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过低
- 格式:docx
- 大小:16.91 KB
- 文档页数:3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体温过低,也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体温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为35摄氏度以下)。
体温过低可能会导致身体各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症状:
1. 寒战和颤抖,当体温过低时,身体会试图通过肌肉运动来产生热量,从而导致人们出现寒战和颤抖的症状。
2. 皮肤变冷,手脚发凉,皮肤呈现出发紫或苍白的颜色。
3. 心率减慢,体温过低会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4. 意识模糊,严重的体温过低可能导致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处理方法:
1. 将患者移至温暖的地方,如果发现有人出现体温过低的症状,应立即将其移至室内或遮风挡雨的地方,并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2. 提供热饮食物,给患者提供热饮和高热量食物,帮助其产生
热量来提高体温。
3. 保持活动,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摆动手臂和腿部,以
促进血液循环和热量产生。
4. 使用热水袋,将热水袋或热毛巾放在患者的胸部、腋窝和腹
部等部位,帮助其恢复体温。
5. 寻求医疗帮助,如果患者体温持续过低或出现严重症状,应
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总结:
体温过低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了解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体温过低的情况
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
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幼儿更应该加强保
暖工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体温过低的相关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体温过低(低体温)是指人体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的范围是36.1°C至37.2°C。
当体温低于这个范围时,可能会出现低体温症状。
低体温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以下几点:
冷环境: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特别是没有足够的保暖措施时,体温可能会下降。
体温调节问题:某些人可能由于身体自身的问题导致体温调节失常,如甲状腺问题或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药物和药物滥用:某些药物或酒精的过量使用可以导致体温下降。
营养不良:严重的营养不良可以导致身体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来维持正常的体温。
其他健康问题:低体温也可能是某些健康问题的症状,如感染、甲状腺问题、糖尿病、贫血、神经系统疾病等。
如果感觉自己的体温过低,建议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温暖:穿上足够的衣物,尤其是在寒冷的环境中。
使用毯子或取暖设备来提高室内温度。
温暖的饮食:摄入一些温暖的食物和饮料,如温热的汤或茶,有助于提高体温。
避免过度使用药物和酒精:这些物质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下降。
体温过低后急救措施
当我们的体温过低时,可能会发生失温的情况,这时候我们需要采取急救措施来保护我们的身体,防止进一步的伤害。
下面是一些体温过低后的常见急救措施:
1.尽快获得暖和的环境
当你觉得身体持续冷的时候,第一步应该是靠近暖气或是取用毯子等物件将自己笼罩起来,以迅速提高身体温度。
如果有人陪伴在你的身边,可以请求他们帮你取得温暖的环境,以便快速地提高你的体温。
2.补充糖分
在体温过低的情况下,我们的糖分储备可能会降低,导致身体无法自我调节温度。
因此,及时补充糖分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将葡萄糖溶液或蜂蜜水等含糖饮料饮用。
3.穿上保暖衣物
在身体进入失温状态后,必须穿上保暖的衣物来显示暖环境,这对于提高体温至关重要。
薄棉服和毛衣在此时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迅速将身体保温并锁住体温。
4.热水袋
在体温过低的情况下,热水袋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它可以迅速加热身体的局部部位。
使用热水袋时,要注意不要让它过热而导致烫伤。
并且,最好是使用暖水袋来保持温度,并避免水温过高。
5.进行按摩
在体温过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指腹搓热、拍打、按摩等方式来刺激身体局部的血流,增加温度。
可以采用按摩肩部、手腕、脚底等部位。
总之,在体温过低的情况下,保持温暖和快速补充糖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使用热水袋、穿保暖衣物和进行按摩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迅速恢复身体体温。
如果以上措施不起作用,应及时骑运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什么是体温过低?一、体温过低的定义体温过低是指人体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正常的体温范围是36.5℃至37.5℃,低于36.5℃即为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也可分为轻度低体温、中度低体温和重度低体温。
轻度低体温一般指体温在35℃至36.5℃之间,中度低体温指体温在32℃至35℃之间,而重度低体温则是指体温低于32℃。
二、体温过低的原因1. 冬季低温环境:寒冷的环境是导致体温过低的一个常见原因。
在极寒的环境下,人体会通过瑞蓝反射机制来保持体温平衡,但如果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人体散热过多,导致体温下降。
2. 体质差异:不同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存在差异,一些人体温调节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
老年人、婴儿以及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体温过低。
3. 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人体能量供应不足,从而使体温下降。
营养不良导致代谢率下降,体温调节功能减弱。
4.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炎等,可以干扰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功能,导致体温过低。
5. 药物和麻醉:某些药物和麻醉剂也可引起体温下降,如镇静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
三、体温过低的危害1. 免疫力下降:体温过低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得人体更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
2. 心血管系统问题:低体温会引起心血管系统问题,如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当体温过低时,心脏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功能,但此时代谢减慢,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3. 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体温过低可以导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包括疲倦、困意、迟钝等,甚至会引发昏迷或危及生命。
四、如何预防和处理体温过低?1. 保持室温适宜:在寒冷的环境中,应保持室温适宜,避免低温刺激导致体温过低。
2. 适当增加热量摄入:饮食中适量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有助于预防体温过低。
3. 穿戴合适的保暖衣物:在寒冷的季节出门时,要穿戴合适的保暖衣物,包括帽子、手套、围巾等,减少体温散失。
体温过低患者护理措施
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迅速使患者脱离寒冷环境,更换湿冷衣服,用毛毯或被褥包裹身体,为患者采取温和的被动复温。
如患者体温<33度,采取主动外周复温,包括应
用热水袋温暖患者全身或将患者浸泡于44度的温水中。
2. 吸氧、补液、升温。
医生采用温热的氧气和液体来提高室温。
如深部体温每小时升高不足~1度,医生可采取主动深部体温复温措施,如灌肠、洗胃、腹透、血透和膀胱冲洗。
3. 监测生命体征。
予患者常规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全面了解其各脏器功能。
4. 积极进行心肺复苏。
预防和治疗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请注意,这些措施应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您发现有人出现低体温症的信号,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简述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要点
体温过低(低于36摄氏度)的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来保持体
温正常。
以下是护理要点:
1.监测体温: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通常每4小时测量一次。
如果体温过低且低于正常基准值,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2.保持环境温暖:将患者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避免寒冷的空
气和寒冷的表面接触。
使用电热毯、加热器或暖气设备来提供额外的温暖。
3.保持室内温度适合:将室内温度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一般
为20-22摄氏度。
4.使用保暖措施: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被褥和暖水袋,注意保持
患者的身体暖和。
也可以使用加热的毛巾或热水瓶来给患者提供局部温暖。
5.避免寒冷环境:避免患者接触寒冷的物体,如冰水、冰袋等。
6.监测体温变化: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护
理方案。
7.观察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寒战、发冷、乏力等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采取相应措施。
8.保持患者的充足营养:提供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以帮助
患者增加能量和体温。
9.保持患者的衣着干燥:及时更换患者的湿衣物,保持其衣着干燥。
10.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医生的治疗建议,给予患者药物、注射等治疗,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体温。
记住,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生理状态,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患者免受寒冷的影响。
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过低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请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体温过低,体温过低的症状,体温过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因长期暴露于任何温度,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最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浸泡在水中。
疾病病因一、病因因长期暴露于任何温度,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最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浸泡在水中,但若代谢性或活动性产热(发抖)不能维持核心体温时,也可发生于夏天或温暖季节。
严重外伤后也可发生体温过低。
固定不动,穿湿衣服,寒风和躺在寒冷的表面物上,可增加发生体温过低的危险性。
症状体征一、症状体温过低可导致所有生理功能的加速,包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神经传导,精神的敏锐性,神经肌肉反应时间和代谢率。
幼儿时,将全身浸泡在接近结冰的水中所致的低温过低,可保护低氧时的大脑。
核心体温降低可导致冷漠嗜睡,手脚笨拙,精神错乱,易激动,虚幻,呼吸减慢或停止,心跳减慢,不规则,最后停止。
但只要病人当未温暖,不应认为病人已死。
直肠温度小于34℃有助于与因心脏病,糖尿病昏迷,胰岛素过量,脑血管意外或滥用药物所致的类似症状相区别。
普通的临床体温表不能测量体温过低时很低的体温,必须用特殊的低体温测量仪,若只有标准的临床体温表,汞柱不能升至34℃以上表明有体温过低。
用药治疗一、西医当发抖停止而嗜睡和精神错乱加重时,这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急诊。
在评估病情时首先要防止进一步散热,若病人无呼吸,无脉搏并且看上去已死时,必须决定是否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若病人能快速到达医院,应开始心肺复苏并维持之。
若离权威性医疗单位有数小时之远,则对心肺复苏有争论。
长时间的循环缺乏可引起永久性脑损害,即使处于深低温情况下也可发生脑损害;但若存在未被发觉的心跳时开始心肺复苏则可引起室性纤维颤动,后者若不能恢复到正常心律则可致死。
因此少数专家认为若医院就在附近,可将心肺复苏推迟到在医院内获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后再开始。
在转运途中必须十分小心地护理好病人,因刺耳的或突然的摆动可促发室性心动过速或纤维震颤,寒冷的心脏特别容易发生。
体温偏低有什么坏处
大家都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一般来说是三十六度左右,不管是体温过高还是体温过低,都是身体出现了问题的表现。
体温过高的话,就是发烧了。
如果体温过低,大多数都是体寒,而体温过低的坏处也是比较多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调整体温。
但是在解决之前,肯定是要了解体温过低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治疗。
★1.运动不足
人在一动不动时,身体也能产生热量。
当身体运动时,肌肉产生热量的比率会上升,特别是从事健美等肌肉运动的人,该比率可能会上升至80%。
因此,要使体温升高,改善寒凉体质,预防和缓解疾病,可进行肌肉运动,从而增加肌肉量,使肌肉强劲。
★2.压力过大血液不循环
压力积聚,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类紧张激素的分泌就会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恶化,最终体温下降。
压力大的人,请通过转换心情和运动等方式释放紧张感,使全身的血液循环顺畅。
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去购物或泡泡温泉也是不错的选择。
★3.蜻蜓点水式的洗浴方式
“太麻烦了”、“太花时间了”,以此为借口而冲个凉了事的人不在少数。
即便有人已经认识到为了健康要尽可能用浴盆泡澡,但他们还是会以夏天太热了为由,只冲个淋
浴。
这是导致体寒的重要原因。
虽然淋浴能清洁身体,但却不能从深层逐渐温暖全身。
体温过低患者护理措施简介体温过低,也被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体温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小于35摄氏度)的状况。
体温过低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寒冷环境、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副作用等。
对于体温过低患者,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提高体温,防止进一步恶化患者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一些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如何照顾这类患者。
护理措施提供温暖的环境提供温暖的环境对于体温过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确保病房的温度适宜,通风良好,但不会过于寒冷。
可以使用加热毯、电热器等设备来提供额外的温暖。
同时,还要确保患者的床上有足够的被子和暖水袋等保暖用品,以帮助患者保持体温。
保持患者衣着干燥湿衣服会使体温更快地下降,因此要确保患者的衣着始终保持干燥。
当衣服被汗水湿透时,及时更换干净的衣物。
同样重要的是保持患者的床单、毛巾等物品的干燥。
提供高热量食物为了帮助患者提高体温,应提供高热量的食物。
这些食物可以包括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如坚果、肉类和奶制品等。
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提供额外的能量。
温和地活动身体适当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体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活动过于剧烈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体温下降。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状况和舒适水平,设计适当的身体活动计划。
例如,适当的伸展运动、轻度的步行或起立活动等。
如果患者无法主动活动,可以进行被动活动,如轻柔按摩或帮助患者改变体位等。
加强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应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或主治医师。
提供心理支持体温过低的患者可能会有不适感和焦虑情绪。
提供安全、温暖和支持性的环境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担忧。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以促进康复。
总结对于体温过低的患者,提供温暖的环境,保持衣着干燥,提供高热量食物,适当地进行身体活动,加强监测,以及提供心理支持等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体温过低病人护理措施
体温过低的病人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 加强保暖:体温低的人身体代谢比较差,常感觉寒冷,需加强保暖。
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可适当增添衣物,室内温度尽量不要低于25度。
2. 监测体温:若体温持续下降,容易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加强体温的监测,建议每小时测量一次,确保体温处于36℃以上。
3. 多喝热水:热水的温度相对较高,加快身体血液循环,使体温上升。
不过,不能直接喝开水,而是在温度适宜时再喝,以免烫伤。
4. 进食温热的食物:食物的消化会产生热量,有助于提高体温。
5. 及时就医:如果采取了保暖措施后,体温仍然无法回升,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如心跳过缓、呼吸急促、颤抖、肌肉无力等),应立即就医。
6. 告知医生情况:在就医时,应告知医生病人的体温情况,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如果病人出现严重症状或持续低温不升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体温过低
……
全身体温降低.
因长期暴露于任何温度,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参见第293节意外性体温过低).体温过低最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浸泡在水中,但若代谢性或活动性产热(发抖)不能维持核心体温时,也可发生于夏天或温暖季节.严重外伤后也可发生体温过低.固定不动,穿湿衣服,寒风和躺在寒冷的表面物上,可增加发生体温过低的危险性.
体温过低可导致所有生理功能的加速,包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神经传导,精神的敏锐性,神经肌肉反应时间和代谢率.幼儿时,将全身浸泡在接近结冰的水中所致的低温过低,可保护低氧时的大脑.
核心体温降低可导致冷漠嗜睡,手脚笨拙,精神错乱,易激动,虚幻,呼吸减慢或停止,心跳减慢,不规则,最后停止.但只要病人当未温暖,不应认为病人已死.直肠温度<34℃有助于与因心脏病,糖尿病昏迷,胰岛素过量,脑血管意外或滥用药物所致的类似症状相区别.普通的临床体温表不能测量体温过低时很低的体温,必须用特殊的低体温测量仪,若只有标准的临床体温表,汞柱不
能升至34℃以上表明有体温过低.
治疗
当发抖停止而嗜睡和精神错乱加重时,这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急诊.在评估病情时首先要防止进一步散热,若病人无呼吸,无脉搏并且看上去已死时,必须决定是否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若
病人能快速到达医院,应开始心肺复苏并维持之.若离权威性医
疗单位有数小时之远,则对心肺复苏有争论.长时间的循环缺乏
可引起永久性脑损害,即使处于深低温情况下也可发生脑损害;但若存在未被发觉的心跳时开始心肺复苏则可引起室性纤维颤动,后者若不能恢复到正常心律则可致死.因此少数专家认为若
医院就在附近,可将心肺复苏推迟到在医院内获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后再开始.在转运途中必须十分小心地护理好病人,因刺耳的
或突然的摆动可促发室性心动过速或纤维震颤,寒冷的心脏特别容易发生.失去知觉的体温过低的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必
须用特殊的技术从体外和体内给予保暖.
在医院应立即采血分析血气和电解质而没有必要纠正血液温度;pH和PO2 应恢复到正常.若心脏复苏是必须的而且是能维持的,应立即将病人浸入含有45~48℃水的大浴盆中,使之迅速暖和过来.
在冰水内浸泡1小时或更长的病人,有可能复温成功而不留永久性脑损害.甚至核心体温到达26℃的病人也可获得恢复.因此在恢复温暖前,不要过早地宣布病人已经死亡.儿童的恢复较常见;而成人则较少见.在复温过程中,要特别当心,因为血pH,钾和钠可迅速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