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二节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细菌在自然界必然不断经受周围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当环境适宜时,细菌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生长繁殖;若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细菌的代谢和其他性状发生变异;若环境条件改变剧烈,可使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导致死亡。
因此掌握微生物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关系,在医疗实践中,一方面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病理材料中分离培养病原微生物,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以及制备疫苗,来预防某些传染病;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环境对细菌不利因素,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本节重点介绍外界环境对细菌不利因素,提高对消毒灭菌的认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用以消毒的药物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s)一般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繁殖体有效。
对于芽胞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的时间。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体和非病原体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因此,灭菌比消毒的要求高;但在日常生活中,消毒和灭菌这两个术语往往通用。
无菌(Asepsis)物体上或容器内无活菌存在的意思。
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例如,进行外科手术或微生物学实验时,须注意无菌操作。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
许多药物在低浓度时只有抑菌作用,浓度增高或延长作用时间,则有杀菌作用。
消毒与灭菌技术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消毒灭菌的对象和目的要求不同,以及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合适方法。
一、物理因素各种物理因素对细菌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一)热力灭菌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
热力灭菌主要是利用高温使菌体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而使细菌死亡。
但是,更细微的变化已发生于细菌凝固之前。
有人认为DNA单螺旋的断裂可能是主要的致死因素。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2. 掌握不同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速率和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外界因素对细菌生理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菌的生长、繁殖和生理特性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氧气、湿度等。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外界环境条件,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探讨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菌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生理盐水、pH试纸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无菌操作台、pH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实验: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菌种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为以下五组:(1)温度组:分别在30℃、37℃、4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pH值组:分别在pH 4.0、6.0、8.0条件下培养;(3)营养物质组:在添加和未添加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条件下培养;(4)氧气组:分别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培养;(5)湿度组:分别在干燥和湿润条件下培养。
2. 观察与记录:观察不同组别细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生长速率、颜色等,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速率逐渐加快,菌落形态逐渐增大。
在45℃条件下,细菌生长最为旺盛。
2. pH值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在适宜的pH值条件下,细菌生长良好;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细菌生长。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pH 6.0时生长最佳,大肠杆菌在pH 7.0时生长最佳。
3. 营养物质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添加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组别,细菌生长旺盛,菌落形态较大;未添加培养基的组别,细菌生长缓慢,菌落形态较小。
4. 氧气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有氧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速率较快;无氧条件下,细菌生长缓慢。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我们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研究了温度、pH值和紫外线对细菌的生长和复制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温度下,细菌的生长和复制速率不同。
当温度较高时,细菌生长和复制速率较快。
在不同的pH值下,细菌的生长也有所不同。
细菌在pH值为7左右的中性条件下生长最好。
经过紫外线照射,细菌的生长也呈明显的受到抑制的趋势,紫外线照射的时间越长,细菌生长能力就越弱。
总的来说,外界因素对细菌的生长和复制有着显著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影响以便更好地控制和使用细菌。
引言: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本实验旨在研究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和复制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和紫外线照射等。
材料与方法:1. 材料:细菌溶液、培养基、三角量杯、试管、移液管、离心机、紫外线灯、温度控制箱、pH计、电子天平等。
2. 方法:(1) 温度对细菌的影响实验:准备好培养基和细菌溶液,分别取5ml细菌液,分别放入三个试管中,分别放置在20℃、30℃和40℃的温度箱中,过程中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离心取样,记录细菌生长情况。
(2) pH值对细菌的影响实验:将细菌溶液分别放入pH为4、5、6、7、8、9的培养基中,混合均匀后,进行培养,观察48小时内细菌的生长情况。
(3) 紫外线对细菌的影响实验:在细菌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细菌液,用紫外线灯照射不同时间(0、10、20、30分钟),然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结果:1. 温度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的条件下,细菌生长缓慢,到48小时时,只有非常少的细菌复制了。
在30℃的条件下,细菌生长得更快,到48小时时,有很多细菌繁殖了。
在40℃的条件下,细菌的生长呈明显的停滞,只有很少数的细菌繁殖了。
2. pH值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7左右的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最好,在48小时后,培养液中细菌数量大大增加。
实验二细菌生理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示教细菌的生长现象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药敏实验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细菌的代谢产物的检查乳糖发酵实验硫化氢实验尿素分解实验操作紫外杀菌实验(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平板划线法(混合菌液)细菌代谢产物检查方法――IMViC试验接种(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bacterial growth water Carbon source Nitrogen source Minerals Growth factors: organic compounds such as amino acids, purines嘌呤, pyrimidines嘧啶, and vitamins that a cell must have for growth but cannot synthesize itself. culture medium培养基: Substances used for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bacteria.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 medium:According to basic ingredients: Minimal essential growth medium基础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增菌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选择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鉴别培养基According to physical condition: liquid medium液体培养基solid medium固体培养基: 1.5~2.5% of agar semisolid medium半固体培养基: 0.3~0.5% of agarPhenomena of bacterial growth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In liquid medium:surface growth pellicle表面生长, uniformly turbid均匀混浊生长, sediment in bottom沉淀生长On solid medium :In semisolid medium :susceptibility test 药敏试验* 无动力有动力抑菌圈涂布痢疾杆菌涂布大肠杆菌肉汤痢疾杆菌噬菌体*。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目的]1.掌握皮肤消毒方法。
2.掌握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的判读与解释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纸片扩散法的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空气、水中细菌的检查方法。
4.熟悉人体皮肤、咽喉部细菌检查方法。
5.熟悉紫外线灭菌方法。
6.了解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一、细菌的分布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1%高层琼脂,无菌试管,1毫升无菌吸管,无菌平皿。
[方法]1.空气中的细菌检查取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皿盖,暴露于空气中10分钟,然后盖好,在平皿底面注明地点、班组,放入37℃温箱内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计算菌落数,并观察不同的菌落形态。
2.污水和净水中细菌数的检查(1)用无菌试管分别采取自来水和未经净化消毒处理的污水各一管。
取自来水样时,须先将水龙头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再将龙头完全开放,放水5分钟,然后用无菌试管以无菌操作采集水样。
(2)用无菌吸管吸取自来水及经适当稀释的污水各1毫升,分别放入两个无菌平皿内。
(3)将已溶化并冷至约45℃(手握琼脂管感觉热而不烫手)的高层琼脂1支,倾注入平皿内,盖好平皿,立即将皿底贴桌面轻轻摇动,使琼脂与水样均匀混合后(但勿溢出于皿外),静置桌面,待琼脂凝固。
(4)标记,皿底向上置于37℃培养24小时,取出观察结果。
比较自来水及污水内生长的菌落数。
3.皮肤及飞沫中的细菌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
方法:(1)皮肤细菌检查取普通琼脂平板一块,用手指轻轻涂抹培养基表面,置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2)飞沫中的细菌检查取血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皿盖,将培养基面置于口腔前约10厘米处,用力咳嗽数次,约30秒钟,然后盖上皿盖,置37℃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二、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高压蒸汽灭菌法(示教)[材料]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炉等构造: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是一双层金属圆桶,外层坚厚,顶端有厚盖,盖边有翅状螺旋,借此紧闭此盖,防止蒸汽外溢。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报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报告引言: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和营养物质等。
本实验旨在研究这些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细菌株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分成多个培养皿,每个培养皿中均加入适量的培养基。
然后,我们对不同组的培养皿施加不同的外界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和营养物质。
在一定时间内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1. 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将细菌培养皿分为高温组、中温组和低温组。
结果显示,高温组的细菌生长速度最快,中温组次之,低温组最慢。
这是因为高温能够促进细菌代谢活动,加快细胞分裂和繁殖。
而低温则会抑制细菌的生长,使其代谢减缓。
2. 湿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将细菌培养皿分为高湿度组、中湿度组和低湿度组。
实验结果显示,高湿度组的细菌生长速度最快,中湿度组次之,低湿度组最慢。
这是因为湿度足够高时,细菌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促进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长。
3. 氧气浓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将细菌培养皿分为高氧组、中氧组和低氧组。
结果显示,中氧组的细菌生长速度最快,高氧组次之,低氧组最慢。
这是因为细菌需要氧气参与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
但过高或过低的氧气浓度都会对细菌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4. 营养物质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将细菌培养皿分为富营养组、中营养组和贫营养组。
结果显示,富营养组的细菌生长速度最快,中营养组次之,贫营养组最慢。
这是因为富营养环境能够提供细菌所需的大量营养物质,满足其生长和繁殖的需要。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和营养物质都是影响细菌生长的重要外界因素。
2. 不同的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但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以及富含营养物质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外界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1.物理因素。
(1)温度:低温可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降低或相对静止,但多数微生物在低温环境中并不死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用低温保存菌种、培养基和食品等。
高温可杀死微生物,因此,高温被作为常用的消毒灭菌法。
高温消毒灭菌法有干热法和湿热法。
干热法包括焚烧、烧灼、干烤法。
湿热法包括煮沸法、流通蒸汽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和巴氏消毒法。
在同一温度和时间,湿热灭菌效果优于干热灭菌。
原因是湿热使菌体蛋白更易于凝固变性,穿透力也强,并且湿热蒸汽接触被灭菌物体时,由气态变为液态,同时放出潜热而提高物品的温度达到灭菌作用。
(2)日光与紫外线:日光有较好的杀菌效果,被褥、衣服等物品在日光下暴晒数小时,大部分细菌可被杀死。
日光的杀菌作用来自紫外线。
紫外线的杀菌波长为265~266nm,最易被细菌DNA吸收,从而干扰细菌DNA复制导致细菌的变异或死亡。
紫外线的穿透力差,故只能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
(3)电离辐射:足够剂量的高速电子X射线、y射线能破坏细菌的DNA,对细菌有致死作用。
照射时被照物品不升温,常用于导管、注射器等塑料制品和食物的消毒。
(4)过滤除菌:是一种机械除菌的方法,常用玻璃滤器和薄膜滤器等。
用于不耐热的血清抗毒素、抗生素、药液的除菌,亦可以用于实验室、手术室、无菌间、超净台的空气除菌。
2.化学因素。
(1)消毒剂:是指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药品。
消毒剂在低浓度时有防腐作用,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
消毒剂对细菌和人体都有毒性作用,只能外用,不能口服。
消毒剂能影响细菌的化学成分、结构和生理活动。
如红汞、甲紫(龙胆紫)、乙醇、甲醛等,可使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改变菌体的酶蛋白,导致细菌代谢障碍而死亡;新洁尔灭、来苏儿、石碳酸等可改变细菌胞壁和胞膜的通透性,使胞浆外漏,细菌死亡;氯和碘酒能与菌体蛋白中的氨基结合,使细菌代谢障碍而死亡。
(2)防腐剂:生物制剂中常加入防腐剂抑制污染菌的生长。
微生物检验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当前对人的身体疾病检测有严格的要求,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和抗生素药物联合采用。
针对杀菌消炎以及疾病保证的治疗概况等,需要实施细菌的属性分析。
针对致病菌株的案例在后期治疗中,进行范围的设定。
长期采用抗生素药物时,部分案例产生耐药性。
在疾病的后期干预中,康复时间可能受到影响。
另外一方面,在抗生素药物的应用阶段,需要了解致病菌的繁殖情况,结合医院检验科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测和指导。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各种新型的医学技术与治疗方案被引入临床治疗当中,如介入性治疗、放射性治疗技术和化学药物治疗,虽然这些技术与治疗方案在疾病治愈方面更有效,但同时也会造成耐药菌株出现以及数量持续上升,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
因此,医院感染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临床常规治疗的周期,不但会让患者在心理与生理上承受痛苦,还会加大患者的经济压力,另外也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在现代医学界研究领域中,能够为临床感染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数据的微生物检验已经成为被重点关注的内容。
另外,微生物检验还能让医生选择抗生素时更有针对性,剂量也更科学合理,从而避免抗生物滥用情况的发生。
只有控制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让病患早日身体康复。
因此,医院不仅要重视微生物检验的工作,还要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有关抗生素药物的相关知识,能够对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
通常,易感人群、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是医院感染发生的三大环节,若想真正控制医院感染的出现就必须从这三个环节入手,而这三个环节的处理工作都离不开微生物检验。
当前,导致医院感染情况频发的因素有很多,如放射治疗技术、抗菌药物滥用、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抑制剂滥用和介入性治疗等。
借助微生物检验,临床医生就能通过诊断信息判断出导致患者感染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若医院感染波及人数较多、情况比较严重时,医护人员要第一时间鉴定病原菌种。
微生物分离鉴定是对病原菌种鉴定的主要方法,相比之下,对病原菌型的鉴定方法比较多,如细菌素分析、分子分型、质粒图分析、血清学分型、噬菌体分析等。
第4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名词解释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技术、防腐、消毒剂、化学疗剂、卫生清理二、填空题1.湿热灭菌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法、、和。
2.湿热杀菌的优点是:、、。
3. 紫外线的杀菌机理是,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
但因紫外线的穿透力弱,不能透过玻璃、纸张等,因而紫外线常用于和的消毒灭菌。
4. 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的因素包括:、、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及环境中的的影响。
5. 一般高压蒸汽灭菌的压力是,其温度达到,维持时间为,即可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胞)。
三、单选题A型题:1.外科手术衣服、敷料、普通培养基的灭菌常采用:A.紫外线照射B.流通蒸汽法C.煮沸法D.巴氏消毒法E.高压蒸汽灭菌法2.血清、抗生素、抗毒素等液体物质的除菌应采用:A.干热灭菌法B.湿热灭菌法C.紫外线灭菌法D.过滤除菌E.超声波杀菌3.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A.干烤B.焚烧C.高压蒸汽灭菌D.紫外线杀菌E.过滤除菌4.干烤灭菌的最适温度和时间是:A. 160~170℃2hB. 100℃30minC. 121.3℃15minD. 80~100℃2hE. 60~70℃2h5.杀菌效果最好的酒精浓度为:A. 50%~60%B. 70%~75%C. 80%~85%D. 90%~95%E. 纯酒精6.关于紫外线杀菌,不正确的是:A.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B.紫外线可破坏细菌DNA的构型C.紫外线的穿透力弱,所以对人体无损害D.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E.一般用低压的水银蒸汽灯作紫外线杀菌7.紫外线杀菌的最佳波长为:A. 200nmB. 220nmC. 245nmD. 265nmE. 280nm8.关于高压蒸汽灭菌法不正确的是:A.是效果最好的灭菌方法B.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C.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D.通常的压力为1.05kg/cm2(1.03×105Pa)E.通常温度为151.3℃9.关于湿热灭菌法,不正确的是:A.是最常用的灭菌法B.在相同温度下,湿热杀菌效果比干热好C.在湿热状态下,菌体可吸收水分使蛋白质易于凝固D.湿热比干热的穿透力弱E.蒸汽有潜热存在10.将牛奶加热71.7℃ 15~30s的目的是:A.抑制牛奶中的杂菌B.防止微生物在牛奶中生长繁殖C.杀灭牛奶中的病原微生物D.杀灭牛奶中的所有微生物E.使牛奶不含活菌11.各概念中,含义相同的是哪一对?A.消毒—灭菌B.无菌—无菌操作C.毒血症—病毒血症D.病原菌—致病菌E.带菌者—带菌状态B型题A.紫外线照射B.高压蒸汽灭菌法C.巴氏消毒法D.滤过除菌E.焚烧12.生理盐水灭菌用13. 室内空气消毒灭菌用14. 酒和牛奶消毒用15. 血清的除菌用四、问答题1. 湿热灭菌的原理如何?共有哪些湿热灭菌的方法?各适宜于哪些物品的消毒灭菌?2. 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如何?适宜于哪些物品的灭菌?3. 简述紫外线的杀菌机理、特点、适宜对象及使用注意事项。
实验六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原理。
[实验原理]除营养条件因素外,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很多,如许多物理因子(如温度、渗透压、紫外线、酸碱度、氧气等)、一些化学因子(如各类药品和抗生素等)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生理生化过程均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一切不良的环境条件均能使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导致菌体死亡。
但是,一些能形成芽孢的微生物在不良环境下形成休眠体,它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耐受力和抵抗力。
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甚至将其彻底杀死;而对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则可促使其更快地生长繁殖。
在这些环境因子中物理因素中的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最为明显。
不同的微生物生长的繁殖所需要的最适温度不同,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可分为高温菌、中温菌和低温菌。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中温菌。
不同的微生物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同,芽孢对高温有强的抵抗能力。
化学药品中的抑菌剂和杀菌剂,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有些菌类能产生抗生素或细菌素,它们的抗菌机制不同;有些干扰微生物细胞膜的功能,有些阻碍细胞壁合成,有些影响蛋白质或核酸的合成等。
有些植物或中药含有杀菌成分,称为植物抑菌素。
如大蒜、姜、葱、黄芪、金银花、板蓝根等。
[实验材料]1、菌种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普通肉汤、普通平板。
3、仪器和其他物品恒温培养箱、接种环、酒精灯、高压锅、水浴锅、三种消毒剂、圆滤纸片、镊子、药敏纸片等。
[实验内容]1、温度对细菌的影响湿热灭菌实验:通过煮沸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验证高温对细菌的影响无菌勾取两种细菌,分别接种3支普通肉汤,做好标记。
做以下处理后,37℃18-24h 培养后观察结果。
(1)60℃15min(2)煮沸15min(3)15P 15min2、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密集接种法接种细菌取两块无菌平板,用无菌接种环分别勾取81010和葡萄球菌(编号为8213)培养物少许,先在平板琼脂表面中央划一条线,垂直该线作平行密集划线,划满平板。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报告细菌外界因素实验影响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篇一:实验微生物的细胞计数实验十微生物的细胞计数目的要求了解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原理,掌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方法。
微生物个体生长的时间较短,很快进入分裂繁殖阶段,个体生长难以测定。
它们的生长一般以繁殖即群体生长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指标。
群体生长表现为细胞数目的增加或细胞物质的增加。
测定数目的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平板计数法、光电比浊法等。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血球计数板上,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有四条竖槽和一条横槽。
横槽两边的平台上各有一个有九个大方格的方格网,中间大方格为计数室:边长为1mm,深为0.1mm,容积为0.1mm3。
计数室有两种规格:一是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
两种都共有400个小方格。
实验内容1、镜检计数室对计数板进行镜检。
若有污物,则用自来水冲洗,用电吹风吹干后才能进行计数。
2、加样品在血球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 用滴管将摇匀的酵母菌液由盖玻片边的小槽滴一小滴,菌液会自动进入计数室,静置5分钟。
3、计数将血球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的位置,再换高倍镜计数。
每计数室计5个中格(四角和中间)。
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芽体占母细胞一半时算一个。
数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A,若菌液的稀释倍数为B,则计算公式如下:(1) 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计算公式(2) 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计算公式(4) 清洗血球计数板计数后将血球计数板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硬物刷,吹干后镜检。
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洗涤干净为止。
实验十一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目的:1、了解紫外线杀菌原理及特点。
2、了解药物敏感实验的操作与判断。
3、学会对单糖发酵分解产物的观察。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广泛分布的一类生物,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动植物体内等。
这种广泛的分布主要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为了研究细菌的分布规律以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目的:1.研究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2.探究外界因素对细菌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方法:2.方法:a.准备细菌培养基,保持无菌状态;b.将不同环境样品(如土壤、水)分别收集到无菌容器中;c.从不同环境样品中分别取一定量的样品,通过无菌注射器滴入无菌培养皿中;e.将培养皿密封并置于适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f.观察培养皿中的细菌生长情况,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细菌分布在不同环境中的情况会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细菌在土壤和水体中分布广泛。
而在其他环境中,如大气中和动植物体内的分布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土壤和水体提供了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生存条件,因此更适合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实验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外界因素对细菌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外界因素包括温度、光照、湿度、氧气浓度等。
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可以观察细菌生长情况的变化,从而判断它们对细菌影响的程度。
例如,可以进行以下实验:1.不同温度下的细菌生长情况: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培养细菌,观察细菌生长的速度和数量;2.光照条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细菌,观察细菌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3.不同湿度条件下的细菌生长情况: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培养细菌,观察细菌生长的速度和数量;4.氧气浓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在不同氧气浓度条件下培养细菌,观察细菌在高氧和低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通过不同的实验设计,可以揭示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了解细菌的生态环境以及控制细菌感染和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五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本章考点:1.基本概念(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2.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1)高温(湿热、干热)(2)日光和紫外线(3)电离辐射(4)超声波(5)滤过除菌(6)干燥3.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1)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2)常用消毒剂的种类4.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1)影响因素(2)效果监测5.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1)种类基本概念:1.消毒: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称为消毒。
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
2.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灭菌的要求是把微生物存活的概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3.防腐:防止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
4.无菌:指物体上不含活菌。
5.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无菌操作。
注:相似概念的区分,关键词的把握。
一、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温度各种细菌都需在最适生长温度的范围内生长。
当外界温度明显高于最适生长温度,细菌被杀死;如果在低于细菌的最低生长温度时,细菌代谢活动受抑制,则出现抑菌作用。
1.高温:细菌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及酶类因热力作用发生变性或凝固,活性消失,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细菌死亡。
大多数无芽胞细菌55℃~60℃加热30~60min即被杀死;加热100℃立即死亡,有芽胞的破伤风芽胞梭菌需煮沸3h才被杀死。
热力灭菌分湿热和干热两种。
在同一温度下,前者的效力大于后者。
(1)湿热:常用的方法有注:总结可杀死芽胞的方法有哪些?(2)干热1)烧灼:是常用的干热灭菌法。
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接种环、接种针、瓶口和试管口常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2)干烤:在密闭干烤箱内加温至160℃~170℃维持2h是对一般玻璃器皿、注射器、瓷器的灭菌方法,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2.低温:一般细菌耐低温,在低温条件下,细菌代谢活动降低不再繁殖,能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故常用于保存菌种。
为避免解冻时对细菌的损伤,可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干,去尽水分,此法称冷冻真空干燥法,可保存细菌数年至数十年,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二)光线和射线随光线和射线的波长、强度、作用距离、持续时间而影响它们对细菌的作用。
1.日光和紫外线:发挥杀菌作用的日光主要是紫外线,波长265~266nm时杀菌作用最强。
紫外线杀菌机制:①紫外线使DNA分子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干扰DNA正常复制,导致细菌死亡。
②紫外线可使分子氧变成臭氧,后者具有杀菌能力。
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眼角膜等均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紫外线穿透能力差。
应用:手术室、微生物学实验室或不耐热的物品表面等。
2.电离辐射:微生物体中的水受电离照射后产生的自由基及自由基离子破坏微生物核酸、酶和蛋白质致微生物死亡,适用于不耐热物品的灭菌。
如X线、γ射线、高速电子等。
应用:不耐热的塑料制品。
(三)超声与超声波不被人耳感受的高于20千赫兹/秒的声波称超声波。
杀菌机制是超声波通过液体时发生的空腔化作用破坏了原生质的胶体状态,导致细菌死亡。
应用:一般用于细胞的粉碎以提取细胞组分和抗原制备。
(四)滤过除菌滤过是以物理阻留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微生物除去。
所用的器具为滤器。
滤器中的微孔只允许液体或气体中小于滤孔孔径的物质通过。
滤器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薄膜滤器。
用于除菌的滤膜孔径为0.22μm。
另外以石棉板为滤板的金属滤器称Seitz滤器(蔡氏滤器),按其滤孔大小分成三种:K型滤孔最大,澄清用;EK-S滤孔最小,可阻止大病毒通过;EK滤孔居中,用以去除一般细菌。
全由玻璃制成的玻璃滤器分成G1~G6六种。
G5、G6两型能阻止细菌通过。
应用:适用于不耐热,也不能用化学方法消毒的液体或空气。
(五)干燥许多细菌的繁殖体在空气中干燥时可以死亡。
干燥引起细菌脱水、蛋白质变性和盐类浓缩,因而妨碍细菌的代谢、生长、繁殖而引起细菌死亡。
食物经晒干、烘干、风干等干燥后,水分减少,不适于细菌等繁殖,因而可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起到防腐作用。
二、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1.使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酸碱类、醛类等。
2.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活动,如氧化剂、低浓度重金属盐类使-SH基氧化成-S-S-,致以-SH 为活性基的酶丧失活性。
3.损伤细胞膜,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等。
(二)常用的消毒剂的种类1.氧化剂:常用的有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等。
2.酚类:常用石炭酸、来苏、六氯酚等。
3.烷化剂:包括环氧乙烷、乙型丙内脂、环氧丙烷、溴化甲烷等。
4.表面活性剂:常见的有新洁尔灭、消毒净、杜灭芬等。
5.其他:有醇类、醛类、卤素及其化合物、重金属盐、染料及酸碱类。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一)影响因素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一般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
2.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温度和酸碱度:升高温度可提高消毒剂的效果。
pH对消毒的效果影响很大,各种不同消毒剂所需最适pH与消毒剂性质有关。
4.环境中的有机物及拮抗物质:物体表面或环境中的有机物与化学消毒剂的活性基团结合减弱其杀菌能力。
5.湿度、穿透力、表面张力等。
(二)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各种理化因素对细菌消毒灭菌的效果常需用某些指标加以监测。
常用生物指标监测压力灭菌器和紫外线的灭菌效果。
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监测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953);紫外线杀菌效果监测则用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
四、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种类:①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能使细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②抗生素:是由真菌、放线菌或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物质;③细菌素:是某些细菌产生的,只对产生菌亲缘关系相近的细菌有抗菌作用的一类蛋白质。
本章练习题:滤过除菌所用的薄膜滤器滤膜孔径大小为A.0.21μmB.0.22μmC.0.23μmD.0.24μmE.0.25μm[答疑编号500735050101]『正确答案』B消毒是指A.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B.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C.杀灭细菌芽胞D.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E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答疑编号500735050102]『正确答案』B杀灭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A.煮沸5分钟B.巴氏消毒法C.流通蒸汽灭菌法D.高压蒸汽灭菌法E.紫外线照射[答疑编号500735050103]『正确答案』D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包括A.使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B.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活动C.损伤细胞膜D.干扰DNA合成E.破坏细胞壁的结构[答疑编号500735050104]『正确答案』ABC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A.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B.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C.温度和酸碱度D.环境中的有机物及拮抗物质E.湿度[答疑编号500735050105]『正确答案』ABCDE第六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本章考点: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微生物遗传物质组成结构特点(2)细菌染色体(3)细菌质粒(4)细菌转位因子2.微生物变异的现象(1)概念与分类(2)形态与结构变异(3)培养特性变异(4)毒力变异(5)耐药性变异3.微生物变异的机制(1)概念(2)突变(3)基因物质的转移与重组(4)病毒基因的相互作用4.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1)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2)在细菌和疫苗研究中的意义一、概述遗传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其种属的稳定性,变异是微生物进化的基础。
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遗传物质组成结构特点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存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二)细菌染色体1.细菌染色体特点为:一环状双螺旋DNA长链。
细菌的基因结构呈连续性、无内含子(与其他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相区别),因此,转录后的DNA不需加工剪切即可产生成熟的mRNA。
2.细菌DNA复制和表达:大多数细菌的基因组中只有一个起始点顺序,复制时成团的DNA解开成环状,然后按DNA复制半不连续模式进行复制:即3’→5’链(先导链)复制的新生链是连续的,而与先导链互补的5’→3’链(随从链)复制的DNA是不连续的,以5’→3’方向先合成冈崎片段,再通过DNA连接酶共价连接成完整的一条链。
由DNA经过RNA到多肽链的过程,即基因表达的过程。
目前研究表明调控部位、调节蛋白和效应物分子是影响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因素。
(三)细菌质粒1.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环状双股DNA,有时也可呈线状或超螺旋状。
2.质粒的基本特性:①质粒DNA的复制为不依赖细菌染色体而自主复制;②不相容性,两种结构相似,密切相关的质粒不能稳定的存在于一个菌细胞;③转移性;④指令宿主菌编码某些特殊功能蛋白质而赋于宿主菌众多的生物学特性。
3.质粒分类:按质粒编码的生物学性状一些重要的质粒有:4.耐药性质粒的分类及其特征:(四)细菌转位因子1.转位因子: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重复,它可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内的位置,从一个基因组移动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2.分类及特点:转位因子主要有三类: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噬菌体。
①插入序列由两末端为反向重复顺序和转座有关的基因组成,不携带其他任何已知和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是最小的转位因子。
②转座子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一些结构基因,能整合到受体DNA的多个“热点”上。
③转座噬菌体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
三、微生物变异的现象微生物变异现象可见于微生物的各种性状,表现为形态、结构、菌落、抗原性、毒力、酶活性、耐药性、空斑、宿主范围等的变异。
可分为非遗传型变异和遗传型变异。
微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变异,不能稳定地传给子代,当环境条件改变,可能恢复原来性状,称为非遗传型变异;微生物的基因型发生改变,变异的性状能稳定地传给子代,并且不可逆转,称为遗传型变异。
四、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微生物变异分遗传型变异和非遗传型变异,后一类型的变异在细菌中颇为常见。
引起遗传型变异的机制包括微生物遗传物质的突变及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一)突变突变是细菌遗传物质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传于后代。
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突变经常发生。
根据细菌种类不同其突变率差别很大。
突变率是由复制的准确度、DNA损伤的发生机会及对损伤DNA修复程度三方面综合决定。
一般在l06~109中发生一次。
1.基因突变的规律(1)自发突变和诱导:每个细菌都可自发突变,但频率很低。
当加入诱导剂(紫外线、X线、烷化剂、亚硝酸盐等)后可使突变率提高l0~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