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
- 格式:doc
- 大小:317.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引主题: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动能表达式我们学习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重力做功入手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原因是力。
那么我们讨论动能也应该从做功开始入手讨论。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1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用m 、v 1 、、、v 2 表示)。
学生先独立推导。
然后让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分别写出推导过程。
得出表达式: 21222121mv mv W -= 221mv 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时和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
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 221mv E k =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2、动能定理 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1222121mv mv W -= 或:12k k E E W -=(1) 公式的意义:2121mv 是初动能, 2221mv 是末动能。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知能准备】1.物体由于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反之,凡是做__________的物体都具=____________。
有动能,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是Ek2.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____________。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km/s,它的动能是______________。
3.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______________;动能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_____________;动能可能小于零吗?____________;动能具有相对性,参考系的不同,速度就不同,动能就_________。
一般取______为参考系。
4.动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大小共同决定的,由于速度是矢量,因此,物体的速度变化,动能__________。
5.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____________,这个结论叫做_________,可用公式表述为W=___________,其中Ek1E表示____________,W表示__________。
k2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则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______________ 。
6.物体的动能增加,表示物体的动能增量是___________值,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_____值;反之,物体的动能减少,表示物体的动能增量是___________值,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_____值。
【同步导学】1.理解动能定理(1)力(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这就是动能定理,其数学表达式为W=E k2-E k1。
通常,动能定理数学表达式中的W有两种表述:一是每个力单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二是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这样,动能定理亦相应地有两种不同的表述:①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第7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一、动能1.大小:E k =12mv 2。
2.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为焦耳,1 J =1N·m=1 kg·m 2/s 2。
3.标矢性: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只有正值,没有负值。
二、 动能定理1.推导: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此过程力F 做的功为W 。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表达式为E k =12mv 2。
动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
2.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 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表达式为 W =E k2-E k1。
3.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则W 为合力 做的功,它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4.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表达式:W=E k2-E k1。
4.适用范围: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1.自主思考——判一判(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也大。
(×)(2)某物体的速度加倍,它的动能也加倍。
(×)(3)合外力做功不等于零,物体的动能一定变化。
(√)(4)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合外力做功一定不等于零。
(×)(5)物体的动能增加,合外力做正功。
(√)2.合作探究——议一议(1)歼15战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舰载战斗机,如图所示:①歼15战机起飞时,合力做什么功?速度怎么变化?动能怎么变化?②歼15战机着舰时,动能怎么变化?合力做什么功?增加阻拦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歼15战机起飞时,合力做正功,速度、动能都不断增大。
②歼15战机着舰时,动能减小,合力做负功。
第七章 第7节
1.关于动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B .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叫动能
C .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动能一定越大
D .速度较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一定较大
解析: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但是运动的物体可以具有多种能量,如重力势能,内能等.故A 正确,B 错误;由公式E k =1
2m v 2可知,动能既与m 有关,又与v 有关,C 、D
均错.
答案:A
2.质点在恒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质点的动能( ) A .与它通过的位移成正比 B .与它通过的位移的平方成正比 C .与它运动的时间成正比 D .与它运动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解析:由动能定理得Fs =12m v 2,运动的位移s =1
2at 2,质点的动能在恒力F 一定的条件下
与质点的位移成正比,与物体运动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答案:AD
3.某人把质量为0.1 kg 的一块小石头,从距地面为5 m 的高处以60°角斜向上抛出,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10 m/s ,则当石头着地时,其速度大小约为(g 取10 m/s 2,不计空气阻力)( )
A .14 m/s
B .12 m/s
C .28 m/s
D .20 m/s
解析:由动能定理,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则mgh =12m v 22-12
m v 2
1,
v 2=v 21+2gh =10 2 m/s ,A 对.
答案:A
4.某人用手将1 kg 的物体由静止向上提起1 m ,这时物体的速度为2 m/s(g 取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手对物体做功12 J
B .合力做功2 J
C .合力做功12 J
D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0 J
解析:W G =-mgh =-10 J ,D 正确.
由动能定理W 合=ΔE k =1
2m v 2-0=2 J ,B 对,C 错.
又因W 合=W 手+W G ,
故W 手=W 合-W G =12 J ,A 对. 答案:ABD
5.在距地面高12 m 处,以12 m/s 的水平速度抛出质量为0.5 kg 的小球,其落地时速度大小为18 m/s ,求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多少?(g 取10 m/s 2)
解析:对小球自抛出至落地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mgh -W f =12m v 22-12m v 2
1
则小球克服阻力做功为: W f =mgh -⎝⎛⎭⎫
12m v 22-12m v 21
=0.5×10×12 J -⎝⎛⎭⎫12×0.5×182-1
2×0.5×122 J =15 J. 答案:15 J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8个小题,每题5分,共40分) 1.质量一定的物体( )
A .速度发生变化时其动能一定变化
B .速度发生变化时其动能不一定变化
C .速度不变时其动能一定不变
D .动能不变时其速度一定不变
解析:速度是矢量,速度变化时可能只有方向变化,而大小不变,动能是标量,所以速度只有方向变化时,动能可以不变;动能不变时,只能说明速度大小不变,但速度方向不一定不变,故只有B 、C 正确.
答案:BC
2.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用大小相等的力F 分别拉它们在水平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相同的距离s .如图所示,甲在光滑面上,乙在粗糙面上,则下列关于力F 对甲、乙两物体做的功和甲、乙两物体获得的动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力F 对甲物体做功多
B .力F 对甲、乙两个物体做的功一样多
C .甲物体获得的动能比乙大
D .甲、乙两个物体获得的动能相同
解析:由功的公式W =Fl cos α=F ·s 可知,两种情况下力F 对甲、乙两个物体做的功一样多,A 错误,B 正确;根据动能定理,对甲有Fs =E k1,对乙有Fs -fs =E k2,可知E k1>E k2,即甲物体获得的动能比乙大,C 正确,D 错误.
答案:BC
3.一质量为m 的滑块,以速度v 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后,滑块的速度变为-2v (方向与原来相反),在这段时间内,水平力所做的功为( )
A.3
2m v 2 B .-32m v 2
C.5
2
m v 2 D .-52
m v 2
解析:本题考查动能定理.由动能定理得
W=1
2m(2v)
2-1
2m v
2=3
2m v
2.
答案:A
4.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0~1 s内,合外力做正功
B.在0~2 s内,合外力总是做负功
C.在1 s~2 s内,合外力不做功
D.在0~3 s内,合外力总是做正功
解析:由v-t图知0~1 s内,v增加,动能增加,由动能定理可知合外力做正功,A对.1 s~2 s内v减小,动能减小,合外力做负功,可见B、C、D错.
答案:A
5.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于O点,小球在水平力F作
用下,从平衡位置P点很缓慢地移动到Q点,如图所示,则力F所做的功为
()
A.mgl cos θB.Fl sin θ
C.mgl(1-cos θ) D.Fl
解析:小球缓慢由P→Q过程中,F大小变化,为变力做功.
设力F做功为W F,对小球由P→Q应用动能定理
W F-mgl(1-cos θ)=0
所以W F=mgl(1-cos θ),故选C.
答案:C
6.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A.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B.物体动能的增加量
C.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D.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解析:因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改变,物体向上运动,重力做负功,或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得W G=mgh,设克服重力做功W G对物体应用动能定理列方程有
W F-W G=ΔE k
所以W F=W G+ΔE k,故C、D正确.
答案:CD
7.物体从高h 的斜面顶端A 由静止滑下,到斜面底端后又沿水平面运动到C 点而停止.要使这个物体从C 点沿原路返回到A ,则在C 点处物体应具有的速度大小至少是( )
A.2gh B .2gh C.gh
D.3gh
解析:从A →C 由动能定理得mgh -W f =0,从C →A 有-mgh -W f =0-12m v 20
,故C 点速
度v 0=2gh .
答案:B
8.假设在某次比赛中他从10 m 高处的跳台跳下,设水的平均阻力约为其体重的3倍,在粗略估算中,把运动员当做质点处理,为了保证运动员的人身安全,池水深度至少为(不计空气阻力)( )
A .5 m
B .3 m
C .7 m
D .1 m
解析:设水深h ,对运动全程运用动能定理 mg (H +h )-F f h =0,
即mg (H +h )=3mgh .所以h =5 m.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9.如图所示, ABCD 是一个盆式容器,盆内侧壁与盆底BC 的连接处都是一段与BC 相切的圆弧,BC 是水平的,其长度d =0.50 m .盆边缘的高度为h =0.30 m .在A 处放一个质量为m 的小物块并让其从静止下滑.已知盆内侧壁是光滑的,而盆底BC 面与小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0.小物块在盆内来回滑动,最后停下来,则停的地点到B 的距离为多少?
解析:设从开始到停止,小物块通过路程为s ,则对小物块全程应用动能定理有
mgh -μmg ·s =0 解得s =3 m ,
又s
d =6,故物块停在B 点. 停的地点到B 的距离为0. 答案:0
10.冰壶比赛是在水平冰面上进行的体育项目,比赛场地示意图如图所示.比赛时,运动员从起滑架处推着冰壶出发,在投掷线AB 处放手让冰壶以一定的速度滑出,使冰壶的停止位置尽量靠近圆心O .为使冰壶滑行得更远,运动员可以用毛刷擦冰壶运行前方的冰面,使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减小.设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008,用毛刷擦冰面后动摩擦因数减小至μ2=0.004.在某次比赛中,运动员使冰壶C 在投掷线中点处以2 m/s 的速度沿虚线滑出.为使冰壶C 能够沿虚线恰好到达圆心O 点,运动员用毛刷擦冰面的长度应为多少?(g 取10 m/s 2)
解析:设冰壶在未被毛刷擦过的地方滑行距离为s 1,所受摩擦力为Ff 1,在毛刷刷过的地方滑行距离为s 2,所受摩擦力大小为Ff 2,则有s 1+s 2=s ,Ff 1=μ1mg ,Ff 2=μ2mg
设冰壶初速度为v 0,对冰壶由AB 线至O 点过程,用动能定理列方程-Ff 1s 1-Ff 2s 2=-12
m v 2
联立以上各式可得s 2=2μ1gs -v 2
2g (μ1-μ2)
代入数据得s 2=10 m. 答案:1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