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综合征
- 格式:docx
- 大小:25.89 KB
- 文档页数:5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FM)是一种慢性疾病,以身体广泛性疼痛和高敏感度为特征。
该病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神经系统异常活动和其它生理、心理因素有关。
本文将介绍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
一、临床特征1. 广泛性疼痛:纤维肌痛综合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全身范围内广泛性的慢性疼痛,常常表现为持续至少三个月以上的肌肉酸胀感、刺痛或针刺感。
这些疼痛可能出现在身体各个部位,并可由轻微压力或运动引发或加重。
2. 高敏感度:患者对于外界刺激(例如触摸、声音、光线)的敏感度明显增加。
他们可能对轻微触碰甚至衣物触碰产生过度反应,容易感到过敏或不适。
3. 疲劳和睡眠障碍:大多数患者常感到疲劳,即使在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此外,他们还可能经历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浅睡眠和非刷新性的夜间醒来。
4. 心理症状: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和压力过大等心理症状。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
5. 其它相关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胃肠道问题(如腹胀、便秘或腹泻)以及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障碍和集中力不足)等其它相关症状。
二、诊断标准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美国风湿学会制定的“201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ibromyalgia”。
根据该标准,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疼痛指数评分:患者需自评身体上特定区域的局部持久性或广泛性疼痛。
根据VAS(Visual Analog Scale)或NRS(Numeric Rating Scale)等评分工具,纤维肌痛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VAS评分≥7分或NRS评分≥4分。
2. 痛觉过敏点计数:医生通过触诊患者身体18个特定的痛觉点,记录其中疼痛反应的阳性点数。
在纤维肌痛诊断中,需满足以下条件:至少11个痛觉点阳性。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F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疼痛、关节僵硬以及疲劳等症状。
根据统计,全球有2%-4%的成年人受到FM的影响,其中以女性居多。
本文将从症状和治疗两个方面谈论FM的相关问题。
一、症状1. 全身性疼痛FM的主要症状是全身性疼痛。
患者往往在软组织(如肌肉、韧带等)处感到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
这种疼痛有时会伴随着针刺、酸胀等感觉。
有些患者会提示肩周疼痛,胸痛,甚至是颜面部痛。
2. 关节僵硬FM患者还经常出现关节僵硬的情况,尤其是早晨和长时间静止之后。
关节之间的摩擦会导致疼痛和僵硬,有时还会伴随有瘙痒、灼热和刺痛等感觉。
3. 疲劳除了疼痛和关节僵硬,患者还会感到极度的疲劳。
在早晨醒来后,他们感觉仍然疲惫不堪,缺乏精力和动力。
4. 睡眠障碍FM患者常常由于长时间的疼痛和其他症状而难以入睡。
即使睡眠时,患者也可能在疼痛和关节僵硬的影响下频繁醒来。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FM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
目前,一些类似抗抑郁药物和抗惊厥药物被广泛应用于FM患者的疼痛控制。
其次,非甾体抗炎药和镇痛药等对于疼痛的缓解也很有效。
2. 神经传导调节一些神经传导调节的方法也可用于FM患者的治疗。
电刺激治疗(TENS)可以改变某些神经的传导方式,以减缓疼痛的感觉。
另外,一些物理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FM患者,如针灸、按摩等。
3. 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FM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锻炼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并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注意饮食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有利于FM患者的健康。
总之,FM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症状复杂,治疗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起来进行多方面的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神经传导调节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善,FM患者可以逐渐减轻疼痛和其他相关症状的影响,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疾病。
纤维肌痛综合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
纤维肌痛综合征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以及各种非风湿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
这种纤维肌痛综合征被称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secondaryfibromyalgiasyndromen),如无其他疾病,则称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primaryfibromyagiasyndrome)。
本病的病因机制尚不清楚。
文献报告与睡眠障碍、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和免疫障碍有关。
睡眠障碍、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和免疫障碍详细介绍如下:1.睡眠障碍累及睡眠障碍60—90%患者。
表现为睡眠易醒、多梦、早起精神不振、疲劳、全身疼痛、晨僵。
夜间脑电图记录发现α波介入到Ⅳ期δ睡眠波。
用铃声干扰志愿者非快动眼睡眠。
(nonrapideyemovement)它还可以诱发上述脑电图图形和临床症状。
其他影响睡眠的因素,如精神紧张和环境噪音,会加重纤维肌痛的综合症状。
因此,推测Ⅳ期睡眠异常在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开门见山中起重要作用。
2.神经递质分泌异常血清素文献报道(serotonin,5-HT)和P物质(substanceP)神经递质在本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清素的前体是色氨酸和食物蛋白中的色氨酸。
肠道吸收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少数为自由状态。
自由色氨酸可由载体携带-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然后,在5-HT经羟化和脱羧作用生成能神经元5-HT。
释放到突触间隙5-HT,在部分被突触前神经末梢重摄取,部分经线粒体单胺氧化酶作用生成无活性的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acid)。
5-HT它也存在于消化道粘膜、血小板和乳腺细胞中,因为它很难通过血液-脑屏障,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血5-HT属于两个系统。
纤维肌痛综合症判定标准
答案:
第一,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身体的左右侧腰部的上下部位以及中轴骨骼等部位同时出现疼痛则称为全身性疼痛。
第二,压痛点用拇指按压,按要的压力约为4千克,按压十八个压痛点中至少有十一个疼痛,这十八个压痛点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五到七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岗上肌起始部及肩甲肌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厘米处,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褶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褶皱线的近侧。
通过以上标准就可以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
扩展:
患者要有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疼痛的部位,包括身体的左右、侧、腰的上下部以及中轴部,同时疼痛,同时压痛点会有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压痛点为阳性的。
如果患者同时满足以上的临床表现,结合患者有一些疲乏无力、睡眠障碍、情感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之类的情绪方面的问题的话,就可以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症。
但是在诊断之前,我们还需要排除其他的一些风湿性疾病,比如风湿性多肌痛之类的风湿病,查炎症指标,如果是正常的,比如血沉、c反应蛋白都正常,也就进一步支持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和综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又称为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 Syndrome, FM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疼痛和疲劳的临床综合征。
本文将介绍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
一、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1.1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特点纤维肌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身范围内非关节性疼痛和压痛点,伴随着长期的体力或精神方面的疲劳。
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头晕、头昏、记忆力减退等非特异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2 临床评估与检查医生在判断是否存在纤维肌痛时,需要依据患者自述的主诉和具体体格检查来进行评估。
常用标准包括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午饭分数”及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纤维肌痛诊断标准。
1.3 确定压痛点按压肌肉群中特定部位的压痛点是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压痛点包括喉结上方和两侧,锁骨下骨突内侧、第二肋间隙内上方等区域。
医生在检查时需轻柔地用指尖施加压力,并评估患者对此刺激是否敏感。
1.4 排除其他疾病纤维肌痛综合征并无特异性检查结果,因此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系统性风湿性或神经性疾患。
通过血常规、生化指标、免疫学检查和相关影像学方法等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综合治疗2.1 有效控制疼痛药物是控制纤维肌痛患者体内化学物质失衡所产生的异常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NSAIDs类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常用于缓解疼痛。
抗抑郁药物和抗癫痫药物也常被使用,例如阿米替林、多塞平等。
2.2 改善睡眠质量纤维肌痛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因此改善睡眠质量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精神压力。
可使用非处方药如镇静催眠类药物或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来辅助改善睡眠。
2.3 针灸和按摩治疗针灸和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在纤维肌痛综合征治疗中的常用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按摩关节及肌肉组织,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并释放身体内的能量以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纤维肌痛综合征知识摘要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FM)是一种以全身广泛性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和多种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慢性非炎性疾病。
本知识文档详细介绍了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常用术语解释、病理全过程、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及其概念、并发症及其概念、详细诊断方法及确诊标准、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容。
文档旨在为医学生和患者提供系统、详尽的纤维肌痛综合征知识,并通过具体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疾病。
目录1.引言2.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特征o广泛性疼痛o疲劳o睡眠障碍o认知功能障碍o其他症状3.常用术语解释4.病理全过程5.病因和发病机制6.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类型及其概念7.并发症及其概念8.详细诊断方法及确诊标准9.鉴别诊断10.治疗及预防11.总结1. 引言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FM)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广泛的肌肉骨骼疼痛,伴随多种其他症状如疲劳、睡眠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
FM常常给患者带来显著的生活质量下降,且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FM的各个方面,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2.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特征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广泛性疼痛•特点: FM的主要症状是全身广泛性疼痛,患者通常描述为深部的、持续的、广泛的疼痛,常伴有触痛点或压痛点。
疼痛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但常见于背部、颈部和四肢。
•案例: 一名45岁女性患者报告全身广泛性疼痛,尤其是肩部和背部,疼痛感持续数月,且无明显诱因。
疲劳•特点: FM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劳,即使睡眠充足也无法恢复体力。
疲劳感通常是持续的,并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案例: 上述患者还提到,即使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以上,醒来后依然感觉极度疲劳,难以进行日常活动。
睡眠障碍•特点: 患者常报告难以入睡、频繁觉醒或早醒,且睡眠质量差,导致晨起后仍感疲惫。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因与治疗新进展概述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慢性疼痛性障碍,表现为全身性不同部位肌肉和关节的持久广泛疼痛,以及伴随着一系列器官功能异常。
虽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理解,但近年来关于其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方面的新进展带来了希望。
一、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潜在病因1. 遗传因素最新的研究揭示了家族遗传与纤维肌痛综合征之间的关联。
有证据显示,特定基因突变会导致机体对感觉刺激异常敏感,从而增加罹患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风险。
此外,基因组相关性分析还发现多个基因与该综合征存在明显相关性。
2. 大脑神经化学失调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异常水平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可能影响对疼痛刺激的感知和处理,进而导致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展。
3. 神经免疫调节失调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平衡被打破可能导致纤维肌痛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出现。
一些证据显示,患者体内产生的某些自身抗体可引起神经传导通路畸变,并进一步损害正常的感觉功能。
二、纤维肌痛综合征治疗方法新进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管理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常见方法之一。
传统的药物包括镇静剂和抗抑郁药,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效果有限。
近年来,针对神经调控通路上新发现的靶点进行药物开发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一些抗癫痫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显示出在纤维肌痛综合征管理中的潜力。
2. 心理治疗由于纤维肌痛综合征与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心理治疗在减轻患者症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讲述治疗以及放松训练等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鼓舞人心的效果。
这些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调整生活方式,有效缓解纤维肌痛综合征相关的不适。
3. 运动和物理治疗适度的有氧运动对纤维肌痛患者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一些证据表明,规律而温和的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妇女腹部和盆底肌肉压力感觉,改善血液供应,并调节神经化学递质。
纤维肌痛综合征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
纤维肌痛综合征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
本病属中医痹证、行痹、肌痹、腰腿痛范畴。
目录1 症状体征2 用药治疗3 饮食保健4 预防护理5 病理病因6 疾病诊断7 检查方法8 并发症9 预后10 发病机制展开1 症状体征纤维肌痛综合征多见于女性,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25~45岁。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下述4组症状。
1.主要症状全身广泛性疼痛和广泛存在的压痛点是所有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具有的症状。
疼痛遍布全身各处,尤以中轴骨骼(颈、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带、骨盆带等处为常见。
其他常见部位依次为膝、手、肘、踝、足、上背、中背、腕、臀部、大腿和小腿。
大部分病人将这种疼痛描写为刺痛,痛得令人心烦意乱。
病人常自述关节痛,但细问则答称关节、肌肉甚至皮肤都痛。
另一个所有病人都具有的症状为广泛存在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存在于肌腱、肌肉及其他组织中,往往呈对称性分布。
在压痛点部位,病人与正常人对“按压”的反应不同,但在其他部位则无区别。
以测痛计测量,低于正常人的压力,即可引出压痛。
2.特征性症状这一组症状包括睡眠障碍、疲劳及晨僵。
约90%的病人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多梦、精神不振。
50%~90%的病人有疲劳感,约一半病人疲劳症状较严重,晨僵见于76%~91%的病人,其严重程度与睡眠及疾病活动性有关。
3.常见症状这一组症状中最常见的是麻木和肿胀。
病人常诉关节、关节周围肿胀,但无客观体征。
其次为头痛、肠激惹综合征。
头痛可分偏头痛或非偏头痛性头痛,后者是一种在枕区或整个头部的压迫性钝痛。
心理异常包括抑郁和焦虑也比较常见。
此外,病人劳动能力下降,约1/3的病人需改换工种,少部分人不能坚持日常工作。
以上症状常因天气潮冷、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而加重。
4.混合症状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很少见大部分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同时患有某种风湿病。
这时临床症状即为两者症状的交织与重叠。
2 用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疾病,其病理生理至今不明,因此对它的治疗方法也不多。
目前的治疗主要致力于改善睡眠状态、减低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改善肌肉血流等。
1.西医治疗(1)消除症状加重的诱因,下列因素与本病加重有关,应严格控制:①寒冷、潮湿环境。
②躯体或精神疲劳。
③睡眠不佳。
④体力活动过度抑或过少。
⑤焦虑与紧张。
(2)药物治疗:①阿米替林:该药是一种抗抑郁药,睡前口服25~50mg,对疼痛、失眠、晨僵有明显改善,其作用机理是改善5-羟色胺的缺乏,有明显焦虑者可并用艾司唑仑(舒乐安定)1mg,3次/d,口服。
阿米替林的副作用可有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尿潴留、眼压升高、心动过速等,因此有严重心脏病、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尿潴留者禁用。
②环苯扎林(胺苯环庚烯):此药对FS患者肌痛、失眠有一定疗效,每天口服10~40mg。
③氯丙嗪:25mg睡前服,可改善睡眠,减轻肌痛及肌压痛。
重者还要用三氟拉嗪1~2mg,睡前服。
(3)非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文献报道,心血管适应训练(cardiovascular fitness training)及肌电图生物反馈训练(EMC-biofeedback training)有一定疗效。
心理治疗: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有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痛、失眠、心烦焦虑等,因此在发病及临床表现中都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医生应耐心解释、指导,注意心理治疗。
其他治疗:如局部交感神经阻断、痛点封闭、经皮神经刺激、干扰电刺激、针灸、推拿、磁疗、综合电磁热治疗、远红外旋磁仪治疗等均可试用。
这些治疗的疗效和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中医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属中医痹病范畴。
中医中药治疗FS施行安神养血。
疏筋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以解除患者的疼痛及睡眠障碍。
本病常有头痛失眠、心烦易怒、身痛无定处、两胁胀痛等肝郁气滞表现,选柴胡舒肝散加减或六郁丸方加减,常用中药:制香附、醋柴胡、杭白芍、全当归、延胡索、郁金、炒枳壳、川芎、苍术、栀子、合欢花、夜交藤、炒枣仁、炙甘草。
若身痛如刺。
固定不移,夜间痛重,舌质暗红有淤血或瘀斑等血淤证为主者可选用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中药:丹参、赤芍、牛膝、地龙、羌活、秦艽、香附、桃仁、红花、炒灵脂、没药、延胡索、川楝子。
3.护理(1)避免症状加重的因素:如避免寒冷潮湿,躯体和神经疲劳,不能复原的睡眠、体力活动过度或过少。
(2)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保持平衡心理,克服焦虑紧张情绪。
(3)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 饮食保健一、附子粥:准备好附子5g,干姜2.5g,大米90g,葱白2根,少量红糖,首先要把附子、干姜研为极细的粉末,然后取大米煮粥,等到煮沸以后,再调入药末、葱白和红糖,一同煮为稀粥。
另有一种做法就是用附子、干姜水煎取其汁,再同大米、葱、糖煮粥服食。
二、薏仁山药猪肚汤:先洗干净一个猪肚,再把砂仁、薏仁和新鲜的山药一起放置在入猪肚里面,加水,用麻绳将猪肚口结扎封口,再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煎制,等熟了之后将猪肚取出,去除里面的药渣,吃猪肚和山药,喝已经浸入药香的汤。
三、核桃葱姜茶:先准备好饱满的核桃仁、葱白、生姜各20g,茶叶15g。
把核桃仁、葱白和生姜一起捣烂,同茶叶同时放在砂锅中,加一碗半水煎沸,之后去渣一次性服下,然后躺在床上用被子盖上避风捂汗,每天服用一次。
4 预防护理1.消除和减少或避免发病因素,改善生活环境空间,改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膳食调配。
避免寒冷潮湿。
2.注意锻炼身体,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不要过度疲劳、过度消耗,戒烟戒酒。
保持平衡心理,克服焦虑紧张情绪。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
5 病理病因本病的病因还不清楚。
可能与睡眠障碍、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及免疫紊乱有关。
6 疾病诊断虽本综合征据称也多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多肌痛、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存(在我国似也不多见),但这些病都各具特点鉴别并不困难。
鉴别较困难的有以下疾病。
1.精神性风湿病纤维肌痛综合征易与精神性风湿病相混淆,但两者有显著不同。
精神性风湿病有带感情色彩的症状。
如把疼痛描述成刀割火烧样剧痛,或描述为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
这些症状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或活动的影响,患者常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精神神经病、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
区别两者是重要的,因前者更难处理,常需精神病专家治疗。
2.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特发性慢性疲劳综合征。
表现为疲劳、乏力,但缺少基础病因。
检查患者有无低热、咽炎、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测定抗EB病毒包膜抗原抗体LgM,有助于鉴别二者。
3.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表现为广泛性颈、肩胛带、背及骨盆带疼痛。
但根据血沉快、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滑膜活检示炎性改变、对激素敏感等特点,可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相鉴别。
4.类风湿关节炎RA和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均有全身广泛性疼痛、发僵及关节肿胀的感觉。
但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关节无肿胀的客观证据,它的晨僵时间比RA短,实验室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血沉、关节X射线片等也都正常。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疼痛分布范围较广,较少局限于关节,多位于下背、大腿、腹部、头部和髋部,而RA的疼痛多分布手腕、手指和足趾等部位。
5.肌筋膜痛综合征肌筋膜痛综合征亦称局限性纤维炎,也有深部压痛点,易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相混淆。
但两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有不同之处,见(表1)。
7 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除非合并其他疾病,纤维肌痛综合征一般无实验室异常。
但有报道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IL-2水平增高,自然杀伤细胞及血清察活性减低,脑脊液中P 物质浓度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约1/3病人有雷诺现象,在这一组病人中可有抗核抗体阳性、C3水平减低。
8 并发症可并发肠激惹综合征,头痛,抑郁和焦虑症。
9 预后FS一般认为属功能性疾病,不致残,不危及生命,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10 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文献报道与睡眠障碍、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及免疫紊乱有关。
1.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累及60%~90%的病人。
表现为睡眠易醒、多梦、晨起精神不振、疲乏、有全身疼痛和晨僵感。
夜间脑电图记录发现有α波介入到Ⅳ期δ睡眠波中。
用铃声干扰志愿者非快动眼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亦可诱导出上述脑电图图形及临床症状。
其他影响睡眠的因素如精神紧张、环境噪音等均可加重纤维肌痛综合征症状。
因此推测,这种Ⅳ期睡眠异常在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神经递质分泌异常文献报道血清素(serotonin,5-HT)和P物质(substance P)等神经递质在本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免疫紊乱一些作者报道在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的真皮-表皮交界处有免疫反应物沉积。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肌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提示有急性血管损伤、组织缺氧及通透性增强。
病人常述的原因不明的体重增加,手弥漫性肿胀及夜尿增多可能与通透性增强有关。
4.感染有人认为FS与感染有关,尤其是EB病毒、Burgdorferi螺旋体感染。
Fillingim指出:疼痛症状与儿童时代手淫恶习有关。
John McBeth指出:心理疾病与疼痛综合征之间有关系。
另有研究发现FS患者痛阈下降,提示FS是疼痛调节异常性疾病。
中医认为该病与风寒湿有关。
人疲劳后受到风寒湿影响,如睡湿地或受风吹等,可引起肌肉缺血性痉挛,肌肉内产生大量的有害代谢物质,刺激神经感受器而引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