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化控工作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37 KB
- 文档页数:4
公司进境小麦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公司进境小麦疫情防控管理制度为确保进境小麦装卸、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过程中防疫要求的落实,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管理办法》及相关的检验检疫要求,我公司特制定《进境小麦疫情防控管理制度》。
一、目的规范进境小麦的接卸、运输、仓储、加工及下脚料处理制度,保证公司疫情防控措施周密、安全、有效。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从国外进口小麦的接卸、运输、仓储、加工、下脚料处理等疫情防控管理。
三、组织管理体系(一)成立公司进境小麦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检验检疫机构对我公司进境小麦的具体监管要求,全面负责进境小麦从到口岸至加工完毕的整个过程的监督及管理。
(二)公司进境小麦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副组长:组员:四、工作职责(一)领导小组工作职责:1、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规章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防疫意识,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蔓延。
2、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各项关于进境小麦各项疫情防控管理措施的执行,加强对进境小麦疫情防控的管理。
3、根据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进境小麦运输、储存、加工、使用等各个环节情况。
4、密切配合进出境检验检疫机构监督人员对进境小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帮助和协调。
(二)运输装卸执行人员工作职责:1、负责在接到口岸进出境检验检疫局通知后,组织进境小麦采用火车运输方式自口岸至内乡火车站,使用专用车辆从内乡火车站运输至本公司专用仓库,运输过程确保无撒漏。
2、负责联络装卸火车站,做好火车站和卸粮区域的疫情防控措施。
运输过程中,装运车辆等运输工具应采取有效的密封防撒漏措施。
卸货时如发现有霉变、变质等情况,及时报告公司及检验检疫机构。
3、做好进境小麦的计量记录工作,码单上需标明船火车、产地、卸货日期等,并每天汇总报告。
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精选5篇)为了做好2022年小麦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5%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指导、节本增效”的原则,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适时组织应急防控,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关键时期,指导开展综合防治,强化科学用药、减量用药,实现小麦病虫害防治“两增两减”,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三、防控重点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麦蚜为重点,密切关注白粉病、麦蜘蛛。
四、防控措施(一)返青拔节期。
以防治小麦条锈病、纹枯病为重点,挑治蚜虫和麦蜘蛛。
加强小麦条锈病病情监测,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减少菌源外传,延缓蔓延扩散。
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全覆盖。
防治药剂可选用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烯肟-戊唑醇等。
同时兼防纹枯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等病虫害。
当纹枯病病株率达到10%时,可选用井冈-腊芽菌、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进行防治。
当白粉病病茎率达到15%-20%或病叶率达到10%时,可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块应隔7-10天再喷1次。
当麦蜘蛛每尺行(33cm行长)螨量达到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可通过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
麦蚜田间虫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在防病药剂中添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吡虫啉等药剂一起喷雾防治。
(二)抽穗杨花期。
Z a i p e i j i s h u在小麦生产中,播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两者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
本文主要针对小麦4个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查苗、补苗、间苗、浇水、施肥、除草、化控、防治病虫害以及收获等,以为实现小麦高产创造有利条件。
一、出苗至分蘖期管理1、查苗、补苗、间苗小麦出苗以后应及时深入田间进行查苗,如发现缺苗断垄问题,应及时采取补种措施。
补种应利用经催芽处理的同品种种子,方法是将小麦种子放入水中浸泡8小时左右,捞出后放在温室环境中催芽,要使种子保持湿润状态,待小麦种子露白后可进行补种。
如果田间有大量的疙瘩苗,要及时间除,使麦苗整齐均匀,在田间分布合理。
根据小麦地的肥力及目标产量确定基本苗数量,一般每公顷应保苗270-330万株。
2、追施分蘖肥小麦出苗后15天左右,即进入了分蘖期,到越冬前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足,植株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麦苗的生长比较缓慢,秧苗弱小,分蘖量少,应选择在雨天追施分蘖肥。
每公顷施尿素90-105公斤,可促进小麦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量。
3、浇水如未降雨的天气持续20天以上,在高温的条件下会出现干旱,土壤墒情变差,小麦因水分不足而生长缓慢,分蘖量减少,应及时向田间灌水。
浇水应采取喷灌的方式,以使水量均匀,水量以保证能将根部土壤湿透为宜。
浇水后观察,如地表出现板结应及时中耕,以将板结消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4、化学除草在小麦种植中常伴随杂草的侵扰,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不及时除掉杂草,会形成杂草与麦苗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的局面,不利于小麦的生长,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小麦除草多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入冬前是化学除草的良好时期,由于此时的气温比较高,杂草已基本出土,但田间的草量仍较少,初生杂草幼嫩,其抗药性比较差,而且麦苗还处于初期生长中,未形成荫蔽,利用这一时机喷施灭草剂,可以提高灭草剂的利用率,保证药效。
因此,此时采取化学除草措施可达到用药少,效果好的目的。
小麦春季化控技术化控栽培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新兴技术,小麦实施化控栽培,可以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逆能力,促进早熟、高产。
1、防止倒伏①喷施多效唑。
在小麦起身期,每亩喷洒200ppm多效唑溶液30千克,可使植株矮化,抗倒伏能力增强,并能兼治小麦白粉病和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
②喷施矮壮素。
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在拔节初期亩喷0.15%~0.3%矮壮素溶液50千克~75千克,可有效地抑制节间伸长,使植株矮化,茎基部粗硬,从而防止倒伏;若与2,4-D丁酯混用,还可以兼治麦田阔叶杂草。
③喷施助壮素。
在小麦拔节期,每亩用助壮素15毫升~20毫升,对水50千克~60千克叶面喷施,可抑制节间伸长,防止后期倒伏,并增产10%~20%。
2、增强抗旱能力在小麦孕穗期,每亩用抗旱剂一号50克,对水2.5千克~10千克,充分溶解后作超低量喷雾,可以缩小叶片上气孔的开张角度,提高植株水势,降低蒸腾强度,增强根系活力,延缓叶片衰老,平均增产16.6%;在缺水地区及旱作麦田应用,则效果更好。
3、防御干热风,增加千粒重①喷施ABT生根粉。
在小麦拔节期,用5~15ppmABT4号生根粉溶液叶面喷施,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数,增强根系活力,延缓叶片衰老,防御干热风,增产12%以上。
②喷施三十烷醇。
在小麦齐穗期和扬花期,用0.5ppm三十烷醇溶液各喷一次,可使穗粒数增加8.1%,千粒重提高5.6%~6.8%,增产10%~20%。
③喷施石油助长剂。
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亩喷1000倍石油助长剂溶液50千克,能防御干热风,增加千粒重,平均增产7.8%。
④喷施苯氧乙酸。
在小麦灌浆期,亩喷60ppm苯氧乙酸溶液25千克,也能防御干热风,增加千粒重。
⑤喷施萘乙酸。
在小麦灌浆前,亩喷40ppm萘乙酸溶液50千克,能增加千粒重。
⑥喷施亚硫酸氢钠。
亚硫酸氢钠是一种光呼吸抑制剂;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每亩用亚硫酸氢钠50克,对水50千克喷施,隔10天左右再喷一次,可增产10%以上。
小麦全程化控技术在小麦生长发育各阶段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化学调控,培育高质量的群体,有利于小麦高产、稳产、抗灾。
一、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一项最为经济的化控技术措施。
一种方法是将种子包衣,在包衣剂配方中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
另一种方法是将种子直接用配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溶液浸种或拌种。
用生长延缓剂拌种,出苗虽延迟几天,但分蘖发生早,单株带蘖率高,苗矮壮,叶色浓绿。
适用处方有:(1)用50%矮壮素水剂16~33倍液浸种6~12小时,阴干后播种。
(2)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8克,对水1.5公斤,拌麦种7.5公斤,阴干后播种。
(3)矮苗壮15克,加水1.5公斤,拌麦种7.5公斤,阴干后播种。
(4)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1克加水5~10公斤拌麦种,阴干后播种。
(5)壮丰安乳油0.75毫升加水1公斤,拌种后略阴干即播种。
以上处方,若遇干旱,可以每亩种子另加20~40克抗旱剂黄腐酸或15~20克保水剂拌种。
二、冬前苗喷施生长延缓剂冬前苗喷施生长延缓剂,目的是削弱顶端优势,增加分蘖。
一般在未经生长延缓剂拌种的田块采用,于2叶1心期或3叶期喷施。
适用处方有:(1)每亩用15%多效唑40~60克,加水50~60公斤喷叶。
(2)每亩用矮苗壮60克,加水50~60公斤喷叶。
(3)每亩用5%烯效唑35~40克,加水50~60公斤喷叶。
(4)每亩用壮丰安25~30毫升,加水25~30公斤喷叶。
三、返青苗喷施生长延缓剂冬前形成的壮苗,遇暖冬气候在返青时旺长,易造成拔节提前,群体过大,需用生长延缓剂调控。
适用处方有:(1)50%矮壮素水剂对水250~500倍喷叶。
(2)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60克,加水40~60公斤喷叶。
(3)每亩用矮苗壮60克,加水40~60公斤喷叶。
(4)每亩用5%烯效唑25~30克,加水40~50公斤喷叶。
(5)每亩用壮丰安25~30毫升,加水25~30公斤喷叶。
四、拔节期喷施生长促进剂拔节期叶面喷施生长促进剂增强顶端优势,控制小分蘖发生,以提高成穗率,为后期形成大穗创造条件。
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昭通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3.30•【字号】昭政办发〔2021〕18号•【施行日期】2021.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昭通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昭政办发〔2021〕1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昭通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1年3月30日昭通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决策部署,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函〔2021〕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巩固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成果,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结合昭通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切实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发挥比较效益的关系,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
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准确把握市情、粮情,持续提升粮食稳产保供能力,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
二、重点工作(一)全面加强耕地保护。
市、县、乡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履行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根据国土“三调”成果反映的耕地真实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耕地责任保护目标,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防控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0.04.01•【字号】鲁农保字〔2020〕6号•【施行日期】2020.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防控方案的通知各市农业农村局:今年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等流行性、迁飞性重大病虫害在全国范围内呈早发、重发趋势,沙漠蝗在东非、西南亚罕见暴发,东亚飞蝗在个别新生宜蝗环境存在突发性风险,对我省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为切实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保障农业安全,我厅组织制定了《山东省2020年小麦条锈病防控方案》《山东省2020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方案》和《山东省2020年东亚飞蝗防控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抓好措施落实。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4月1日山东省2020年小麦条锈病防控方案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通过高空气流传播的流行性、毁灭性重大生物病害,具有暴发性强、蔓延速度快、危害损失重等特点,一旦发生流行,将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损失。
近期,小麦条锈病在西南汉水流域、黄淮南部和西南地区扩展快、病情重。
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截至3月25日,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327万亩,是近10年来同期发生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
最北已扩至河南夏邑县以北,较常年提早1个月,极大程度增加了在我省大范围流行的风险。
为切实做好我省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防止大面积流行成灾,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和任务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牢固树立防灾夺丰收思想,突出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实行“带药侦查,打点保面”和“统防统治、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狠抓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积极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将病害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
小麦化控工作方案
小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小麦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为了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健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安全,我国提出了小麦化控工作方案。
本文将介绍小麦化控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
一、小麦化控工作方案的介绍
小麦化控工作方案是指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措施,控制小麦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化栽培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二是控制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三是加强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推广适应性好、产量高的新品种;四是加强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 优化栽培技术
小麦的高产和优质主要取决于良好的栽培技术。
为了实现小麦生产的高产和高质,首先需要优化栽培技术。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合理施肥:对小麦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进行个性化施肥,保证植株得到足够的养分。
(2)合理密植:小麦的密度应该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
条件来进行调整,使每株植物间距适中,互不干扰。
(3)合理灌溉:保证小麦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水分,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注重补水,合理调配水资源。
(4)合理管理:及时割草、拔花等管理措施,保证植物
生长有序,不会因过度竞争影响植株的生长。
2. 控制病虫害
小麦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小麦化控工作方案中,控制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措施包括:
(1)统一防治:加强小麦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对勾线病、赤霉病、叶枯病、蚜虫等小麦的主要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
(2)合理施药:采用合理的农药施用方案,减少药物残
留和环境污染,同时保证效果。
(3)稳定栽培:采用稳定栽培方式,避免常年同一作物
种植,同时适时开展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 推广新品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品种不断涌现。
选育新品种不仅能够增加产量和品质,还能够提高小麦抗逆性和抗病性。
为了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小麦化控工作方案中推广新品种是非常必要的。
推广新品种的目的是:
(1)适应性强:新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提高小麦的生长适应性。
(2)高产品质好:通过选育新品种,确保小麦的产量和
质量都具有更高的潜力。
(3)抗逆抗病:新品种具有更好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能
够减少病虫害的危害,降低施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4. 加强管理和监测
小麦的生产需要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测,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因此,在小麦化控工作方案中,加强管理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措施包括:
(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加强
科学合理的管理。
(2)建立小麦产业数据监测系统,对小麦的生长生产过
程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加强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
理水平。
二、小麦化控工作方案的实施效果
小麦化控工作方案自提出实施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小麦产量的提高
通过实施优化栽培技术、控制病虫害、推广新品种等措施,小麦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一些主要小麦生产省份,小麦
的单产已经迈过10吨的台阶,其中超过11吨/公顷的高产地区也不在少数。
2. 小麦品质的提高
提高小麦品质一直是小麦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通过推广高产种植、科学施肥、精细管理等措施,小麦品质得到了提高。
在小麦化控工作方案的指导下,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品味等质量指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3. 提高小麦种植效益
小麦化控工作方案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小麦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小麦种植效益。
由于精细管理、合理施肥、控制病虫害等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得小麦生产实现了高效、稳产、健康等生产目标。
4. 促进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麦化控工作方案的实施,为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推广新品种、加强管理和监测等措施,帮助小麦生产实现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为农民增收、农产品提质、农村经济增长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小麦化控工作方案对于促进小麦产业的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小麦化控工作的研究和实施,不断提高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小麦作物在支撑国家和人民繁荣的作用。