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1.2声音的特征第2课时音调 课件 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32 MB
- 文档页数:43
1.2.1声音的特征——音调一、教学任务分析:1、地位和作用《声音的特征——音调》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章第二节中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
本知识点可用来解释生活中诸多现象,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和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
同时,声音这章内容作为学生在初中物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现象,对学生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多观察、能比较、善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初二新增加的物理这门学科,不少学生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科学课。
但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逐渐变的越来越活跃,经常会根据生活的经验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因此物理课上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多把物理知识结合生活的现象,带着学生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根本的物理思维方式、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能够爱上这门学科、用好这门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养成对待科学严谨思考的习惯。
3、教学策略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配合,引导学生从发现现象到产生猜想,再到利用实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总结出结论、获取知识。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一层层过渡到每一阶段要学习的知识。
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流畅,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②、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结构的关系③、知道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频率的单位和其意义④、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①、观察生活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现象,了解音调与声音高低的关系②、通过实验加深发声体的结构对音调影响的理解,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③、体验齿轮相同时间敲击次数多少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推理过程,理解频率表示物体振动快慢。
④、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物体振动快慢对声音音调的影响,感受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1.2声音的特征(2)一、教学任务分析《音调》是二期课改初二物理中第一章第二节声音的特征中的内容,本节内容知识面宽,较抽象,且有一定的难度。
它的难点在于:1、学生对音调高低的辨别2、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3、探究音调的波形特征及发声体振动快慢与发声体的结构的关系等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所以本课音调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针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遇到的困难,对一些教学环节加以改进。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2)知道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3)初步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初步学会利用示波器观察和分析声波的图像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的学习过程,认识到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2)通过利用示波器演示声波的振动图像,形象地理解声音的频率,感受应用函数图像描述物理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养成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意识2)提高观察、动手、比较、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音调难点:振动快慢和发声体结构的关系四、教学媒体钢尺、绑有橡皮筋的铁盒、音叉、DIS演示器、吸管、吉他、试管、酒瓶、教学课件五、教学设计思路1、本课的重点是音调,突出重点的方法是:方法一、让学生听高低不同的两段声音,感受声音的高低,引出音调的概念。
方法二、再让学生听高低不同的同一音乐,初步学会辨别音调的高低。
1.2.2 声音的特征音调教案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声音的特征里的音调。
本节是建立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发声体的振动为主线,进一步探究声音的特征,为音色、噪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差。
他们刚刚接触物理,物理的学习兴趣需要逐步培养。
通过《科学》课程中的学习和生活积累,学生对声音比较熟,但对声音的特征却十分模糊,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适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辨别响度、音调。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在活动中感受“观察”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养成用语言记录和表达实验现象的习惯。
在观察DIS声学软件演示声波图像的活动中理解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感受除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外可应用函数图像来描述物理规律,注意到用图像法可以简化抽象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DIS声学软件演示声波的图像,形象地理解声音的频率。
(2)通过经历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认识到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古代对韵律的研究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重点难点重点: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难点:音调高低与发声体结构有关。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钢尺、塑料吸管、剪刀、梳子、酸奶盒、橡皮筋、吉他等。
2、演示实验器材:声波传感器、DIS软件、大小音叉、吉他、竖笛等。
3、自制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音调和音调高低影响因素的探究。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经验出发,进行实验“探究音调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方法是:学生通过用相同的力使硬纸片在梳子上以不同的速度划动,等效于发音齿轮。
第十一单元:清清的水瀑布教材分析:《瀑布》是一首活泼生动、文情兼美的自由体写景诗。
这首诗分三小节。
第一小节写瀑布的声音,后两节写瀑布的形态。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赞叹瀑布声势的浩大,形象的雄伟,色泽的和谐,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小诗虽短,却感情激越,适合朗读教学。
教材安排了认字9个:叠、涌、滩、般、喻、衬、屏、阵、雾。
写字6个:布、松、丈、脚、座、尘。
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教学建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体会诗的意境。
如果只在朗读技巧上费功夫,让学生模仿,则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还可以再扩展几句,比如:“一道白银”说的是。
“如烟,如雾,如尘”形容。
只把喻体和本体指出来也还不够,还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体会这些比喻句描写的景象,比如听一听浪涌岸滩的声音。
松涛声,联想水声。
可以设置情境用“好像”“如”造句,但不要讲关于比喻句的概念,如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
生字“丈”的第三笔是弯捺,应该先练练这个笔画再写字。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拓展习题:一、你能照样子写出词语来吗?叠叠阵阵二、课文会背吗?试着填一填。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一座珍珠的屏!,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相关资料:中国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景区位于贵州安顺市西南面,由姿态各异的十几个地面瀑布、地下瀑布和风光绮丽的桥水上石林、天星洞等组合而成,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之一。
黄果树大瀑布位于景区的中心,每当河水上涨时,如银河倒倾,桥身震颤,雨雾升腾,艳阳之下道道彩虹从潭中飞出,尤为壮观,而在河水小时,瀑布分三五条从悬崖坠落,如仙女秀发披肩,不乏妩媚娟秀。
黄果树瀑布落差74米,宽81米,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倾入崖下的犀牛潭中,翻江倒海。
水石相激,发出震天巨响,腾起一片烟雾,迷蒙细雾在阳光照射下,又化作一道道虹,幻景绰绰,奇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