常见儿童气道不全性阻塞→气肿+模糊结节影肺炎-小叶中心结节+气腔实变影+支气管周围毛玻璃影SARS影像学表现冠状病毒感染临床表现早期头痛不适肌痛常见发热(7天)病理大体肺充血(出血质硬)镜下透明膜病肺泡出血(炎性渗出)影像学三种SARS影像学表现(一)胸片正常20%HRCT-气腔病变(GGO)气腔实变影(一周)SARS影像学表现(二)SARS影像学表现(三)支原体肺炎儿童和青年发病率高,4~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间质性肺炎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X线表现多样-早期纹理↑网织状影支气管肺炎改变(下肺)多叶性、弥漫性浸润灶扇形阴影(肺门-肺野外)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病理两肺弥漫性病变(肺泡腔内蜂窝状泡沫样渗出物)肺间质充血、水肿、肺泡间隔增宽AIDS并发PCP-弥漫性肺泡损害(PC虫体多,炎性细胞减少)非AIDS并发PCP-PC虫体少,炎性细胞多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临床化学治疗或器官移植所致免疫抑制患者并发PCP病程进展迅速白血病-治疗后1~3月激素治疗患者-激素减量或撤停肾移植-术后3~4月AIDS并发PCP时进展缓慢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典型-弥漫性双肺泡和间质浸润型阴影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早期-呈肺门向外扩展的“毛玻璃样”/网状小结节阴影肺水肿迅速向两肺野发展、肺泡充填、肺叶实变薄壁囊腔 10-34% 多发上叶随病程缩小消失间质性气肿胸腔积液气胸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提示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X线帮助临床区别细菌与非细菌性肺炎明确病变范围、有无组织破坏及程度有无胸水及其他病变CT被胸水掩盖的肺组织情况胸膜下病变情况肺门及纵隔情况淋巴结有无空洞有无胸壁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肺叶、段实变-细菌性肺炎(尤见化脓性)支气管肺浸润-肺炎链球菌分枝杆菌真菌病毒间质样改变-病毒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孤立性非段性块影-肺放线菌结核杆菌真菌细菌性肺炎局限慢性迁延粟粒样或微结节样-血行播散-粟粒性结核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肺脓肿及空洞-厌氧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金葡菌大部分真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感染来源医院内获得性肺炎X线入院常规检查显示新的或进展性的浸润、实变、空腔或胸水积水辅助病原学诊断了解病情及疗效免疫损害宿主的肺部感染免疫损害宿主的肺部感染暴露因素感染病史结核史流行病区旅游史分枝杆菌 PCP 肺弓浆虫病水痘带状病毒(复活)出现一种机会致病菌感染提示将发生另种条件致病菌感染药物使用细胞毒性药物-类似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皮质类固醇类-类似细胞免疫缺损(T细胞/单核)免疫损害宿主的肺部感染免疫机制受损认定免疫损害宿主的肺部感染粒细胞缺乏细菌(葡萄球菌/需氧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曲霉菌/念珠菌属)抗体免疫缺乏补体免疫缺乏细胞免疫缺乏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脾切除/脾功能减低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葡菌)免疫损害宿主的肺部感染免疫损害病程/严重程度恶性肿瘤化疗-早期常见细菌(G- S aureus)两周后真菌(曲霉菌)。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肺部疾病。
影像学诊断在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常见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
常见影像学表现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 肺炎:肺炎是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
在影像学上,肺炎可表现为片状、楔形或圆形的阴影,常见于肺叶或肺段。
炎症区域通常显示为模糊的边界和浓密的纹理。
2. 肺脓肿:肺脓肿是一种脓液在肺组织内形成的疾病。
在影像学上,肺脓肿可表现为囊状阴影,周围可有炎症反应,肺脓肿壁可呈厚度不一的环状或楔形阴影。
3.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疾病。
在影像学上,结核病可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的结节状阴影,通常伴有钙化。
还可出现空洞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4. 肺真菌感染:肺真菌感染常见于免疫抑制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在影像学上,肺真菌感染可表现为结节、空洞和肺内斑点状阴影等。
5. 肺寄生虫感染:肺寄生虫感染多由寄生虫的幼虫侵入导致。
在影像学上,肺寄生虫感染可表现为孤立的结节状阴影或多发的结节、空洞。
诊断方法对于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常用的方法包括:1. 胸部X射线:胸部X射线是最常用的肺部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它可提供肺部的定位、形态和密度等信息。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形态和细节,对于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磁共振成像(MRI):MRI在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少,但对于某些特殊病例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4.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炎症程度和病变范围,常见的核医学检查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灌注扫描和白细胞扫描。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作用。
准确评估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能够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肺部感染dr诊断报告模板肺部感染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肺部感染,由于 dr是一种肺部微生物,所以其感染的病原体有很多,其中以肺炎最为常见,特别是那些长期吸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部疾病等情况的人更是容易感染这些细菌肺炎。
临床上我们应该如何来诊断 dr呢?诊断如何写呢?下面就为大家来详细介绍一下如何诊断 dr。
一、病理检查肺部感染的病理检查主要包括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应仔细操作。
如:细菌学检查发现部分患者肺部有粘液沉积,且呈多发性脓性,应仔细鉴别其他病变引起。
免疫组化检查能较早发现病灶并提示其发生发展类型。
其病理结果与临床表现一致。
肺部病变在显微镜下表现为细小的肺结节形成或多发结节,呈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有时可呈弥漫性扩张。
二、CT检查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肺部病变呈弥漫性改变。
主要有小叶密度增高(每平方厘米约1000个)、毛细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纤维化、肺血管扩张及支气管扩张等。
此外肺炎链球菌可出现局灶性增强。
肺炎及支气管扩张常与其他感染表现同时存在,使 CT表现有明显差异。
肺脓肿时可表现为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狭窄或完全闭塞。
肺内病变为弥漫性病变且多与淋巴结相关。
三、血培养血培养可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沉降率、白细胞计数、血尿素氮等指标,为血培养诊断所用。
常用的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法和白细胞沉降率测定法。
其中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法可检测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沉降率、血尿素氮等指标,其测定结果与原发性感染指标相符合。
四、病原检测临床上根据临床表现,结合临床标本,可以对临床诊断提供一定支持。
一般用于诊断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在实验室检查中,最常见的检测项目是病原特异性抗体(IgG、 IgM和 IgM抗体)和细菌抗体(gsMR、 gsRP、 gsMR)。
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一般要求检测抗体阴性(正常)或接近正常等低反应率,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抗体所需时间较长,需1~2周才能检测出结果。
聊聊肺炎的影像诊断肺炎是指因病原体而引发的肺部感染的一种疾病,典型症状有发热、咳嗽、精神不佳等。
肺炎的严重程度和病原体以及患者的身体素质相关,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需要及时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肺炎。
肺炎的重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医生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
影像学检查方式有胸部X光片、CT检查等,对于大部分肺炎患者来说,通过胸部X光片就可有效观察肺部病变情况,而对于部分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来说,需要进行CT影像检查。
虽然影像学检查可有效观察病变情况,但无法通过检查结果确定病原。
1、肺泡性肺炎的影像诊断肺泡型肺炎是指肺泡腔内发生炎症,绝大多数的细菌性肺炎就属于肺泡型肺炎。
大多数肺泡型肺炎的影像表现为片状影,且边缘不清晰[1]。
肺泡型肺炎大多数病变密度较高,因此在影像学检查结果中,很难看到血管影。
但部分病变周围的密度较低,因此可见磨玻璃密度影,在病变处可以看到血管影。
根据病程的进展情况,在患病初期,片状影的位置在肺外围出处,部分患者的肺段处可见片状影。
根据病变位置,若影像呈现出直线状,则说明病变边缘位于肺叶处,或者肺小叶的位置。
若患者的病情恶化为大叶性肺炎,则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因为肺组织发生实变,在区域中较大的含气支气管就会与其形成对比,因此呈现的影像叫做空气支气管征[2]。
下面对常见的几种肺泡型肺炎的影像表现做简单介绍。
第一、球形肺炎,可见圆形影像,其边缘可能清楚也有可能模糊;第二、肺炎链球菌肺炎,常由感染肺炎链球菌导致的,典型症状有发热、咳嗽、痰血等。
其影像表现为肺叶实变影,当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后,肺叶出的病变会有所好转,此时的影像表片状影。
该类型肺炎治疗方案为使用抗生素,大约在一个月左右病情有所好转。
肺炎链球菌肺炎若病情持续加重,则可能出现多叶病变;第三、肺炎杆菌肺炎,常由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导致,其影像表现为肺叶实变影,且边缘可见膨隆。
若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则影像表现为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