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湖南省2018-2019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碳及碳的氧化物
- 格式:doc
- 大小:462.00 KB
- 文档页数:21
实验探究题
(2019年)
1.(2018•长沙)小刘同学想在实验室里用NaOH溶液来制取Na2CO3溶液.
【查阅资料】①CO2通入NaOH溶液时极易因CO2过量而产生NaHCO3,且无明显现象.
②NaHCO3溶液煮沸时不会发生分解.
③NaHCO3+NaOH=Na2CO3+H2O
④Ca(HCO3)2可溶于水
【制取步骤】①量取两份50mL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备用;
②用一份50mL 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CO2气体,至CO2气体不再溶解;
③小心煮沸②溶液1﹣2分钟;
④在得到的③的溶液中加入另一份50mL NaOH溶液,使其充分混合即得.
【实验探究】为了检验制得的溶液是否为纯净的Na2CO3溶液,请你与小刘同学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制得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原来制得的溶液中含有Na2CO3
将上步实验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将滤液分成两份,取其中一份加入足量的
稀盐酸 ,取另一份加入MgCl2溶液。无气泡产生 原来制得的溶液中不含 碳酸氢钠
无明显现象 原来制得的溶液中不含NaOH
【结论】所制得的溶液为纯净的Na2CO3溶液.
【评价与反思】有人认为实验步骤的顺序对调,即先混合,再煮沸,更合理.你认为对吗?请说明理由: 不对,在煮沸之前溶液中含有未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先混合,则氢氧化钠溶液会和溶液中的二氧化碳继续反应,导致制备的碳酸钠不纯净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氯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碳酸氢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解答: 解:【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制得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原来制得的溶液中含有Na2CO3
将上步实验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将滤液分成两份,取其中一份加入足量的
稀盐酸 ,取另一份加入MgCl2溶液。无气泡产生 原来制得的溶液中不含 碳酸氢钠
无明显现象 原来制得的溶液中不含NaOH
【评价与反思】
因为在煮沸之前溶液中含有未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先混合,则氢氧化钠溶液会和溶液中的二氧化碳继续反应,导致制备的碳酸钠不纯净,所以实验步骤的顺序不能对调.
故填:不对,在煮沸之前溶液中含有未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先混合,则氢氧化钠溶液会和溶液中的二氧化碳继续反应,导致制备的碳酸钠不纯净.
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2018•郴州)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标签如图)。他们提出可能是Na2SO4、NaHCO3、Na2CO3 溶液中的一种,于是决定对这瓶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三种物质溶液在常温下的 PH 如下表
(1)小新同学认为该溶液不可能...的是 ,理由是 。
(2)标签破损的原因 。
(3)为确定其成分,小新同学设计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4)小芳认为可以设计更简单的实验方案,该方案是: (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解:(1)小新同学认为该溶液不可能是NaHCO3,理由是化学式中Na的右下角没有2.
(2)标签破损的原因是: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响着手心.
(3)由于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填表如下
(4)由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可以设计更简单的实验方案,该方案是:用试管取少量无色溶液,加入酚酞,若溶液变红,则原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故答为:(1)NaHCO3,化学式中Na的右下角没有2;(2)标签破损的原因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响着手心;(3)见上图;(4)用试管取少量无色溶液,加入酚酞,若溶液变红,则原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3.(2018•娄底)亮亮同学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镁条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MgO)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生成.这种淡黄色固体是什么呢?亮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将该淡黄色固体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在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并有刺激性的氨味气体产生.
【教师指导】上述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为Mg(OH)2,生成的气体为NH3;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问题解决】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有镁元素和 氮 元素,判断的依据是 质量守恒定律 ;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 Mg3N2 ,此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3N2+6H2O=3Mg(OH)2↓+2NH3↑ .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O2)的体积比约为 4:1 ,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问题解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淡黄色固体中的组成元素,写出化学式,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相关结论】根据空气的成分及氮气的性质分析回答.
解答: 解:【问题解决】由于淡黄色固体与水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为Mg(OH)2,生成的气体为NH3,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有镁元素和氮元素,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由于镁显+2价,氮为﹣3价,其化学式为Mg3N2,此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O2)的体积比约为4:1,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故答为:【问题解决】氮,质量守恒定律; Mg3N2,Mg3N2+6H2O=3Mg(OH)2↓+2NH3↑;
【相关结论】4:1,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点评: 本题的难度不大,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空气的成分、氮气的性质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4.(2018•益阳)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NaOH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开始实验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
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为Na2CO3溶液.
猜想(3):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设计方案】请你完善下表几组同学探讨的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可能出现的现象与结论 同学评价
第1组
若溶液变红,则猜想(2)不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
第2组
若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是:
Na2CO3+CaCl2═2NaCl+CaCO3↓ ,则猜想(1)不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此方案还不能确定猜想(2)还是猜想(3)成立.
第3组
若滤液不变红,则猜想(2)成立;若滤液变红,则猜想(3)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不需过滤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更简单的操作方法是:
实验结束后,让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探究实验】综合各小组的方案后,动手实验.
【结论与反思】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拓展延伸】同学们设计了如图两套装置进行实验:
用胶头滴管吸取某种液体,锥形瓶中充入一种气体或放入一种固体物质,挤压胶头滴管.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
(1)甲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CO2+2NaOH═Na2CO3+H2O .
(2)若乙装置中胶头滴管吸取的是稀盐酸,则锥形瓶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 Zn .
考点: 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物质露置在空气的情况是不变质、部分变质或是不变质分析;验证溶液部分变质,既要证明有氢氧化钠,又要证明有碳酸钠进行分析:碳酸钠能够和氯化钡等溶液产生沉淀既具有氢氧化钠变质成碳酸钠,又能够除去碳酸钠碱性对氢氧化钠的干扰,再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变色,确定溶液的组成;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甲装置气球变大是因为瓶内气压减小,乙装置气球变大是因为瓶内气压变大,据此解答.
解答: 解:第1组: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第2组: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说明含有碳酸钠,故填:Na2CO3+CaCl2═2NaCl+CaCO3↓;
第3组:第2组实验结束后,让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即可,故填:实验结束后,让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拓展延伸:(1)甲装置中气球变大,说明装置内的压强变小,可能是气体被消耗,有可能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的反应,故填:CO2+2NaOH═Na2CO3+H2O;
(2)乙装置中气球变大,则是装置内的气压变大,可能是加入盐酸产生了气体的缘故,可能放入的固体活泼金属或是碳酸盐,故填:Zn. 点评: 本题考查了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的实验探究,学生明确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关系,并注意结合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固体变质的原因来解答本题.检验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物时,可先把碳酸钠变成沉淀并且不生成影响氢氧化钠检验的碱性物质,然后使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气球大小发生改变从压强改变的角度去考虑.
5.(2018•永州)有一包NaCl的固体,其中可能含有Na2CO3、CaCO3、CuSO4(无水)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该固体中的成分和测定其中NaCl的质量分数,请你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Ⅰ.探究该固体的成分.如下图:
根据以上实验可知:
(1)由步骤①可知,该固体中一定没有 CuSO4、CaCO3 (写化学式).
(2)步骤②中分离物质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过滤 ,该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BaCl2═BaCO3↓+2NaCl .
(3)有同学提出,不需要进行实验步骤③,也能判断出该固体成分,你认为他判断的依据是
步骤①当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液体,因为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则一定不含有硫酸铜;碳酸钙不能溶于水,则一定不含有碳酸钙;所以只可能含有碳酸钠 .
Ⅱ.测定该固体中NaCl的质量分数.
另称取m g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加热让反应后的气体充分逸出,然后滴加足量AgNO3溶液,产生的沉淀经过滤、洗涤、烘干,称量为n g.
(4)实验Ⅱ中加足量稀硝酸的目的是除去 Na2CO3 (填化学式),以确保沉淀产物单一.
(5)该固体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100% (用含m、n代数式表示).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Ⅰ.当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液体,因为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则一定不含有硫酸铜;碳酸钙不能溶于水,则一定不含有碳酸钙;所以只可能含有碳酸钠,又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硝酸钡,过滤可以将固体与液体分开,据此分析得出结论.
Ⅱ.加足量稀硝酸除去固体中的碳酸钠,确保沉淀产物只是氯化银,根据氯化银的质量分析.
解答: 解:(1)步骤①当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液体,因为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则一定不含有硫酸铜;碳酸钙不能溶于水,则一定不含有碳酸钙;所以只可能含有碳酸钠,该固体中一定没有CuSO4、CaCO3;
(2)步骤②中将固体与液体分开的操作是过滤;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3)步骤①当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液体,因为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则一定不含有硫酸铜;碳酸钙不能溶于水,则一定不含有碳酸钙;所以只可能含有碳酸钠,所以不需要进行实验步骤③,也能判断出该固体成分为NaCl和Na2CO3;
(4)固体成分为NaCl和Na2CO3,足量稀硝酸的目的是除去Na2CO3,以确保沉淀产物AgCl
(5)设固体中含氯化钠的质量为x.
NaCl+AgNO3═AgCl↓+NaNO3
58.5 143.5
x ng
=
x=
该固体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00%=×100%.
故答案为:(1)CuSO4、CaCO3(2)过滤;Na2CO3+BaCl2═BaCO3↓+2NaCl(3)步骤①当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液体,因为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则一定不含有硫酸铜;碳酸钙不能溶于水,则一定不含有碳酸钙;所以只可能含有碳酸钠;(4)Na2CO3(5)×100%
点评: 解答本题要从物质的颜色、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