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退出中国市场舆情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504.18 KB
- 文档页数:4
谷歌退守香港求其次刻意自残为哪般?(评论员鲁灿)谷歌(Google)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内地网上搜寻市场的营运并将之转至香港,引发广泛关注。
对于一家原本应该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来说,执意冲撞所在国法律并“愤而退出”其已经拥有的庞大市场,实在是一件颇为蹊跷的怪事。
那么,谷歌为什么选择这个从商业角度看完全是“昏了头的决定”,是谁让谷歌冒险放弃“大好河山”而无奈地选择“偏安一隅”?这种刻意割脉自残的表演主要给谁看?谷歌并不是中国市场的新丁,其实不必扮演一个“无知又无辜”的受害者形象。
对其“自断生路”的“惊人决定”,确实有必要针对谷歌这样一个商业公司,缘何会以一种“幼稚的蛮横”刻意向中国政府“叫板”,进行一番分析:不愿遵守当地法律。
自二00五年进入中国内地地市场后,谷歌如果不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都遵守中国相关法律规定,其自身业务是很难得到这么迅速的发展的;即便网民对其搜索技术赞誉有加,甚得网民喜爱,中国也不可能以允许其无视中国相关法律为代价。
就是说,谷歌对于中国内地相关法律绝不陌生,绝不需要今天才感到“难以忍受”。
这种进入外国市场多年却表示“不想遵守当地法律”的言行,不像是一个商业公司的决定。
拿可替代产品要挟客户。
谷歌提供的搜索服务并不是像石油、稀土那样的不可替代的产品,也不是遥遥领先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更何况,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8.6%,谷歌排名其后。
这就是说,谷歌退出而暂时出现的“市场空缺”,会迅速被“替代”。
以谷歌经营者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退出一个市场容易,但是想要在一个市场挤占出一个空间并不容易;更不可能不清楚,自己已经获得的市场占有率是如何脆弱。
可以想象,未来谷歌若是想要重返中国内地市场,必然要支付更大的成本,才有可能抢回原本已经开拓的市场空间。
这种拿可替代产品对客户进行要挟的不智言行,很不像一个商业公司的决定。
主动退出重要市场。
中国大陆拥有全球最庞大的网络使用人口,网民人数高达三亿八千万亿,超过世祗上除印度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总人口。
谷歌中国的退与进作者:邢文来源:《记者观察》2010年第05期北京时间1月13日凌晨,加勒比板块与北美板块的碰撞引发了海地7.3级强烈地震;当天,世界互联网搜索巨头谷歌公司对中国网络管理的直接冲撞也引发了一场“地震”,3.84亿网民关于“谷歌退出中国”的争论如地震波一般席卷中国互联网。
随着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批评中国对网络信息进行管制,并呼吁中国对谷歌及其他美国公司受到的网络攻击展开彻底调查,谷歌退出中国之事甚至演变成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一起外交事件。
谷歌的第N次离开宣言1月12日,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谷歌总部正在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
对于原因,大卫·多姆德作了这样的解释:“2009年底发生的这些攻击和攻击所揭示的监视行为,以及在过去一年试图进一步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为,使得谷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应该评估中国业务运营的可行性。
公司已经决定不愿再对上的搜索结果进行内容审查,因此,未来几周,公司和中国政府将讨论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在法律框架内运营未经过滤的搜索引擎。
我们认识到,这很可能意味着公司将不得不关闭,以及我们在中国的办公室。
”2010年1月13日上午,刚上班的谷歌中国员工开始不断接到电话,电话内容和几个小时前美国总部在官方博客中发表的声明有关。
即便是谷歌中国相当高层的管理者,也仅在前一天晚上方接到通知。
作为世界500强、行业内领袖级公司的谷歌,在解决面临的问题时,事先没有任何铺垫。
如此爆炸性消息的抛出,在中国网民中的影响,甚至比同样是在1月13日发生的海地地震更为严重。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谷歌第一次因“退出中国”而被置于聚光灯和放大镜下。
2006年年初,谷歌被曝没有ICP牌照、属非法经营。
同年年底,谷歌亚太区市场总监王怀南和大中华区联合总裁周韶宁几乎同时离职,谷歌一年之中两次陷于可能退出中国的传闻中。
2009年9月,谷歌第一任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离职后不久,谷歌退出中国的传闻再次出现。
批判性话语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网站关于谷歌退出中国大陆的报道批判性话语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网站关于谷歌退出中国大陆的报道近年来,科技巨头谷歌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撤离备受关注。
美国主流媒体网站也不例外,对于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一事进行了广泛报道。
然而,这些报道并非纯粹客观的事实陈述,而是带有强烈的批判性话语。
本文将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对这些报道进行解读。
首先,美国主流媒体网站往往使用负面的形容词来描绘谷歌退出中国大陆的行动。
例如,一些报道使用了“退缩”、“放弃”等表达,给人一种谷歌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撤离是因为失败或被动而做出的决定。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从这些报道中得出谷歌撤离中国大陆就是一次失败或被动的行动的结论。
在中国大陆市场,谷歌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与政府的合规问题、市场份额的争夺以及本土竞争对手的崛起等。
因此,谷歌的撤离决策可能不仅仅是被动的结果,而是基于对行业环境和市场前景的全面评估。
其次,美国主流媒体网站往往强调谷歌退出中国大陆是出于道义或人权的考虑。
报道中,把谷歌撤离与中国大陆的审查制度和限制讨论在一起,强调谷歌是为了捍卫言论自由而做出了这一决策。
然而,这种解读可能忽略了谷歌是一家商业公司的本质。
商业公司的首要目标是盈利,而不是传递道义或捍卫人权。
在中国大陆市场,谷歌一直受到来自本土竞争对手的压力,市场份额远远落后于百度等本土搜索引擎。
此外,中国大陆市场对于全球科技公司来说具有独特的挑战和风险,包括网络安全问题、政府监管等。
因此,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可能是出于商业和风险管理的考虑,而不单纯是道义或人权的选择。
此外,美国主流媒体网站报道中也表现出对中国大陆的负面刻板印象。
一些报道把中国大陆描绘成一个审查严格、信息封锁的国家,给人一种只有在中国大陆才会发生谷歌这样的撤退事件。
然而,这种描述忽略了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谷歌等科技巨头的限制和审查。
比如,欧盟对于数据隐私保护的要求问题、美国政府对于反垄断的调查等。
从谷歌退出中国搜索市场观察法律环境对营销的影响北京时间2010年3月23日凌晨3时零3分,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官大卫德拉蒙德公开发表声明,再次借黑客攻击问题指责中国,宣布停止对谷歌中国搜索服务的“过滤审查”,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负责人2010年3月23日凌晨就谷歌公司宣布停止按照中国法律规定的对有害信息过滤,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发表谈话。
这位负责人指出,外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谷歌公司违背进入中国市场时作出的书面承诺,停止对搜索服务进行过滤,并就黑客攻击影射和指责中国,这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坚决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对谷歌公司的无理指责和做法表示不满和愤慨。
这位负责人说,1月12日谷歌公司在未事先与我政府有关部门通气的情况下,公开发表声明,声称受到了中国政府支持的黑客攻击,不愿在中国运营“受到审查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并“考虑退出中国市场”。
在谷歌公司一再请求下,为当面听取其真实想法,体现中方诚意,今年1月29日、2月25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两次与谷歌公司负责人接谈,就其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强调外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应当遵循中国法律,如谷歌公司愿遵守中国法律,我们依然欢迎谷歌公司在中国经营和发展;如谷歌公司执意将谷歌中国网站的搜索服务撤走,那是谷歌公司自己的事情,但必须按照中国法律和国际惯例,负责任地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该负责人指出,中国政府鼓励互联网发展和普及,促进互联网对外开放。
中国互联网上的交流和言论十分活跃,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
事实证明,中国互联网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是好的。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欢迎外国企业参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并为外商到中国经营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中国互联网依然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评论:法律环境是制约和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作为如同谷歌一般的大型国际企业,它的经营管理活动不仅要受到国际通行的法律和法规的制约,还要受到各国不同的法律、法规的影响。
谷歌退出中国市场舆情分析(续)、退出原因分析从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原因上来看,网络监测结果显示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为谷歌频繁受到黑客攻击,谷歌不原接受中国政府的网络审查,逃避数字图书侵权责任等主要原因,其次还有谷歌被央视曝涉黄,谷歌中国没有领军人物等次要原因。
其中谷歌频繁受到黑客攻击的观点占到所有观点的58%其次观点比例如图所示。
、媒体观注分析处ST J +壬・■・■・一亠尸一壬卞9^卷君K会定.- •"—U.----104竺離不会■拓出中亘一叨都是砂乍』・•〒—十-•冲-Sv U ・• =一 a S 51二逛淫空字屋一任甘场:拉琴各rdF*三二壬悬13从媒体观注来看,谷歌退出中国至使百度股价飙升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关注比例占所有观点的21%其次有媒体认为谷歌不会撤出中国市场一切都是炒作;谷歌退出将会导致百度一家独霸;谷歌不会走只是暂时离开。
观点对比情况如图所示。
三、网民关注分析从网民关注情况来看,大多数网民认为谷歌退出中就让他退吧,还有不少网民认为这次事件仍然是炒作谷歌不会放弃这么大的市场的。
有少数网支持谷歌退出限制言论自由, 歌是美国的间谍组织伙伴。
四、外媒关注分析歌停止搜索服力过滤是完全的错误的观点关注度也相对较高,另外香港成为谷歌中国的避风爲「廷兰兰-从国外媒关注情况来看,没有谷歌的中国只能是两败俱伤的观点成为关注的热点,谷港;谷歌背后闪现白宫的身影和谷歌避走香江前路难测的观点也受到了国外媒体的关注。
注比例如图所示。
五、专家关注分析点受到了专家的普遍关注,关注比例占到 52%其次还有很多专家认为开放的市场不等于放弃管理的权力,有不少专家认为谷歌侵权不容置疑和解是最经济解决方式,有少部份专家认 为谷歌变身间谍威胁他国安全;谷歌沦为政治工具不靠谱;谷歌黑客为 歌专家指责欧盟不懂搜索结果排序;谷歌在玩心理战等。
观点比例对比如图所示。
六、负面结果分析从监测结果来看,关于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的负面观点主要有谷歌退出将会导致百度30余岁中国人;谷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受到了各方面专家的重视,从监测结果来看中国互联网是开放的观家独霸的观点占负面观点的56%,没有谷歌的中国只能是两败俱伤的观点所占比重也相对较高,其次还有谷歌退出中国长期来看是个坏消息;谷歌退出让5万人无业可做等负面观点也受到了网络关注。
国内搜索引擎分析_谷歌退出中国*导读:国内搜索引擎的竞争不算平淡,搜索引擎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国内搜索引擎的发展不容小觑。
*google退出中国这两天搜索引擎大事不断,日前百度数小时无法正常工作,一天后,谷歌在其官方博客上宣布,考虑关闭中国运营及网站。
对于google的这一宣布,我认为基本上是一种心理战,付诸实施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真的实施了,损失的是google,是网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网民而言,不出三个月,就把这件事忘记得干干净净,少数互联网人士,不免偶尔想起来,不过是一潭水中泛起的几个涟漪而已。
Google做这样的宣布,与其一段时间以来它的理念与管理冲突是有很大的关系,一直以来,谷歌自认为不是一个媒体,它只是一个搜索引擎,搜索的结果都是技术使然,它并不负担管理责任,在美国即使有内容影响了领导的形象甚至人身攻击,谷歌也只是做了一个说明。
因此,在中国市场,谷歌并没有打算根据中国市场的情况做一个调整,适应中国市场,而是完全按照这样的一个思维在工作。
因此,扫黄打非面对媒体的曝光,谷歌只能匆忙应对,最后以调整领导人来重新布局。
即使这样的情况,谷歌一直面对了要求其承担更多管理责任的压力。
最近的作家版权问题,谷歌也是非常不理解,因为它们的理解我并不是扫描了所有的书供读者阅读,实际情况仅是书的一部分,相当于一个索引,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读者的查询和了解,甚至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作家,可以让他们作品更大广阔的发生影响,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你的图书。
内地引起的反弹和冲击也是谷歌很难理解的。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些事,我们想得会更加复杂,会理解各个不同层面的感觉,但是对于美国人而言,就很难接受了。
然而,谷歌是否会真的退出中国市场?我个人以为这是一个心理战而已。
对于世界和互联网业而言,没有中国,就缺少一个巨大的市场。
而且互联网往后的发展,面向3G,它还有大量的服务都是众多互联网企业关注的,如果缺少了中国市场,对于谷歌的全球战略将是一个重大打击,也会影响未来的战略布局,长远而言,它的手机、手机操作系统、相关的服务都会面临了很大的问题。
“谷歌撤离中国大陆冷思考2022年3月,“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大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谷歌事件折射出中国互联网监管政策与谷歌这样的全球最强势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正面交锋。
2022年3月2日,“谷歌”提请美国政府就中国互联网管理模式诉诸WTO,美国政府随即对中国互联网制度是否影响了贸易自由展开了法律论证。
从我们了解到的我国WTO专家的分析来看,WTO对互联网内容监管尚未作出任何法律规定,而国际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则明确规定各国对文字内容拥有审查权,全世界已有164个国家承认了该文本,其中包括中国和美国。
在WTO现有法律框架下,美国政府想找到合适的法条,指控中国网络管理是一种贸易保护并不容易。
同时,中国在2000年入世时确实承诺3年后在音像制品、图书、电影等文化产品领域,全面执行自由贸易原则,但这一承诺并不适用于服务贸易,而且“谷歌”广告模式的视频网站提供的究竟是产品还是服务,其实很难界定。
另外,美国政府希望通过修改WTO协定来增加对互联网的内容监管法律条文,在程序上也是很难达其到目标的。
修改WTO协定需经部长级会议全体协商一致,或由三分之二以上WTO成员国同意,因此短期内要达成,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外资企业在经营中要遵守当地法律是世界范围内的规则,“谷歌”再强势也不应成为例外,但中国政府要考虑中国的法律是否完善、透明,并得到了公的地执行。
“谷歌事件”给了中国政府一个信号,那就是中国需要有一部互联网基本法,将过去由各个部门出台的各种法律、条例、红头文件汇总、提炼、修正、升华和透明化,从而让所有在中国经营的互联网公司都明白其“自己的界限在哪里”。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谷歌”是我们了解西方最好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西方要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很多都需要通过“谷歌”搜索。
百度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有绝对优势,但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被西方互联网用户所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谷歌其实是我们向西方宣传30多年改革开放成果的很好的工具和渠道。
谷歌中国退出的背后——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看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以语言分析为手段,以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目的。
语言为意识形态服务,语篇体现意识形态。
而作为大众媒体之一的新闻报道,其语言是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必然也体现其主流的意识形态并为之服务。
谷歌退出中国一事的新闻报道,背后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报道;意识形态2 0世纪70年代末,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兴起于英国和澳大利亚。
1979年R.Fowler等人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提出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它联系语篇产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以揭示语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目的。
意识形态是语篇的内容。
但语篇的意识形态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需要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
一、分析背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Fowler指出,提到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家并不是指一些虚假的思想,或者因暴露出“被歪曲的意识形态”而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信念,更恰当地说它是一个中性的定义,与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关。
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大多数社会成员通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看不见它。
被主流化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往往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极具隐蔽性。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的人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辛斌教授曾说过“人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动物”。
就批评性语篇分析而言,意识形态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指“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生活的总的方式”。
正因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是要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看到其内在本质,将语篇中的意识形态非自然化,揭示其观点的片面性和阶级性。
谷歌“退出中国”的戏剧始末水哥退出节目始末谷歌法律总监大卫・德拉蒙德1月12日下午在谷歌官方博客中发表文章表示, 由于面临来自中国内部的网络攻击和不愿意继续接受搜索结果审查, 谷歌将重新评估中国业务运营的可行性, 将在未来几周探讨在法律范围内运行一个不必经过过滤的搜索引擎, 如果不能达成协议, 可能意味着将不得不关闭“谷歌中国”, 甚至是谷歌中国办事处。
然而当地时间18日下午, 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员工停止工作一周后, 美国网络巨头谷歌在态度又有了微妙变化, 表示在中国的业务恢复正常运转。
这次谷歌退出始末的戏剧事件, 消息经媒体报道后, 引发业内外人士高度关注。
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的背后2006年, 谷歌推出中文站点, 由李开复掌舵运营。
2009年李开复辞职建立新公司, 他的继任者是刘允。
谷歌在中国雇佣了数百名销售人员和工程师, 设立了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办事处。
最新的分析报告显示, 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69.5亿元, 其中百度和谷歌中国两家市场份额之和超96.3%, 基本垄断中国搜索引擎市场, 其中百度占据了63.1%的市场营收份额, 谷歌中国占33.省略。
但是其在中国的运营一直不顺利, 先后经历了牌照门、偷税门、搜狗门、涉黄门等一系列波折。
而在本土化方面, 谷歌一直难敌百度更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谷歌也因在中国市场份额一直不高而陷于尴尬之中。
此外, 目前谷歌在中国年收入大约在10亿美元左右, 在谷歌全球收入中占比很小。
当一个市场存在巨大的政策和经营风险的时候, 谷歌选择离开, 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 业内更多的声音则质疑谷歌退出之举。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 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3.38亿, 居世界第一。
谷歌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这个庞大的而且仍然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即便谷歌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并不高, 放弃也绝非理智的选择, 更何况谷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正呈上升态势发展。
“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影响分析报告一、事件概述:谷歌是一个专门以提供互联网信息搜索为主业的公司,赚钱靠什么?靠点击率,靠流量。
但是中国政府去年开始进行互联网整顿,重点是黄、赌、有害信息,恰恰,谷歌在这方面被政府抓到把柄了。
然后就是,谷歌公司认为自己的行业地位很高,与中央政府叫板,结果就是谈判破裂,然后,谷歌叫嚣退出中国。
所以说,围绕这些内容伸展开的事件都算是“谷歌事件”。
Google是世界第一搜索引擎网站,1998年7月成立于加利福尼亚山景城,2005年7月19日,Google宣布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并任李开复为Google大中华区仲裁。
谷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麻烦争议不断,谷歌在中国的故事的开始似乎就已经暗伏着最后的结局。
进入中国之初,谷歌就被曝无照经营。
身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公司,竟然“偷渡”中国,引起巨大非议,是为“牌照门”。
2007年年初,网友发现沈阳市卫星照片的标注竟然沿用日军侵华地图,此举无疑是在往国人伤口上撒盐。
一石激起千层浪,民怨沸腾,是为“地图门”。
2007年4月,谷歌高调推出谷歌拼音输入法,涉嫌抄袭搜狗输入法词库却拒不承认,后见证据确凿方才道歉,是为“词库门”。
2008年初,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本人也涉嫌偷税,金额高达500万元,谷歌中国对此解释为“延迟缴税”。
曝光后,李开复补缴了巨额税款,但事件仍构成了“纳税门”。
2009年6月18日,谷歌中国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称其搜索结果包含“大量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
同日,李开复被来自中国互联网监管相关部门的官员约谈,民间戏称为“色情门”。
至此谷歌中国四年之内就走了“五扇门”。
2010年1月13日,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在官方博客中表示,公司已经决定不愿再对谷歌中国上的搜索结果进行内容审查。
谷歌表示,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将会关闭谷歌中国,甚至是谷歌中国办事处。
1月14日,中国外交部对此事作出回应称:中国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中国政府鼓励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欢迎国际互联网企业在中国依法开展业务。
谷歌退出中国是自身因素为主谷歌2006年进入中国,于今年年初宣布退出,将服务器转至香港并更换域名,停止“谷歌中国”的使用,其原因自然是方方面面的,但我方认为,是自身因素为主,所谓自身因素,是当内部与外部产生冲突,促进某个企业决定改变自己而减少冲突所考虑的决定性原因和条件。
我方认为谷歌自愿退出中国,是在市场因素占优的客观条件下,出于自身考量和发展需求,做出的积极良性反应,接下来我方将围绕这一标准,进行市场自身因素两方面的论证。
【阐述问题,说明辩题的背景及我们的标准】谷歌的市场因素占优势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用户对谷歌评价极高,实用性强。
谷歌的排序合理、反应迅速、植入广告少、相关程序齐全等优点有口皆碑,用户群稳定。
第二、谷歌市场竞争力强,数据显示,3年内谷歌所占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比率不断,2010年达至35.6%,净利润达到20亿。
长此以往,不难揣测,谷歌或可超越发展10年的本土搜索巨头百度。
第三、谷歌的市场潜力巨大。
除去其上升的业绩和稳定的用户群,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是时代趋势,信息量的膨胀使得搜索引擎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市场的扩大是必然,加之谷歌人性化的技术设置和不断创新的技术,其全球搜索引擎市场70%的比重仍有上升空间。
【阐述对我们有利的客观事实,有的辩题没有这一步。
数字,数字很有说服力听上去】我方认为谷歌是出于自身考量主要可见诸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谷歌的价值观在于“确解用户之意,切返用户之需”,这与我国市场对于某些不和谐的需求的禁止制度相违背,社会和谐是必需,我们完全认同并全力支持建设和谐的社会,但对不和谐需求的禁止不应在于对搜索工具的限制,不应以限制公民的知情权为牺牲。
第二,从谷歌转移服务器至今,不但搜索引擎业务正常运行,页面设置更人性化趣味化,而且其他各项业务的使用更加便捷,可以说,谷歌只是将服务器转移,但却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市场。
第三,从未来发展考虑,谷歌退出中国是唯一既能保有自己现有市场不流失,又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的良性选择,一系列事实足以让我们相信谷歌并没有放弃中国市场,只是自愿退出,暂时休整,等待时机。
谷歌败退中国,折射了什么?作者:吴勇毅来源:《信息化建设》2010年第05期沸沸扬扬多日、一直成为中美关系一个关注的焦点——GOOGLE退出中国之事,现终成事实。
3月23日凌晨,GOOGLE在其官方网站宣布了退出中国大陆市场,转而开放了.HK,使用了位于谷歌香港服务器上、未经审查过滤的搜索引擎的消息。
谷歌成了继eBay,AOL、雅虎之后,宣布退出中国又一家国际知名互联网软件公司。
值得世人非常关注的是,为何外国互联网巨头到中国大都沉沙折戟,谷歌也不行,雅虎、eBay也不行,都败在中国本土公司?是不是中国不能做?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就跨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的失败作出了严厉的抨击。
他说,过去的全球化是必须懂得欧洲、懂得美国,但是今后必须是懂得中国、迎合中国才有可能到全世界做生意,中国将会是制定下一个世纪游戏规则的地方。
那么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谷歌是不是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商业”决定?在这场“退出门”中谁最受伤,谁又是赢家?路透社评论说,谷歌放弃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市场,这不仅对于其全球发展战略来说是一次倒退,同时其股价恐亦将迎来史来的向下拐点。
而一直以来,谷歌的股票都被视作是具有无限增长潜力的股票代名词。
“中国IT第一人”唐骏说,谷歌退出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等同于“烧毁桥梁,自绝重返中国后路”。
有业内人士指出,谷歌“退出门”的真实原因是其在中国的运营一直不顺利,先后经历了牌照门、偷税门、搜狗门、涉黄门等一系列风波。
加上谷歌号称世界互联网搜索老大,但在中国却一直难压地头蛇百度,也因在中国市场份额一直不高而陷于尴尬之中,进退两难。
据悉,它在中国的收入只有竞争对手百度的一半左右。
尽管目前看来,谷歌退出中国对全球谷歌所造成的财政影响不大,但这一决定对谷歌来说仍然是一个重大冒险的行为。
当然,谷歌的退出也将加剧搜索领域垄断的趋势,百度或一枝独大,然而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却有着负面影响。
因为百度许多商业模式借鉴了谷歌,没有了竞争以后,百度或失去学习榜样和创新动力。
Google退出中国市场的思考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1-090-02摘要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人叫好有人惋惜,通过分析退出的原因、退出的影响及不退出原因归结谷歌不会退出中国这块大市场,最后提出谷歌留在中国的对策。
总之,谷歌不会退出中国,中国也不允许谷歌退出。
关键词谷歌中国市场本土化1月12日世界搜索巨头谷公司威胁退出中国市场,并表示“不愿继续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对谷歌中国的搜索结果进行审查”。
谷歌罕见地表现出强硬的公开对抗姿态,以前从来没有哪家跨国公司这样做过,谷歌在中国走上一条“玩战争边缘政策游戏”的道路。
截止1.14,中国政府没有对此做出回应。
美国政府倒是迅速表态,国务卿希拉里称“美国正等待中国政府说明这一引发严重关切与质疑的事件”。
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有人叫好有人惋惜。
这条道路的选择究竟有何原因、是否正确值得思考。
以下就谷歌退出中国市场这一事件作简要的分析。
一、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1.对中国政府的抗议,争取更多的自由和权力,减少限制美国强调“人权”,崇尚自由,而中国政府为规范网络秩序,维护中国的形象,对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进行限制。
而对于互联网上言论自由的限制,引起了谷歌的强烈不满,谷歌借此机会大谈退出是表示对中国政府的抗议。
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自由和权力,减少对其限制。
2.谷歌遭遇重重危机,形象大减。
为引起公众的关注,挽救企业形象,争取品牌认同这次事件是谷歌的一次公关策划,目的有三点:第一,挽救自己的企业形象。
谷歌被央视曝光涉黄、谷歌的图书馆计划遭遇起诉,而中国政府也出面指责其不妥,使谷歌企业形象大减。
此时谈退出可以挽救企业形象。
第二,引起关注,博取同情。
对于中国政府的多重限制给予退出的回应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同情。
第三,争取品牌认同。
借势宣传,引起关注,强化西方品牌的认同。
3.谷歌在中国的业绩未满足其期望最新的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69.5亿元,其中百度和谷歌中国两家市场份额之和超96.3%,基本垄断中国搜索引擎市场。
从民商法视角看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作者:廖培宇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02期摘要笔者从民商法的角度,对谷歌旗下谷歌图书在我国某些出版物上的侵权行为进行分析,阐述了谷歌在部分信息上存在着失真报导的事实,并针对谷歌关于“不当信息”进行非法传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民商法谷歌传播中图分类号:D931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年初,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律官戴维•德拉姆德公开发表声明,指责中国黑客攻击谷歌在中国大陆的相关业务,并因此宣布拒绝接受中国政府对谷歌中国搜索服务的“过滤审查”,并声明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大陆转至中国香港。
对此,在当天凌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有关负责人就谷歌公司宣布停止按照中国法律规定的对有害信息过滤,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发表讲话。
这位负责人指出,谷歌公司在中国经营必须遵守中国的有关法律规定。
谷歌退出中国大陆的当天,网络上立即引起了网民们的轩然大波,网民们分大致为两派,一派支持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一派则反对。
两派所争论的焦点大多侧重于谷歌政治化这一话题,将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完全界定为一个纯粹的政治事件。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国务院办公室网络局负责人的讲话,以及谷歌近年来在中国的市场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在很大程度上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而其中民商法中有关著作权的问题也一度成为一些版权所有者抵制谷歌的主要原因。
另外,谷歌在网上提供的某些网络链接可能存在着大量对中国政府失真的报导,侵犯了网民的信息权,这其中包括“信息失真”等方面。
此外,谷歌提供的有些链接存在大量的淫秽色情信息,同样的也造成了传播“不当信息”的行为,侵犯了网民们的信息权。
这些行为实际上都违反了我国民商法的有关规定。
二、谷歌对著作权的侵犯在近5年的时间内,谷歌公司已经将全世界范围内的申请有著作权的上千万种图书收入了其公司旗下的数字图书馆,并且这一行为并没有通报著作权所有者本人,这其中包括大量在中国的著作侵权行为。
谷歌败退中国,折射了什么?
吴勇毅
【期刊名称】《信息化建设》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沸沸扬扬多日、一直成为中美关系一个关注的焦点--GOOGLE退出中国之事,现终成事实.rn3月23日凌晨,GOOGLE在其官方网站宣布了退出中国大陆市场,转而开放了.HK,使用了位于谷歌香港服务器上、未经审查过滤的搜索引擎的消息.rn谷歌成了继eBay,AOL、雅虎之后,宣布退出中国又一家国际知名互联网软件公司.
【总页数】1页(P34)
【作者】吴勇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菲亚特铃木败退中国 [J], 郑劫
2.三星败退中国?每年赚走3000亿! [J], 朱邦凌
3.痛苦的蜕变一个是被苹果和谷歌逼得节节败退的手机市场霸主,一个是软件大鳄,诺基亚与微软的联姻能对手机市场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吗? [J], 赵谨
4.电子烟巨头Juul败退中国 [J], 黎明
5.谷歌“回头”重温“中国梦” 难挡中国市场“诱惑” 谷歌“卷土重来” [J], 安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谷歌退出中国市场舆情分析(续)
、退出原因分析
从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原因上来看,网络监测结果显示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是多种
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为谷歌频繁受到黑客攻击,谷歌不原接受中国政府的网络审查,逃避数字图书侵权责任等主要原因,其次还有谷歌被央视曝涉黄,谷歌中国没有领军人物等次要
原因。
其中谷歌频繁受到黑客攻击的观点占到所有观点的58%其次观点比例如图所示。
、媒体观注分析
处ST J +壬・
■・■・一亠
尸一壬卞
9^
卷君K会定.
- •"
—U.
----
104
竺離不会■拓出中
亘一叨都是砂乍
』・•〒—十-•冲-S
v U ・• =一 a S 51二
逛淫空字屋一
任
甘场:拉琴各
r
dF*三二壬悬
13
从媒体观注来看,谷歌退出中国至使百度股价飙升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关注比例占所有观点的21%其次有媒体认为谷歌不会撤出中国市场一切都是炒作;谷歌退出将会导致百度一家独霸;谷歌不会走只是暂时离开。
观点对比情况如图所示。
三、网民关注分析
从网民关注情况来看,大多数网民认为谷歌退出中就让他退吧,还有不少网民认为这
次事件仍然是炒作谷歌不会放弃这么大的市场的。
有少数网支持谷歌退出限制言论自由, 歌
是美国的间谍组织伙伴。
四、外媒关注分析
歌停止搜索服力过滤是完全的错误的观点关注度也相对较高,另外香港成为谷歌中国的避风
爲「廷兰兰-
从国外媒关注情况来看,没有谷歌的中国只能是两败俱伤的观点成为关注的热点,谷
港;谷歌背后闪现白宫的身影和谷歌避走香江前路难测的观点也受到了国外媒体的关注。
注比例如图所示。
五、专家关注分析
点受到了专家的普遍关注,关注比例占到 52%其次还有很多专家认为开放的市场不等于放
弃管理的权力,有不少专家认为谷歌侵权不容置疑和解是最经济解决方式,
有少部份专家认 为谷歌变身间谍威胁他国安全;谷歌沦为政治工具不靠谱;谷歌黑客为 歌专家指责
欧盟不懂搜索结果排序;谷歌在玩心理战等。
观点比例对比如图所示。
六、负面结果分析
从监测结果来看,关于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的负面观点主要有谷歌退出将会导致百度
30余岁中国人;谷
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受到了各方面专家的重视,从监测结果来看中国互联网是开放的观
家独霸的观点占负面观点的56%,没有谷歌的中国只能是两败俱伤的观点所占比重也相对较高,其次还有谷歌退出中国长期来看是个坏消息;谷歌退出让5万人无业可做等负面观点也
受到了网络关注。
七、正面结果分析
从监测结果来看关于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的正面观点主要有谷歌退出百度微软皆受益;
腾讯搜搜、搜狐搜狗、网易有道可能会迎来机会;中国网民离开谷歌一样上网;谷歌退出对
中国互联网不会造成冲击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