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文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1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综述摘要:介绍了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总结了常用的流域水文模型及特点,最后对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水文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概念模型;GIS;展望流域水文模型把流域总体看成是一个系统,输入为降雨等,输出为出流流量等。
流域内的水文过程则是系统的状态,是根据水文概念推理计算出来的。
随着全球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就要求人们不断加强水文学的定量化研究,而流域水文模型就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研究领域。
它有助于我们在利用水资源、分配水资源中提供合理的、科学的依据。
流域水文模型在进行水文规律的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掌握常见的流域水文模型是必要的。
1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诞生,流域水文模型应运而生。
20世纪50年代后期,系统理论应用迅速发展,水文学提出了流域水文模型的概念。
随后的二、三十年是流域水文模型的蓬勃发展时期。
当前流域水文模型在洪水预报、流域规划等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模型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1时间上呈阶段性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较快,按照发展的时间大约划分为原始、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其原始阶段,即水文模型起步阶段,发展时间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
近代发展阶段大约为随后的80年代。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模型发展的现代阶段,也是水文模型突破性发展阶段。
该阶段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成为世界各国水文科学家研究的主流,该模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以流域面上分散的水文参数和变量来描述流域水文时空变化的特性。
1.2模型研究的区域不均衡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流域模型研究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在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模型很少。
在我国,除了新安江模型的发展影响较大外,还没有其它影响较为深远的模型。
四种水文模型的比较摘要:水文模型是用数学的语言对现实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报,在进行水文规律的探讨和解决水文及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分别介绍了新安江模型、萨克拉门托(SAC)模型、SWAT模型以及TOPMODEL模型,并对这四种水文模型的蒸发计算、产流机制、汇流计算、适用流域、参数以及模型特点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结合对着4种模型之间的比较,作出了总结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新安江模型;SAC模型;SWA T模型;TOPMODEL模型;模型比较引言流域水文模型在进行水文规律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安江模型是一个概念性水文模型,1973年由赵人俊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编制新安江预报方案时,汇集了当时在产汇流理论方面的成果,并结合大流域洪水预报的特点,设计出的我国第一个完整的流域水文模型,至今仍在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洪水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萨克拉门托水文模型,简称SAC模型,是R.C.伯纳什(Burnash)和R.L.费雷尔(Ferral)以及R.A.麦圭儿(Mcguire)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研制的,是一个连续模拟模型,模型研制完成时间相对较晚,其功能较为完善,兼有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广泛应用于美国水文预报中;SWAT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研制开发的用于模拟预测土地利用及土地管理方式对流域水量、水质过程影响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TOPMODEL为基于地形的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于1979年由Beven和Kirkby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将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广泛适用性与水文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基于DEM数据推求地形指数,并以此来反映下垫面的空间变化对流域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描述水流趋势。
本文对这四中水文模型从蒸发计算、产汇流计算、适用流域以及参数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结论。
1模型简介1.1新安江模型新安江模型是赵人俊等在对新安江水库做入库流量预报工作中,归纳成的一个完整的降雨径流模型。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原理与实践一、引言随着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流域水文模型成为了研究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流域水文模型通常基于集中式的计算框架,但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原理与实践。
二、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原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是一种将流域划分为多个子流域,并在每个子流域内进行水文过程模拟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将流域划分为多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考虑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降雨、蒸发等水文过程的时间变异性,从而更准确地模拟流域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通常基于物理过程描述和统计学方法,通过建立水文模型方程组来模拟流域内的水文过程。
三、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实践1. 数据准备: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需要大量的输入数据,包括降雨数据、地形数据、土壤参数、植被参数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观测站点、遥感技术等手段获取,并进行预处理和插值处理,以满足模型的要求。
2. 子流域划分:将流域划分为多个子流域是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核心步骤之一。
常用的方法包括根据地形的坡度、地貌的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等进行划分。
划分后的子流域应具有相对独立的水文特征,以便进行独立的水文模拟。
3. 模型参数估计: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需要估计一系列的模型参数,包括土壤水分保持能力、蒸发抑制因子、径流产生系数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地观测、实验室试验等手段获得,并结合模型的优化算法进行估计。
4. 模型求解:在得到模型输入数据和参数后,可以使用数值方法求解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方程组。
常用的求解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蒙特卡洛方法等。
通过迭代计算,可以得到各个子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结果。
5. 模型评估与应用:对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进行评估是验证模型可靠性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径流系数、水平分布误差、峰值流量误差等。
在模型得到验证后,可以应用模型进行流域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报、干旱监测等工作。
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SWMM研究综述摘要:自然界的水文现象,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由于其形成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水文模型成为一种研究复杂水文现象的重要工具。
本文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国内外 SWMM 研究进展,斯坦福模型主要组成,其他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个方面对斯坦福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于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但仍需要深入研究。
总之,流域水文模型与GIS、遥感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必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综述;研究进展;1.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流域水文模型的起源是从水文预报模型开始的,即降雨-径流模型。
1932年Sherman用叠加原理提出了单位线模型,单位线模型统治水文界20多年。
随后Nash和Dooge对单位过程线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连续变化的暴雨响应模型。
第一个真正的流域水文模型就是1959年Linsley&Crawford开发的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并经过改进和扩展,于1966年发展了SWM-IV。
属于概念性集总式水文模型,将整个流域看作一个整体,不考虑流域内的空间变化,数据输入、流域特征描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坡度)通常采用平均值。
这个时期的水文模型应用计算机模拟水循环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利用数学公式计算洪峰和降雨-径流关系。
模型已可以模拟降雨、截留、入渗、蒸散发、河道流等水文过程,但模型中的参数大都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以经验公式为主,不能反映流域水文过程空间上分散性输入和集中性输出的特点,且模型参数对水文实测资料的依赖性很大,无法模拟产汇流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被等因素对水文过程变化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模型还主要表现在以模拟水量为主,无法模拟污染物等的迁移。
虽然这些模型考虑的因素较粗,模拟精度不足,但在资料不完善地区仍然应用广泛。
流域水文水动力模型流域水文水动力模型是一种用于模拟和预测流域水文过程和水动力过程的数学模型。
它通过对流域内降雨、蒸发、径流、河道水位等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对流域的水资源、洪水和水文情况进行研究和预测,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流域水文水动力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流域的地理特征、气象条件、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
首先,需要对流域进行划分,将其分为若干个子流域。
然后,根据流域内的水文观测数据,建立起降雨径流模型,以描述降雨转化为径流的过程。
同时,还需要考虑蒸发、渗透和地下水补给等因素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在流域水动力模型中,流域内的河道系统也需要得到准确的描述和模拟。
通过对河道的几何形态、水动力特性等进行建模,可以模拟河道的水位、流速、流量等参数的变化。
这对于河道的水资源利用、河道治理和防洪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流域水文水动力模型的建立需要依靠大量的数据和观测资料进行参数的确定和模型的验证。
同时,还需要进行模型的灵敏度分析,以评估模型对不同输入参数的响应程度。
模型的参数优化和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也是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流域水文水动力模型的应用范围广泛。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可以用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量的调度。
在防洪减灾方面,可以用于洪水预报和防洪工程的设计。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用于评估流域内的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流域水文水动力模型是流域水文科学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流域水文过程和水动力过程的模拟和预测,可以为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的不断积累,流域水文水动力模型的精度和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流域是指由一片地表或地下水集结起来的地理单位,具有一定的流域边界。
流域水文模型是对流域内水文过程进行数学建模的方法,用于预测降水-径流过程、洪水演变、土壤水分变化等流域水文过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观测数据的积累,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模型的精度提高:传统的流域水文模型主要采用水文连续模型,如水动力方程、水文平衡等,这些模型对流域水文过程的描述存在一定的误差。
近年来,随着数据的积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水文模型被提出,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能够精确预测降水-径流过程、洪水演变、土壤水分变化等。
2.数据驱动的流域水文模型:数据驱动的流域水文模型不依赖于具体的物理机制,而是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建立起具有一定规律的预测模型。
这种模型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数据,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3.集成模型的发展:集成模型是将多个单一模型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预测效果。
集成模型可以分为串联模型和并联模型。
串联模型将多个单一模型串联起来,每个模型的输出作为下一个模型的输入。
并联模型将多个单一模型并联起来,每个模型独立运行,最终将它们的结果进行加权融合。
集成模型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模型的优势,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4.不确定性分析:流域水文模型的预测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来自于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输入数据的误差以及模型本身的简化假设等。
近年来,不确定性分析逐渐成为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确定性分析能够对模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并为决策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观测数据的进展,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预测能力、加强数据驱动的模型研究、开展集成模型的应用研究以及进一步完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
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流域管理和水资源规划提供更好的科学支持。
水文模型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一、引言在流域管理中,水文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量化流域内的水文过程,探索水资源的分布、变化和利用方式。
水文模型可以帮助流域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流域的特征和功能,为流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水文模型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并讨论其重要性和局限性。
二、水文模型的概念和分类水文模型是一种通过数学方程描述水文过程的工具。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求,水文模型可以分为经验模型、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三类。
1. 经验模型经验模型是基于实测数据经验性地建立起来的模型,适用于研究已有水文过程的规律。
这种模型通常简单直观,但对未知情况的预测能力较差。
2.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统计关系模型,用于预测未来水文变化。
该模型适用于缺乏基础数据或处于变化中的流域,但对特定条件下的水文过程缺乏解释能力。
3.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基于流体力学和质量守恒原理,通过数学方程描述流域内水文过程。
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输入参数和计算资源,但能提供较准确的流域水文模拟结果。
三、水文模型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1. 水资源评估水文模型能够准确模拟流域内的水循环过程,包括降雨、蒸发、径流等,为流域管理者提供水资源评估的依据。
通过模拟不同水文场景下的水量供需情况,流域管理者可以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证流域内各类水需求的满足。
2. 洪水预测与防控水文模型在洪水预测与防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构建动态的水文模型,流域管理者可以预测洪水的发生时间、范围和强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水文模型还可以模拟不同洪灾防控措施下的水文响应,帮助流域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洪水防控策略。
3. 水生态保护与恢复水文模型可模拟流域内水环境的变化,为水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模拟生态流量、水质变化等指标,流域管理者可以评估不同管理措施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恢复策略。
4. 水资源管理水文模型能够帮助流域管理者进行水资源管理和规划。
《SWAT分布式流域水文物理模型的改进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流域水文过程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作为研究流域水文过程的重要工具,对于理解流域水文循环、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测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作为一种分布式流域水文物理模型,因其强大的物理基础和广泛的适用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SWAT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SWAT模型的改进方法及其在流域水文过程中的应用。
二、SWAT模型概述SWAT模型是一种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可模拟流域内的水文循环过程,包括降雨、径流、蒸发、地下水运动等。
SWAT模型将流域划分为多个子流域,根据子流域的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地形地貌等特征,计算各子流域的水文过程。
SWAT模型具有较高的物理基础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的流域水文研究中。
三、SWAT模型的改进方法尽管SWAT模型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为了进一步提高SWAT模型的模拟精度和适用性,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方法:1. 优化模型参数:通过引入新的参数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优化SWAT模型的参数,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
2. 引入新的数据源: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等新的数据源,提高SWAT模型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更好地反映流域内水文过程的时空变化。
3. 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在模型中引入人类活动因素,如土地利用变化、水利工程等,以更准确地反映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4. 完善模型物理机制:针对SWAT模型中存在的物理机制不足,如地下水运动模拟、溶质运移模拟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和适用性。
四、SWAT模型的应用研究经过改进的SWAT模型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 水资源管理:通过模拟流域内的水文循环过程,评估流域内的水资源状况,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4.1 概述流域水文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性模型和系统模型。
在水文预报中,概念性模型和系统模型应用较多,此处主要介绍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
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它与物理模型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一是它的所有条件均可由原型观测资料直接给出,不受比尺的限制,即数学模型无相似律问题;二是它的边界条件及其它条件可严格控制,也可随时按实际需要改变;三是它的通用型较强,只要研制出一种适用的应用软件,就可用来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四是它具有理想的抗干扰性能,只要条件不变,重复模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不会因人、因地而异;五是它的研制费用相对较低。
因此,流域水文模型的研制和应用受到水文学家和水文工作者的普普遍重视。
世界上第一个流域水文模型-Stanford模型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目前全世界已提出数以百计的流域水文模型。
主要包括由美国天气局V. T. Sitten提出的API模型、N. H. Crawford和R. K. Linsley提出的斯坦福模型以及R. J. C. Bernash 等提出的萨克拉门托模型,日本国立防灾科学研究中心菅原正已教授提出的水箱模型,丹麦技术大学提出的NAM模型,以及原华东水利学院赵人俊教授提出的新安江模型。
这些概念性水文模型对流域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模拟。
由于这些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形式和良好的模拟预报精度,因此在洪水实时预报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安江三水源模型。
4.2 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原华东水利学院的赵人俊教授于1963年初次提出湿润地区以蓄满产流为主的观点,主要根据是次洪的降雨径流关系与雨强无关,而只有用蓄满产流概念才能解释这一现象。
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对产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山坡水文学》,它的结论与赵人俊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传统的超渗产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地区,而在湿润地区,地面径流的机制是饱和坡面流,壤中流的作用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