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426.00 KB
- 文档页数:27
一、《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形成条件
科学史告诉我们,任何理论的产生、学科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哲学
思想的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的影响不可分割,当然,作为医学论文的汇编,《内经》的形成与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关系更为密切。
1 .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
春秋战国时代是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学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法律、度量衡制度。
在思想战线上,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诸子蠢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借助于朴素的世界观解释自然界诸多现象。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们和自然界斗争的记录,它表明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控制在逐步地深化和提高,自然科学有利于人们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抵御巫术等有神论思想的侵袭。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
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的。
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
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 1628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它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用当时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其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难经》系秦越人(扁鹊)所著,成书于汉以前。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也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
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书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主益气;中品药或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
该书不但记载了每种药物的性能、主治,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使药理学与病理学密切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
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主要介绍《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中医理论体系。
一、《黄帝内经》的形成主要内容《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鼻祖之作,形成于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由黄帝、岐伯等人的医学经验和智慧所汇编而成。
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核心部分,共分为八十一篇。
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涵盖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包括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等内容。
其中,著名的篇章有《阴阳应象大论》、《五运六气大论》等。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补充部分,共计八十一篇。
该部分主要讨论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经络、脏腑、脉搏等方面。
《灵枢》较《素问》更为精细,具有更深入的解析和阐述。
二、《黄帝内经》的学术特点1. 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注重阴阳五行的平衡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阴阳失调、五行失衡所致。
通过调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综合辨证论治:《黄帝内经》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及其表现,辨别病因,进而找到治疗方法。
它主张“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尚未发作时就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预防疾病。
3. 望闻问切四诊法:《黄帝内经》重视四诊法,即望(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闻(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等)、问(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切(按摩患者脉搏)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病情,以确定治疗方案。
4. 强调整体观念:《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地自然与人体生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提倡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心的平衡。
5. 注重个体差异:《黄帝内经》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都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它提出了“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观念,注重针对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
结语:《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典籍,其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中医经过从原始社会以来长期的经验积累,到战国开始上升到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中医学的一次巨大飞跃。
《内经》书名首见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多数学者认为其成书年代在战国到秦汉,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有关。
书名以“黄帝”冠名是由于当时盛行崇古之风,实际作者非一时一人,而是众多不同年代的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各9篇。
《素问》传至唐代佚失了第7卷,唐宋人补之。
《灵枢》到宋也成残本,现在的通行本是宋高宗时史崧整理旧校证家的本子。
《内经》将阴阳五行从哲学领域引入医学领域,成为阐释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思维方法和哲学基础。
《内经》系统而详细地阐释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组织、器官各有所司又彼此影响,协作完成人体机能。
人和自然也具有统一性,只有随四时气候、地理环境作息、饮食、修养,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整体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内经》重视脏腑经络。
脏腑即内脏总称,按功能特点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各司其职,同时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中十二经脉最为重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书中详细记述了人体经络的循行部位、走向交接、表里关系,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其与脏腑的关系。
脏腑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累积上升到理论总结阶段,中药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完成了。
后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整理、补充,结合两千多年的反复实验,《内经》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不断得到证实,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内经》的学习。
到今天,《内经》已成为中医学习的基础,影响波及海内外。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一: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本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东汉,传说为秦越人所作。
(3)《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全书载药365种。
发展: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1)《脉经》晋・王叔和著,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2)《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专著。
(3)《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候学专著。
(4)《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追求的境界。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1)(2)(3)(4)刘完素后人称为“寒凉派”。
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后人称为“攻邪派”。
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李杲自号东垣老人,后人称为"补土派"。
代表著作为《脾胃论》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后人称为"滋阴派"。
代表著作为《格致余论》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第一页(1)(2)(3)(4)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1)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反复总结并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科学。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国特有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至汉末,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被历代医家奉为"四大经典",由此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末,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集医学论述162篇,具体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等。
同时,还对阴阳、五行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血脉"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628年发现人体血液循环早1000年以上。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中医学辨证论治专著,由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全书由《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构成,《伤寒论》系统阐述了外感风寒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等;《金匮要略》系统阐述了内科、妇科等4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方药等。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汉魏。
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对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及服用方法等均有详细论述。
如书中所载黄连治痢、麻黄平喘等均验之有效。
这也是世界药物学上的最早记载。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B)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B)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C)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马莳B、李中梓C、吴崑D、滑寿14、《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E、高士宗(A)E、高士宗(D)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A、张志聪等B、张介宾等C、林亿等18、《素问直解》的作者是()A、张志聪B、王冰C、高世栻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20、《素问识》、《灵枢识》的作者是()A、姚止庵B、丹波元简C、汪昂D、李中梓等E、马莳等(A)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素问集注》E、《类经》(E)22、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A、新校正B、次注本C、首注本D、全注本E、单注本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24、《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百科大全D、医学经典E、经方典籍(D)E、经方(C)25、《七略》是我国第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图书分类目录D、医学经典26、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A、《难经》D、《黄帝内经》E、《脉经》(D)27、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中医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其先导是()A、《黄帝内经》B、中草药C、养生D、针灸E、疗效(D)28、《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E、全身统一(C)29、《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言行统一,道德高尚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E)30、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A、精气论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E、阴阳论(B)B、《中藏经》C、《神农本草经》二、多选题1、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②④⑤)①王冰②马莳③李中梓④张介宾⑤张志聪2、《灵枢》之名又叫做(②④)①汉书②针经③易经④九卷⑤七略3、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有(①②④)①《类经》②《黄帝内经太素》③《素问直解》④《内经知要》⑤《素问绍识》4、《内经》载五运六气的篇章有(①②④⑤)①天元纪大论、至真要大论②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③四气调神大论④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⑤气交变大论5、《灵枢》侧重论述(①③)①经络腧穴②运气③刺灸法④藏象⑤养生6、《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是(①②③⑤)①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②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③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④直觉领悟⑤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7、构建《内经》理论的重要方法有(②③④⑤)①阴阳五行②司外揣内③援物比类④直觉领悟⑤揆度奇恒8、《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是(③④⑤)①详于针刺,略于方药②四诊合参,辨证论治③天人合一,五脏一体④人生有形,不离阴阳⑤候之所始,道之所生9、《内经》的学术价值是(①②③④⑤)①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②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③一部治病的法书④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⑤创立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10、《内经》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①②③④⑤)①天文学②历法学③气象学④心理学⑤生物学三、简答题1、《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怎样的?通观《内经》诸篇,可以看到不同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理粗精、诊疗技术的运用以及文章笔法、文字使用、篇幅大小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流派,早已产生并且历代流传着,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医家们的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而编辑成册,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内经》决不是一个时代的成就,决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限为战国,下限为西汉)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
内经选读题库8-1-8
问题:
[多选]《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是()
A.A.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
B.B.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C.C.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D.D.直觉领悟
E.E.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问题:
[多选]构建《内经》理论的重要方法有()
A.A.阴阳五行
B.B.司外揣内
C.C.援物比类
D.D.直觉领悟
E.E.揆度奇恒
问题:
[多选]《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是()
A.详于针刺,略于方药
B.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C.天人合一,五脏一体
D.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E.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出处:天津11选5 ;
问题:
[多选]《内经》的学术价值是()
A.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B.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C.一部治病的法书
D.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E.创立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
问题:
[多选]《内经》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
A.天文学
B.历法学
C.气象学
D.心理学
E.生物学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怎样的?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简述《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黄帝内经》知识题单选题1、《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A、肾气虚B、肾精亏C、血不足D、阳明脉衰答案:D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
”此处“主水”是指()A、主水液代谢B、主藏精的功能C、主骨D、主天癸答案:B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五脏之气的充盛B、天癸的形成C、水谷的摄入D、肾气的充盛答案:D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A、口B、心C、目D、耳答案:C5、《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A、四七B、五七C、四八D、五八答案:D6、《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A、肾气平均B、筋骨隆盛C、筋骨坚D、阳明脉衰答案:C7、《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A、肾气有余B、三阳脉盛C、气机畅通D、天癸未竭答案:A8、“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A、春三月B、夏三月C、秋三月D、冬三月答案:B9、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A、寒变B、痎疟C、飨泄D、痿厥答案:C10.《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养生的目的是:A.顺天守时B.志闲而少欲C.把握阴阳D.尽终其天年答案:D1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调养神志要做到“志闲而少欲”,必须:A.德全不危B.食饮有节C.节制嗜欲D.形劳而不倦答案:C1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肝气衰”的病理表现是:A.筋脉不利B.筋骨疹软C.筋脉横解D.筋不能动答案:D1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五脏皆衰”的病理表现是:A.天癸尽B.气血衰少C.精少D.阳气虚衰答案:A14.《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明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是:A.春夏养阳B.秋冬养阳C.法于阴阳D.服天气答案:C15.《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真气”是指:A.宗气B.肾气C.营气D.正气答案:D16.《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天癸”,其合理解释是:A.肾精B.肾水C. 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D.月经答案:C17.《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地道不通”是指:A.小便不通B.六腑气机不通C.大便不通D.月经闭止答案:D18.《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地道不通”的原因是:A.三阳脉衰于下B.阳明脉衰C.天癸竭D.肝气衰答案:C19.《素问·上古天真论》“肾气平均,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见于:A.女子二七B.女子四七C.男子三八D.男子四八答案:C20.《素问·上古天真论》“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见于:A.男子六八B.女子七七C.男子五八D.女子六七答案:D21.《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五七”的外貌特征是:A.面皆焦,发始白B.面始焦,发始堕C.面焦,发鬓颁白D.发鬓颁白,身体重答案:B22.《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是指:A.主水液的蒸腾气化B.主天癸C.主藏精D.主水道通调答案:C23.《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已的是:A.心气B.肝气C.脾气D.肾气答案:D24.《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的“生气”是指:A.营卫之气B.呼吸之气C.生命之气D.肾中精气答案:C25.《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阴气充沛B.阳气强盛C.阴阳俱盛D.阳气固密答案:D26.《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阴气乃绝”的主要机理是:A.阳不胜其阴B.阳强不能密C.阴阳失调D 阴不胜其阳答案:B27.《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驱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主要说明:A.阴精阳气的平衡协调B.阴精阳气的对立消长C.阴精阳气的相互转化D.阴精阳气的互根互用答案:D28.《素问·生气通天论》谓“精神乃治”的关键是:A.真气从之C. 阴平阳秘D.独立神守答案:C29.除哪一项外,都是《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A.医疗实践B. 科学实验方法C.自然科学D.特有的形式逻辑答案:B30.下述除……外,都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的养生方法:A.动作以避害B. 起居有常C.恬恢虚无D.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答案:A31.下述除……外,都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五脏皆衰的衰老之征:A.无子B.行步不正C. .腹满D.筋骨解堕答案:C32.下述哪一项不是《素问·天气通天论》所言,感邪伏而后发的病证:A. 寒热B.温病C.咳嗽D.咳疟答案:A33.按《素问·天气通天论》所论,“阴在五宫,伤在五味”,下述除……外,都是五味偏嗜所致病证:A.脾气乃绝B.大骨气劳C.筋脉沮弛D.烦则喘喝答案:D34.下述除……外,都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论阳气失常,寒邪入侵引起的病证:A. 偏枯B.风疗C.疹D.痛肿答案:A35.下述除……外,都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药物食物阴阳属性及作用:A.辛甘发散为阳B.气薄则发泄D.气厚者为阳答案:C36、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蓄秀”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A、春B、夏C、秋D、冬答案:B37、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A、春B、夏C、秋D、冬答案:A38、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A、春B、夏C、秋D、长夏答案:C39、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A、春B、长夏C、秋D、冬答案:D40、《灵枢·天年》认为表现为“好趋”的年龄段是()A、十岁B、二十岁C、三十岁D、四十岁答案:B41、《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A、基B、本C、桥D、根答案:A42、《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B、本C、桥D、根答案:C43、《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A、好趋B、好步C、好转D、好走答案:D44、据《灵枢·天年》篇所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之“四脏经脉”是指()A、心脾肺肾及其经脉B、肝心脾肺及其经脉C、脾肺肾肝及其经脉D、肺肾肝心及其经脉答案:B4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A.《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针灸甲乙经》答案:D46、被后世尊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张元素D.朱震亨答案:B47、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答案:D48、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的阴阳消长平衡是()A. 此消彼长B.此长彼长C.此消彼消D. 此长彼消49、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A. 母B.子C.所胜D. 所不胜答案:D50、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是()A. 肝为心之母B.脾为心之子C.肾为肺之所胜D.肺为肝之所不胜答案: C51、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A.心B.肝C.脾D.肾答案:D52、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是()A.肺与心B.肺与肾C.肺与肝D.肺与脾答案:B53、五脏之中,具有“主疏泄”生理特性的是()A.肺B.脾C.肝D.心答案:C多选题1、据《素问·阴阳离合论》,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阳予之主B、失常则天地四塞C、生因春D、长因夏答案:BCD2、《素问·痿论》指出,筋痿的症状是B、枢折契C、胆泄口苦D、筋急而挛答案:ACD3、对《内经》理论体系形成影响最大的是A、儒家B、道家C、阴阳家D、墨家答案:BC4、《内经》理论体系学术特征主要是A、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B、从整体角度辨证论治的原则C、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D、从人中心角度把握天地人关系答案:ABC5、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述“少壮之人不昼膜”的原因是A、气血盛B、肌肉滑C、气道通D、营卫之行不失其常答案:ABCD6、《灵枢·天年》提出长寿条件是A、五脏坚固B、血脉和调C、肌肉解利D、呼吸微徐答案:ABCD7、据《灵枢·营卫生会》,属于“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应用的是A、暑证不可发汗B、疮家不可汗C、亡血家不可发汗D、血家不可汗答案:BCD8、据《素问·热论》,“少阳与厥阴俱病”的表现有A、耳聋B、不知人C、厥D、水浆不入答案:ABCD9、据《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可见A、目黄B、口干D、喉痹答案:ABCD10、据《灵枢·水胀》指出,石痕的病因病机是A、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B、子门闭塞气不得通C、恶气乃起D、瓣而内著答案:AB11、据《灵枢·百病始生》,积生于阳明之经可见A、饱食则益大B、饥则益小C、饱食则痛D、饥则积见答案:AB12、据《灵枢·经脉》,十五络脉中足厥阴经脉之别所表现的病证有A、挺长B、暴痒C、脊强D、腹皮痛答案:AB13、《灵枢·百病始生》认为“积”“著于阳明之经”可见A、扶脐而居B、饱食则益大C、饱食则安D、饥则益小答案:ABD14、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养生方法是A、使气得泄B、夜卧早起C、广步于庭D、无厌于日答案:ABD15、《素问·厥论》中阳明之厥的主证是A、肿首头重B、面赤而热C、癫疾欲走呼D、腹满不得卧答案:BCD16、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可以见到A、汗B、肿C、静则多言D、烦则喘喝17、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特点是A、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B、其民陵居而多风C、其民华食而脂肥D、其治宜灸炳答案:ACD1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属于正治法的有A、热因寒用B、寒因热用C、寒者热之D、热者寒之答案:CD19、《灵枢·癫狂》认为“狂”的原因是A、得之忧饥B、得之大恐C、得之大怒D、得之有所大喜答案:ABCD20、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表现是A、发始堕B、阳明脉衰C、太冲脉衰D、面始焦答案:ACD21、据《灵枢·海论》,血海的输穴有A、气街B、三里C、大抒D、巨虚之上下廉答案:CD22、据《素问·金贾真言论》,性质属阴的有A、心B、肺C、肾D、肝答案:ABCD23、《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病的症状有A、头项痛B、身热C、鼻干D、不得卧答案:BCD24、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方法有()B、食饮有节C、起居有常D、乐括恢之能答案:BCD25、据《素问·示从容论》,下面正确的是()A、年壮则求之于络B、年少则求之于内C、年长则求之于腑D、年少则求之于经答案:CD26、据《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A、耳聋B、溢肿C、喉痹D、掌中热答案:ABC27、据《素问·玉机真脏论》脾风的症状有()A、腹中热B、烦心出黄C、发痒D、少腹冤热而痛答案:ABC28、据《灵枢·百病始生》,生于缓经可见()A、饱食则益大B、饥则安C、饱食则痛D、饥则积见答案:BC29、据《灵枢·癫狂》,“癫疾”出现“气下泄”则属“不治”,其“气下泄”指()A、矢气B、流诞C、泪出D、遗屎答案:BD30、据《灵枢·五禁》,属于五逆的是()A、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B、病泄,脉洪大C、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D、寒热夺形,脉坚搏答案:ABCD31、据《灵枢·五味》,“胃之两焦”指的是()A、上焦B、中焦D、胃上口答案:AB32、据《素问·标本病传论》当先治其标的是()A、先病而后逆者B、先逆而后病者C、大小不利者D、先热而后生中满者答案:CD33、据《素问·脉要精微论》,“骨将惫矣”的表现是()A、行则楼附B、不能久立C、转摇不能D、行则振掉答案:BD34、据《灵枢·决气》,气的作用有()A、生津B、充身C、熏肤D、泽毛答案:BCD35、据《素问·刺禁论》,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肝升于左B、肺藏于右C、心布于表D、肾治于里答案:ABCD37、据《灵枢·本脏》,卫气和则()A、筋骨劲强B、精神专直C、分肉解利D、皮肤调柔答案:CD38、《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络脉伤”的原因是()A、因所堕坠B、起居不节C、卒然多食饮D、用力过度答案:CD39、据《素问·举痛论》,“惊则气乱”的机理有()A、心无所存B、神无所归C、虑无所定D、意无所存40、《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A肾气平均B肾气盛C任脉通D太冲脉盛答案:CD4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A阳明脉衰B任脉虚C天癸竭D冲脉衰少答案:BCD4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A精气溢泻B肾气盛C任脉通D太冲脉盛答案:AB)4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A肝气衰,筋不能动B天癸竭,精少C肾脏衰D形体皆极答案:ABCD44、《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A起居无节B务快其心C食饮有节D法于阴阳答案:BCD4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A以酒为浆B以妄为常C不妄作劳D不知持满答案:ABD4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A美其食B高下不相慕C恬淡虚无D任其服答案:ABCD47、《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天养生应()B早卧早起C被发缓形D广步于庭答案:ACD4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秋天养生应()A使志安宁B早卧早起C使气得泄D以缓秋刑答案:ABD4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天养生应()A早卧晚起B早卧早起C必待日D使志若伏若匿答案:ACD不定项选择题1、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A.辛味B.B. 酸味C.C. 甘味D.D. 苦味答案:AC2、最早提出“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的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难经》答案:C3、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卫气D.营气答案: D4、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A. 木与火C. 木与金D. 水与金答案:BC5、据《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述,下列情况中,当先治其标的是( )A.先寒而后生病者B.先病而后生寒者C.小大不利D.先热而后生中满者答案:CD6、《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涉及筋病的条文有( )A.诸风掉眩,皆属于肝B.诸热普瘾,皆属于火C.诸痉项强,皆属于湿D.诸转反庆,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答案:ABCD7、《素问·至真要大论》属于风寒湿的病证有( )A.诸湿肿满B. 诸痉项强C.诸暴强直D.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答案:BCD8、《灵枢·本神》认为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或实可出现( )A.腹胀B.四肢不用C.五脏不安D.经搜不利答案:ABCD9、《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秋季的正常脉象是( )A.浮B.下肤C.在肤D.垫虫将去答案:BD10、《灵枢·本神》认为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或实可出现( )A.鼻塞不利B.少气C.喘喝D.胸盈仰息答案:ABCD11、《灵枢·决气》篇指出,血脱的主要表现是( )A.目不明B.色白C.天然不泽D.耳聋答案:BC12、据《素问·咳论》所述,肺咳形成的原因是( )A.外邪伤皮毛,内合于肺B.心火灼伤肺金C.寒冷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肺D.肾水上泛于肺答案:AC13、《脉要精微论》望面色中失神五色的比拟物品有( )A.鹅羽B.地苍C.黄土D.重漆答案:BC14、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正治法( )A.坚者削之B.客者除之C.微者逆之D.甚者从之答案:ABC15、《灵枢·玉机真脏论》所述“五虚”是指( )A.脉细B.皮寒C.前后不通D.饮食不入答案:ABD16、《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属于五脏的有(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胀腹大D.诸气肌郁答案:ABCD17、《素问·脉要精微论》阐述的有:夫脉者,血之府也( )A.长则气治B.代则气衰C.数则烦心D.涩则心痛答案:ABCD18、《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煎厥的症状是( )A.体若潘炭B.目盲不可以视C.耳闭不可以听D.烦则喘喝答案:BC19、《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仓康之官”是指(A大肠B小肠C胃D脾答案:CD20、《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的心的生理功能是( ) A生之本B通于夏气C其充在血脉D通于冬气答案:ABC21、《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为( )A生之本B气之本C神之变D魄之处答案:BD22、《素问·六节藏象论》主要论述了( )A人体以五脏为本B五脏与五华的关系C五脏与精神活动的关系D五脏与四时的关系答案:ABCD23、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的特征是()A与五脏相表里B贮藏精气C传化水谷D形态中空答案:BD24、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包括( )A女子胞B脉C骨D脑髓答案:ABC25、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A藏精气而不泻B传化物而不藏C泻而不藏D满而不能实答案:AD26、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包括( )A胃B大肠、小肠C膀胱D三焦答案:ABCD27、《素问·五藏别论》所说:“魄门亦为五藏使”说明肛门的启闭要依赖于()A心神的主宰B气的条达C脾气的升提D肺气的宣降答案: ABC28、《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A输精于皮毛B散精于肝C行气于府D浊气归心答案:ABCD29、《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A脾气散精,上归于肺B毛脉合精C水精四布,五经并行D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答案:ACD30、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阳道实,阴道虚”,其中伤阴的邪气为()A贼风虚邪B食饮不节C起居不时D情志不节答案:BC31、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六腑的表现为( )A身热B谵语C不时卧D喘呼答案:ACD3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五脏的表现为( )A身热B谵语C飨泄D久为肠癖答案:CD33、《灵枢·本神》认为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可出现( )A腹胀B四肢不用C五脏不安D经搜不利答案:BC34、《灵枢·本神》指出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可出现( )A 鼻塞不利B少气C喘喝D胸盈仰息答案:AB35、《灵枢·本神》认为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 )A狂忘不精B阴缩C挛筋D两胁骨不举答案:ABC36、《灵枢·本神》所述,在五脏虚实病中,引起五脏不安的脏是( ) A肝B心C脾D肾答案:CD37、《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做到( )A和喜怒B顺四时C节阴阳D安居处答案:ABD38、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营卫二气运行的规律是( )A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B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C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D营卫者,精气也答案:ABC39、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老人之不夜膜者”的主要机理是( ) A气血衰B营卫之行不失其常C肌肉枯,气道涩D五脏之气相搏答案:ACD40、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少壮之人不昼朕者”的原因是()A气血盛B肌肉滑C气道通D营卫之行,不失其常答案:ABCD4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十出现( )A阴气自半B起居衰C体重D耳目不聪答案:CD4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 ) A身热B寒厥C齿干D膝理闭答案:ACD4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 )A静B躁C化气D生清答案:BCD44、据《灵枢·百病始生》,积生于阳明之经可见A、饱食则益大B、饥则益小C、饱食则痛D、饥则积见答案:AB45、《灵枢·百病始生》认为“积”“著于阳明之经”可见A、扶脐而居B、饱食则益大C、饱食则安D、饥则益小答案:ABD46、《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顺四时而“从其根”的养生方法是( ) A春夏养阳B春夏养阴C秋冬养阳D秋冬养阴答案:AD)47、《灵枢·天年》认为人能长寿的内在因素是( )A五脏坚固,血脉和调B营卫之行,不失其常C呼吸微徐,气以度行D肌肉解利,皮肤致密答案:ABCD48、《灵枢·天年》中三十岁的表现为( )A血气始盛B五脏大定C血脉盛满D肌肉坚固答案:BCD)49、《灵枢·天年》指出人生百岁则( )A五脏皆虚B神气皆去C精气皆亏D形以独居答案:ABD50、《灵枢·天年》篇认为“其不能终寿而死”的原因有( )A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B喘息暴疾,又卑基墙C薄脉少血,其肉不石D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答案:ABCD。
《内经》概论《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有162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
《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内经》一书是一部以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巨著。
第一章《内经》的成书、沿革第一节《内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1·关于《内经》的作者:黄帝氏族文化发展是多方面的,所以历代人们都以自己为黄帝子孙为荣,因而各种历史文献都冠以“黄帝”二字,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说:“世俗之人,多遵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这也说明《内经》一书的重要,这也是书冠以“黄帝”的意义之所在,并非是黄帝所作。
《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出自一人之手。
因此《内经》具有论文汇编的性质。
2·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据《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
《七略》是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时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其中具体校方技书者是李柱国,史载李柱国校勘医书的时间是公元前26年(西汉河平三年)。
这就是说,西汉末成帝时间,《内经》已经编成,业经李柱国校勘,由刘向父子录入《七略》。
这便是《内经》成书的下限。
《史记》是重要标志之一。
该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书中写了各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先秦诸子及其著作皆有介绍,并专为扁鹊、仓公等医家作传,唯末提《内经》之名。
可以推想,如果当时《内经》已成书流传,那么遍览朝廷藏书、周游全国各地的太史公司马迁是应见得到的。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阳庆传给仓公的一批医书中,有《上下经》、《五色》、《奇咳术》(奇恒)、《揆度》、《阴阳外变》等,这些也是《内经》引述过的古医书,说明《内经》的成书显然在仓公之后。
仓公的生活年代为公元前二世纪内,《史记》写成于作者入狱(时为公元前99年)之后,此为《内经》成书的上限,可见,《内经》成书时间当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公元前一世纪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